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涎香早在漢朝就被發現,因為極其稀有,隨後一直是以貢品的身份進貢給皇帝使用,到了宋徽宗時期才開始真正亮相,這時候民間也開始推崇龍涎香,但是因價格昂貴只能用香料模仿。龍涎香之前一直都是舶來品,就是外國人哪裡買來的,到明朝鄭和下西洋後,每次他的船隊都要帶回龍涎香。
隨著鄭和的逝世,中外貿易戛然而止,這時葡萄牙人將龍涎香帶到了澳門,宦官為確保龍涎香持續供應,也為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就默認了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居住權,三百多年後,葡萄牙政府與清政府籤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佔領了澳門。
龍涎香一直被皇族當成是龍的口水,沒想到卻是抹香鯨的糞便,事實上,龍涎香是抹香鯨的腸道分泌物。抹香鯨吃掉烏賊和章魚後,其尖銳的喙骨很難消化,腸道便會分泌一種物質包裹住它們。不過,並不是所有抹香鯨體內都能生產這種物質,約一百頭裡才有一頭體內發現有龍涎香。
這些分泌物最初排出體時是腥臭難聞的,漂浮海上後,經海水浸泡和陽光暴曬100年以上,慢慢去除雜質,顏色由最初的黑色變成深灰色、淺灰色,直至變成白色,才能成為上品龍涎香。上等龍涎香的價格比黃金還高,故有「海上浮金」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