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劉嘉敏)科技創新是深圳的城市標籤,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深圳一直不遺餘力。早在2008年,深圳便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下稱《條例》),並於2013年進行了修正,在諸多方面開創了全國先河。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背景下,《條例》實施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和問題?7月5日下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羅莉率執法檢查第二工作組前往羅湖區開展執法檢查,了解條例實施情況。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熊國偉,副主任黃瑞儒、譚會茹,副區長宋強參加活動。
《條例》助推企業蓬勃發展
「保姆式」的關懷讓企業感到暖心
「整個企業的員工共有多少人?區政府在辦公場所等方面給予了哪些支持?是否積極為企業解決了一些發展難題?」在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軟通動力」),執法檢查組一行先後參觀了企業新時代大講堂、黨建書吧、青年人才服務站、共享服務大廳等功能空間,實地感受企業發展文化。
「作為一個企業,能把黨建文化積極融進企業管理中,還豐富了黨建文化活動形式,實屬不易。」羅莉表示,軟通動力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文化軟實力,將很多政務服務納入辦理,為企業員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提高了員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從而也提高了自身業務能力與創新能力。「從一個企業的蓬勃發展,可見《條例》的落實對企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座談會上,省、市、區人大代表積極發言,紛紛圍繞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執行、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政策落地等方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提出了不少建設性建議。張永清既是一名市人大代表,同時也是一名企業代表。「羅湖在推進科技創新發展上有不少舉措,主動到企業宣講,開展系列培訓,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區委區政府『保姆式』的關懷。」他談到,尤其是在科技研發、政策扶持等方面,政府主動對我們進行了引導和幫助,在各項支持下,各項科技研發工作進展很快。同時,他建議建立企業研發風險管理機制,設立一定的風險基金,讓企業敢於在科技研發上敢於投資。
科技創新引領可持續發展
戰略性新興企業數提至500家
近年來,羅湖區認真貫徹執行《條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城區可持續發展,著力推動老城區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數據顯示,羅湖區2018年三種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同比分別增長84.7%、103.41%、115.92%。戰略性新興企業數和營收分別由2015年底的200餘家、300餘億元,提升至近500家、1000餘億元。企業利潤、納稅、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等均保持年10%左右的增速。
羅湖區人大常委會認真開展執法檢查工作,委託各街道人大工委走訪轄區科技企業,收集意見和建議。通過近2月的調研、座談、走訪,較為全面地掌握該條例實施及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熊國偉表示,羅湖區將一如既往,做好《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的貫徹執行,羅湖區人大也將認真督促該條例的落實實施。
「羅湖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本次執法檢查的企業,讓人耳目一新。」羅莉對於羅湖區《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實施給予了認可,她表示,羅湖區擁有發展遠見,為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希望羅湖區進一步提高對條例的認識,結合城區發展實際,貫徹落實好該條例。同時,要打好以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為代表的產業牌,積極運用網際網路平臺,發揮羅湖優勢,打造「科技+文化」等特色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