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麗團隊:PtCu納米框架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原位電鏡表徵

2020-10-17 研之成理

10月6日,應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ppl. Catal. B Environ.在線發表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得麗教授團隊研究成果《Structure Evolution of PtCu Nanoframes from Disordered to Ordered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論文第一作者為2016級博士生龔明星和北京物理所肖東東博士,王得麗教授和Huolin Xin教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為論文通訊作者。


高活性、高穩定性ORR催化劑對於燃料電池輸出性能和功率密度的提升至關重要。短期內Pt仍是不可替代的活性組分,但受制於其儲量、價格、易毒化等因素,如何進一步改性該類材料,提高貴金屬Pt原子經濟性,提升材料催化活性、循環穩定性是當務之急。過去十年的研究表明,結構、形貌調控可有利於優化貴金屬基催化劑的原子利用率以及催化性能,如納米花狀、立方體、棒狀、線狀和框架結構等均顯示出優異的性能,特別是框架結構具有較大的可接觸面積和最大化的Pt利用率,是較為理想的ORR催化材料,引起了廣泛關注。有鑑於此,王得麗教授團隊採用簡單的一鍋溶劑熱法可控合成Pt-Cu納米框架結構(PtCu NFs)並對其進行了全面的結構表徵與分析(如圖1),該PtCu NFs表現出較好的ORR催化活性;但由於過渡金屬溶解、結構坍塌導致該催化劑的穩定性還不能滿足電池長效運行需求。

▲圖1. PtCu NFs的結構表徵與分析


為進一步提升Pt基合金的抗腐蝕性能,該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有序金屬間化合物的製備,即將傳統的Pt基無序合金轉變為有序金屬間化合物以進一步優化其活性特別是穩定性。當合金體系中原子間轉變為有序相時,Pt-M金屬間化合物的穩定性將顯著增強,這是由於有序化過程中較大的生成焓和較強Pt(5d)-M(3d)軌道耦合效應導致。在有序Pt3Co、PtFe、PtNi和PtZn金屬間化合物中,Co、Fe、Ni和Zn原子在循環過程中溶解程度均得到有效地抑制,表現出增強的抗酸、抗蝕刻化學穩定性,從而大大地提升了其對ORR的耐久性。更重要地是,這種結構中有序核誘導的Pt表層還將進一步促進表層Pt晶格收縮,這對ORR的活性提高至關重要。


為此,該課題組探索出合適的熱處理條件,實現了PtCu二元體系中合金相由無序到有序的轉變,所得L11-PtCu在酸性環境中經30000圈循環質量活性僅損失15%,大大優於無序態合金。最後,該團隊採用三維重構輔助原位加熱實驗探究了框架結構有序化過程中的結構演變過程,揭示有序過程的驅動力以及過快的原子遷移速率會導致納米結構的塌陷和聚集,為後續形貌可控的金屬間化合物探索製備提供了可視化的理解和指導(如圖2)。

▲圖2. PtCu NFs原位加熱過程中的結構演變的三維重構。


以上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留學基金委、華中科技大學人才引進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課題組介紹

王得麗,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初入職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建立電化學能源與環境材料實驗室。2008年7月博士畢業於武漢大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燃料電池研究中心和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多年來一直從事燃料電池電極催化劑以及鋰電池電極材料的設計以及性能優化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在Nat.Mater.,Nat. Commun., JACS, Nano Lett. 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得美國授權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6項,擔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中國化學快報》青年編委、《JPHYS.Energy》、Energy&Fuels》、《儲能科學與技術》和《Nano Materials Science》編委。課題組隸屬於華中科技大學能量轉換與存儲材料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617

課題組網站:http://deli.chem.hust.edu.cn/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發展原位透射電鏡技術表徵離子輸運動力學過程
    離子輸運是物理、化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其性質對儲能、催化和阻變存儲等器件性能有重要的影響。在實驗上高分辨表徵離子輸運過程和表界面電化學反應對揭示器件工作機理和開發新型器件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於原位透射電鏡-掃描探針聯合技術的開發與納米表徵研究。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目前對於商業化的TEM、原位附件等產品在磁性材料,尤其強磁性材料的微觀結構分析方面面臨很多局限性。車仁超團隊突破了常規洛倫茲透射電鏡的極限解析度,自主建立了針對金屬磁性材料的原位低溫多場耦合電鏡研究平臺:低溫可至12 K的液氦低溫;自旋極化電流等。尤為重要的是在施加上述多場的同時,可以實現原子級別高分辨的微觀結構觀察。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其中的「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更是火爆異常!  原位電子顯微分析方法是實時觀測和記錄位於電鏡內部的樣品對於不同外部激勵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的方法,該方法在繼承常規電鏡高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優點的同時,在電子顯微鏡內部引入力、熱、電、磁以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激勵,實現了物質在外部激勵下的微結構響應行為的動態、原位實時觀測。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中科院物理所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製出具有原子級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與北京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PbTiO3/SrTiO3超晶格中極性拓撲疇結構在外場下的動力學過程,測量了亞單胞尺度下極性拓撲疇的極化分布,利用原位電鏡電、力局域場方法實現了對單個極性通量閉合疇和渦旋疇的操控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專場進行了題為《原位電鏡技術在鎂合金腐蝕防護和強韌化設計方面的應用與啟發》的演講報告,並講解到了7月5日刊發《Science》文章中的系列研究過程。  直觀來看,金屬結構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往往是宏觀的,看得見的,以米為單位的等;而原位透射電鏡的觀察與測試則是微觀的,納米的,原子的。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王立芬副研究員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進展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第二屆電鏡網絡會議(iCEM 2016)邀請報告環境透射電鏡中的納米實驗室 解德剛 博士西安交通大學報告摘要:  材料科學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結構、組織、處理工藝與服役性能的學科。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冷凍電鏡(CryoEM)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使得眾多通過分離純化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近原子分辨三維結構得以解析,另一方面,基於最新的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CryoET)能夠對保存在近生理狀態下細胞和組織樣本進行納米解析度的三維成像,為在神經突觸及其它細胞區室中原位解析蛋白質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帶來了新的契機。
  • Nature之後再發Joule:孟穎團隊冷凍電鏡新成果
    前言冷凍電鏡的應用雖然興起於生物學領域,但是近些年來在材料科學領域,特別是電池研究中也是大放異彩。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孟穎教授團隊近年來在運用低溫技術表徵電池上的研究有著豐厚的積累。這些測試技術在表徵過程中可以有效地保持對於電子束敏感的材料的原始結構及化學信息,從而使得表徵LiPON與正負電極材料的界面成為可能。
  • BCEIA2017電鏡及材料學報告 諾獎電鏡技術下之材料世界
    緊接著,張澤院士做了題為「IN_SITU HIGH RESOLUTION TEM STUDY ON METAL/OXIDE CATALYSTS UNDER GAS ENVIRONMENT」的學術報告,向大家介紹了氣體環境下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原位高解析度透射電鏡的最新研究進展。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這可以通過原位表徵技術得以實現,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電池反應過程中的電極材料的結構轉變,氧化還原過程,固液界面形成,副反應的發生和鋰離子傳輸特性等信息有所反應。這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近期原位表徵技術在研究鋰電池方面的進展,包括結構穩定性,動力學過程,化學環境改變和形貌轉變等。這篇文章著重介紹的原位表徵技術包括:X 射線,電子,中子,光譜和掃描探針技術。
  • 中科院物理所|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利用像差校正電鏡對CeO2納米顆粒進行表徵,實現了Ce原子和O原子直接原子分辨成像,同時發現透射電鏡高能電子束傳遞給氧化鈰中氧原子足夠多的能量導致氧原子析出並伴隨氧化鈰產生螢石相CeO2和鐵錳礦相Ce2O3的相轉變(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