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的《三體》,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誰對科學更警惕?
科幻文學如果沒有科學作為元素構成,那麼只能歸類為玄幻作品,好的科幻作品既是對未來現實的大膽展望,也是對當下科技發展潮流的預測。但是偉大的科學家曾經說過,科技是一把雙刃武器,能救贖我們的文明也能毀滅我們的文明,對這個悖論最大的憂慮其實往往還不是科學家,而是那些永遠走在科學前面的科幻小說作家。

作為中西方科幻文學的圭臬,劉慈欣和阿西莫夫在自己的文學代表作中,都對科技的發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大劉的文學思想中,人類想要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抵禦外來文明的入侵,科學永遠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利器,最重要的是,科技的發展除了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以外,還能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在大劉的《三體》中,人類文明與外星文明科學技術之間的雲泥之別,是人類最後命運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這個以力量說話的世界,實力是唯一衡量生存價值的標準,我們正是因為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所以最後面對歌者文明的降維打擊,沒辦法有效的抵抗,面對三體文明的科技封鎖,沒辦法衝出欄杆。

在大劉的心中,人類科技永遠都是越發達越好,只有我們強大到可以自保的時候,才能對科學的發展提出制衡之策,在那之前,無論什麼樣的科學手段,哪怕違背人類的倫理道德,都是可以嘗試的,只要可以讓人類走得更遠,哪怕科學的實驗犧牲了部分人,也是可以容忍的,這種較為偏激的想法,在大劉書中雖然沒有集中體現,但是在很多方方面面,我們都能聯想到他的這種觀點。

相比起劉慈欣在科技上的激進,阿西莫夫則對科學發展表現出來很大的擔憂,其實不僅僅是阿西莫夫,近代以來,對科技快速發展最後反噬人類的憂慮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西方世界,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念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名言始終沒有過時。那麼包括阿西莫夫在內的一眾西方大家,都對科技的發展表現出哪些方面的憂慮呢?或者說對哪些科技的憂慮更突出一點呢?
首先要說的就是阿西莫夫最大的憂慮,人工智慧機器人。在阿西莫夫和西方科幻作品中,人工智慧的發展始終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極大的道德倫理爭議,這個新興的技術並不完全是為人類文明服務,假如我們的發明太過於智能,那麼在它們眼中智力遠遠落後的人類文明,憑什麼可以發號施令?憑什麼可以穎指氣使?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導致了這個發明註定帶有極其危險的動機和無法掌控的變化。
如果人工智慧的發展尚且還在路途中,那麼核能的利用已經徹底走入現實,並且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了,對這項科技的擔憂我想是全世界都有一個共識的觀念。在這個處於火山口和平的年代,大國手中掌握的這些王牌,始終是我們頭上的達摩斯之劍,被一根脆弱的髮絲懸繫著,一旦斷裂,我們文明的火炬,就將永遠熄滅。

在阿西莫夫的科技憂慮中,還有一項光速穿越,根據愛因斯坦原理,光速與時間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阿西莫夫認為,人類掌握了光速飛行以後,很可能違背自然的規律,在時間軸裡任意穿梭,最後引發無法改變的恐怖邏輯差值,在《銀河帝國》中,人類的外星文明殖民地就是因為擅自利用光速隨意穿梭,導致人類社會的時間線出現變亂,引發巨大的災難。

其實從《三體》和《銀河帝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來,兩個作者之間代表了兩個不同文化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中國因為常年的科技落後,導致我們矯枉過正的發展科技,在科學領域不顧一切的向前追趕,往往不會在意那麼多的道德約束和倫理框架,近些日子發生的醫學上的事故,也讓全世界對中國進行了譴責。
西方文化對待科技的態度則比中國保守得多,很多人都對科技的飛速發展表現出了很大的擔憂,總是憂慮著某一天我們的科技脫離了我們的掌控,成為毀滅我們的利器,到了那個時候,人類或許才真正明白,科技不是雙刃劍,而是潘多拉魔盒,自從我們打開的那一刻開始,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小編認為,無論是劉慈欣還是阿西莫夫,他們對待科學的態度之所以如此懸殊,還是因為兩個文化之間的科技差距過於懸殊,中國曾經飽受列強欺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科學技術沒辦法達到那個高度,而西方尤其是美國,近代以後並沒有科技絕對的差距下吃過大虧,反而是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讓局勢變得更加不安穩。這種經歷的差異正是兩個作家對待科技不同態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