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魔都下起了雨。雨打在屋簷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
不到三歲的兒子說:「媽媽,我要去港匯玩。」
我說:「下雨了,我們沒法出去玩。」
兒子突然唱起了英文歌:
「RAIN, RAIN, GO AWAY.COME AGAIN ANOTHER DAY.DADDY WANTS TO PLAY.RAIN, RAIN, GO AWAY.
這首《RAIN,RAIN,GO AWAY》歌曲是我前不久教給孩子的,用在這個時候非常應景。
我又驚又喜,付出的功夫沒有白費。
直到最近,我讀了外研社編輯蓋兆倫寫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以後,我才知道我誤打誤撞用了「二語習得理論」。
01 什麼是二語習得?
我的朋友吳姐幾年前帶著四歲的孩子移民英國。她的孩子出國前一口上海話,一句英語也不會。沒想到幾年下來,小朋友回國後說著一口非常流利的英語,和同齡的小朋友用英語交流完全沒有障礙。
其實呀,那麼多英語口語一般甚至完全不會英語的學生在國外能學好英語,就在於他們對語言並不落腳於「學得」本身,而是「習得」。他們的語言天賦未必很高,可卻在環境浸潤之下不知不覺的搞定了英語,沒有陷入「照本宣科」的單詞記憶和語法學習之中。這種環境也塑造了他們的語音語調以及語言習慣。這就是「二語習得」的精華所在。
「二語習得理論」的重點在於:並不強求孩子們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也不冷漠地把英語完全當作「外語」。它設定了一個務實的目標,讓英語的學習回歸「交際」的本身用途;選擇了一個更容易的方法,讓孩子們在一個相對更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強調「習得」而不是「學得」。
「習得」更符合孩子們學習語言的「天性」。因為習得語言幫助孩子們形成了一種記憶,遇到合適的場景以後就能脫口而出、準確應用。就像我家不到三歲的小寶寶,看到下雨了以後第一反應就唱起了兒歌,表達自己想出去玩的心情。
腦科學研究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者發現:5歲以下的兒童如果學習兩種語言,這兩種語言會在大腦的同一部位。可是如果是12歲以上的成年人學習兩種語言,這兩種語言所記憶的位置就在大腦中的不同部位。
所以,我們父母所要做的並不是大量擠壓孩子太多的遊戲、休息時間讓孩子去學英語,而更強調一點一滴地浸潤;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無休無止的刷題和學習語法,而是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併兼顧應試。英語學習,走的是「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的中間道路。
02 實行二語習得,這兩個要點要注意
蓋兆倫主張: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採用「自雞」的方式。等孩子稍微大一點了,有一定語言基礎以後,再送進比較權威的雙語學校。他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他自己的兒子的英語進步神速,從小到大榮獲了多種獎項。
對孩子要不要上雙語學校,我倒是覺得每個人的家庭條件有所不同,父母英語基礎各異,可以審慎地對待。但是他所提出的小寶寶最初接觸英語時的「二語習得方法」,我認為很值得借鑑。這本《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在這方面有兩點精華給我很深啟示:
聽說讀寫的順序不要顛倒
想想小孩子是怎麼學會母語的?
我兒子學習語言很晚。一開始他並不說話,而是認真的在聽我到底說了些什麼。慢慢的,我給他發出一些指令,他雖然並不用語言對我回應,但是卻用行動表明他懂了。於是,我繼續和他講話,也會有意識和他說話、加強對繪本的親子閱讀。終於有一天,他開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往外蹦,然後又很快開始整段整段的說話。
其實呀,幫助小孩子學習英語也是如此。我們一開始沒有必要過多的糾結於孩子是不是「鸚鵡學舌」在跟我們學說英語,也沒有必要為孩子的發音不準而頭疼不已,更沒必要一遍遍糾正孩子語言中的語法問題。順應孩子學習語言的規律,一步一步幫助他學會聽說讀寫,這才是明知父母給孩子的「英語學習規劃之路」。
i+1可理解性輸入法
什麼是i+1可理解性輸入法?
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複雜。這種輸入法強調的是以孩子自己的現有英語學習水平作為基礎,大量輸入比孩子現有水平高一級的英文資料。
這就像是我們成年人學知識,我們總是會對自己掂一掂腳能夠夠著的那些知識更感興趣。這些知識我們不知道,所以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興趣。同時,這些知識又不是我們費勁心力仍然無法掌握的。學會知識會給我們一定的成就感,鼓勵我們繼續努力。
孩子學習語言也是如此。我們大量輸入一堆他看不懂的英語繪本,顯然對他沒什麼幫助。在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孩子學習語言的所處階段,提供適合他的學習內容。
03 我英語不好,我家娃的英語還有救嗎?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爸爸媽媽還是會非常焦慮,說:我自己英語口語很一般。我看了你說了那麼多大道理我都懂,但是具體怎麼操作我真的不會,我還能幫我的孩子學好英語嗎?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具體的實操方法:
第一,孩子不同階段英語學習的方式和重點大不同。
就比如,我家娃三歲左右,正是喜歡兒歌和繪本的年齡。我就和孩子一起廣泛的聽SUPER SIMPLE SONG的音頻和動畫。
孩子培養習慣養成,我就和他一起學習《THIS IS THE WAY》,看看動畫片的洗臉、刷牙、疊被子;孩子外出玩耍,天氣漸漸冷了,我們就一起唱《PUT ON YOUR SHOES》,學會穿外套、戴圍巾、穿鞋子;孩子去動物園,我們就一起唱《LET US GO TO THE ZOO》,學習扮演者大象、袋鼠和蛇……
作者蓋兆倫在這本書中的,列舉了自己對孩子不同階段的英語學習方式和重點,對我們很有參考意義。
第二,準備大量適合孩子所學階段的英語資料。
如今網絡資源發達,父母們可以做好英語資源的準備者,給孩子提供廣泛的英語學習素材。
比如,動畫片《小豬佩奇》、《神奇校車》,分級讀物牛津樹、RAZ,英語繪本MAISY系列、《鵝媽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學會按照書中科普的國外不同分級標識,有助於挑選孩子適合的級別的素材。
不過,在閱讀這些素材的過程中,沒必要過多的糾結細節,而是重在讓孩子了解;沒必要強求孩子學習不喜歡的書籍,而更應注意積累。等到孩子歲數稍微大點,再注重拓展學習的深度。
第三,學會幫助孩子「碎片時間」學習英語。
說起來,如今的孩子還真是有點可憐。前幾天我和同事聊天,他提到自己一年級的孩子,除了每天完成課內作業以外,還要練習鋼琴、學習圍棋、觀看展覽,每天能看動畫片的時間都沒有。
我覺得,不妨把英語學習的時間碎片化。比如,我開著車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在路上會放一點英語音頻;每天帶孩子上學習的過程中,不妨和孩子一起唱唱英文歌。只要注意不要太功利,積少成多也會成為孩子美好的記憶。
英語學習難嗎?
我覺得不容易。可是,二語習得也許能幫助我們釐清孩子英語學習的一些阻礙,讓孩子從「不再怕英語」走向「玩得轉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