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為何火星沙塵暴,卻能蔓延整個火星?

2021-01-16 騰訊網

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其密度幾乎是地球上的百分之一,而引力約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因此,火星沙塵暴可以也可能會蔓延到火星全球。對於未來的火星任務,了解或許這個星球的大氣環境並預測它的「情緒」很重要。由西班牙天體物理學研究所(IA)和裡斯本大學加布裡埃拉·吉利(Gabriella Gilli)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改進我們描述和預測火星天氣的方式。

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上,這項研究表明:在火星稀薄大氣中向上移動的重力波,由空氣擾動引起,可以對整個大氣產生強烈影響。理解這一過程可能會解釋在火星這顆紅色星球上觀察到的太空任務,與科學家們用來弄清楚火星大氣是如何運作的計算機模擬之間的一些不同之處,大氣重力波是空氣密度和溫度在大氣中傳播的微小波動。

(上圖所示)這張火星沙塵暴照片是由美國宇航局火星勘測軌道器拍攝的,在極地附近可以看到水冰雲,凹槽是由壓力或溫度振蕩產生,這是重力波的特徵,這些波浪很可能是由風吹過隕石坑山脊引起。圖片:NASA/JPL-Caltech/MSSS

這些波可以由許多過程產生,比如暖空氣和冷空氣的相互作用,或者山脈上的空氣流動,所有這些都擾亂了大氣的穩定分層。當這些波傳輸和釋放能量時,它們會使風加速,或減緩為微風。因此,眾所周知,它們在地球以及火星和金星的全球大氣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把重點放在對大氣三維模擬與火星勘測軌道器火星氣候探測儀觀測結果之間的比較。

(上圖所示)火星大氣密度幾乎是地球密度的百分之一,在這張1976年由NASA的海盜1號任務拍攝的圖像中,可以看到它是一個半透明的層。圖片:NASA/Viking 1

對流產生重力波模型中包含的內容,為觀測和模擬之間的一些剩餘分歧,提供了一個看似合理的物理解釋。根據目前的研究,這些波動似乎與整個大氣周期性振蕩相互作用,稱為日潮汐,這種振蕩是由晝夜溫差引起的。在火星上,由於其薄薄的包層,這些潮汐比地球上的強得多。這項研究表明,重力波對火星日潮汐的影響,往往會減緩50公裡以上高度的風,這與在火星上實際觀察到的情況更一致。

(上圖所示)重力波特有的大氣密度變化可能會在雲層上留下痕跡,因為在印度洋上空的這塊雲層上可以看到指紋,這是美國宇航局泰拉任務所拍攝的。圖片:NASA/GSFC/LaRC/JPL, MISR Team

研究使用了巴黎梅託洛基動力學實驗室(LMD)開發的三維模型,該模型正在不斷更新,以便更真實地代表火星氣候。它是對流引起重力波的計算機表示,其特性可以在檢查模擬天氣輸出(即風速、密度和溫度振蕩)是否更接近太空飛行器記錄的數據時進行調整。這些行星模型也是理解這些世界和地球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以及理解地球演化的關鍵。

將繼續研究地球鄰近行星的氣候模型,並利用來自未來任務(如火星2020號)的新數據。將這些模型應用於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也至關重要,這樣才能預測未來幾年計劃用來研究遙遠世界的儀器能觀測到什麼。

博科園|研究/來自:西班牙航空航天研究所

參考期刊《地球物理研究》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為何火星的天空中看不到其它的星星?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好奇號火星車最新傳回的火星天空照片上,看不到其它的星星,要知道,本身火星就是一個大氣稀薄的環境,按理說它的天空中可以出現更多的星星才對,那些來自於銀河系中的恆星。 不過,卻根本看不到,難道地球的夜空中看到的星星都是假的嗎?為何火星上都不曾出現呢?其實,這個現象和火星如今已經進入了「冬天」有關。
  • 為什麼火星只有稀薄的大氣層,而土衛六卻有濃密的大氣層呢?
    【每日科技網】  這個問題只能分開說,因為火星和土衛六都有其各自的多個原因。  先說火星的大氣層為什麼稀薄,如今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大氣壓的1%,可謂是少得可憐,其實科學家認為火星也曾經有著相對於現在要濃厚得多的大氣層,之所以後來變得稀薄,原因是火星失去了磁場,火星曾經也像地球一樣,有著自己的磁場,但是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它失去了磁場,具體很可能是受到了某個大型天體的撞擊,這個天體導致火星內部的熔巖結構發生了變化,最終使它的磁場消失,而由於火星磁場的消失,它就無法保護自己的大氣層
  • 為何土衛六的大氣層比火星的大氣層還要厚?
    【每日科技網】  火星大氣的情況就是非常稀薄,但是大氣結構還是有的,而土衛六的大氣層是非常濃厚的,畢竟土衛六遠離太陽。火星之前也有濃密的大氣結構,但是受到太陽風的幹擾,大氣幾乎丟失殆盡,變成了今天的模樣。相比之下,土衛六的就好很多,也被稱為早期地球。
  • 大氣稀薄的火星上能看到流星嗎?
    大氣稀薄的火星上能看到流星嗎?我們所說的「流星」指的是進入行星大氣層時由於摩擦而發出光的太空物質。火星上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左右。當太空物質進入火星大氣層時,很難像進入地球大氣層一樣發生猛烈的摩擦,在天空留下顯眼的火光,而可能只會在天空劃出一道道模糊的條紋,如果你在火星表面,可能很難分辨出這些痕跡。火星探測器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火星全球探測衛星」的數據顯示,2003年,一顆彗星進入火星大氣層後,在火星表面上方80~95千米的大氣層中留下了一層等離子體,並很快消失了。
  • 大氣稀薄的火星上能看到流星嗎?
    大氣稀薄的火星上能看到流星嗎?我們所說的「流星」指的是進入行星大氣層時由於摩擦而發出光的太空物質。火星上空氣稀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左右。當太空物質進入火星大氣層時,很難像進入地球大氣層一樣發生猛烈的摩擦,在天空留下顯眼的火光,而可能只會在天空劃出一道道模糊的條紋,如果你在火星表面,可能很難分辨出這些痕跡。火星探測器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 火星沙塵暴是否會通過將水帶入太空而燒毀了地球?
    火星沙塵暴很常見,但每十年左右(由於未知原因),一場巨大的沙塵暴就席捲全球,遮蓋了整個星球。風暴可能對勘探造成致命威脅:2018年的風暴通過將其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在塵埃中殺死了NASA的機會漫遊者。但是現在,研究人員說,暴風雨也可能是最終火星寒冷案例的罪魁禍首之一:曾經潮溼的星球是如何失去水的。
  • 紅色星球火星的氣候狀況是怎樣的?
    與地球相比,火星大氣稀薄得多,因此科氏力比較小,所以火星的大氣環流就只是簡單的單胞環流。風速火星上地面風通常為16公裡/小時至32公裡/小時,不過,沙塵暴往往會「貢獻」極端大風,1977年「維京一號」著陸器在沙塵暴期間測得的風速就高達113公裡/小時。
  • 好奇號又在火星上拍照,這次拍的是地球,連月球都被它拍進去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好奇號火星車最新傳回的火星天空照片上,看不到其它的星星,要知道,本身火星就是一個大氣稀薄的環境,按理說它的天空中可以出現更多的星星才對,那些來自於銀河系中的恆星。 不過,卻根本看不到,難道地球的夜空中看到的星星都是假的嗎?為何火星上都不曾出現呢?
  • 火星大氣層為何消失?科學家:因為一臺「發動機」熄火了
    火星,曾經被科學家認為是極有可能讓人類移民的星球之一,因為科學家從火星探測器發來的土壤數據和一些圖片中發現:火星曾經是有液體水存在的,並且火星的地表溫度也不像其他行星那麼苛刻。是什麼原因導致火星環境的劇烈變化呢?科學家Sakatad等人認為,40億年前火星遭遇突變,火星大氣層全部被太空引力吸附進入太空中,也就是說,所有組成火星大氣的物質(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都被吸進了太空中。
  • NASA火星軌道飛行器眼中的火星
    離開地球15年以來,NASA的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改變了我們對紅色火星的認識,MRO研究了火星稀薄大氣層的溫度,通過雷達探測火星地下,以及表面的礦物,但也許最出名的是它傳回的令人驚嘆的圖片。MRO攜帶了三個相機,火星彩色成像機( MARCI ),背景攝影機( CTX)和高解析度成像科學設備(HiRISE相機)。
  • NASA又公布火星照片,火星表面好像被「怪物」爪子抓了?輪廓清晰
    雖然火星的大氣層很稀薄,其大氣密度大約只有地球大氣層的1%,但是也能掀起火星表面的沙塵暴。相信很多愛好者還記得一個著名的火星車「機遇號」,這是一輛太陽能動力車,自2004年1月到達火星到結束使命,「機遇號」火星車就在火星表面正常運行了15年。
  • 地球落日是紅色,為啥火星卻是藍色?科學家「一語道破」!
    地球的落日是紅色,這大家都知道,但是火星上的落日卻是藍色,為何兩個星球的落日顏色會不一樣呢?對於科學家也有另一番解釋,可謂是「一語道破」呀!其實不僅落日能使地球的天空變成紅色,同樣早上日出的時候,天空也是紅色的。但是在火星上,不管是日出還是日落看到的卻都是藍色,這是為何呢?
  • 通過改造火星大氣層能給火星升溫嗎?
    水星的這種冷熱極致環境有以下幾個原因:1.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水星沒有大氣層(極其稀薄可忽略不計)對於溫度的調節作用,這一點上跟月球很像。月球的晝夜溫差也將近300℃,主要就是沒有大氣層的參與,升溫較快降溫也較快;2.第二點就是水星的自轉周期很長為58.6天,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向陽的一面高溫度、背陽的一面低溫度,這個時間都可以持續很長;3.太空中的溫度很低,當在背陽面的水星的溫度流失速度非常快,長時間下溫度就降至-160℃。金星距離太陽較水星遠但是溫度較高。
  • 火星的落日是藍色的?科學家肯定,關於火星的有趣的事實
    10、科學家推測火星內核與地球相似。一些科學家認為火星實際上具有完全液態的內核。但是,火星實際上更有可能具有堅固的內核,主要由鐵和鎳組成。11、火星的地幔也被認為與地球非常相似。據說它的最大厚度為2500公裡,但最近的推測表明,它的厚度約為該厚度的50-70%。它由矽,鎂,鐵和氧以及巖石質地組成。外面是地殼,由長達50公裡的火山巖組成。
  • 「火星探索」專題:四、環繞火星
    水手九號拍攝的火星地表照片水手九號剛進入火星軌道,就看到了驚人的一幕:火星表面煙塵滾滾,整個大氣渾濁一片原來,這時候的火星發生了全球性的沙塵暴。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但是由於火星表面沒有海洋和植被,因此一旦颳起大風,會蔓延到火星全球,造成遮天蔽日的全球性沙塵暴。
  • 火星上沙塵暴的威力真有電影上那麼大嗎?並不是
    簡介:有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一項關於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據分析在火星上一處稱為ASV的地區,風暴自己組織成序列且具有周期性。ASV的風暴是火星風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還認為火星塵埃循環與地球水循環有許多相似處,有待研究。
  • 火星上沙塵暴的威力真有電影上那麼大嗎?並不是
    簡介:有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一項關於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據分析在火星上一處稱為ASV的地區,風暴自己組織成序列且具有周期性。ASV的風暴是火星風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還認為火星塵埃循環與地球水循環有許多相似處,有待研究。
  • 大氣層的逃逸,對火星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隨著中、美、阿酋聯三國火星探測器的升空,火星探測熱也在全球成為一個熱點,經過幾十年的火星探索,從最初的軌道、著陸器到如今的火星車,火星探索的新發現也在不斷地衝擊著人類的想像力,給我們帶來很多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喜。探索一個行星前,先了解其大氣層及磁場情況,是最基本的考察。
  • 大氣層的逃逸,對火星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隨著中、美、阿酋聯三國火星探測器的升空,火星探測熱也在全球成為一個熱點,經過幾十年的火星探索,從最初的軌道、著陸器到如今的火星車,火星探索的新發現也在不斷地衝擊著人類的想像力,給我們帶來很多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喜。探索一個行星前,先了解其大氣層及磁場情況,是最基本的考察。
  • 火星上能看到藍色的地球嗎?
    如果未來人類可以登陸火星,那麼,在火星上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不是呈現為藍色的球體,而只是一個小亮點,就像我們在地球夜晚看到的星星那樣。美國宇航局(NASA)的好奇號火星漫遊車當年在火星執行任務期間拍攝到的地球照片如下圖所示:雖然地球的直徑達到了火星的兩倍,但火地之間的距離仍然太遠了,最近也有5460萬公裡,這是地月距離的145倍,所以在火星上看地球,地球的視直徑極小,遠小於人眼或者普通相機的極限分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