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科研菌
文章摘選了婁枝、喬剛、藍文婷撰寫的文章《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研究》的部分內容,
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
世界一流大學的優秀博士生都是怎麼做科研的?他們真的熱愛科研嗎?他們課題組氣氛怎樣?又是如何和導師相處的?他們是怎麼處理科研與生活的?都是傳說中的「996」嗎?
這篇來自清華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研究》研究中,通過對18位國內頂尖大學參加國家或學校公派項目出國訪學(哈佛、斯坦福、MIT等)的深度訪談,來探討訪學博士生視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對你的科研生活會有所啟發,分享給大家。
摘要
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養的最重要的主體,同時也是博士生培養的目的。本文基於國內頂尖大學在讀博士生國外訪學體驗,探討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 旨在提升我國博士生科研競爭力,推動我國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強國建設。
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對18位國內頂尖大學參加國家或學校公派項目出國訪學的博士生進行半結構化訪談,應用紮根理論,利用NVivo12. 0軟體進行資料編碼,對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部分截圖
結論: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續的科研熱情、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廣泛的學術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產出四個特徵。在此基礎上,藉助CIPP評價模型進一步對研究結論進行闡釋。
研究部分截圖
建議: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熱情培養,確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科研氛圍營造,提高博士生學術專注力;三是搭建國內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臺,提升博士生學術交流能力;四是加強團隊協作,提高科研產出水平和效率。
研究問題
「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戰略,為我國高等教育指明了未來發展的道路和前進的方向。從人才培養角度看,「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體驗一直是學者關注的對象。研究生科研體驗調查最早由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和畢業生職業生涯協會(Graduate Career Association) 於1999年發起,致力於系統搜集畢業研究生對其科研經歷的認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此後,研究生科研體驗調查在英國得以興盛。2007年, 英國高等教育學會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針對學術型研究生的科研經歷在全國高等教育機構中發起了一項系統性調查,迄今已開展了七次。問卷涉及導師指導、研究技能、設施與資源、學術氛圍等核心問題,成為英國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途徑之一。
此外,美國各院校開展了有關博士生科研體驗方面的調查,例如MIT的博士生離校調查主要包括博士畢業生在MIT的就讀體驗、經濟支持與負擔、在讀期間學術活動參與以及畢業後計劃和求職經歷等。
同時,國內學者也非常關注對博士生科研體驗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雜誌每年開展對全國不同層次研究生培養單位在讀研究生的大範圍問卷調查,研究在讀研究生對課程教學、科研訓練、導師指導等方面的滿意度情況,但該調查群體涵蓋所有類型和層次的研究生。
2014年,羅英姿等開展博士生對教育環境質量滿意度的調查, 結合博士生對環境質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得出影響博士生教育質量生成的關鍵環節和因子有:學術氛圍、物質環境、導師科研能力等, 學術氛圍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濤、李莞荷針對博士生群體, 調查了在讀博士生所感知的學習環境、切實的學習經歷和體驗, 具體包括導師指導、資源平臺、質量文化、博士生能力發展等維度。
綜上所述, 國內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於問卷調查了解博士生就讀期間的科研體驗,對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研究內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體驗為切入點,運用訪談法以國內頂尖大學參加國家或學校公派項目出國訪學的博士生為研究對象,從博士生主體視角著重分析當前世界頂尖一流大學博士生的科研特徵,以期為提升我國博士生科研競爭力,加快促進我國「雙一流」建設提供參考。
研究結論與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
通過對訪學博士生的科研體驗,從科研熱情、學術專注、學術交流以及科研產出四個維度總結提煉出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續的科研熱情、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廣泛的學術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產出四大特徵。以下是具體分析。
1. 科研熱情維度:持續的科研熱情是推動博士生科學研究的根本動力
心理學家指出,內因和外因共同影響個體的行為結果,其中,內因對個體行為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科學研究活動是一項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不僅需要科研人員具備良好的智力支持,而且需要耗費科研人員極大的精力和體力。因此,博士生要想持續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須具有高度的科研熱情。
科研熱情度是指科研人員從事科研活動的意願強度,是激發博士生維持科研活動並致使行為朝著一定科研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該指標可以用來衡量科研人員的科研動機。反之, 科研熱情度低則科研動機不足,科研水平不高。因此,科研熱情度對博士生的科研業績具有預測作用。
通過對18位訪學博士生的訪談,近70%的博士生在訪學期間體會最深的是所訪問學科的博士生具有極高且持續的科研熱情。正是因為有持續的科研熱情,他們才會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動力。
2. 學術專注維度:高水平的學術專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質
專注力也稱為注意力,是指一個人專心於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動時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專注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同時會提高我們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博士生學術專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注意力集中,專心於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活動的心理行為。該指標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標,同時,也能對科學研究產出進行科學預測。只有對科研活動保持高水平的專注,才能確保高水平的科研產出或科研業績,反之,則科研產出低下。
訪談中發現,近60%的訪學博士生認為所訪問大學博士生的科研專注度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根據參考點數,依次是「工作時間心無旁騖, 互不幹擾, 工作效率高」和「將科研與生活分開」 ,體現出博士生將科研活動與社會生活同等對待的狀況。
正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C所說:「我們工作時間都專心於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大家基本都會選擇放鬆,這是在為後續的高效工作做充分準備。」
同樣, 教育學專業博士生D指出:「雖然科研任務重,但我身邊的博士生卻能懷著愉快、平靜的心情從事科學研究。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同時又很羨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將科研與生活並重,使用「兩條腿走路」的行為方式從一個側面解釋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子節點的材料信息
3. 學術交流維度:廣泛的學術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徑
學術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學者們通過有效的交流不僅可以提升和擴展知識,而且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從而擴大學術影響,樹立學術聲譽。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和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負責人託尼·華格納在2013年撰寫的《教育大未來》一書中指出:「未來世界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具備7個關鍵力,即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導力;靈活性與適應力;主動進取與開創精神;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像力。」其中,溝通交流能力是一項必備能力。
通過訪談發現,18位訪學博士生都指出,去世界一流學科訪學對擴展視野、增長見識有極大幫助,同時指出在訪學期間更能清晰地認識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訪學期間,被訪談者可以與國外導師、國外其他一流學者、課題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體驗,交流科研進展,交換科研想法,探討科研問題,交流群體來源多樣,交流的內容廣泛。
根據參考點數,在「廣泛的學術交流」這個樹節點中,參考點數最多的是「朋輩之間你追我趕, 注重團結協作」 (22) 。被訪談者回憶稱,由於所在課題組 (團隊) 成員來源廣泛,且非常優秀, 博士生身邊的「榜樣」引領示範作用效果顯著。
例如,工業工程專業博士生E指出:「我們團隊一個師兄,在讀期間除了學術論文成績顯赫以外,還成功地申請了好幾個發明專利,並且其專利很快被投入到生產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們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齊。」
同時,「樂於分享研究思想、體驗和成果」參考點20個,「積極參加世界一流學者專家講座和報告並交流」參考點16個,體現出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參與科研活動的活躍程度和積極程度。
此外,課題組內的溝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從事科研實踐的主要形式,主要體現在「定期參加導師組織的課題組會,圍繞課題熱烈討論」 、「定期與導師面對面單獨交流,共同討論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等。最後,「課堂討論氣氛熱烈」 以及「主動參加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 也成為博士生擴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表6 廣泛的學術交流子節點的材料信息
4. 科研產出維度「」高效的科研產出是體現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標
高效的科研產出是衡量科研績效的重要指標,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時間裡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產出,既能讓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務,也能最大程度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讓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奮。羅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級獎勵理論 (second reward theory) 來解釋勤奮。他認為,個體通過勤奮行為產生了勤奮體驗, 這種體驗具有二級獎勵特徵, 使得個體為獲得更大價值體驗而產生更高勤奮度的操作行為。
幾乎所有的訪學博士生都指出,訪學所在課題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較快較好地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同時, 他們的科研成果具有較大的創新性,科研成果豐碩 (見表7)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獨立承擔科研任務激發了博士生的主觀能動性。由於一流大學博士生讀博機會難得,博士生表現出更多的「惜時」行為。同時,在課題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獨立承擔科研活動,博士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主動投入更多的精力從事科研。
二是朋輩壓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學一般具有優質的博士生生源,在共同學習和科研實踐中形成競爭氛圍,朋輩之間易於發現差距,同時也易於受到朋輩努力行為的影響。例如,社會學專業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訪學經歷,對於我的整個學術生涯都起著重要作用。在這半年裡,我不斷反省自己的不足,深知唯有不斷努力,才能和自己的朋輩競爭,時不我待。」
三是團隊協作提高課題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不是單兵作戰,而是團隊成員相互配合和合作,共同為課題研究貢獻智慧。所有被訪談者都指出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在從事科研時需要團隊協作,畢業之後更要看重團隊協作。
四是注重深度研究,確保研究的創新性。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即在有限的研究領域注重深入挖掘,並注重運用恰當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創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產出子節點的材料信息
二、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投入—過程—產出模型——基於核心編碼的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特徵基本可以使用CIPP評價模型進行闡釋 (見圖2) 。博士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其科研動力的最直接、最穩定來源。在博士生主觀能動性極大發揮的情況下,博士生能具備持續的科研熱情,而正是因為有了科研熱情,才能確保其在科研活動過程中時刻保持高度的學術專注,並且活躍於各類相關學術活動之中。
飽滿、充實的研究過程是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同時也是推動博士生更加努力並維持持續的科研熱情和投入的催化劑和助動器。
不僅如此,除了博士生個體主觀能動作用以外,博士生所處的環境對博士生科研活動的影響顯著。鼓勵創新的社會風氣,大學內部自由的學術氛圍,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平等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的良好關係等是確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熱愛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友好型環境也促使博士生與導師與同學等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係,他們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學術水平的進步。
圖2 基於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徵模型
啟示與建議
通過對18位訪學博士生的訪談,從科研熱情、學術專注、學術交流、科研產出四個維度,總結提煉出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續的科研熱情、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廣泛的學術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產出四個典型特徵。在此基礎上,使用CIPP評價模型對研究結論進行闡釋。結合以上分析,提出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培養的四點啟示和建議。
結論:世界一流大學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續的科研熱情、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廣泛的學術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產出四個特徵。在此基礎上, 藉助CIPP評價模型進一步對研究結論進行闡釋。
建議: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熱情培養,確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科研氛圍營造,提高博士生學術專注力;三是搭建國內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臺,提升博士生學術交流能力;四是加強團隊協作,提高科研產出水平和效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