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有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一項關於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據分析在火星上一處稱為ASV的地區,風暴自己組織成序列且具有周期性。ASV的風暴是火星風暴的主要貢獻者。他們還認為火星塵埃循環與地球水循環有許多相似處,有待研究。
圖 1
關於火星沙塵暴有些流傳的神話,這麼說有些輕描淡寫,火星以其環繞星球的沙塵暴而出名,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科幻作者和好萊塢電影經常把沙塵暴描繪得比實際危險,在《火星救援》中,一股強大的沙塵暴摧毀了設備,使馬特·達蒙滯留在火星上,迫使他在那裡艱難求生。
圖 2這個藝術理念展示了一場火星沙塵暴,可能還會伴隨閃電發出噼裡啪啦聲
事實上,雖然環球沙塵暴確實很壯觀,風速幾乎可以達到100公裡/小時(60英裡/小時),但他們並不猛烈。100公裡/小時只是地球上一些颶風的一半速度,此外,火星的大氣遠比地球稀薄,所以即使是最強的風也不能摧毀任何主要設備,這種風下你可能連風箏都放不了。
但理解火星上的沙塵暴很重要,它們會產生一些後果——「機遇號」探測器被一場全球性的沙塵暴淹沒了,人類在火星上的任何存在都需要把火星沙塵暴考慮進去。
圖 3機遇號探測器的全景圖,這裡顯示了太陽能電池板。由於全球沙塵暴的加劇,探測器的科學運轉被關閉,最終,機會號停止工作。圖源:NASA/JPL-Caltech/Cornell
哈佛和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CfA)的兩位天文學家發布了一項有關火星沙塵暴的新研究。他們是麥可·巴塔利奧和王慧群,他們的研究題目是「火星南半球奧尼亞-索利斯-瓦爾斯的沙塵暴軌跡」,文章發表在Science Direct上。
火星沙塵暴被歸為三類:局部的、區域的和全球的,最小的風暴全年都有發生,而全球風暴則活躍在北部秋季和冬季。
論文中,王和巴塔利奧強調,一個足夠大的風暴可以影響大氣層循環,熱結構和可見度。似乎火星有一個能與地球水循環相比的塵埃循環。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關注了一個叫奧尼亞·索利斯·瓦爾斯·馬裡納裡斯(ASV)的地區,ASV是一個從瓦爾斯·馬爾亞納斯開始,經過索利斯·普蘭姆和奧尼亞地的南北走向地區。
圖 4奧尼亞-索利斯-瓦爾斯-馬裡納裡斯是火星上一個從奧尼亞地到索利斯·普蘭姆再到瓦萊斯·馬裡納裡斯的區域。圖源:由吉姆·塞科斯基(Jim Secosky)修改的NASA圖像
這兩人分析了來自火星每日全球地圖的(MDGM)八個火星年每日的數據,MDGM是由火星勘測軌道器(MRO)和火星全球勘測器(MGS)拍攝的一組每日圖片。
天文學家們關注ASV,是因為除常規沙塵暴季節外,它是南半球上最重要的風暴活動點。他們發現這裡的風暴可以分為兩類:
覆蓋大範圍地區,持續時間超過6天的風暴。
覆蓋小範圍局部地區,持續時間短於6天的風暴。
在ASV,風暴會自己成序。在南部的冬季晚期,天氣旋渦、潮汐風和強時風會影響這個地區。這些風暴不僅增加了大氣的不透明度,有時還能影響大範圍內大氣和行星波(也叫羅斯貝波)的熱結構。行星波很大——波長可以延綿數千公裡,並且通過行星的自轉傳播,在這裡是火星。
他們還發現了風暴的周期性,風暴以15-20個火星日為周期,並且很有可能和南半球的能量傳輸機制有相似的周期性。
他們還確定了一種額外的方法給ASV風暴分類:有序的和無序的。根據作者所述,這些發現證實了一個理論,即沙塵暴可以自我再生和維持,一個風暴按順序注入下一個。當序列結束時,這些風暴會比那些無序的大得多,有序風暴大約比無序風暴大3.7倍。
這兩個研究者還發現了ASV的風暴是全球沙塵暴的重要貢獻者,這些大型的有序風暴向火星大氣投擲了許多灰塵。他們還發現在沒有全球沙塵暴的年間,北部秋冬和冬季ASV的風暴並不活躍。
研究人員創立了一個觀念,即火星灰塵循環至少部分和地球水循環相似。正如他們在論文的結論中所說,「我們的結果與地球的動能循環之間的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火星救援》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如果你對太空感興趣,你或許會喜歡。但是馬特·達蒙的角色不可能對襲擊他的暴風雨毫無準備,並且如此重要的基礎設施也不可能在風暴前如此脆弱。
多虧了這項研究背後的兩位科學家以及其成千上萬的學者,到人類登陸火星時,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將要面臨什麼。
作者: Evan Gough
FY: 趙丁丁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