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免疫細胞的黏附及遷移是機體免疫與宿主防禦的關鍵環節,免疫細胞表面的整合素、內皮細胞表面的配體以及細胞所處微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調控免疫細胞的黏附和遷移具有重要意義。MAdCAM-1 是整合素α4β7 的主要配體,在腸道和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如派爾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PPs)和腸繫膜淋巴結(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s)等腸內皮細胞中特異性表達。通過與 MAdCAM-1 發生黏附,整合素α4β7 在活化前後可以分別介導免疫細胞在血管內皮表面的滾動和穩定黏附,調控免疫細胞募集到腸道,與腸道免疫密切相關。
-
李詠生團隊揭示程序性壞死關鍵蛋白RIPK3在腫瘤免疫調控中的新功能...
RIPK3作為細胞程序性壞死的關鍵調控分子,在炎症和腫瘤中都發揮重要作用【3,4】。其可以促進炎症性腸病(IBD)腸道黏膜的修復,抑制炎症相關性結直腸癌的形成【5】。RIPK3與腸癌分期負相關,是結腸癌的重要預後因子。然而,RIPK3如何調控結直腸癌免疫微環境仍是待解之謎。
-
生化細胞所王紅豔組發現調控Cdc42活化和T細胞遷移的新機制——附...
編者按:12月27日,中科院生化細胞所王紅豔課題組發現了調控免疫細胞遷移的新機制,這一成果發表在一流的的生物醫學期刊《實驗醫學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
-
調控巨噬細胞自噬水平可降低免疫細胞的凋亡率
微生物學通報 MAY 20,2010,37(5):775調控巨噬細胞自噬水平可降低免疫細胞的凋亡率金城(《微生物學通報》編委會 北京 100101)自噬是不同於凋亡的另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 是當今國際研究的熱點
-
.| 惠靜毅團隊揭示RNA結合蛋白QKI調控肺癌關鍵可變剪接事件
因此,在基因表達的各個層面探究導致肺細胞惡性轉化的分子基礎是非常必要的。RNA的可變剪接是一種被大家廣泛接受的增加基因組多樣性的機制。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腫瘤細胞中,mRNA 可變剪接發生顯著變化,並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Song et al., 2018)。然而,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在眾多腫瘤相關的可變剪接事件中有效地發現並鑑定發揮關鍵作用的靶基因。
-
STM | Beclin1在心肌重編程中的作用及分子調控機制
該論文揭示了調控iCM命運轉換的自噬依賴性和非依賴性途徑。一方面,在iCM重編程中, Atg5依賴性自噬被誘導並且可以促進iCM的重編程。另一方面,自噬因子 Becn1與PI3K III複合物相互作用後可以抑制經典的Wnt /β-catenin信號通路,進而以與自噬無關的方式負調控iCM的誘導。
-
癌細胞是如何在人體內遷移的?白細胞用分子「槳」遊泳
圖片來源:Chaouqi Misbah等人研究人員在9月15日出版的《生物物理雜誌》上報告說,人類白細胞(即白血球)利用一種名為「分子划動」的新機制遊泳。這種微小的遊動機制可以解釋免疫細胞和癌細胞是如何在體內各種充滿液體的小生境中有益或有害遷移的。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發現調控氣孔動態變化速率的關鍵分子元件 2020-10-20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開創性地將化學動力學與同步輻射等應用手段相結合,闡述了土壤微界面過程及其分子作用機制,例如採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同步輻射X 射線吸收光譜( XAFS )、快速原位吸收光譜( Quick-XAFS)、球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Cs-STEM)、原子力顯微鏡(AFM)、微生物組學等技術方法揭示了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演化遷移與歸趨、氧化還原過程、微生物降解及其耦合機制。
-
分子醫學研究所羅金才團隊首次揭示腦膜淋巴管在抗腫瘤的關鍵作用
弄清機體免疫系統如何識別腦瘤抗原、找到增強免疫反應的有效方法,已成為抗腦瘤免疫療法成功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淋巴管系統在維持機體體液平衡和免疫監視中都發揮重要作用,但傳統的觀點認為中樞神經組織缺乏典型的淋巴管系統,加之有血腦屏障的存在,免疫系統缺少對大腦細胞癌變進行有效監控。
-
Cell Reports:健康懷孕所需的關鍵分子
2014年7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對於健康胚胎著床和妊娠是關鍵的分子,新的研究可能為治療不孕不育/生育力低下,胎盤異常,與前置胎盤提供了新的線索。 科學家們說,Wnt5a分子信號與其在子宮中的協同受體ROR1和ROR2作用後,引起小鼠子宮內的著床腔(隱窩)按照固定間隔形成。當胚胎進入到子宮,該Wnt5a分子信號也有助於引導胚胎向正確的方向遷移。 研究作者表明,子宮Wnt5a-ROR信號被幹擾後,導致子宮腔上皮架構異常,隱窩形成,空間無序的胚胎和著床。這些不利的影響導致有缺陷的蛻膜,胎盤,並最終危及妊娠。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
精密測量院等在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幾種常用的免疫細胞
,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細胞,處於啟動、調控、並維持免疫應答的中心環節。在腫瘤免疫中,DC不能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但能通過識別腫瘤細胞特異性抗原,誘導產生大量效應T細胞激活並遷移至腫瘤部位,將其信號呈遞給具殺傷效應的T細胞來達到監測、殺滅腫瘤的功能。
-
Nature:科學家首次揭示RNA表觀修飾在造血幹細胞發育中的關鍵作用
在脊椎動物中,造血幹細胞最初由特化的生血內皮通過內皮-造血轉化(EHT)過程產生於胚胎期主動脈-性腺-中腎區,隨後向胎肝(小鼠和人)或尾部造血組織(斑馬魚)遷移並進行擴增,向胸腺遷移以便發育為淋系細胞,最後,向骨髓(小鼠和人)或腎髓(斑馬魚)遷移以維持終生造血。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DNA螺旋上溝的特徵在其信息表達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因為Z-DNA中帶負電荷的磷酸根距離太近了,這會產生靜電排斥。但是,DNA鏈的局部不穩定區的存在就成為潛在的解鏈位點。DNA解螺旋卻是DNA複製和轉錄等過程中必要的環節,因此認為這一結構與基因調節有關。比如SV40增強子區中就有此結構,又如鼠類微小病毒DNS複製區起始點附近有GC交替排列序列。此外,DNA螺旋上溝的特徵在其信息表達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
Science: 關鍵酶分子調控NASH中的肝損傷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NASH發病過程中肝細胞死亡的分子途徑,並有效抑制了NASH小鼠模型中的肝損傷嚴重性。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糖尿病與代謝健康研究所所長Alan Saltiel博士說:「我們知道脂肪肝會引起器官炎症和瘢痕形成,並會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Science》雜誌上。
-
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