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澳網最終迎來了一位新的女單冠軍和一位新的男單冠軍,但這卻不是這一屆大滿貫男女單打賽場上發生的惟一相同的事。男女網壇多年來沿著各自的軌跡發展,但卻在今年的澳網發生了頗為罕見的同質現象,這也讓今年的澳網、甚至讓剛剛開始的2014網球賽季,都看上去格外有趣。南都記者 竇俊
極端高溫
顯然天氣狀況對男女選手而言都是一樣的,在本屆澳網的前四天,「熱」幾乎是壓倒一切的話題。每天墨爾本的最高氣溫都保持在40℃以上,包括女單選手彭帥、男單選手丹切維奇在內的諸多球員在比賽中出現了嘔吐、抽筋甚至暈倒等中暑症狀,tennis.com著名專欄作家提格諾形容:「我覺得根本不是在看網球比賽,而是各種直播版的《倖存者》。」
澳網在第三個比賽日正午氣溫達到43℃後終於啟動了「極端高溫天氣」,暫停了當天下午從兩點到五點的所有外場比賽,中心球場與海信球場則合上頂棚,但這一舉措並未能得到球員的諒解,許多球員炮轟組委會在前兩天不顧球員死活堅持比賽。
「熱」一直是澳網的標籤,但像今年這樣極端的高溫還是非常少見,除了對球員身體的影響,酷熱也讓澳網前四個比賽日的觀眾人數相比往年大幅減少,這對組委會來說也是巨大打擊。
賽場寒流
雖然李娜以4號種子身份奪冠算不上冷門,但如果考慮到她晉級路上未遇T O P20球員,三位賽前奪冠熱門、同時也均是前澳網冠軍的小威、阿扎倫卡和莎拉波娃竟然無一進入四強賽場,那麼今年澳網女單還是相當「寒冷」。
而男單之「冷」更是凍入骨髓。瓦林卡的奪冠,是四大滿貫整整四年(16次)以來,第一次出現「四巨頭」之外的一個冠軍。實際上自2006年以來的整整32次大滿貫,也只有2009年美網時的德爾波特羅曾經突破過「四巨頭」的壟斷,而以5號種子身份來到今年澳網的阿根廷人,卻在第四個比賽日、第二輪比賽中就以2比3輸給了一位非種子選手,爆出男單賽場首個冷門。
青春兇猛
本屆澳網的男女單打賽場,許多備受期待的年輕選手都有出色發揮。19歲的加拿大姑娘布沙爾,是女子球員中的代表,她在1/4決賽中在先輸一盤的情況下,淘汰了前世界一姐伊萬諾維奇,職業生涯首進四強。此外,20歲的穆古拉扎同樣在先失一盤情況下淘汰10號種子沃茲尼亞奇晉級16強,再加上20歲的史蒂芬斯,今年澳網女單16強中有三位20歲及以下的年輕球員,而最終晉級決賽的齊布爾科娃,也不過24歲。
男子賽場同樣青春湧動。第三輪迪米特洛夫與拉奧尼奇這兩位90後球員的對抗,甚至可以視作五年後一場大滿貫決賽的預演。如果22歲的迪米特洛夫在1/4決賽與納達爾的第二盤搶七中不是打出兩記荒唐的非受迫性失誤,那場比賽的結果很可能是另外的樣子。而在此之前,24歲的日本人綿織圭,也在1/8決賽中給納達爾製造了足夠多的麻煩。
回來就好
「回歸」也是今年男女單打賽場上都頻繁出現的一個詞。莎拉波娃在經歷了上個賽季末的肩傷困擾後回來、穆雷同樣是因背傷缺席了去年年末的多項比賽後重回賽場,過長的歇賽讓兩位大滿貫冠軍都還沒有找到最佳的比賽感覺,但對於球迷來說,回來就已很好。
低迷後的重新崛起是另一種形式的「回歸」,在這一點上,沒有人比費德勒做得更好。17屆大滿貫得主在經歷了不夠成功的2013賽季後,帶著新球拍、新教練和新氣象重回大眾視野,並且憑藉著對特松加和穆雷的兩場勝利,證明了自己仍然具有頂尖球員競爭力。而女子球員中同樣有這樣令人欣喜的回歸:前世界一姐伊萬諾維奇在第四輪比賽中以2比1逆轉擊敗仿佛不可一世的塞雷納女王,仿佛宣告了一個睡美人的復甦。
最後一種形式的回歸,則是對於「時間」的一次次拒絕。女單第一輪,43歲的伊達公子與16歲的本西奇,上演了十年來大滿貫賽場年輪跨度最大的一場比賽。而在男單賽場,即將迎來33歲生日的休伊特又一次苦戰五盤倒在首輪,此外,他還和41歲的拉夫特搭檔徵戰了男雙首輪———對於這些老將來說,能不斷地回來站上賽場,也已經是最美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