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學說遭重創 月球成因撲朔迷離—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小行星體撞擊地球簡潔地說明了地月系的形成,但卻不能解釋月球的化學構成。

 

圖片來源:FAHAD SULEHRIA

 

在眾多對科學的貢獻中,阿波羅太空計劃讓地球物理學家獲得了關於月球起源的一個大統一理論:在太陽系誕生數千萬年後,一個如今已消失、大小與火星差不多的行星撞擊了地球,使周圍空間布滿了碎片。地球自我修復,而這些碎片停留在地球附近的軌道上,並逐漸增大形成月球。這種大撞擊理論的形成,部分來自於對太空人在1969年到1972年期間帶回來的382千克月巖的研究,這是行星科學的一次勝利。

 

然而事實可能沒有這麼簡單。

 

在過去10年中,越來越複雜的計算機模擬表明,該理論與地球化學家在太陽系其他地方發現的月巖和隕石情況不符。

 

上個月,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的一個會議上,專家們討論了各種證據,但最終未得出定論,從而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僵局。

 

在阿波羅計劃之前,行星科學家在月球形成方面有各種理論——例如,它由地球附近的灰塵和碎石積累而成等。但是,每種理論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些無法解釋月球的年齡,另一些則不能說明其圍繞地球運行的角動量。

 

大撞擊理論由William Hartmann和Donald Davis在1975年提出。最初該理論有些古怪,但隨著研究人員的深入研究,它似乎愈加可信了。

 

早期太陽系充滿了可能撞擊地球的星子。一顆質量是地球10倍的天體以適當的速度撞擊地球時,可以產生足以形成月球的物質。

 

大撞擊理論也可以解釋阿波羅計劃中的3個關鍵發現:月球的年齡、在形成初期溫度很高的證據以及與地球的化學形成相似。在1984年於美國夏威夷科納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科學家接受了該模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Jay Melosh表示:「該模型在10年或者20年的時間裡,工作得非常出色。」

 

後來事情逐漸複雜起來。在阿波羅取得月巖的同時,研究人員開始研究隕石中不同化學同位素的比率。特別是隕石和太陽系其他部分中的氧-16、-17、-18的豐度大相逕庭,於是科學家開始將同位素比率作為巖石起源的標記。

 

然而,月球巖石的同位素比率與地球巖石的頗為相似。「在氧同位素比率上,月球和地球幾乎無法區分。」Melosh說。其他元素的同位素也是如此。

 

1986年,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團隊發表了對大撞擊的首次計算機模擬,人們開始對大撞擊理論產生質疑。該模型很粗糙——只用3000個粒子來模擬地球—月球系統,但是結果卻很明確。他們清楚地顯示出,在經歷足以產生月球的大撞擊後,月球所含有的物質幾乎全部來自於碰撞天體。

 

最近更多的模擬結果也是如此。2004年,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的Robin Canup運行的12萬粒子模型顯示,標準的大撞擊會使月球80%的材料都來自於碰撞天體。只有在原始地球和碰撞天體的成分非常相似時,這種不均勻的物質混合才能解釋同位素的研究結果,這樣的話,原始地球和碰撞天體必須是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

 

2007年,這種想法受到了加州理工學院David Stevenson及其當時同事Kaveh Pahlevan發表的一篇論文的打擊。在研究中,他們對碰撞天體和地球如何在年輕的太陽周圍形成進行了建模,發現即使地球與碰撞天體在相似的軌道上形成,其構成也會非常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同位素比率。

 

「大撞擊理論有嚴重的問題。它的原理並不會產生我們所看到的月球。」Stevenson在會上說。

 

一些科學家想重新考慮整個大撞擊理論。去年,哈佛大學的Matija Cuk和Sarah Stewart提出,碰撞天體要比想像中小得多——只有地球質量的1/200——移動速度卻快得多,原始地球旋轉速度很快。該模型可以產生一個幾乎全部材料都來自地球地幔的月球。

 

不幸的是,在該模型下,地月系統產生的角動量是今天的兩倍。不過,Cuk和Stewart也提出了一個解決該問題的機制。

 

會議上,許多研究人員都抱怨事情變得如此複雜。在舊的大撞擊模型中,一個簡單的事件就可以創建月球。而在新的模型中,撞擊需要有很多後續過程才能實現模擬。

 

Melosh稱:「這些解決方案並不順暢,我們想要這樣的解決方案:同位素比率的相似是模型的自然結果。」(張冬冬)

 

《中國科學報》 (2013-10-17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碰撞學說遭重創 月球成因撲朔迷離
    地球自我修復,而這些碎片停留在地球附近的軌道上,並逐漸增大形成月球。這種大撞擊理論的形成,部分來自於對太空人在1969年到1972年期間帶回來的382千克月巖的研究,這是行星科學的一次勝利。  在阿波羅計劃之前,行星科學家在月球形成方面有各種理論——例如,它由地球附近的灰塵和碎石積累而成等。但是,每種理論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 我國學者完善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顧華寧報導】「地球演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地球熱能在冷-熱周期不斷轉換中漸進衰變的歷史。」
  • 月球的起源假說之四 —— 撞擊說(圖)
    ,地球早期受到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撞擊碎片最終形成了月球,這是根據撞擊成因說繪製的也月球形成示意圖。一百多年來,人們曾提出了多種有關月球起源的假說,如著名的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等,但這些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只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令人滿意。因此不斷有科學家另闢蹊徑,提出新的假說。其中,最新提出的撞擊成因說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它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當前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 勇士再遭重創,局面對火箭有利,科爾的話道出危機感!
    勇士與火箭搶七大戰備受關注,本來三比三戰平,雙方都牟足了勁要在休斯頓球館大戰48分鐘,卻因為至少3人的傷病情況,讓這場比賽撲朔迷離。在伊戈達拉受傷連續缺陣兩場後,又一位勇士首發球員受傷,這讓勇士連遭重創,也讓火箭看到了一線生機。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揭示了臺灣峽谷內部以及周緣重力流地貌的成因機制,不僅有助於理解深水重力流在世界其他大陸邊緣海底峽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為理解重力流如何造成海底峽谷內部和周緣的侵蝕和沉積現象提供新的見解。 據悉,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以及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共同資助。
  • 普吉島商業遭重創,島民:比海嘯後還蕭條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普吉島商業遭重創
  • 月球或非一次碰撞形成,地月氧同位素組成不同挑戰主流假設
    著名的「大碰撞假設」認為,月球是在早期地球和原行星「忒伊亞」(Theia)發生大碰撞之後,從碰撞碎片中形成的,而地球和月球在地化學方面具有相似性。在上世紀人類第一次探月高潮後,尤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波羅計劃」帶回了月球樣本,科學家對圖像和樣本的分析顯示,二者的氧同位素組成幾乎完全相同。
  • 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生胡萬萬、導師李鵬飛研究員與國內外合作者,揭示了中亞造山帶弧—弧碰撞拼貼動力學過程。
  • 月球環形山記錄8億年前「流星雨」—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cience Lab / Alamy 大約8億年前,月球可能被一場巨大的小行星風暴襲擊,當時無數巖石雨點般落下,其中一些還可能撞擊了地球,並使地球進入歷史上最嚴酷的一次冰河期。 但從地球表面探尋這段歷史是困難的,因為侵蝕和生命的影響會覆蓋所有隕石坑,但人們可以從月球上尋找線索。「它是太陽系歷史的見證。」
  • 日本研究發現脈動極光成因—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東京2月2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東京大學等機構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利用地球空間觀測衛星發現了地球脈動極光的成因。
  • 「大碰撞理論」遭質疑 月球起源再次成謎
    人類一直好奇月球是如何誕生的,40多年來,關於月球的形成,一直有多種理論和假說。其中,「大碰撞理論」是近年來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認可的假說。該假說認為,月球由火星質量大小的星球「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碰撞形成。不過,據國外媒體報導,「大碰撞理論」作為目前最權威的月球形成假說,最近遭到一些科學家的質疑,月球如何誕生再次成謎。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典型蛇綠巖剖面 地球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地球科學的巨大成就而華北克拉通作為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被認為是由多個陸塊碰撞拼合而成。其是由華北東、西部陸塊碰撞形成的中部帶是最主要的古元古代造山帶,以發育多個具有碰撞造山性質的高級變質地體為特徵。
  • 人類重返月球還有多遠—新聞—科學網
    吳季認為,航天科技從誕生開始,其屬性就與國防、軍工,以及科學探索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屬於由政府投資的特殊領域。也形成了責任重大要求零失誤,因此存在大量冗餘設計、大量重複試驗,人員趨於老齡化,政府訂貨形成非市場機制的價格壟斷,從而成本高企的怪圈。
  • 太湖成因之謎之隕石撞擊坑學說
    關於太湖的成因,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瀉湖說、堰塞湖說、構造沉降說和火山說等多種假說。近年來,太湖西南側的圓弧地貌特徵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隕石衝擊坑成因說」的關注及爭議。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
  • 關於太陽、地球、月球的二三事
    但關於地球成因的學說有十多種。其中,康德的隕星假說與拉普拉斯的宇宙星雲說,雖然在具體說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都認為太陽系起源與瀰漫物質(星雲)。因此,後來把這個假說統稱為康德——拉普拉撕假說,而被相當多的科學家所認可。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星雲假說」也暴露了不少自圓其說的新問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參考答案:(1)因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相互碰撞,南極洲板塊向下俯衝,美洲板塊受擠壓隆起,形成穿越秘魯境內的高大山脈。(2)中西部為山地,東部為平原,西部沿海為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山地為高原山地氣候,東部為熱帶雨林氣候。
  • 科學網—美知名生物學家馬古利斯逝世 曾提出內共生學說
    她最為學界所知的是對內共生(endosymbiosis)學說的貢獻。 Margulis於1983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科學網 梅進/編譯)
  • 月球氦3資源成因之謎
    月球是地球的忠實伴侶,它伴隨地球40多億年。歷史上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大致有以下4種:1、共振潮汐分裂說;2、地月同源說;3、地外星體俘獲說;4、撞擊成因說。早期先形成以鐵為核心的地球,而後殘留在地球周圍的行星塵埃殘留物,經歷漫長歲月的吸積形成月球。地外星體俘獲月球原本是在太陽系內遊蕩的一顆星體,在機緣巧合之下,不幸被地球俘獲,成為地球的衛星。
  • 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板塊構造學說一直是地震成因的主流學說,從20世紀形成以來,被中國地學界普遍接受,對中國地學界影響深遠。其主要文章有張振春的《地質學基礎》和潘紹煥的《板塊構造學說與地震》。(2)「碰撞」。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時,不同質量板塊的運動速率會有差異,質量較重的的板塊運動速度慢,較輕的板塊運動速度快,便會引發板塊之間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