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型
光型是指各種光線在拍攝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可分為主光、輔光、背景光、修飾光、輪廓光 模擬光等。主光:又被稱為「塑形光」,是用來顯示景物、 塑造形象、表現被攝體結構和質感、構成明暗對比的主要照明光,在拍攝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輔光:又被稱為補光,是用來提高主光所產生的陰影部分亮度,使陰影部分具有一定的細節,減小影像明暗反差的輔助照明光線。輔光的亮度要弱於主光,只有這樣才能對暗部產生作用。若輔光亮過主光,那它就成了主光,而主光會變成輔光,整個畫面的光影效果都將發生改變。一些反光材料也可以起到輔光的作用。
在影棚裡,主光與輔光的光度差別會直接決定畫面的光比,因此要改變畫面的光比,就應該調節主、輔光的光度。改變主、輔光光度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種:①調節主、輔光的強度;②調節主、輔燈與被攝體間的距離;③用反光板及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
背景光:燈光位於被攝體的後方並朝背景照射的光線被稱為背景光,它是用來突出主體或美化畫面的。背景光對畫面的影調、色調影響很大,在拍攝時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背景光的強度。背景光多與其他光型配合使用,而且與被攝對象的投影方向一致。修飾光:又稱為「裝飾光」,是指對被攝體的局部添加的強化塑形的光線,主要作用是修飾和更精細地展現被攝體,也能為畫面增添氣氛。發光、眼神光、工藝首飾的耀斑光等都屬於修飾光。但修飾光的照射範圍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強烈,否則會本末倒置,影響畫面的效果。輪廓光:用於勾畫被攝體形體輪廓的光線被稱為輪廓光,它屬於修飾光的範疇。輪廓光不僅能夠很好地呈現被攝體的形狀,同時還能增強被攝體的線條感,起到豐富畫面、增強畫面生動性的作用。下面將介紹的逆光、側逆光都是攝影中常用的輪廓光。模擬光:模擬光又被稱為「效果光」,是用來模擬某種現場光線效果而添加的輔助光。這種光線通常具有戲劇性,為的是營造某種特殊的環境氛圍。模擬光可以通過不同的照明用具來獲得,常常需要幾種光線相互配合,才能獲得理想的畫面效果。
二、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對於被攝體的位置。同被攝對象在不同光位下會產生不同的光影和明暗造型效果,而且被攝體的明暗造型效果還會因光源位置高低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一點需要我們仔細、反覆地實踐、揣摩。光位千變萬化,大致分為順光、側光、前 側光、逆光、側逆光、頂光、底光。
順光:是指光線來自被攝體的正面且照射方向與相機拍攝方向一致的光線。
順光的優點:運用順光光位拍攝的畫面,光線均勻、影 像明朗、陰影少、明暗反差小,能較真實地還原景物本身的色彩,營造出光亮、鮮明的氣氛。順光非常適合拍攝色彩豔麗的場景、年輕女性和兒童。因採用順光拍攝時被攝對象的受光面積大、陰影少,測光和曝光控制相對容易,即使採用自動曝光模式,也能得到較為理想的曝光效果。
順光的不足:因為畫面陰影較少的緣故,被攝對象往往 過於平整,缺乏立體感。主體和背景受光情況大致相同,使得它們之間的空間感難以體現。注意事項:採用順光拍攝時,應儘可能地尋找色彩多樣化的景物,同時可運用線條的走勢、集散等變化,增加畫面視覺上的起伏感,為作品帶來張力。
側光:是指來自被攝對象正左側或正右側且投射方向與拍攝方向成90°左右的光線。側光的優點:利用側光拍攝時,被攝對象的受光面與背光面在其形體轉折處會形成明顯的分界線,鮮明的明暗反差有利於刻畫被攝對象的立體感和有一定起伏變化的質感(凹凸感),畫面的空 間深度感以及層次感都能得到較好的體現。側光的造型表現力較強,不僅適合拍攝氣氛濃鬱的風景,還適合表現一些強調質感的對象。在富於特色或戲劇性效果的人像攝影中,側光通常佔據主光的位置,目的是用強烈的明暗對比效果詮釋人物的特點和性格。側光的不足,採用側光拍攝的畫面,往往是一半明、一半暗,影調和層次過於折中,不夠均衡。因此構圖時要考慮受光面景物和陰影在畫面中所佔面積的比例關係,讓畫面具有視覺上的均衡效果。注意事項:採用側光拍攝時,明暗反差是彰顯畫面氣 氛或刻畫被攝對象性格的有力武器,因此測光和曝光都應該圍繞這一點進行,即如何凸顯明暗反差,同時能夠保持豐富的影調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