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發送「警報」?這位在上海工作的外籍科學家取得重大發現

2020-09-03 中國青年報

像人類一樣,植物也需要面對來自周圍的各種威脅,會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植物如何感知這些攻擊呢?植物通過細胞膜發現潛在攻擊者,並發出「警報」。這些「警報」會傳遞給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2020年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西班牙籍羅莎•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細胞膜(綠色)與葉綠體(橙色)相聯繫,圖中背景的亮點代表兩者之間傳遞的信息。藝術設計者:Toyi Matos

【病原體會「劫持」植物細胞傳遞信息的途徑】

葉綠體不僅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的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該研究報導了一些植物蛋白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它們會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緊接著,葉綠體通過「逆行信號傳遞」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從而調節抗病基因表達,激活植物的防禦反應以對抗入侵者。

植物病原體及其宿主長期處於類似於「軍備競賽」的共同進化中。有趣的是,這項工作還發現,病原體可以「劫持」這種在植物細胞內部傳遞信息的途徑。它們會巧妙地「模仿」上述植物蛋白質的行為,與細胞膜結合,當植物細胞感受到攻擊時,它們也可以移動至葉綠體。一旦進入葉綠體內部,這些病原體蛋白會損害葉綠體與細胞核之間的通訊,從而阻礙植物防禦反應的激活,反過來幫助病原體的生存和繁殖。

真菌、細菌、病毒等多種植物病原體在全球範圍內對農作物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上述科學發現為設計植物保護策略和開發新的抗病品種提供了新思路。該工作還表明,在沒有病原體存在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植物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而不影響其生產力,從而可能達到改善植物健康和不影響植物生長的雙重目的。

【在中國同樣也能做出優秀的工作】

談及為何選擇到中國來研究植物,羅莎說:「中國在植物學科研上有優勢,經費支持到位。這裡的團隊合作很愉快,平時的工作語言主要是英文,溝通上也沒有問題。」她的團隊成員裡,有一半學生來自中國,還有一半來自西班牙、法國、突尼西亞等。

羅莎在西班牙馬拉加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在英國諾裡奇的塞恩斯伯裡實驗室做博士後工作,2015年她來到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成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組,擔任青年研究組長,並於2017年晉升為正式研究組長。她所帶領的團隊主要研究病毒如何感染植物,之前發現有病毒蛋白轉移到了葉綠體上,她想探究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機制,才有了這一次的科學新發現。

「這是我們中心成立以來,第2篇發在《細胞》的植物研究文章,很不容易,因為《細胞》偏好醫學類、生命科學類文章。這也說明,有才華的外籍科學家,在中國同樣也能做出優秀的工作。」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韓斌介紹,中心現有8位外籍科學家,來自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希臘、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平均年齡不到40歲。上海不僅有深厚的植物研究土壤,學術交流氛圍濃厚,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很高,使得他們能很好地開展工作。此外,上海還給予外籍科學家穩定的科研經費和租房補貼,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外籍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的 揭示病毒的...
    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受訪者提供病毒「騙過」植物併入侵的途徑示意圖。北京時間8月24日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植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可以將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相隔離,而細胞膜外側是潛在病原體接觸的重要產所。
  • 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 上海團隊解開植物抗病信號途徑之迷,外籍女科學家任科研組長
    像人類一樣,植物也會面對來自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比如植物病原體,病毒的攻擊,會令植物生病,甚至死死亡。在長期進化中,植物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並防禦病原體的威脅。植物細胞表面的細胞膜隔離細胞內部與外部環境。細胞膜外側則可能潛藏著病原體。而「警報」如何從外細胞外部傳遞到內部的,目前對這一過程尚不完全清楚。
  • 植物抗爭之路:從細胞膜到葉綠體 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重大發現
    因而,植物需要通過細胞膜感知特定的分子以了解潛在攻擊者的存在,並發出「警報」。而這些「警報」必須傳遞到細胞內部,到達包括葉綠體在內的不同細胞區室。葉綠體為植物特有的,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同時也在調節植物對刺激響應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些「警報」信號最終到達存儲遺傳物質的細胞核,調節植物抗病基因表達 。儘管對於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迄今為止,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尚不完全清楚。
  • 植物如何發「警報」?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病毒如何「騙過」植物併入侵 中科院國際團隊揭示「病毒騙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為什麼植物會被病毒、細菌侵襲?病毒、細菌是如何「騙過」植物自身的防禦體系的?如何在保證植物產量不減少的情況下還能增強抵抗力?北京時間8月24日晚23時,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外籍科學家羅莎 洛薩諾-杜蘭(Rosa Lozano Duran)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揭示植物抗病之謎:從細胞膜到葉綠體之間如何拉響警報
    但是,這種「警報」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傳遞,一直讓植物學家們琢磨不透。8月24日晚,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 Duran 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論文,揭秘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並揭示一些植物蛋白是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又是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
  • 最新 | 上海科研團隊成果登上《細胞》,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取得發現!
    2020年8月2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研究組題為「A defenc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7-10-26 15:39:00來源:央廣網
  • 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4月2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曉風曹曉風現為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植物表觀遺傳調控及發育可塑性機理研究。
  • 我國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院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北京時間4月2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盧煜明、施一公、支志明等3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中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陳雪梅,耶魯大學鄧興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楊薇(Yang Wei)教授等3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香港大學支志明、清華大學施一公等3名中國人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次共有84位科學家增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另外,來自14個國家的21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當選的科學家均在各自所在領域作出傑出而持續的科研貢獻。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37歲美籍華裔科學家被害,新冠研究將取得重大發現
    經調查,死者名為劉冰(Bing Liu,音譯),年僅37歲,被發現時,頭部、頸部和軀體都有明顯槍傷。而在他家附近的車子裡,警方發現了另外一名華裔男子顧浩(HaoGu,音譯),疑似吞槍自殺。警方推測,由於劉冰居住的聯排別墅沒有被盜,也沒有強行進入的痕跡,受害者和兇手兩人應該認識。
  • |揭示植物快速傳遞「警報「」信息的重要信號途徑
    2020年8月24日晚23時,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課題組題為「Adefenc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本報訊(見習記者何靜)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植物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會面臨周圍環境的各種威脅,同樣經歷「生老病死」。
  • 防禦有「道」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信號傳遞途徑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員羅莎 ·洛薩諾—杜蘭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該途徑在植物感受到病原體威脅後能激活植物的抗病反應。相關成果8月24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 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早在八十年代,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循環機制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