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三體》,想必大家都有過了解。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有好幾代人覺得,人類的科技進步已到頂了。
那麼,科技進步有沒有一個極限點呢?我們已經登頂了麼?
卡爾達舍夫:至無限大的宇宙
在1964年,俄羅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也提出過同樣的問題。
雖然我們不知道未來的技術會是什麼樣,但我們在未來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能源。
因此,卡爾達舍夫把潛在的文明,包括外星文明和我們的文明,按能量消耗量分為三級。
等級I :可以利用所在行星的所有能量和資源,這個文明是行星能量的主人。
等級II :將會最大程度利用整個恆星系統的能量。
等級III :該文明可以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而為其所用。

也就是說,能夠與外部世界進行大量能量交流的行星,才能達到卡爾達舍夫級別。
與未利用的能源相比,我們目前所消耗的能源很少,因此目前我們還未達到任何一種等級。
為了逐步成為和Ⅰ型文明,我們需要通過在星球上安裝太陽能板,來更加直接、有效地吸收太陽能。
從最樂觀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在7020年實現。
約翰巴羅:至無限小的粒子
我們也可以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人類的進步,我們可以觀察到多麼細微的層次呢?
最後,英國的宇宙學家約翰巴羅,依據人類所能控制物體的尺寸對文明進行了分類。
從人類尺度的機械結構,再到人體生物結構,小到自由分子。

雖然我們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目前我們已經達到了分子級別,而且將來我們有潛力發展到更加細微的層次。
就像哲學家理察·費曼曾經說過的那樣,「在瓶底有豐富的空間」。
科技的選擇
不是二者選其一,我們的文明可能將會同時沿著卡爾達舍夫和巴羅兩個維度發展。
兩個維度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並發展新的能量,比如核聚變,甚至反物質。

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發現有超高密度的星球存在,尺寸大概跟行星差不多,它可以從更大的星球上吸收能量。
一句話總結
借用《三體》裡面的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不能滿足於現有科技,科技進步還應存在更廣闊的空間。
關注「聽話13」,獲得有價值的內容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