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蕭縣地方流通券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抗戰時期最早的紙幣,蕭縣地方流通券竟然有兩個藍色印!
《淮北抗日根據地財經史》稱:「…蕭縣是豫皖蘇邊區貨幣發行最早的地區,在貨幣發行質量上也是較好的地區,……面額、圖案、設計相當精緻,顏色和線條調和,流通券的正面和背面都填寫著蕭縣地區流通券』字樣,在正面細線條中空白處用漢字大寫金額,背面以阿拉伯字標明面值,票面用號碼機列印著紅字號碼。…"編寫組在《蕭縣工商行政管理志)1984年版中,有《蕭縣地方流通券》圖片,面額是五角券,均為豎版,正體設計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圖案為山、水、帆船,中間有一橫欄,欄內從右至左橫寫「蕭縣地方流通券」七字,下半部為花符,內有鏤白「伍角」二字,下方左右分別為「縣政府章」,與「經濟科章」兩個藍色印,印著紅字編碼「633920°,四角分別有「伍角」字樣。上中部橫列「蕭縣地方流通券」字樣,中間和四角有阿拉伯數字「50」字樣,下半部有加蓋的藍色橢圓形圖章,圖章內從上至下為「蕭縣地方流通券二十八年發行」字樣(注:是1939年正式印製)。原券的規格為55×105m。
蕭縣地方流通券發行時間,在史料中,著錄不一,有的是著1939年發行的,有的著1938年發行的,如1989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貨幣大系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民貨幣券》(第2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中國人民貨幣圖錄》第108頁稱「豫皖蘇邊區1939年、1940年期間蕭縣發行了『蕭縣流通券1、2、5角、1元』券」。1991年7月湖南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金融圖集與史料》第259頁,著錄1939年為了發展經濟,開闢財源,豫皖蘇邊黨委和政府決定發行自己的貨幣。
《蕭縣縣誌》黨史辦、《工商行政管理志》、《金融志》與以上三書均有出入該「二志」均稱:「蕭縣抗日民主政府於民國27年1月發行了蕭縣地方流通券」,對以上兩種不同著錄時間的考證的意見是:上述比京、上海、湖南等地方出版社著錄的蕭縣地方流通券,是19年發行的,與正式印製的流通券的實物圖片相符合,也與豫皖蘇邊區黨委1939年決定發行地方抗日流通券指示是吻合的。
但是經最新考察資料看,蕭縣地方流通券應視為1938年發行為準,其理由是:以上已講到蕭縣政府發行地方流通券在開始階段沒有條件,而是借用私人錢莊—郝松雲「瑞蚨祥」的票子,將每張一千文改成一元,加蓋縣印,於1938年10月布告發行(惜因年久尚未發死圖片):這個史料是蕭縣黨史辦最新研究成果,資料來源於原在1938年任蕭縣縣長彭笑千和負責印製蕭縣流通券的彭夢樓等人書面歷史資料。
由於蕭縣發行票子,打破了敵人封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支援主力部隊,1938年冬季,一次給蘇魯豫特委4萬元,解決了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冬裝問題,這說明蕭縣地方流通券是1938年發行的。在所見黨史資料和貨幣史資料中,(如上海湖南、北京、淮北等地)一致都認為蕭縣地方流通券,是豫皖蘇邊和安徽抗日根據地貨幣史中最早貨幣。蕭縣的三志(史志、工商志、金融志)和黨史辦,在80年代初即認定為蕭縣地方流通券是1938年發行的。蕭縣地方流通券,為什麼引起全國各方面關注。
如以上所述,發行最早,質量最好,流通範圍廣,作用大,影響深遠從一般情況看,根據地貨幣史中,地方性流通券在很多地方發行過,如水城、交邑、渦陽、宿東的股北等地均發行過流通券,但蕭縣地方流通券是豫皖蘇邊影響較大的地方貨幣。
以上就是小編對此的解讀,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最後希望大家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