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疑問要諮詢,有問題要投訴
請下載「問政江西」客戶端
覆蓋全省的網絡問政平臺
讓網民訴求一鍵直達
在江西南昌,
有個年近八旬的「老頑童」程正明,
由於酷愛國粹京劇,
便採用各種方式收聽,
於是漸漸又迷上了收聽設備,
開始收藏。目前,
老人收藏的物件主要有收錄機、
留聲機、手錶等1000多件。
程正明一有時間就會在家聽這些收錄機,
因為他覺得聽收錄機裡的聲音,
可以回憶兒時的那段美好的時光。
他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聽下去,
玩下去,不留下任何遺憾。
新聞
多看點
作為港片的代表作,《無間道》一直被無數影迷奉為經典,片中劉德華向梁朝偉購買音響設備的畫面讓人記憶猶新,兩人坐在沙發上,用收錄機聆聽蔡琴低吟《被遺忘的時光》,回味悠長。 收錄機,這個聽起來快滅絕的詞彙,承載著幾代人對時光、對音樂的記憶。其實,它並未消失,只是被少數人細心珍藏。在南昌,就有一位發燒友,痴迷收藏長達33年的時間,以收錄機為主,收藏了各種各樣近1000件物品,年代跨度足有40多年。 圖/文 中國江西網 記者鄧丹
「1950年,那年我剛好十歲。北京有個京劇團來南昌演出,我父親帶我去,那是我第一次聽京劇,那次之後我就愛上了京劇,同時也愛上了收音機。」程正明,今年78歲,因為喜歡京劇而走上收藏之路。多年的收藏之路,程正明花費不菲。然而,他執著追求,一刻未曾停下。
在程正明女兒的家中,有專門的一間房間,擺滿了各式收錄機,大部分是日本產的收錄機。程正明介紹,絕大多數收錄機現在仍能「發聲」。這些老物件都是程正明多年來費盡心思從各地淘來的。在他心裡,不管這些機器生產於什麼年代、什麼造型、新舊程度如何,每一臺都是他的摯愛。
將天線拉起來,經過調臺之後,這臺八十年代的收音機帶著滋滋電流聲的電臺聲緩緩從內傳出。上世紀80年代初,一臺收錄機,一盤老磁帶,一曲餘音繞梁的「靡靡之音」,恰逢同學少年時圍坐在收錄機前跟著磁帶伴奏高聲歡唱。
「我從1985年開始玩收藏,這是我收藏的第一臺收錄機,當時花了1000塊錢買的夏普575雙卡收錄機。」人生中第一臺收錄機,程正明倍加珍惜。上世紀80年代,收錄機是當時的一大「新生事物」,成群結隊的年輕人手提收錄機,到廣場上跳街舞的情形,是城市裡一道惹眼的風景。
有了收錄機,程正明的生活好似注入了興奮劑,每天下班回家後迫不及待地擺弄他的「寶貝」,撣撣灰,按按這,弄弄那。回憶起那段時光 ,程正明津津樂道。
他買回了很多磁帶,除了京劇磁帶,還有很多港澳歌手的磁帶,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年輕人的最愛。
「上海美多牌電子管收音機我很喜歡,有一排燈,晚上很漂亮,古色古香的。」這臺 六十年代左右的收錄機是程正明2010年收的。無論從功能還是價位來說,在當時都稱得上「高端產品」。
「這臺八十年代以前的上海紅燈牌高流電子管收音機很少見,我在2000年左右從朋友那裡收來的。」程正明第一次看到這種收音機,很喜歡,也具有收藏意義。
如今是一個懷舊的年代,漸漸淡出人們生活的黑膠唱片再度回歸潮流。「黑膠唱片抓在手上有很實在的分量感。」程正明說,改革開放初期,一張黑膠唱片的市場價都是普通薄膜唱片的幾十倍,不是一般人會去消費的。
薄膜唱片是上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唱片品種,它用基本透明的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壓製成型,其優點是質輕、便攜、摔不壞,並能保證一定的音質,最關鍵是它比黑膠的價格要低很多,因此在我國一度十分流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收藏的紅黃蘭綠黑的唱片便與日俱增,數量足有500餘張。至今,這些唱片還完好保存著,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收藏愛好者,程正明還收藏著許許多多的老式手錶。這些手錶有機械錶也有電子表,是他們那個時代中國男人追求時尚的見證。
程正明手中是九十年代的MIDO手錶,這塊機械錶品相完好,金屬錶帶也無殘缺。
為了收藏,他經常奔走於舊貨市場。「南昌的舊貨市場只有周末開,我幾乎每周六早上8點左右都會來這裡看看,遇到喜歡的買回去。」程正明說有時也會去「外地淘寶」,曾經為了「淘寶」在上海呆了兩個月。
逛舊貨市場時,程正明遇到「藏友」,從收藏到生活,兩人似乎有著聊不完的話題。
「很多東西都早已停產沒有了,甚至當年生產的廠家和牌子都沒了,在我看來,它們已不再是一件實用物件,而變成了一段歷史一種文化,我只想把這段歷史文化保存下來。」程正明收藏的物品都是從舊貨市場及朋友家中淘回來的。
40年前,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前有一臺收音機或者改革開放後有臺收錄機,這在以前都很風光。「那個年代不是誰家都有收錄機的,自從家裡有了收錄機,每天都有很多同學放學跟我回家,來我家聽廣播和音樂,可熱鬧了。」程正明的女兒說同學們那時候都非常羨慕。
八十年代左右的夏普8585單卡收錄機,程正明於20年前收的。
當唱針划過唱片,充滿磁性的聲音從留聲機裡發了出來,感覺回到了20世紀初葉。這種聲音與今天數位化的聲音相比,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韻味,這是八十年代左右的上海美懸牌留聲機。
六十年代左右的日本夏普單卡收錄機,紅遍大江南北,可以收音、可以錄音,是當時追求時尚青年的最愛。
這三個都是九十年代左右的收錄機和收音機。在它們走紅的歲月,並不是誰家都會擁有的,因為它沒有電視機直觀,而且價格不菲,還要不斷地買磁帶,所以它們不屬於普通老百姓的鐘愛,一般來說,青年男女結婚時,或許有收錄機作為陪嫁物。
「這臺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八十年代前的韓國GOLD-SATR收錄機,程正明於九十年代收藏的。
「紅燈牌電子管收音機711,作為上世紀70年代的「爆款」,它的山寨機型可以排成一面牆。」程正明介紹道,這臺紅燈牌711型六燈兩波段電子管收音機,以音色豐富、質量可靠、外形美觀,風靡市場。統計數據顯示,自1972~1980年,紅燈711系列共生產了186萬臺,創同期一種型號收音機產量最高記錄。
「八十年代的上海555牌座鐘在當時是很有名的,誰家有了它可了不得了。」程正明說,這個座鐘是純機械的,每上一次弦走15天,每半個小時報一次時間,比如說5點了,裡面的小銅錘撞擊旁邊的銅杆,會敲5聲出來,如果10點了,就會敲10聲,質量特別好,特別準時。
隨著空調的普及,過去用來生風取涼的電風扇都快被淘汰了。給這臺七八十年代的上海華生電風扇接通電源,嗡嗡聲響起,似乎在訴說著關於它的歷史。
「以前我女兒不幹涉我收藏,特地收拾了一間房間給我放藏品,但現在會幹涉,因為房間已經放不下了。我外孫女很喜歡這些老物件,叫我不要賣,留給她。所以現在大部分收藏品在我女兒家裡。」程正明說,他會繼續聽,繼續收藏下去。
程老各式各樣的收藏,堪稱「老時光博物館」,對此,他表示,自己只是出於自己的愛好,把流逝的時光放進藏品裡,不論何時,只要看到它們,就好像能真實地觸摸到那些封塵的歲月,「也是為了讓自己在未來,能夠『聽見』老時光」。
大江哥工資已與贊掛鈎,一個贊兩毛錢,求!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