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他們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可是卻不怎麼引人注目

2021-01-15 老賴查詢中心

來源:宇宙小百科

在哺乳動物中,有一種並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卻是唯一會飛的動物,這就是蝙蝠。

「會飛的老鼠」

蝙蝠,在德語中的意思是「會飛的老鼠」,這是因為許多蝙蝠看上去非常像長著翅膀的嚙齒類動物。其實,與老鼠相比,蝙蝠更接近人類。仔細觀察蝙蝠的翅膀,你就會看到這種相似性。在蝙蝠的翅膀與身體之間,長有一層皮膜,如果除去這層皮膜,蝙蝠的翅膀的確與人類的手非常相似。


蝙蝠扇動翅膀,就像人擺動兩隻胳膊,與其說它在飛,不如說它在空氣中「遊泳」。從翅膀上延伸出來的爪子,就像人的拇指,專門用來攀爬樹木和其他物體。蝙蝠所在的這一目被稱為「翼手目」,在希臘語中就是「手翼」的意思。

科學家認為,蝙蝠是由大約1 億年前生活在樹上的一種不會飛的哺乳動物進化而來的。

那時,蝙蝠在樹枝間竄來蹦去,就像現在的狐猴和松鼠。漸漸地,某些蝙蝠的胳膊與身體之間長出了皮膜,這使它們在空中跳躍時能「飛」得更高、更遠。擁有這種變異的蝙蝠比那些沒有發生變異的同類更加靈活,能更好地適應環境,也因此能活得更長久,能生育更多的子女。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蝙蝠的皮膜越長越寬,越長越厚,最終進化成了現在這樣具有完整功能的翅膀。


蝙蝠靈活的翅膀使之具有極好的機動性。蝙蝠能將翅膀轉換成各種形狀,可以非常迅速地改變飛行的角度和方向。這種特性使它們在空中飛行時能靈活地閃躲和俯衝,沒有一種動物能像它們那樣飛行,這使它們在捕獵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世界上有1000多種蝙蝠,是種類最多的一種哺乳動物。


蝙蝠分為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也稱飛蝠或果蝠)和小翼手目蝙蝠。大蝙蝠亞目的蝙蝠最突出的特點是長著長長的鼻子,

大蝙蝠亞目

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大部分大蝙蝠都是食草類動物,以水果和花粉為食。小翼手亞目蝙蝠一般比大蝙蝠亞目蝙蝠要小,大部分種類長著像哈巴狗一樣的鼻子,屬於食肉類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小翼手亞目


蝙蝠在個頭和外貌上差別很大。最小的蝙蝠是大蜂蝠,翼展只有15 釐米,

大蜂蝠

最大的蝙蝠是馬來飛蝠,翼展可達1.8 米。

馬來飛蝠

如果不是長有一對像皮革一樣的翅膀,果蝠看上去最像陸地上的哺乳動物,大眼睛,小耳朵,長長的豬鼻子,這些都是哺乳動物的典型特徵。與果蝠相比,小翼手目蝙蝠的面貌則更為獨特,耳朵又寬又長,長著一對非常奇特的鼻孔。這些生理特點使得它們特別適合在夜間活動。

蝙蝠如何導航


大多數蝙蝠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為了在夜間捕捉昆蟲,它們進化出了一種被稱作「回聲定位」的導航系統。什麼叫回聲定位?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站在峽谷邊上大聲喊叫時,你發出的聲音很快會遇阻反彈回來,你會聽到自己的回聲。回聲定位的原理非常簡單:在你喊叫時,聲波傳到峽谷對面的石壁並被反射回來,傳到你的耳朵裡。一個地區的氣壓和空氣成分一般都是穩定的,因此聲波總是以固定的速度移動。如果你知道一個地方的聲音傳播速度,你就能利用它計算出峽谷的寬度。比如,在空氣比較乾燥的海平面地區,聲波的移動速度是每秒0.32 公裡。要知道峽谷的寬度,你只要計算出你發出的第一聲喊叫與你聽到的第一聲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就可以了。如果用了3 秒鐘,那麼,3 秒×0.32 公裡/秒=0.96 公裡,這就是聲波的往返距離,再除以2,就得到了峽谷的寬度。

蝙蝠也是利用這種方法計算距離的。蝙蝠在飛行時始終張著口,從嘴裡不斷向外發射聲波。


大部分蝙蝠發出的聲音頻率非常高,超出人類的聽覺範圍,但它們的發聲方式與人類的喊叫方式是一樣的。蝙蝠發出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遇到物體後反彈回來,蝙蝠會認真地傾聽反射回來的聲音。蝙蝠的大腦在處理返回來的信息時,與我們人類大腦的加工方式是一樣的。通過確定聲音的往返時間長度,蝙蝠就能計算出對面物體離它有多遠。

除了確定物體的距離,蝙蝠還能確定物體的具體方位和移動方向。通過比較聲音到達左耳和到達右耳之間的時間差,蝙蝠就能確定昆蟲是向右飛還是向左飛。如果回聲先傳到它的右耳,然後再傳到它的左耳,昆蟲顯然就是向右飛,反之則是向左飛。蝙蝠耳朵內有很多複雜的褶皺層,可以幫助它確定昆蟲的聲音的方位。如果回聲是從下方傳來的,就會撞擊它的外耳層,如果是從上方傳來的,則會首先到達它的內耳層。


此外,蝙蝠還能根據回聲的強弱和音調判斷昆蟲個頭的大小及其移動方向。較小物體反射回來的聲波較弱,產生的回聲強度也較弱。如果昆蟲遠離蝙蝠而去,反射回來的音調比正常音調低,反之則高。這種差別是都卜勒效應的結果。

蝙蝠對返回來的各種信息進行的加工和處理完全是無意識的,這與人類用眼睛和耳朵搜集、加工信息一樣。蝙蝠根據獲取的聲音信息在其頭腦裡形成回聲定位圖像。除此之外,蝙蝠還能加工處理視覺信息。與大多數人的看法相反,大部分蝙蝠的視覺功能實際上非常敏銳。它們在進行回聲定位時是結合視覺信號一起進行的,而不是單用其中的一種。

除了用回聲定位法導航外,某些蝙蝠還能利用紫外光導航。在中美和南美的熱帶雨林裡,生活著一種名叫G.soricina 的專以花蜜為食的蝙蝠。科學家近來發現,這種蝙蝠在黎明時分覓食時能利用紫外光尋找含有豐富花蜜的花朵,因為花朵在黎明時會反射波長較短的紫外光。

與魚類、爬行類和鳥類不同,大多數現代哺乳動物的眼睛看不見紫外光,這是因為在我們眼球的晶體內有一個紫外線濾光器,如同我們戴了一副太陽鏡。而G.Soricina 蝙蝠在長期進化中失去了這種濾光器,因此它們能看見大多數哺乳動物看不見的許多光線。

獨特的生理機能

食蟲類蝙蝠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它們的生理機能也完全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它們在夜間活動,白天則棲息在各種洞穴內,如山洞、橋洞或內部中空的樹洞,它們常常挑選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地倒掛在那兒。

蝙蝠為什麼會採取倒掛這種棲息方式呢?


科學家認為有兩種原因:其一,這是為了起飛的需要。蝙蝠與鳥類不同,由於它們的翅膀無法產生足夠的升力脫離地面,因此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從地上直接飛入空中。其二,它們的後腿很小,發育不全,以至於它們無法藉助奔跑來積聚必要的起飛速度,因此它們在起飛時必須用前爪先爬到一個較高的地方,然後再跌入空中。

倒掛還是躲避敵害的一個好辦法。在白天,在大多數食肉動物活動的時候(主要是食肉性鳥類),蝙蝠挑選一個較高的、食肉動物看不見也到不了的地方,把自己倒掛在那兒睡覺,並做好隨時起飛的準備。那些地方很少有其他動物與蝙蝠競爭,因為其他飛禽沒有頭朝下倒懸的本領。

蝙蝠是如何倒掛的呢?


你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想將自己的身體掛在某個地方,你必須首先用手抓住物體,這樣你的胳膊上的肌肉就會收縮,隨著肌肉收縮,連向手指的肌腱也會拉緊,從而使你的手指向裡收緊。蝙蝠也是以同樣的方式收緊爪子的。為了抓牢物體,蝙蝠先放鬆自己的身體,讓身體上部的重量壓向連接爪子的肌腱,使爪子牢牢抓住物體。

與人類不同的是,蝙蝠的肌腱只連向身體上部而不是肌肉,因此它們能抓牢物體不是因為肌肉收縮,而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結果。也正因為此,蝙蝠倒掛自己不用費多大勁兒。事實上,即使一隻蝙蝠死了,它仍然可以保持倒掛的姿勢。

大部分蝙蝠每天晚上都棲息在同一個地方。在睡覺時,它們一個緊挨著一個,形成很大的群體,這樣既可保暖,又能保證安全。蝙蝠是一種利他主義動物,如果一隻蝙蝠生病了,無法出去覓食,群體內的其他蝙蝠就會將自己的食物分給它吃。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蝙蝠的這種群棲行為是否有動力學作用,但它們至少是一種結構複雜而又緊密的社會性組織。

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蝙蝠也是溫血動物。不過,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同的是,當蝙蝠不活動時,其體溫能下降到與周圍環境一樣的溫度。隨著體溫的下降,它們將進入一種遲鈍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新陳代謝速率會變小。通過減少生物活性,降低體溫,蝙蝠能很好地保存能量。這一點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整夜飛行畢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當冬季來臨,氣溫急遽下降時,某些種類的蝙蝠就會進入冬眠狀態,這使得它們能安全地度過食物極度缺乏時期。另外一些蝙蝠種類則有遷徙的習性,當天氣變冷時,它們會遷往比較溫暖的地區,這也就是某些地方每年會經歷所謂「蝙蝠季」的原因。

害獸還是益獸

許多人對蝙蝠感到恐懼,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蝙蝠只在夜間活動,而人類夜伏晝出,對黑夜天生有神秘感和恐懼感,加上蝙蝠的皮質翅膀和怪異的面部結構與神話傳說中的魔怪形象非常相似,更增加了人們的恐懼心理。

其次,民間有許多有關吸血鬼的傳說,而吸血鬼常常指的就是吸血蝙蝠。實際上,人類對吸血蝙蝠的看法與事實不符,有太多想像的成分。蝙蝠中的確有幾種是吸血蝙蝠,它們以動物的血液為食,但它們不是嗜殺成性的惡魔。


吸血蝙蝠只是用它們的尖嘴刺穿動物和人類的皮膚,舔食流出來的血液。在蝙蝠的唾液裡有一種很強的抗凝血劑,能起到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因此血液能源源不斷地滲出來而不凝結。吸血蝙蝠每天只需吸吮大約兩湯匙血液就可維持其一天的食物需要,它們決不會無節制地吸吮過多的血液而導致獵物死亡。它們通常吸吮像牛、馬、鹿這樣的大型動物,偶爾吸食人血。吸血蝙蝠之所以會對動物造成威脅,是因為它們可能攜有狂犬病毒,並通過唾液將病毒傳染給獵物。吸血蝙蝠只生活在南美和中美地區,對人類的危害不大。實際上,人類遭到蜜蜂和狗攻擊的次數遠比遭到吸血蝙蝠攻擊的次數多得多。



大多數蝙蝠種類對人類不僅無害,而且是有益的。一隻食蟲蝙蝠一小時能消滅1200 只蚊子,在消滅害蟲方面沒有任何一種動物能與它們相提並論。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國會街大橋下面,棲息著一個龐大的墨西哥無尾蝙蝠群,它們在一個夜晚能吃掉10 噸昆蟲。


而棲息在德克薩斯州布蘭肯洞穴裡的墨西哥無尾蝙蝠,其總數超過2000 萬隻,在一個夜晚能吃掉200 噸昆蟲!墨西哥無尾蝙蝠主要以損害莊稼的害蟲為食,這種蝙蝠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好處。此外,蝙蝠還能傳播花粉。許多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蝙蝠以花蜜為主要食源,它們在採集花蜜的過程中會將很多花粉沾在身體上,當它們飛到臨近的花朵上繼續採蜜時,就將花粉帶到了同類植物的花蕊上,從而起到傳精授粉的作用。蝙蝠是許多當地植物,如香蕉、無花果、腰果和龍舌蘭植物等的主要授粉者。

由於出生率低,蝙蝠是一種極易走向滅絕的動物種類。大多數蝙蝠種類一年只生一胎,是繁殖速度相對緩慢的動物。由於蝙蝠的生命周期相對較長(大多數蝙蝠種類能活30 年),哪怕打死一隻雌性蝙蝠都會對其出生率造成很大的影響。在中美洲地區,人們出於對狂犬病的恐懼,常常大規模地捕殺蝙蝠,實際上他們獵殺的都是對人類有益的食蟲蝙蝠,而吸血蝙蝠由於善於隱藏常常能躲過人們的追殺。人們對蝙蝠的殺戮行為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蝙蝠是地球生態鏈上的一環,如果有一天蝙蝠從地球上消失了,人類恐怕也很難獨自存活下去。

相關焦點

  • 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那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卵生動物,而是哺乳動物,並且還是會飛的哺乳動物,大家猜猜是誰呢?在哺乳動物中,有一種並不十分引人注目但卻是唯一會飛的動物,這就是蝙蝠。蝙蝠,在德語中的意思是「會飛的老鼠」,這是因為許多蝙蝠看上去非常像長著翅膀的嚙齒類動物。
  • 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即使在鳥類中,也有不會飛的,比如鴕鳥、企鵝,這些動物雖然都是鳥綱下的成員,但是它們的翅膀退化,已經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了。當然,會飛的也不一定都是鳥類和昆蟲,在哺乳動物中,也有會飛的,比如最近「特火」的蝙蝠。那麼,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呢?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說幾種「假飛」的哺乳動物。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在一個安靜的夏夜仔細聽,你可能會聽到他們的聲音。即使你看不到蝙蝠瘋狂地撲騰,你也可能在它尋找晚餐的時候捕捉到它的高亢的啁啾聲。除了與吸血鬼有關外,它們還經常被稱為「會飛的老鼠」,並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疾病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蝙蝠是唯一一種進化出動力飛行的哺乳動物,而且它們已經飛翔了數千萬年。那麼,這些奇怪的飛行是怎麼進化來的呢?
  • 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會以血液為食,常被視為「不詳」
    說到哺乳動物,人們應該都不陌生,畢竟人類本身就是高等的哺乳動物,並且除了人類之外,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很多陸地上奔跑的動物都是哺乳動物,可以說哺乳動物的分布是非常廣的,除了陸地上跑的之外,還有海洋中遊的,當然也少不了在天空中飛翔的哺乳動物,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鳥類不屬於哺乳動物,但是在天空中飛的除了鳥類之外
  • 世界上除了蝙蝠,還有哪些會飛的哺乳動物?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的,能真正擁有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至於其他的,比如橙足鼯鼠、菲律賓鼯猴、飛鼯等等動物,擁有一定的滑翔能力,但不具備主動飛行的能力。蝙蝠鳥類擁有特殊的身體結構,能實現主動飛行,蝙蝠沒有羽毛,飛行能力也比鳥類差很多,而且蝙蝠是世界上唯一能主動飛行的哺乳動物。
  • 探秘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可能大多數人對它們的印象停留在萬惡的病毒之源上。有科學家們表明,蝙蝠就是SARS病毒的來源。也有人說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也是蝙蝠。雖然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對是錯,但是有一點沒錯的就是蝙蝠身上確實藏有幾百種病毒。說到這,肯定會有人好奇,這些蝙蝠是怎樣存活下來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秘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首先,蝙蝠的分布範圍非常廣,遍布全世界。
  • 冷知識:你知道地球上唯一不會跳的哺乳動物是什麼嗎?
    地球上唯一不會跳的哺乳動物就是我們熟悉的大象,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大象無法跳起,是因為太胖了嗎?關於大象,我們大致都了解這些:大象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 象牙是防禦敵人的重要武器。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有上百隻大象的大群。然而,可能我們沒發現一點,大象是跳不起來的,我們也未曾在動物園或電視中見過跳起來的大象,那麼,大象為什麼無法跳起來呢? 的確,大象是唯一不會跳躍的哺乳動物,大象腳上的骨頭和其他哺乳動物樣多,但骨骼之間的空隙更小,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大象的腳靈活性較差,缺少跳離地面所需的彈性結構。因此,大象雖然能走得比人還快,但它不能跑。
  • 塔斯馬尼亞島: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有地球上唯一的卵生哺乳動物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因為那些地方非常偏僻,已經是人類活動的邊緣了,或者是一個大陸的極端,比如南美洲的火地島、復活節島,還有印度洋上的法屬凱爾蓋朗島。澳大利亞也有一個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地方,但是那裡並不偏僻,也非常適合居住,那就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塔斯馬尼亞島。
  • 唯一會飛的爬行動物,它的祖先來自1.3億年之前,是怎麼做到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經常會有一些神奇的生物「不走尋常路」,比方說我們熟悉的蝙蝠,明明是哺乳動物,但是卻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學會了飛行。 再比方說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飛蜥,它們作為現生動物中唯一會飛的爬行動物,也是有著大大的本領。那麼,飛蜥的祖先是誰呢?會是恐龍中的某一類?
  • 唯一會飛的蛇,可連續飛24米,它是第一個掌握空氣動力學的生物
    ,竟然可以硬生生在鳥類為王的天空中,闖下了一片天地的時候,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沒有翅膀也沒有四肢的蛇類之中,竟然也有「會飛」的異類存在。地球上唯一「會飛」的蛇在東南亞地區,存在著一種「會飛」的蛇,這種蛇的名字叫金花蛇,它也是地球上唯一「會飛」的蛇。
  • 地球上最懶的哺乳動物
    地球上最懶的哺乳動物 在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語言中,樹懶這種動物名字的含義都差不多,在英語中,它是「懶惰」,在法語裡是「懶傢伙」,在德語裡,是「懶動物」,在西班牙語裡則是「懶惰的熊」,但是你有麼有想過,樹懶為什麼這麼懶呢?
  •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最小的哺乳動物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最小的哺乳動物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喜歡動物學的人都知道,藍鯨是這個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地球上最小的哺乳動物到底是什麼,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世界上最小的一個哺乳動物,他就是鼩鼱,而且這種動物長得特別像老鼠。
  • 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棕熊
    棕熊是陸地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它們身長1.5-2.8米,雄性體重90-800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體格魁梧,腦袋又大又圓,耳朵卻很小,有著鋒利的爪子和粗壯有力的手臂,若被抓傷後果可是很嚴重的,據說它們的爪尖最長可達到15釐米,但是卻不擅長爬樹,皮毛很厚,毛色根據分布地區的不同而不同
  • 這三位國軍將領,都擁有飛將軍的稱號,但是名聲卻都不怎麼好聽
    相信大家這首詩都比較了解,其中,但使龍城飛將在,這個飛將;中學課本上是指漢朝將軍李廣。其實非也,這個龍城是匈奴人的老巢。在漢武帝劉徹第一次對匈奴用兵時,兵分四路,出長城主動尋找匈奴主力決戰。當時李廣也領一路兵馬,但是他很不幸,被匈奴人打得全軍覆沒,連李廣本人差點都被俘虜了。而其他兩路均以失敗告終,只有衛青這一路取得了勝利,他出奇兵繞開敵人的主力部隊,直逼匈奴人的老巢龍城。
  • 早在白堊紀時期,便已出現會飛的哺乳動物了?它可能是蝙蝠先祖
    科研人員提到,他們從發現的「甘肅鳥」化石中獲得了對早期鳥類的一個大致性了解,可以得到不少關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環境的有用信息,填補了早期鳥類資料的空白。其中,科研人員根據「甘肅鳥」的結構推斷出這是一種可以在水上活動的鳥類,這也對應了部分研究人員提出的「現代鳥類源自水生」觀點。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還能回聲定位,免疫力也強,蝙蝠如何進化的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極為廣泛,除了南北極之外,幾乎世界各地都有,而且種群數量相當龐大,有生物學家認為屬於翼手目的蝙蝠的數量或比齧齒目動物還多,是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而且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已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可謂是進化的得相當成功的一種動物,那麼蝙蝠是怎樣進化出來的呢
  • 能飛的哺乳動物——蝙蝠!你對他的了解有多深?
    世界上有900多種蝙蝠,它們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中的多數具有敏銳的聽覺定向(或回聲定位)系統。一、蝙蝠的生活習性大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因為蝙蝠捕食大量昆蟲,故在昆蟲繁殖的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可能有助於控制害蟲。某些蝙蝠亦食果實、花粉、花蜜;熱帶美洲的吸血蝙蝠以哺乳動物及大型鳥類的血液為食。
  •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科學家算出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
    雖然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是這些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就相對較短。發表在《人類與地球》雜誌上的科學報告指出,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為100-200萬年。這一項研究數據也只是參考,因為不同的研究結果是不同的,在2013年另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在新生代時期的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可以達到321萬年。相比之下,無脊椎動物持續存活的時間比哺乳動物長得多,平均繁衍壽命可以達到500萬-1000萬年之間。
  • 鴨嘴獸——地球上最怪異的哺乳動物: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怪異?
    鴨嘴獸(Platypus)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怪異的哺乳動物,表現出了一系列怪異的特徵:它沒有牙齒、產卵而不是產嬰兒、有毒的刺、腳蹼、發亮的毛皮、配備了10條性染色體等。鴨嘴獸屬於一類古老的單足類哺乳動物,在任何現代哺乳動物出現之前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 科學家:為了會飛而付出的代價
    最近這段時間蝙蝠又火了,當然,更多的是對蝙蝠的害怕,因為蝙蝠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為我國帶來了2次病毒傳播,上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當時果子狸曾經替蝙蝠「背鍋」10餘年的時間,最終在2017年,在雲南,科學家們終於在中華菊頭蝠的身上檢測出了SARS病毒,證明果子狸也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