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紅星冷庫,28歲的楊紅穿著棉衣在冷庫裡搬運貨物(左圖)。冷庫外,一名搬運工則穿著T恤和短褲坐在貨架上休息。組圖/瀟湘晨報記者 辜鵬博
室外35℃,冷庫室內零下16℃。卸完貨物,已是熱得滿身大汗,再度回到冷庫,又是寒氣侵骨,發尾掛霜。對於這群穿梭在冷庫內外的冷庫搬運工而言,「一半在冬天,一半在夏天」成了他們工作的實力代言。7月26日,記者來到紅星冷庫,採訪這群在高溫和冷庫間反覆進出的一線工人。
冷庫搬運工這個群體,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年輕人忍受不了單調枯燥的環境。」冷凍部部長張文說。
在冷庫門口,再熱也不願脫下棉褲
室外35度,冷庫室內零下16度。相差51度的溫差,讓人即便是套上了厚重的迷彩長大衣仍忍不住發抖。在冷庫做了4年,41歲的楊師傅因為要找一箱雞翅根,在高達3米的倉庫裡,踩著壘砌到天花板上的土黃色紙箱,在高處像一隻張開的蝙蝠。他出來的時候,後腦勺的發尾,結了一層白色的霜。
楊師傅經常戴著眼鏡出入冷庫,從零下16度的「冰陣」回到室外高溫,鏡片馬上蓋上一層很厚的霧。身體從冷到熱,剛出來那會兒,人也跟鏡片似的緩不過來。
楊師傅的同事,54歲的黃檢化每天早上8點,來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棉襪,套進帶毛的解放軍鞋裡。腿上還要套一條露了棉花的灰色棉褲。黃檢化的上半身穿一件格子短袖,不進倉庫的時候,他的身體,是一半在冬天,一半在夏天。
過去的6月,是黃檢化覺得最熱的時候,但坐在冷庫門口,就算再熱,他也不會把棉褲和棉鞋脫下,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進冷庫,黃檢化覺得一脫一穿太麻煩,還不如就這麼熱著。
「90」後員工:不會一直幹這份工
相較於前後相差50度的溫差,28歲的楊紅最難忍受潮溼。卸貨熱得滿身大汗,一進冷庫,水滴很快凝結附著在皮膚上,黏糊糊地讓人不舒服。
楊紅是甘肅人,2014年來到冷庫做搬運工,他是搬運工人裡年齡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90後。他穿著一件熒綠色上衣,一條黑色牛仔褲,頭髮比別人的工人長,年輕的長相在一排老工人裡特別顯眼。
楊紅來了長沙六七年,覺得長沙氣候比甘肅好,一直沒回去過。兩年前,他因為家裡的事情回了一趟老家,辭去了紅星冷庫的搬運工作。對於離職,他覺得自己厭倦了工作上的反覆、單調和疲倦。此後他去過裁縫廠,幹過建築工地,但做了一年,還是回到冷庫。
雖然楊紅對溫差並不太感冒,但當問及以後是否會一直從事冷庫搬運,他很快否定。「這個很容易得風溼,以後老了不好。我不會一直幹。」
冷庫工人平均年齡50歲以上
冷凍部部長張文覺得,讓年輕人難以接受的不只工作辛苦,還有搬運工的環境。冷庫工人的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年輕人來了以後無法適應環境,沒有人說話,沒有愉悅度,生活壓抑。
湖南紅星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的貿易部總經理彭文釗覺得,冷庫工作辛苦,但技術有革新。此前是裸裝貨物,現在都是包裝打包。以前人力堆碼貨物,現在很大部分是機械運作。人力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卸貨裝載和冷庫裡無法實施的機械堆碼。
瀟湘晨報記者 馬慧 長沙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