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IA2017電鏡及材料學報告 諾獎電鏡技術下之材料世界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10月9日,第十七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 2017)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召開。本屆學術報告會為期3天,繼續堅持「分析科學創造未來」方向,圍繞「生命生活 生態—面向綠色未來」主題,舉辦包括大會報告、分會報告、熱點論壇、同期會議等在內的400多場形式多樣的學術報告。

  電子顯微鏡及材料學會場

  9日上午,作為十大分會之一,「電子顯微鏡及材料學」分會報告如期進行,該分會安排了9日和11日兩天的報告日程,共24個學術報告組成。9日當天共進行13個報告,以下為部分精彩報告縮影。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張澤致開幕辭並作報告

  作為BCEIA 2017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澤院士在致開幕辭中首先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者表示了歡迎,並衷心祝願與會專家學者能夠在BCEIA 2017國際平臺上收穫滿滿。緊接著,張澤院士做了題為「IN_SITU HIGH RESOLUTION TEM STUDY ON METAL/OXIDE CATALYSTS UNDER GAS ENVIRONMENT」的學術報告,向大家介紹了氣體環境下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原位高解析度透射電鏡的最新研究進展。

  報告題目:UNDERSTANDING THE NANO STRUCTURED METAL CHALCOGENIDES USING 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

  報告人: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 鄒進

  近年來,半導體納米由於獨特的結構和化學特性,以及其在光電子、納米電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潛在性能,得到了極大的關注。而先進的電子顯微鏡被認為是了解納米結構形態和化學特性的獨特工具。鄒進在報告中,通過講解其團隊使用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對納米結構生長進行表徵的詳細過程,為大家分享了使用先進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半導體納米結構方面的最新進展。

  報告題目:DIRECT DETECTION IMAGE DETECTOR AND ELECTRON COUNTING – A NEW TOOL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BEAM SENSITIVE MATERIALS

  報告人:美國Gatan 公司潘明博士

  潘明在報告中提出一種金屬有機框架高分辨成像的新工具——直接圖像檢測和電子計數法。該研究表明,多孔材料圖像解析度受限是由於結構損傷導致的,而不是光學元件限制的;直接圖像檢測和電子計數法首次實現了超低電子量的MOFs原子解析度成像;同時,該技術也適用於其他光敏感材料。

  報告題目:ATOMIC MAPPING OF NOVEL DOMAINS IN STRAINED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報告人:中科院金屬所固體原子像研究部教授 馬秀良

  馬秀良通過講解兩個實驗實例介紹了金屬氧化物薄膜電磁性質應變調控的新型應用領域:一是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所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二是利用高通量脈衝雷射沉積技術,通過調控異質界面位錯的柏氏矢量,成功構築出具有巨大線性應變梯度、超低彈性能以及特殊物理特性的功能氧化物納米結構。

  報告題目:HOMEMADE IN-SITU TEM SETUP AND ITS APPLICATIONS ON MATERIALS SCIENCE

  報告人:中科院物理所教授 白雪冬

  白雪冬從發展儀器技術推進科研的角度對其有關原位透射電鏡相關的研究進行了介紹。首先介紹了原位透射電子顯微學方法與儀器技術的開發過程,接著通過實驗實例講解了低維納米結構構築、表徵、物性及其調控。通過原位TEM可以獲得原子尺度原位物理、化學觀測表徵,並表明其為高空間、高能量、高時間分辨的物理測量手段。

  報告題目:ULTRA-HIGH STRENGTH AND FRACTURE OF METALLIC AND SEMICONDUCTOR NANOWIRES

  報告人: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陸洋

  在研究金屬和納米級半導體的超高力學強度過程中,陸洋實驗中發現單金矽納米線(直徑約100nm)可以重複達10%的彈性應變,部分樣品甚至可以達到16%的拉伸應變及20GPa的斷裂強度,這已接近了單晶矽的理論彈性極限。究其原因,可能歸功於其極少的表面缺陷和光滑的原子表面。這些力學性能對於便攜電子器件、生物納米工程、「彈性應變工程」等是非常有益的。

  報告題目:ATOMIC AND ELECTRONIC RECONSTRUCTION OF GRAIN BOUNDARIES IN TITANIA

  報告人:伊比利亞國際納米技術實驗室教授Zhongchang Wang

  報告題目:IN SITU & EX-SITU ATOMIC SCALE UNDERSTANDING THE ATOMISTIC MECHANISMS OF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PT AND NI-BASED SUPER-ALLOY

  報告人: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韓曉東

  材料的微觀結構則是由組成原子之間空間排列的晶體結構所決定。如何了解調控原子之間的晶體結構,是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科學前沿。韓曉東介紹了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發明的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

  報告題目:ELECTRODE IMAGING IN BATTERIES AND FUEL CELLS

  報告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Yang Ye博士

  報告中,Yang Ye介紹到,在電池、燃料電池研究過程中,PlasmaFIB可以更好的將視野和解析度進行配合,從而可以用於形成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完全3D重構。使用這些數據來計算關鍵的顯微結構特徵,例如,體積分數、特殊相的表面面積、三相邊界長度、次生相的連通性和曲折性等。若要進一步分割多孔介質,還需要Avizo軟體系統的更先進的功能。

參會人員合影留念

  10月10日,學術報告會將迎來大會報告的隆重召開。德國科學院 Knut Urban院士、哈佛大學David Weitz教授、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等11位權威科學家作大會前瞻性報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更多大會內容,請繼續關注儀器信息網後續報導。

相關焦點

  • 新型掃描電鏡的發展趨勢和典型應用
    鋼研納克與聚束科技合作開發的原位高通量掃描電鏡獲金獎 鋼研納克與聚束科技合作開發的原位高通量(場發射)掃描電鏡榮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頒發的BCEIA 2019金獎。國產電鏡獲此殊榮表明了儀器技術成熟度足夠高,並已經進入商業化銷售。
  • 浙大教授解讀諾貝爾化學獎 通過冷凍電鏡解析生命奧秘
    2017諾獎化學獎獲獎科學家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17時45分,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阿希姆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的二維材料,如何準確表徵?
    而掃描電鏡-拉曼聯用技術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確實成為石墨烯研究最強大的「神器」。很多研究的時候,在電鏡下觀察到明顯的明暗襯度的膜層就認為是石墨烯,甚至一些文獻中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科研工作者也會藉助AFM、普通拉曼光譜等來配合電鏡進行石墨烯的表徵,但是拉曼光譜、AFM的數據和SEM的數據基本不在同一處,不能很好的進行嚴密的論證。
  • 雙束電鏡在新能源和新材料相關領域的應用技術進展
    主講人簡介:吳偉賽默飛世爾科技 SEM/FIB資深產品專家及電鏡鋰電行業應用負責人,超過十五年電鏡應用經驗,為超高解析度掃描電鏡,聚焦離子束雙束電鏡和環境真空掃描電鏡提供技術支持,擅長低電壓掃描電鏡技術對介孔分子篩的表徵以及運用雙束電鏡對鋰電池正負極及隔膜材料的三維表徵
  • 飛納電鏡在功能材料中的應用實例
    廣東工業大學主要研究功能材料(主要為過渡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的合成和製備,並研究它們在環境催化、廢水處理以及能源領域中的應用。功能納米材料的尺寸和形貌是影響催化性能的關鍵,因此利用掃描電鏡觀察功能材料形貌和尺寸是必不可少的。
  • 聚焦離子束技術使電鏡分析從二維走向三維
    人類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有著漫長的歷史。自300年前第一臺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便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大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逐漸作為工具被人們熟知,並且,應科學發展的需求,各項技術均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如今,作為材料分析的重要工具,電鏡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材料、化工、醫學、生物等多個領域。
  • 媒體之聲丨聚焦離子束技術使電鏡分析從二維走向三維
    自300年前第一臺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便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大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逐漸作為工具被人們熟知,並且,應科學發展的需求,各項技術均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儀器信息網訊  人類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有著漫長的歷史。自300年前第一臺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便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大門。
  • 材料表徵:電鏡(SEM、TEM、FIB)技術集錦 - 2(轉帖8篇)
    場發射電子槍所選用的陰極材料必需是高強度材料,以能承受高電場所加諸在陰極尖端的高機械應力,鎢即因高強度而成為較佳的陰極材料。場發射槍通常以上下一組陽極來產生吸取電子、聚焦、及加速電子等功能。利用陽極的特殊外形所產生的靜電場,能對電子產生聚焦效果,所以不再需要韋氏罩或柵極。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國產電鏡首次入圍R&D100創新獎 入圍產品揭秘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國產電鏡企業新秀——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收到美國《R&D World》雜誌寄回的「R&D100創新獎」入圍獎獎牌及獎盃。聚束科技入圍的高通量掃描電子顯微鏡Navigator-100,也是首個入圍此獎項的國產電鏡。9月底,《R&D World》雜誌公布了2020年「R&D100創新獎」的入圍名單。這項享譽世界的評選活動已有58年之久,本次收到了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產品。今年,評審團的規模再一次擴大,邀請了全球近50名行業內資深專家,其中還包括了來自澳大利亞,奈及利亞和英國等地新的評審專家。
  • 電鏡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分析
    同時場發射槍電鏡日趨普及和應用:  TEM(場發射槍透射電鏡):能夠提供高亮度、高相干性的電子光源。因而能在原子和納米尺度上對材料的原子排列和種類進行綜合分析。這樣,可在特定的條件下,在觀察樣品形貌結構的同時,可以對樣品的微區成分、晶體結構等參數進行分析,拍攝到高質量的電鏡照片。  4、綜合型:以「Titan 80-300 kV S/TEM」為例,介紹這款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商用透射電子顯微鏡  5、小型化:以「TM-1000臺式電子顯微鏡」介紹這款簡單易用電子顯微鏡,同樣可以獲得倍率較高、景深大的圖像。
  • 材料小博士:掃描電鏡有多強大?連口罩下的新冠病毒也無所遁形
    這病毒使人聞風喪膽,我們的肉眼卻看不到它,但它可以暴露在掃描電鏡下。上圖就是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冠狀病毒,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這種極小的病毒就無處隱藏,只能赤裸裸地暴露在視野中。那什麼是掃描電子顯微鏡?它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
  • 冷凍電鏡助力施一公發表諾獎級別研究成果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閆創業博士、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 聚焦離子束技術使電鏡分析從二維走向三維——記TESCAN(中國)與...
    儀器信息網訊 人類對於微觀世界的認知有著漫長的歷史。自300年前第一臺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便開啟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大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電鏡逐漸作為工具被人們熟知,並且,應科學發展的需求,各項技術均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
  • 磁性材料放心測——飛納電鏡在稀土永磁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稀土永磁材料是將釤、釹混合稀土金屬與過渡金屬(如鈷、鐵等)組成的合金,是現在已知的綜合性能最高的一種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的磁能積、矯頑力、剩磁等性能都顯著高於鋁鎳鈷合金、鐵氧體磁鐵等。稀土元素具有鐵磁性,像鐵一様可以被磁化變成永久磁鐵,但純稀土元素居裡溫度比室溫低,只有在低溫下才能保留磁性。將稀土元素和鐵、鈷、鎳等過渡金屬元素形成化合物,其居裡溫度高於室溫,大大增加了稀土元素的適用範圍,稀土永磁就是由這類化合物構成。
  • 賽默飛推出全新緊湊型場發射透射電鏡Talos F200i
    2017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是電子顯微學及技術發展前沿、交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新進展的高水平學術大會。此會議匯集了來自國內外數百名知名顯微學領域的專家和學者。2017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現場  賽默飛材料與結構分析電鏡業務總經理及副總裁Trisha Rice、賽默飛材料與結構分析電鏡業務亞太區副總裁荊亦任、賽默飛材料與結構分析中國區高級商務總監陳廳行等一同參加了此次盛會
  • 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6臺最先進 1臺獨家定製 瞄準世界前三
    在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一棟普通科研樓裡,就藏著這些身價驚人的「大傢伙」。這些「寶貝」被精心呵護,嬌貴得甚至容不下一點噪音。與此同時,科學家通過它們,不停地讀取著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密碼。  2018年11月19日,南科大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揭牌。全部建成後,這將是我國配套最齊全、最先進的冷凍電鏡實驗室,同時規模也將躋身世界前三。
  • 掃描電鏡關鍵技術在經開區破繭
    本報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方針)對材料微觀結構的觀測離不開「微觀相機」——掃描電子顯微鏡,它被廣泛地應用於材料、生物、醫學、冶金、化學和半導體等各個研究領域。10月16日,記者從經開區企業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了解到,其自主研發生產的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高通量(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將於近期亮相BCEIA2019展會,並以實物通電工作狀態展示高端電鏡的風採,破解了國產掃描電鏡「弱視」問題,標誌著這一「卡脖子」技術在經開區實現了突破。2018年,科技日報公布了35項「卡脖子」技術名錄,掃描電鏡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