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可能還記得,最近熱映的電影《一步之遙》裡有這麼一個情節——環球花域總統總決選開幕式上,姜文扮演的馬走日拿著麥克風送到葛優扮演的項飛田嘴前,項飛田一聲「餵」,接著只聽「啪啪啪啪」四聲響,土耳其、挪威、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一面面國旗依次亮了起來,馬走日大喊一聲:「全球的旗幟都亮起來啦!」
請注意會場上空亮起的國旗有心的看官不妨留意一下這些國旗,德國法國的三色旗、英國的米字旗、美國的星條旗、日本的太陽旗……這些您肯定認識,但也有幾幅由於各種原因早已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今天,筆者的任務就是給大家講講在《一步之遙》中出現的三面早已消失的老國旗的故事。
蘇俄:紅旗上的藝術字這是一面陌生的旗幟,我們不妨先看看旗上的文字寫的是什麼?俄文字母РСФСР,也就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縮寫。說起這面蘇俄國旗,別有一番進化史。
謝爾蓋•切霍寧1918年,列寧格勒州立陶瓷廠的藝術總監謝爾蓋•切霍寧(Sergey Chekhonin)接到了一個任務——設計國旗。此人在革命前是藝術家團體「藝術世界(Мир искусства)」的主將,對製圖藝術、版畫、織繪等藝術形式有一定的影響,不過他影響最大的成就還是「陶瓷宣傳畫」。
切霍寧的陶瓷宣傳畫所謂「陶瓷宣傳畫」就是把革命宣傳畫印在瓷盤等物品上,讓人在吃飯時也不忘接受教育,從而使宣傳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國也曾生產過印有「人民公社好」或「農業學大寨」字樣的瓷碗,都可歸入這一類。
言歸正傳,當時蘇俄國旗的主要元素只有兩樣,第一,必須是紅旗,第二,旗面上要印有國名。國旗印國名的「傳統」源自蘇俄的第一面國旗。十月革命以後,臨時政府的白藍紅三色旗是不能再用了,但蘇維埃政權最初並沒有確定官方的國名和國旗,直到1918年4月,人民委員會(СНК)才開始討論國旗的問題。最初他們得到的建議是:一面紅旗,上繡四個大字母——П.В.С.С.——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句話的俄語首字母縮寫。
蘇俄首面國旗的三個版本不過這個建議並沒有被完全採用,根據全俄中執委於4月13日公布的國旗樣式,旗面確定為紅色,但繡的字不是口號,而是一長串的國名全稱。由於沒有確切的影像資料,蘇俄首面國旗的樣式演繹出了三個版本:據當時德國駐蘇俄大使馮•米爾巴赫(Wilhelm von Mirbach)說,這面紅旗印著金色的五行大字;據海軍史學家彼得•別拉維涅茨(Pyotr Belavenets)說,全俄中執委批准過商船旗的樣式——紅底白字;不過流傳最廣的旗幟樣式是在旗幟左上角書寫金色國名,這一時期俄語正字法還沒有改革,因此還能看見і、ѣ等舊字母。
切霍寧的設計方案早期西裡爾字母不論如何,這樣的國旗樣式都缺乏設計感,一大串的字母製作起來也很麻煩。於是藝術家切霍寧在有限的條件下對字母元素進行了大幅變形,他啟用近似於9世紀晚期出現的早期西裡爾字母樣式的字母設計,結合國名縮寫的對稱結構,形成了更具藝術性的效果。
1918-1937年間的蘇俄國旗究竟是什麼樣子?在筆者查閱的資料裡可謂眾說紛紜。這只能怪1918年《蘇俄憲法》第90條規定得太模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商貿、海軍及陸軍旗幟為紅底、在靠近旗杆的左上角處繪有字母Р.С.Ф.С.Р.字樣,亦可繪成國名之全稱」。根據俄文資料的說法,當時官方出版憲法全文裡附有國旗樣式,為一紅旗,旗幟的左上角為國名縮寫,五個字母以Ф居中、上下各一Р、左右各一С的形式排列成一個菱形,這面旗幟究竟有沒有被真正使用,不得而知。
《蘇俄憲法》附圖中的國旗樣式同樣是來自俄文資料的說法,1918年6月17日,全俄中執委認可了切霍寧的方案,將其作為陸上使用的國旗及軍旗,同時作為海軍旗和商船旗,但由於該旗在海上看著並不明顯,因此很少使用。
蘇俄商船旗樣式蘇俄海軍旗樣式為此,全俄中執委於1920年9月20日又公布了新的商船旗和海軍旗樣式,其中商船旗的樣式改為紅旗、旗面正中印有國名縮寫的大字;海軍旗改為帶有鐵錨符號的燕尾旗。
蘇俄國旗與軍旗樣式國旗和軍旗繼續使用切霍寧的設計,但做了一些改進,字母的長度被縮短,寬度則被拉寬,從「細長」變得「矮胖」,長寬比例被定為2:1,而左上角邊框的寬度則是旗幟寬度的一半——這便是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那面旗幟。這一比例在一定場合下也可以改變,比如下圖這張1920年的邊防戰士照片,左上角邊框的比例就被大大縮小了。
軍旗下的邊防軍戰士(1920年)當蘇聯在1922年12月30日成立之後,俄羅斯聯邦降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其國旗也因此降格。
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國旗(1937-1954)1937年1月21日一個新的國旗取代了切霍寧的旗幟,新國旗取消了左上角的邊框和花體字,恢復了刻板的印刷體,此時早已移民西歐的切霍寧去世一年了。
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國旗(1954-1991)1954年1月9日,根據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法令,俄羅斯聯邦又改換了新的國旗,由紅旗和靠旗杆處的一道縱向淺藍色色塊組成,色塊寬度為旗面的1/8,紅旗左上角繪有鐮刀錘子和金邊紅星,看上去活像給蘇聯國旗接了一截藍色的布頭。
「八一九事件」中的葉爾欽以及他背後的三色旗1991年8月22日,八一九事件結束的第二天,根據俄羅斯聯邦總統葉爾欽的政令,白藍紅的三色旗被正式恢復;同年12月25日晚上7點32分,克林姆林宮屋頂上的蘇聯國旗被降下,三色旗升起。
歷史又走了一個弔詭的循環。
希臘:兩面旗幟,百年糾結這面藍底白十字的旗幟是希臘國旗,1924年3月25日希臘君主制被推翻後由第二共和國政府確定的。這也是一面歷史悠久的旗幟,在歷史上隨著希臘政體的變遷以不同面貌出現。
藍白色是希臘的代表色,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拜佔庭時期。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陷落,隨著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希臘被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戰爭中各革命團體紛紛採用各自的旗幟,但其中流傳最廣泛的是一面白底藍十字旗。
弗裡扎基斯的畫作這幅由希奧多羅斯•弗裡扎基斯(Theodoros Vryzakis)創作的油畫便描繪了這樣一個歷史場景:1821年3月25日,格馬諾斯三世主教在阿吉亞•拉夫拉(Agia Lavra)修道院中為白底藍十字旗幟祝福。
1822年希臘國旗1822年1月,希臘各革命團體在埃皮達魯斯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廢除五花八門的革命旗幟而採用統一的國旗。根據臨時政府的法令,樣式為藍底正中繪有白色寬十字架的旗幟被定為國旗,海軍旗的樣式是旗面有9條藍白相間條紋(四白五藍)、靠旗杆一側的左上角為藍底正方形內繪白十字。希臘近現代的國旗變遷史,便是圍繞著這兩面旗幟展開的。
1822年希臘海軍旗,即現在希臘國旗的樣式1832年,根據英法俄諸強在倫敦和會上的決定,希臘成為一個君主國,由巴伐利亞王子奧託出任國王,奧託一世沿用了藍底白十字的形式,但將旗面顏色改為淺藍色,使之同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王室的旗幟顏色相一致,同時在十字中央加入了王室的徽章。1858年,王室徽章又進行了一些修改。
1833-1858年間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國旗和海軍旗1862年10月,奧託一世被政變推翻。第二年,出身丹麥格呂克斯堡王室的威廉王子被希臘議會選為國王,是為喬治一世。喬治一世恢復了1822年希臘國旗的顏色,但旗面中央依然保留了一頂王冠。
從左至右依次為: 1858-1862年間維特爾斯巴赫王朝修訂國旗;1862-1924年間格呂克斯堡王朝國旗;1924-1935年間第二共和國國旗1924年3月25日成立第二共和國政府移除了國旗上的王冠,國旗回歸到1822年第一共和國時期的樣式。長期以來,希臘一直保持著藍底白十字旗為國旗,藍白條旗為海軍旗的傳統,前者一般用於軍事、外交等領域,而後者則供貿易及私人使用。
左為1935-1967年間的呂克斯堡王朝國旗;右為1967-1969年間軍政府前期的國旗1935年10月10日,王室復闢,之前被廢黜的國王喬治二世又被請回希臘,國旗也回到了1863年的樣式。1967年4月21日,希臘軍方發動政變,建立了名為「上校團」的軍政府,之後國王康斯坦丁二世流亡羅馬,軍政府又去除了國旗上的王冠。
左為1969-1974年間軍政府時期國旗;右為1974-1978年間民主重建後的國旗1969年,海軍旗被軍政府確定為唯一的國旗,但顏色被加深了。1974年7月,軍政府垮臺,新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根據1975年的515號總統令,又被恢復了藍底白十字的國旗。1978年,海軍旗樣式的旗幟最終被確定為國旗,並被賦予了豐富的寓意:藍色象徵天空與大海,白色象徵純潔與和平,藍白相間的九條條紋則對應「不自由毋寧死「這句格言在希臘語中的九個音節。
匈牙利:變換的徽章這是一面匈牙利國旗。自奧匈帝國瓦解後,匈牙利先後經歷了民主共和國和蘇維埃共和國兩個政權。1920年2月,國民投票同意恢復君主制,但是誰來當這個國王卻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於是直到1946年王國滅亡,匈牙利都是一個沒有國王的王國。
1920–1946年間的匈牙利國旗匈牙利紅白綠三色旗起源於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1867年奧匈帝國建立之後,三色旗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此後無論政權怎麼變化,這一旗面都保持不變,變的只有旗面上的徽章。
匈牙利國徽匈牙利的國徽有著悠久的歷史。盾徽左側的紅白條紋源自9世紀起統治匈牙利的阿爾帕德(Árpád)王室的紋章,白色橫條代表多瑙河、蒂薩河、德拉瓦河及薩瓦河四條河流;盾徽右側是傳統的匈牙利王國徽章,為紅底,由白色的宗主教十字、綠色的三山(塔特拉山、馬特勞山和法特拉山)和王冠組成。
聖伊什特萬王冠盾徽之上為聖伊什特萬王冠,這一王冠被稱為聖冠,是教皇西爾維斯特二世贈送給匈牙利首任國王伊什特萬一世的禮物,是匈牙利建國的象徵。17世紀時王冠頂部的十字架受損,而歪十字架的形象也被保留了下來。王冠上繪有基督教天使加百列和米迦勒以及兩位聖人的形象。
左:1867-1918年奧匈帝國時期的國旗;右:1918–1919年間民主共和國時期的國旗奧匈帝國時期的匈牙利國徽增加了兩位天使的形象,在帝國崩潰後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不僅去除了象徵宗教的天使,也去除了象徵王權的兩處王冠。民主共和國只維持了一年便被蘇維埃共和國取代,新政權採用的是一面全紅的旗幟。
左:1946–1949年間匈牙利共和國國旗,曾在1956–1957間短暫恢復;右:1949–1956年間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國旗二戰之後,匈牙利建立了第二共和國,新國旗採用了科蘇特•拉約什(Kossuth Lajos)在1848年革命中設計的徽章。1949年8月20日,社會主義政權建立,國名改為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新國旗廢除了傳統的徽章,重新設計了由麥穗、鐵錘、紅星和綬帶組成的社會主義風格的國徽。
被挖掉國徽的匈牙利國旗(1957年)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爆發,對拉科西政權不滿的人挖掉了國旗中間的國徽,納吉•伊姆雷上臺後,短暫恢復了第二共和國的國旗。「匈牙利事件」被鎮壓後,新政府設計了新的國徽,原來國徽上的紅星被去掉了,代之以紅白綠三色盾徽,但這個國徽並沒有正式加在國旗上,從此,匈牙利國旗變成了沒有任何附加物的三色旗。
48星的美國國旗(1912-1959)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可說,比如電影裡出現的美國國旗是一面48顆星的旗幟,啟用於1912年,直到1959年阿拉斯加州加入聯邦才被新的49星旗取代;在片場裡懸掛的德國黑紅黃三色旗是1919年魏瑪共和國成立時啟用的,直到1933年被舊帝國的黑白紅三色旗及納粹的卐字旗取代;當然還有中華民國的五色旗……這一番看下來,可以說,不管電影拍得怎麼樣,布景和道具倒還真是蠻用心,可以點個讚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