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1月8日濮樹出生於江蘇南京市,後改名為樸樹,樸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在北京長大,本該前途無量的少年,卻因為小學升初中那年0.5分之差與北大附中擦肩而過。這也成為了樸樹人生的契機,他走上了音樂之路,只有音樂才能帶給他快樂,然而他的歌曲往往都是帶著一點悲傷,或許他是在用歌聲訴說著自己,那個不為金錢,不為名聲,不為人所知的自己。
起初作為大學教授的父母很不能理解樸樹的選擇,比起安逸的生活,為什麼非要讓自己浪跡天涯。有多少之前失敗的先例,為何還要去逆水行舟,多少北漂破碎的夢,為何還要如此堅定到叛逆,父母為樸樹的選擇操碎了心,以至於傷心到沒有這個兒子也好。
1996年當樸樹第一次唱起《那些花兒》宋柯,高曉松兩個大男人聽得淚流滿面,從他的歌裡就聽得出來,他是脆弱的,是渴望的,金錢名利在他心裡絲毫不重要,他只想做個真實的自己,只想把本真繼續下去。街頭,河邊,樸樹抱著木吉他,從清晨到日落,從一日三餐到每天只吃一頓飯。不是每一個人的藝術都能填飽肚子,那些日子樸樹吃的一直都是精神食糧。是金子就會發光的,樸樹成名了,這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煩惱,名利金錢相擁而來,這跟他所堅持的本真以背道而馳。他只想認真做音樂,只想真實做自己。一次演出中,主辦方讓他假唱,這對他來說無疑是致命打擊,樸樹數次拒絕,最後還是抵不過現實殘酷,樸樹強忍著唱完了自己的成名曲。這也很長一段時間讓樸樹內疚到痛哭。
《生如夏花》時隔四年後,樸樹出的第二張專輯,歌裡借著歌詞傾訴者自己的故事。他還是無法去接受紛擾的世界,他在自己最巔峰的時期,選擇了隱退療傷。音樂是他始終都沒放棄過的。一次樸樹在臺上唱起了《送別》音樂響起第一段都還沒唱完的樸樹,早已泣不成聲,或許只有他更能理解那種感受,這就像仿佛在送別憂鬱症的自己,那種脆弱很快蔓延了他的心頭。樸樹一直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他的音樂那麼純淨,歌詞有那麼悲傷,沙啞的嗓音陪著手中木吉他的和弦。是他的標誌。從來不在乎名利金錢的樸樹應劉燁邀請登上了節目,這讓主持人大感意外,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怎麼也會來的喧囂的場合?而樸樹的回答讓人聽了很心酸。樸樹苦澀的笑著說「因為太窮了,我需要錢」「在我最困難時候,劉燁幫助了我」說著話樸樹眼睛溼潤了。
2014年樸樹發行了新歌《平凡之路》時間帶給了樸樹最好的答案,那些所有曾經的傷痛也隨之揮去。當所有人以為樸樹已經變了要付出撈金的時候,樸樹讓大家失望了,他並沒有復出,他還是那個最真實的他。
音樂讓樸樹變得與現代人格格不入,在正常人眼裡,這就是個不懂生活的瘋子,他為了音樂付出了所有,無怨無悔。每當有歌迷告訴他,我能理解你歌詞中深意了,他都會雙手捂著臉龐,哭的像個孩子。如果這個男人在站上舞臺,請為他再鼓一次掌,他沒有向奪走他幾個親人的命運低頭,也沒有被憂鬱症吞噬,他還是那個樸樹,抱著吉他一心追求音樂的樸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