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國巖鼠——滅絕110萬年的原始動物竟突然出現

2021-02-28 寮國傳媒

 被認為早已滅絕,距今約有110萬年的動物又寮國巖鼠突然出現,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的的確確發生過。

寮國巖鼠具有肥胖的身體、短短的圓耳朵、大大的眼睛、長長的尾巴。喜在多巖石地方活動,故名巖鼠。體型類似地松鼠,而習性頗似巖蹄兔,群居性,由一個成員負責放哨。主要以果實和種子為食。這種齧齒動物是被認為早已滅絕的、距今約有110萬年的原始嚙齒類動物,而在2005年4月,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和泰國的生物學家們卻在寮國發現了它們的蹤跡,並搶先拍攝到了一些關於這種嚙齒類動物的照片和圖像。科學家們暫且將它命名為「寮國巖鼠」。

體長21.2 - 28.5釐米;尾長12.3–16.1釐米。寮國巖鼠體長21.2- 28.5釐米,尾長:12.3 -16.1釐米,體型類似地松鼠,而習性頗似巖蹄兔,頭骨及下頜均為豪豬型,咬肌穿過大眶下孔,門齒和釉質層全為復系式,頰齒4個,脊形齒。具有嚙齒類動物粗短的腿,一個拉長的頭部,小耳朵長圓,明顯的鬍鬚,有松鼠般的外觀。緊湊的身體覆蓋著長而柔軟,濃密的皮毛,從暗灰色的顏色至黑色,底部顏色較淺。

寮國巖鼠外觀很像黑鼠,但身上的毛又濃又密,有長鬚,還有松鼠似的大尾巴。寮國巖鼠行走的樣子和步履蹣跚的鴨子有些相像,後足張開成一定角度,這種姿勢非常適合攀巖。喜在巖石上曬太陽。群居性,由一個成員負責放哨。主要以果實和種子為食。 

相關焦點

  • 滅絕110萬年的生物不斷現身,它們在警示什麼
    地球誕生了46億年,約40億年前開始出現化學反應,35億年前出現所有的生命出現了共同的祖先,這些生命體不斷的演化,形成了細菌和古菌,隨著地球的不斷演變,生物也在進化。自從生物形成後,地球又發生了5次大滅絕事件,每一次的滅絕原因各種各樣,第一次是地球氣候變冷,海洋生物滅絕了85%;第二次泥盆紀大滅絕同樣也是氣候變冷和海洋退卻。
  • 曾被判定「已滅絕」的4種動物,如今卻再次出現,引人深思!
    眾所周知自然界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世界,但是現在很多人為了賺取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壞自然界,所以導致有些動物瀕臨滅絕,或者再也見不到了。但今天小編就要跟大家說4種曾被判定「已滅絕」的動物,但如今卻再次出現。1、豪勳爵島竹節蟲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大型竹節蟲,原本生活在豪勳爵島上,但自從1918年,運輸船將黑鼠帶進島內後,因為外來優勢物種的入侵,這種昆蟲於1930年就被宣布了滅絕,但在2001年卻被重新發現。2、寮國巖鼠具有肥胖的身體、短短的圓耳朵、大大的眼睛、長長的尾巴。喜在多巖石地方活動,故名巖鼠。
  • 寮國巖鼠知識科普,這些不能錯過,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寮國巖鼠體長21.2- 28.5釐米,尾長:12.3 -16.1釐米,體型類似地松鼠,而習性頗似巖蹄兔,頭骨及下頜均為豪豬型,咬肌穿過大眶下孔,門齒和釉質層全為復系式,頰齒4個,脊形齒。具有嚙齒類動物粗短的腿,一個拉長的頭部,小耳朵長圓,明顯的鬍鬚,有松鼠般的外觀。緊湊的身體覆蓋著長而柔軟,濃密的皮毛,從暗灰色的顏色至黑色,底部顏色較淺。
  • 滅絕動物在地球離奇復活?
    動物學家原以為腔棘魚已經全面滅絕,但後來竟發現了活生生的個體,而且還是兩種:Latimeria chalumnae和Latimeria menadoensis。 現存的腔棘魚屬於矛尾魚屬,是肺魚和四肢哺乳動物的近親。科學家一度認為腔棘魚所屬種類已經在大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
  • 5種已滅絕50萬年的物種現身,它們在警示什麼
    在生物學中,有一種現象被稱為「拉撒路效應(Lazarus effect)」,即一個生物體,在化石記錄中消失了很長時間,卻突然重新出現,好像死而復生
  • 非洲遠古滅絕鳥類突然原地復活,已消失13萬年,為何突然出現?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生命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至少32億年的時光,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很多物種誕生又因為某些原因滅絕了,關於滅絕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優勝劣汰、物競天擇被大自然所淘汰掉了,有的則是因為地球的環境突然變得惡劣,不再適合它們生存,而慢慢自我滅亡掉了。
  • 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
    隨著人類這種優勢物種的消失,世界上的動物將進入一個長達數萬年的進化混亂期,人類的滅絕會促使許多新物種出現。比如,在人類滅絕5000萬年後,生命世界一定會進化出一種全新的動物體系。 人類時代之後5000萬年的世界地圖,板塊運動讓大陸位置和地形地貌產生了變化。相對於現在已經46億歲的地球而言,5000萬年並不算長。
  • 熊出沒:原始時代中出現過9種珍稀動物,5種已滅絕,一種成為國寶
    實際上在原始時代中出現過多種珍稀動物,我們重點來看看其中的9種吧!其中5種已滅絕,一種成為國寶。第一種:長毛象(已滅絕)說起長毛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種動物,但是沒有人見過真實的長毛象,畢竟這東西早就滅絕了。
  • 五大滅絕動物,原來鬣狗在中國也出現過,只不過滅絕了!
    潘帕獸科是一科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存於新生代,潘帕獸科是長2米像犰狳的動物,但它們不能捲曲。
  • 原始人類為何會突然學會了耕種?
    不過,直到1萬年之前,人類的生活方式仍然非常的原始,人類獲取食物和生活信息的主要方式,都是依靠採集和漁獵活動,野生動植物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或者我們可以說,原始人類的一切,都要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一直到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出現,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才重新被書寫,從最初的原始人嘗試著在一小塊土地上播撒下植物的種子,圈起來一小塊土地飼養捕獵到的動物,人類才真正的找到了相對穩定的生活來源。可以說,人類進入農業時代是人類演化過程中裡程碑的成果展現,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 已滅絕的生物重現人間,生物學家內心激動,當地人卻不覺得稀奇
    圖2、裏海馬。  圖3、寮國巖鼠。生存區域只在老窩,身上的毛又濃又密,還有松鼠似的大尾巴,據考證寮國巖鼠距今約有110萬年的原始嚙齒類動物,被生物學家認為早已滅絕。直到2005年4月,生物學家們卻激動地在寮國發現了它們的蹤跡,並拍攝到了一些關於這種嚙齒類動物的照片和圖像。可是在當地農村生活的人們並沒有覺得它有什麼好稀奇。
  • 滅絕3萬年生物重現,不止一例,為何消失已久物種能再次出現?
    ,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很多物種滅絕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曾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恐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滅絕了3萬年物種重現 滅絕再重現物種不止一例,有研究報告指出,馬達加斯加以北的阿爾達布拉島新發現了一種無法起飛的鳥類,這種鳥類曾在13.6萬年前成為滅絕物種,研究數據顯示,13.6萬年前,泛濫海水曾經長時間淹沒過阿爾達布拉島,作為一種無法飛行鳥類顯然難逃一劫,滅絕是肯定的。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火山持續噴發50萬年,90%生物滅絕
    引發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超級地幔柱噴發,而且整個噴發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將近50萬年間。其中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是開端,真正引發生物大滅絕高潮的是西伯利亞暗色巖。植物的大面積死亡,不僅導致動物失去了能量來源,還使得植物的根系喪失了固土的能力,以至於全球範圍內都出現了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然而死神的步伐還未完全停止,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逐漸消失之後,火山釋放的另一個氣體:二氧化碳逐漸佔據上風,二氧化導致了大量生物窒息而亡,還導致地球溫度急速上升,來不及適應高溫環境的動物也因此而倒下了。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火山持續噴發50萬年,90%生物滅絕
    引發二疊紀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超級地幔柱噴發,而且整個噴發過程斷斷續續持續了將近50萬年間。超級地幔柱的噴發所造成的後果比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以及伽馬射線暴引起的更為致命。超級地幔柱噴發後會在地球表面留下厚厚的一層巖漿,巖漿冷卻之後就會形成漆黑的大火成巖。
  • 神農架曾出現「驢頭狼」,早在滅絕50萬年的生物,為何會出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工業化的進程,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地球各個角落,而人家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快速生長,使得一些原始的森林受了影響。一些珍稀動物也因為人類的活動,而數量減少。提起神農架,大家可能會想起神農架周圍所出現的各種神奇物種,比如說神農架野人或者神農架其它的生物等等。
  • 滅絕3萬年的生物再現,不止一例,為何已滅絕的生物會再次出現
    大圖模式正常來說,已消失的物種是不可能在出現在地球上,就比如已滅絕數萬年之久的恐龍,它們是絕對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現的不用怕,這個小妙招滿足你有科學研究表示,在1990年的時候,世界上最後一隻鼠鹿死亡了,而罪魁禍首就是人類,該物種也因此宣布滅絕。此後的多年內,人類卻是再也沒發現過這種動物。然而,在2019年11月,有生物學家在越南的某原始森林中再一次發現了蹤鼠,並且還用相機拍下了其清晰的照片,而這也代表著該生物並沒有滅絕。
  • 已滅絕多年的動物接連出現,難道物種在輪迴?
    然而異狀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的,當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早已滅絕多年的動物又重現人間時,相當的震驚。地球經歷過多次的生物大滅絕,僅被人類知曉的就多達5次,其中二疊紀時期更是造成了97%以上的生物滅絕。以至於這座小島被海洋覆蓋後,不會飛的白喉秧雞也就隨著小島的消失滅絕了。人類最後一次捕捉到白喉秧雞的身影大約在13.6萬年前。當小島因為地殼運動又再次出現時,白喉秧雞又再次出現在了這座小島上,讓科學家倍感匪夷所思。若是白喉秧雞並未滅絕,那十多萬年時間的白喉秧雞都躲藏在哪裡呢?
  • 一種13萬年前已滅絕的物種再次出現,是一種不會飛的鳥
    不可思議的是,隨著亞達伯拉島礁從海洋中重見天日,當島礁再次裸露出來,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再次出現在亞達伯拉島礁。已經消失十多萬年的物種,為什麼會再次出現呢?研究人員指出,並非全部的「白喉秧雞」都不會飛,隨著這座島礁再次出現時,一些「白喉秧雞」再次飛到亞達伯拉島礁。不過由於當地的食物來源非常充足,所以再次出現在島礁的「白喉秧雞」的飛行能力在短時間內再次退化,變成了不會飛的「白喉秧雞」。研究人員通過化石分析得出結論,在這座島礁上可以找到這些不會飛的「白喉秧雞」,和13.6萬年前的「白喉秧雞」是一樣的。
  • 寮國「老虎亞種」已滅絕?生物滅絕疑在重演 這些現象可證明一切
    但是澳大利亞洲怎麼也意想不到,它將會出現一場毀滅性的打擊。自此往後,白鱘似乎銷聲匿跡了,再也看不到它的蹤影,無奈之下,國家只好宣布白鱘滅絕了。有消息稱,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生活於寮國的「印度支那虎」似乎也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