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關鍵酶分子調控NASH中的肝損傷

2021-01-08 生物谷

2020年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美國,多達12%的成年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這是一種惡性疾病,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NASH發病過程中肝細胞死亡的分子途徑,並有效抑制了NASH小鼠模型中的肝損傷嚴重性。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糖尿病與代謝健康研究所所長Alan Saltiel博士說:「我們知道脂肪肝會引起器官炎症和瘢痕形成,並會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ce》雜誌上。

(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 Sciences)

研究人員報告說,這種轉變來自抑制AMPK酶(一種主要的能量消耗調節劑)以及caspase-6活性的增加,該酶參與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的一種)信號調控。當AMPK活性低時,細胞燃燒卡路裡的能力降低,從而導致脂肪存儲。研究小組給小鼠餵了高脂飲食,並阻斷了AMPK的活性,以為它們的脂肪肝狀況會惡化,但事實並非如此,小鼠出現了NASH和肝衰竭的症狀。

Saltiel說:「我們發現,AMPK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能夠顯著調節新陳代謝,而是調節了從脂肪肝到NASH以及從NASH到肝細胞死亡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AMPK充當傳感器,可控制細胞死亡。當失去AMPK活性時,細胞死亡會持續性地受到抑制。事實證明,AMPK會阻斷caspase-6的活性,因此當AMPK活性下降時,caspase-6活性得到釋放,引發肝細胞的死亡。」

在對AMPK和caspase-6的作用有了新的了解之後,研究小組使用AMPK激活劑降低caspase-6的活性。儘管該作用並未阻止脂肪肝,但確實阻止了從脂肪肝向NASH的進展以及隨後的肝細胞死亡的發生。當團隊使用caspase-6抑制劑時,發生了相同的結果。

Saltiel說:「我們在NASH小鼠模型和患有NASH的人類患者的樣品中均發現了Caspase-6升高的現象。我們的研究確定了阻止進一步的肝損傷的兩個可能目標。AMPK激活劑和caspase-6抑制劑均阻止了導致持續肝細胞死亡發生。」該小組目前正在開發caspase-6抑制劑以進行進一步測試。(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Science|調控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有助開發幹細胞再生療法
    CMA能夠將一些細胞質中的蛋白靶向溶酶體進行降解,這種選擇性地降解靶蛋白允許其參與調節細胞內的各種生理過程。然而,CMA是如何被調控的和其生理功能到現在仍知之甚少。αKG)的水平來削弱幹細胞的自我更新,α-酮戊二酸是細胞內各種組蛋白和DNA脫甲基酶的重要調節因子,而這些酶對於幹細胞多潛能性起著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
  • Science:癌症重要酶複合體結構
    2015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一種在多種癌症特別是血液癌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複合體的原子結構。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Science:DNA複製中起關鍵作用的聚合酶被發現
    此後不久, Kornberg和其同事發現了第一個能夠複製DNA的酶, 複製DNA是在細胞分裂中產生DNA的過程雙螺旋中的一條鏈首先由專門的前導鏈DNA聚合酶進行複製,然後由不同的DNA聚合酶進行後滯鏈的複製.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內容簡介:葉麗丹:「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微生物代謝工程實現萜類物質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
  • 光合固碳關鍵酶組裝精細調控機理獲闡釋—新聞—科學網
    5月25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藍藻分子伴侶Raf1協助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中國科大揭示光合固碳關鍵酶RuBisCO組裝的精細調控機理
    /加氧酶(RuBisCO)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組裝和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為了應對環境中CO2濃度的不斷降低,藍藻進化出CO2濃縮機制(CCM),通過羧酶體包裹藍藻和植物中的I型RuBisCO全酶由8個大亞基RbcL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編者按毋庸置疑,基因轉錄的精細調控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核心,然而圍繞RNA聚合酶Pol II的C端結構域CTD的磷酸化是如何被精細調控的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領域內的關鍵科學問題,過去更多的是比較清楚CTD如何被加上磷酸化開啟轉錄調控,但是CTD的磷酸化如何精細的被去除從而抑制轉錄的相關研究相對缺乏。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這篇題為《ATP 水解酶 / 解旋酶 Prp2 及其激活因子 Spp2 催化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處於激活狀態的剪接體(activated spliceosome,定義為 「Bact 複合物
  • STM | Beclin1在心肌重編程中的作用及分子調控機制
    但是,心肌細胞重編程的效率較低,分子機制不甚清晰,極大限制了該技術的轉化研究。該論文揭示了調控iCM命運轉換的自噬依賴性和非依賴性途徑。一方面,在iCM重編程中, Atg5依賴性自噬被誘導並且可以促進iCM的重編程。另一方面,自噬因子 Becn1與PI3K III複合物相互作用後可以抑制經典的Wnt /β-catenin信號通路,進而以與自噬無關的方式負調控iCM的誘導。
  •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華人科學家Science論文:內質網降解調控線粒體動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1 21:36:27 近日,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齊嶺(Ling Qi)及其團隊發現,內質網(ER)相關降解參與調控棕色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動態
  • 提綱挈領:莖尖脫毒的分子基礎(Science)
    植物中的幹細胞為新器官的形成持續提供新的細胞來源,能夠防止生物入侵,保證細胞完整性。本文中,作者發現擬南芥莖尖分生組織的幹細胞以及其子代細胞抑制黃瓜花葉病毒CMV侵染的分子機制。幹細胞調控因子WUS響應於CMV的侵染,並且能夠在分生組織中心以及周邊區域抑制病毒的積累。
  • febrile temperatures對免疫細胞遷移過程中各個關鍵分子的調控作用
    Temperatures 的綜述論文,系統地總結了febrile temperatures對免疫細胞遷移過程中各個關鍵分子的調控作用,並討論了調控免疫細胞遷移在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中的應用。免疫細胞的歸巢是機體免疫與宿主防禦的關鍵環節,對機體進行有效的免疫監視以及維持內環境的穩態發揮有重要作用。表達在免疫細胞表面的整合素是調控免疫細胞歸巢的核心分子。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正因為如此,一些控制真核細胞分裂周期中關鍵事件的蛋白都起源於古生菌。這其中包括ESCRT-III蛋白,它在許多真核生物中催化細胞分裂的最後一步,在古生菌嗜酸熱硫化葉菌(Sulfolobus acidocaldarius)中也是如此。
  • Science:重大突破!鑑定出保持細菌基因組完整性的關鍵分子ppGpp
    2016年5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和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關鍵的生物化學分子ppGpp能夠讓細菌修復它們DNA上的致命性損傷,包括抗生素導致的DNA損傷。
  • 【生化】近紅外光動態調控酶的活性
    ‍‍‍‍酶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精確調控酶的催化活性對研究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 科學網—揭示藍藻光合固碳關鍵酶的作用機制
    本報訊(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研究
  • Science:重磅!揭示ZSWIM8泛素連接酶介導靶標指導的microRNA降解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mRNA和其他RNA經常逆向作用於它們的miRNA調控因子,並證實miRNA降解路徑並不是科學家們所期望的那樣。
  • Mol Cellu Biol:李林等揭示泛素連接酶ITCH負調控Wnt途徑的分子機制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研究論文「The E3 Ubiquitin Ligase ITCH Negatively Regulates Canonical Wnt Signaling by Targeting Disheve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