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人工智慧產生記憶

2020-11-29 電子發燒友

怎樣讓人工智慧產生記憶

新華網 發表於 2019-12-17 11:26:25

人工智慧要形成長期記憶,還需要腦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

記住一些東西並能回憶起來,對於人類來說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記憶可以讓我們回憶過往之事,並基於此對未來做出決策。能否讓AI智能體也做到這點呢?近日,谷歌旗下人工智慧企業「深層思維」(DeepMind)提出一種方法,能夠讓智能體使用特定的記憶來信任過去的行為,並對未來做出正確的決策。相關成果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上。

那麼,目前我們讓AI產生的記憶和人類的記憶是一回事嗎?人工智慧可以用什麼方法產生記憶?與以往相比,此次「深層思維」提出的新方法有何不同?在賦予人工智慧記憶方面,我們尚需做哪些努力?

四種方法讓AI產生「記憶」

記憶是我們對過去的經歷進行編碼、存儲、回憶等的能力。一般而言,可以將其視為利用過去的經驗來影響當前行為的能力。它使人類能夠學習以前的經驗並與現在的實踐建立聯繫。

生活中那些感動我們的人或事往往會觸發回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觸景生情。「人類的長期記憶實際上是呈現多模態、場景化特徵的,即一個記憶事件在存儲時包含多個維度,觸發某個維度就可以快速找到線索並進行回憶。」遠望智庫人工智慧事業部部長、圖靈機器人首席戰略官譚茗洲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人們往往高估了記憶量,其實我們的記憶容量很有限,所以人類記憶本身是高度抽象的,在記憶時我們通常選擇對事件進行特徵提煉,其中有好多要素只是概況並且是模糊的。如回憶電影,我們不會精準地回憶一幀一幀的完整成像,但如果類似場景再現,我們就會回想起之前的一幕。

在以往的研究中,採用什麼方法可以讓AI產生回憶?

譚茗洲介紹說,比較常用的有四種方法:第一種是長短期記憶網絡。它是由一個被嵌入到網絡中的顯性記憶單元組成,功能是記住較長周期的信息。這一技術主要被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公司用於語言識別、智能助手等。第二種方式是彈性權重鞏固算法。這種算法主要用於序列學習多種遊戲。「深層思維」採用的就是這種與記憶鞏固有關的算法,目的是讓機器學習、記住並能夠提取信息。第三種方法是可微分神經計算機,這種計算機的特點是將神經網絡與記憶系統聯繫起來,並像傳統計算機一樣存儲信息,還可從例子中進行學習。第四種方法是連續神經網絡,主要用於迷宮學習,解決複雜的連續性任務,同時可以遷移知識。

解決長期信用分配問題是關鍵

那目前,AI產生的記憶與人類的記憶是一回事嗎?譚茗洲答道:「目前AI的記憶仍只是停留在將學習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編碼、存儲,進而轉化為認知的過程。以前的做法只是讓AI將所發生的一切悉數存儲,然而記憶與存儲是有區別的,記憶是為了能夠有效回憶。人類回憶的方式,往往是跨各種閾界的,如通過某個品牌忽然想起某個事。因此,要讓AI智能體對過去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判斷該不該記憶,關鍵要採取一些方法令其做出評定,達到人類回憶的效果。」

要讓AI能夠實現回憶過去的事情,涉及到長期信用分配問題:即如何評估行為在長期行為序列中的效用。但人工智慧現有的信度分配方法無法解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長時間延遲的任務。

據介紹,人工智慧的研究中,在一個長序列內評估個人行為的效用問題,被稱為信用分配問題。該評估可以對過去的行動或計劃的未來行動進行評分。

譚茗洲解釋道:「具體在強化學習中,智能體獲得指導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獎勵,而獎勵通常是稀疏和延遲的。當智能體得到獎勵時,很難知道哪些行為應該被信任,哪些該被責備,這就是信用分配問題。」

此外,譚茗洲介紹道,想讓AI像人類那樣產生回憶,首先需要讓AI學會情景記憶以及自傳式記憶。AI之所以很難做到這點,是因為情景記憶和自傳式記憶有著非常強的個體體驗特性。情景記憶與自傳式記憶一旦和當事人割裂開來,就失去了生命力,對於機器而言,這很難想像。畢竟對於機器而言,精神可以獨立於物質存在,體驗可以獨立於主體存在。此外還要防止機器可能出現的災難性遺忘。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自然認知系統的遺忘並不需要完全抹除先前的信息。但是對於機器而言,遺忘就是災難性的,即需要抹除先前的信息。

與人類複雜記憶相比仍是初級階段

據譚茗洲介紹,此次「深層思維」提出將範例建立在深入的強化學習基礎上,並引入長期信用分配的原則。首先,智能體需編碼並存儲感知和事件記憶;然後,智能體需通過識別和訪問過去事件的記憶來預測未來的回報;再有,智能體需根據其對未來獎勵的貢獻來重新評估這些過去的事件。這樣可讓智能體使用特定的記憶來信任過去的行為,並對未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為了做到這一點,「深層思維」論文顯示,其做的首要工作是形式化任務結構,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的任務。具體而言,在第一種信息獲取任務中:一階段,智能體需在無即時獎勵情況下探索一個環境來獲取信息;二階段,智能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事一項不相關的幹擾任務,並獲得許多附帶獎勵;三階段,智能體需利用一階段中得到的信息獲取遠端獎勵。

在第二種因果任務中:一階段,智能體需採取行動觸發僅具有長期因果關係的某事件;二階段,同樣是一個幹擾任務;三階段,為了取得成功,智能體需利用一階段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來獲得成功。

而在研究這種結構的完整任務之前,研究人員考慮讓智能體實現一個更簡單的被動過程的任務——「被動視覺匹配」,即智能體不用採取任何主動措施去採集信息,如同一個人在街上走路,不經意間就觀察到某些信息一樣。

「深層思維」的論文呈現一個打遊戲過程中的簡單場景,並讓AI智能體對探索過的路徑及攻略進行記憶,當然與人類複雜的記憶機制相比,還是相當初期的階段。

譚茗洲強調,正如論文所述,新方法的範式拓寬了AI研究的範疇。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涉及人腦科學的研究,以及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今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開放性的探索。

延伸閱讀

目前人工智慧系統還不具備長期記憶

人腦從功能的角度可分為幾個模塊:寄存器、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中央控制模塊。人腦通過五種傳感器,視覺、觸覺等,從外部接受信息,存在寄存器,如果我們的注意力關注這些信息,大腦可以把這些信息變成短期記憶裡的內容,短期記憶可以持續30秒左右,如果我們有意識要記住這些內容的話,大腦又會將短期記憶的內容轉到長期記憶中。

長期記憶的內容既有信息,也有知識。簡單地說,信息表示的是世界的事實,知識表示的是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兩者之間並不一定有明確的界線。人在長期記憶裡存儲信息和知識時,新的內容和已有的內容聯繫到一起,規模不斷增大,這就是長期記憶的特點。長期記憶實際上存在於大腦皮層,在大腦皮層,記憶意味著改變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構建新的鏈路,形成新的網絡模式。

我們可以認為,現在的人工智慧系統是沒有長期記憶的。無論是阿爾法狗,還是自動駕駛汽車,都是重複使用已經學習好的模型或者已經被人工定義好的模型,不具備不斷獲取信息和知識,並把新的信息與知識加入到系統中的機制。

有學者認為,具有長期記憶將使人工智慧系統演進到一個更高的階段。暢想5—10年後,有可能構建這樣的智能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語言處理模塊,包括短期記憶、長期記憶,系統能自己不斷去讀取數據,能把數據裡面的知識做壓縮後放到長期記憶模塊。構建擁有長期記憶的智能問答系統,正是我們現在的願景。

責任編輯:c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宇宙終極謎團之一:意識,人工智慧如何產生意識,人死後是怎樣的?
    因為我就是學計算機,而且想要真正的研究出人工智慧我們就必須得研究其自身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就是我們人體最神奇的部分,意識也是通過大腦產生的,如果我們弄明白了大腦是如何運作的話,就可以利用逆向工程反向創造出意識。
  • 人工智慧和5G到底能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
    打開APP 人工智慧和5G到底能產生怎樣的聚變效應?人工智慧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重新定義了勞動的效率,進而對各個垂直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再加上5G技術,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 記憶哲學:解碼人工智慧及其發展的鑰匙
    本文試圖對從記憶哲學角度闡述哲學對於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的洞見:記憶哲學提供了一種思考AI的視野,即從記憶角度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解釋AI的發展的理論基礎、存在的理論爭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面臨的危機。在進入分析之前,需要說明的是,記憶哲學提出的三個原則是:(1)記憶是時間意識及其意識現象得以產生的條件;(2)記憶哲學涵蓋記憶與遺忘兩個維度,缺一不可。(3)記憶與回憶存在著根本區分。
  • 人工智慧與斯諾克的碰撞,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其實簡單說,就是讓機器模擬人的各種能力,完成原來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任務。
  • 李航:人工智慧的未來 ——記憶、知識、語言
    假設人工智慧系統也有意識的話,那麼其所感受到的世界和克萊夫·韋爾林是一樣的,那就是,只有瞬間到瞬間的意識。那麼,意識是什麼?這是當今科學的最大疑團之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日裔美國物理學家加萊道雄 (Michio Kaku)給出了他的定義。
  • 霍金是怎樣看待人工智慧的?他對人工智慧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繼續說這本《十問:霍金沉思錄》,這一回,我們來說說霍金是怎樣看待人工智慧的?人工智慧最終會超越人類的智能嗎?可能你之前看過一些國外媒體的報導,這些報導常常會以「霍金警告人類,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類智能」作為聳動的標題。
  •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記憶力和什麼有關係?
    相信很多人在背課文的時候,就會有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非常的好,但有些人卻會扭頭就忘呢?在早前的時候人們只知道,記憶與大腦中的海馬體有關,它在我們產生情緒和記憶的時候有這重要作用,但記憶是如何形成人們卻並不了解,而紐約大學的一位神經科學家,他就通過研究加州海兔獲得一定的結果因為海兔的神經元比許多高等動物都有豐富,所以它就能使研究人員更容易追蹤記憶形成的過程,最終通過輕微的電擊實驗,科學家也發現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與激酶活性,他們在記憶當中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夏洛克的「記憶宮殿」是真的嗎?大腦是怎樣儲存記憶的?
    我們擅長記住地標和場景,如果我們給我們的記憶背景一個位置,那麼記住這些記憶就會變得更容易。為了記住篇幅長的演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演說家冊曾經想像著漫遊在充滿記憶的「記憶宮殿」中。現代記憶大賽的冠軍們仍然使用這種技術來「安置」長串的數字、名字和其他信息。正如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所言,空間概念是我們感知和解釋世界(即使是以抽象的形式)的組織原則。
  • 英語音標記憶順口溜 怎樣快速記憶
    英語音標記憶順口溜 怎樣快速記憶英語音標怎樣記憶呢,有哪些順口溜呢,怎樣才能快速記憶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僅供大家參考。英語音標諧音記憶[i:]、[?]、[?:]、[?]、[u:]、[?]、[??]、[?]、[ɑ:]、[?]、[e]、[?]
  • AI人工智慧能產生自主意識嗎?
    而大腦意識和記憶,就可以在新的身體得以延續。最終實現古代君王所一直追求的長生不老,永生不死。當然從生物基因上來說,通過基因改造或者可以讓人類變得更完美和理想化,但只生命體,始終都避免不了退化和老死。那麼人工智慧和機械化結合,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永生問題。
  • 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李航:如何構建擁有長期記憶的智能問答...
    構建擁有長期記憶的智能問答系統,是我們現在的願景今天非常高興來到這裡,與大家一起從記憶、知識和語言的角度探討自然語言處理、人工智慧在未來發展的趨勢。首先我們來看記憶和智能的關係,分析自然語言處理的發展是否可以構建智能化的問答系統。先來看看記憶對人的智能有多麼重要。
  • 人工智慧是怎樣預測分子的氣味的
    打開APP 人工智慧是怎樣預測分子的氣味的 站長之家 發表於 2019-10-25 15:51:28 站長之家(ChinaZ.com) 10月25日 消息:除了視覺分析,未來人工智慧也將擅長嗅覺分析。
  • 未來十年20年之內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怎樣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說明一下: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這三者是有機結合起來運作的。其中,大數據相當於整個過程中的記憶和經驗,所有的數據內容從中提取,然後人工智慧以雲計算的方式得到結果。原創內容源自我的公眾號:網際網路吧  (ID:hulianwanba)而未來20年這三者會怎樣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 人工智慧機器人會產生意識嗎?如果會,有什麼後果?
    機器人想要產生意識絕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了一些模擬「思維」的算法,但這只是一種很淺顯的表象的模擬,與真正賦予機器意識仍然有本質的不同。關於人類的意識,科學家都還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如何定義意識本身,都是一個大問題,這可能需要從哲學的角度。
  • 人類的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差?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記憶力好,有的人記憶力差?記憶與情感有關嗎?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神經生物學家。如今,幾項研究成果的披露,讓人們從分子水平上看到了記憶形成的一些線索,也為人工智慧研究、提高學習效果、疾病治療(如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線索。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它是模塊化的,同時具有獨特的系統來支撐注意、記憶、語言等功能。因此,我們可以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去獲得發展新的人工智慧的靈感。 二、腦認知與人工智慧的結合 人類大腦有800億個神經元的容量,它主要有三種研究方式:結構研究、功能研究和有效研究。 大腦的結構連接是靜態的,功能連接和有效研究則具有時空動態演化的特性。
  • 記憶的奧妙之處,在於記憶產生的效果多種多樣!
    記憶產生的效果多種多樣,第一種情況就是,當我們處於某種目的而需要通過自己的意志力來調用記憶時,我們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這種已經消失的精神狀態重新召喚到意識中,或者說通過各種感覺可以使記憶重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隨意使記憶重新出現。例如,我們想用筆寫字時,發現筆沒有在書桌上,於是我們拼命回憶,最後回想到昨天把筆拿到了陽臺。
  • 人工智慧的技術結構是怎樣的
    該學派認為人工智慧源於控制論,智能行為的基礎是「感知—行動」的反應機制,所以智能無需知識表示,無需推斷。智能只是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表現出來,需要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塊與環境交互,以此來產生複雜的行為。 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符號主義、連接主義和行為主義等流派不僅先後在各自領域取得了成果,各學派也逐漸走向了相互借鑑和融合發展的道路。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來源:科技工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中描述了一種新發現的大腦學習機制,它可以「固化」記憶並減少記憶之間的幹擾。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目前大部分觀點認為,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是神經元,其生物學基礎是腦中多個神經網絡間的相互作用;也有研究認為意識的產生由相對獨立的腦結構(稱為意識開關)來主導。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及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究。例如,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否唯一,能否在神經元以外的物質載體上製造出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