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將嚴重影響各國 2050年亞洲遭後天景象

2020-12-06 搜狐網

  路透社1日報導,據預測,2050年,亞洲天氣狀況將變得極其惡劣,其程度不亞於災難影片《後天》中描述的情景。未來幾十年,亞洲各國要同乾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作鬥爭。許多氣象學家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只有全世界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亞洲才能避免遭遇惡劣氣候侵襲。

  變化 今年感受尤為明顯

  「這不僅僅是想像的畫面。」綠色和平組織氣候政策顧問索耶說。全球變暖、氣候模式改變、溫室效應是即將到來的亞洲氣候危機的罪魁禍首。而對樹木的亂砍亂伐和汙染可能會擴大氣候變化的影響。

  事實上,亞洲已經感覺到氣候在變化。今年,島國日本已數次遭到10級颱風和熱帶風暴襲擊;孟加拉國、尼泊爾和印度等大部分地區遭洪水侵襲,災民達5000萬人。去年,印度寒冷的冬季和夏天的熱浪導致2000人喪生。

  權威氣象機構表示,更糟的變化即將來臨,而由此可能導致出現大量移民,以及大範圍人道主義危機。

  惡果 旱澇災情威脅各地

  索耶說,人口過10億的印度是受氣候威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他說,乾旱和高溫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印度次大陸的最大威脅。

  此外,海平面升高也將給數以百萬計的亞洲人帶來災難,迅速溶解的冰川是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和中國最大的威脅。海水將淹沒良田,土地含水層水量增加導致一些地區無法居人。生活在恆河、印度河等7條大河下遊的居民家園不保。印度和孟加拉國將不得不給幾百萬人重新找定居之處。

  孟加拉國氣象學權威阿里說,如果海水繼續上升,下個世紀,該國現在面積的15%將沉入海中。而旅遊勝地馬爾地夫也面臨海平面升高危險。該國總統加堯姆最近在接受訪問時說:「很多島嶼受到侵襲,我們的海岸也被衝蝕。」

  百萬印尼農民面臨困境。專家稱,快速工業化、非法伐木等已導致氣候惡化,氣象專家鮑盧斯表示,「現在雨季比以往短,但在這個短短的時期,降雨卻增加,有時候甚至引起泥石流和洪水。」

  淨水不足可能是氣候給亞洲最苦的惡果。亞洲佔世界人口60%,但淨水擁有量只佔36%。冰川迅速溶解並不能起到水庫作用,它只意味著,在旱季,河裡的水量會更少;在雨季,更多洪水來襲的可能增加。

  影響 將為水和食物而戰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在上個月公布的報告中說:「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將不成比例地施加在發展中國家和各國最貧窮的人身上。」

  因天氣變化而無家可歸的人將爆發移民潮。美國五角大樓在去年報告中說,如果氣候突變,可能會產生大量移民,導致無政府狀態發生。報告說:「不太富有的國家,特別是那些原來與鄰國交惡的國家,可能爆發戰鬥,搶奪食物、淨水和能源。」

  誰應對幾百萬因氣候變化面臨困境的亞洲人負責呢?索耶認為,富裕國家,至少那些汙染大國,應承擔這一責任,向因乾旱和洪水而無家可歸的人提供食品。(趙仁)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繼中國之後,日本政府將宣布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據《日經亞洲評論》援引政府消息來源報導,繼中國宣布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後,日本政府很快將宣布到2050年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零的計劃。 目前科學定義的造成全球變暖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等,而其中佔比最大的又是二氧化碳。
  • 溫室效應與防紅外熱效應塗料
    由於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大,吸收了更多的紅外線並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導致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氣溫不斷上升,對人類的正常活動造成了嚴重影響。
  • 溫室效應給我們地球帶來的危害
    原來是溫室效應。說起溫室效應,大家應該都並不陌生,隨著人類高科技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科學隨之產生的副作用。那嗎?天氣炎熱的時候,很多人在家裡想著。空調帶來的涼爽,但可曾想過空調帶來的負面影響,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的空調的排放的氣體中含有多種化學氣體,大量的甲碗。氟利昂等。輸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導致全變暖的氣體。同時,空調會浪費掉許多。
  • 溫室效應導致亂象頻發,人類該如何應對?
    古代詩人筆下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麗景象不復存在,花大價錢購買的棉襖放置衣櫃最底層吃了多少的塵埃,這些都是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效果。提到全球氣候變暖,那就不得不說溫室效應了,它是罪魁禍首,是它破壞了本來的生態平衡,它也是由人類一手創造出來的。
  •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本報訊 英國政府即將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麼全球將為此付出高達6.98萬億美元的經濟代價,這將超過一戰、二戰和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衰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會造就兩億「環境難民」。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多個氣象機構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將是一個 長期的過程。由此引發的極端氣候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應當引起各國高度重視。厄爾尼諾事件助長全球氣溫創新高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領銜撰寫的地球年度「體檢報告」顯示,2015年超過2014年成為現代歷史上的最熱年。這一題為《2015年氣候 狀況》的報告由來自62個國家的450多名科學家共同完成。
  • 溫室效應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多大?
    說到溫室效應,想必各位在初高中的課程當中經常學到,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後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
  • 暖通空調工藝:溫室效應的主要對策
    倘若此案能夠實現,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根據估計可以發揮3%左右的抑制效果。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主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 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許多人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就是溫室效應。簡單來說,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導致大量二氧化碳阻止了大氣內的熱量流失到太空,從而形成溫室效應。科學家估計,如果人類仍以目前的速度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那麼到2050年,全球氣溫就要升高3~5攝氏度,南北兩極部分冰雪將融化,導致洋面升高30~50釐米,全球陸地面積將隨之縮小。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淡水危機、疾病流行。
  • 【高頻考點】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對流而形成的保溫效應,看高考地理是如何考查溫室效應的?
    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 日首相菅義偉: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中新網10月26日電 綜合日媒報導,當地時間26日下午,日本臨時國會開幕,首相菅義偉在會上發表了其上任以來的首次施政演說,內容包括行政改革、新冠疫情以及日本將在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等。資料圖:日本首相菅義偉。
  • 溫室效應及其危害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我們可見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陽光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市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市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由環境汙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
  •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可致全球經濟大衰退
    溫室效應危害堪比世界大戰  —— 英國政府即將公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各國政府在未來10年內不採取行動遏制溫室效應,那麼全球將為此付出高達6.98萬億美元的經濟代價,這將超過一戰、二戰和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衰退付出的代價,而且還會造就兩億「環境難民
  • 2050年比2008年減半: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國際航運要改革 | 好奇心小...
    4 月 13 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的 100 多個成員國在倫敦討論了一周之後,拿出了一份「減排戰略」,提出在 2050 年將國際航運的溫室氣體排放降到 2008 年的一半以下,並爭取在本世紀內逐步實現零排放。這是國際航運領域的首個減排戰略。
  • 溫室效應的定義
    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除二氧化碳以外,對產生溫室效應有重要作用的氣體還有甲烷、臭氧、氯氟烴以及水氣等。
  • 【地理探究】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溫室效應?又有哪些影響?
    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其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
  • 聯合國報告:2050年中國將新增2.55億城市人口
    中新網記者 李卿 攝中新社聯合國5月16日電 當地時間5月16日,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2018年世界城鎮化展望》報告。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總量將增加25億,其中中國將增加2.55億。報告指出,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到205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68%。
  • 新研究:2050年全球約3億人將受海平面上升影響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美國獨立研究機構「氣候總站」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到2050年將有3億人每年面臨沿海洪水威脅,這一人數遠高於此前利用美國航天局衛星數據預測的7900萬人。
  • 瑞典2050年後淘汰化石燃料汽車 溫室氣體零排放
    瑞典將在2030年淘汰化石燃料汽車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1月15日電 瑞典環境大臣萊娜·埃克15日在斯德哥爾摩的首相府舉行新聞發布會說,她已於當天開始參與有關「2050年瑞典溫室氣體零排放」路線圖制訂的工作。
  • 根本是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要防止像《後天》裡那樣的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澳大利亞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逐漸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不但會直接威脅部分海島型國家的存亡,而且對於人口多數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遊地區的亞洲國家,例如中國的黃河及長江三角洲,以及地勢低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