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學重構經典論文:用於稀疏觀測動力學重構的物理感知差分圖網絡...

2021-01-15 網易

2020-08-07 14:11:37 來源: 集智俱樂部

舉報

  

  導語

  這篇論文發表於 ICLR 2020,作者是南加大 Melady 實驗室的博士生Sungyong Seo。文章主要關注的是只具有稀疏觀測數據的,背後由物理規律所支配的系統的預測問題。提出了Physics-aware Difference Graph Networks (PA-DGN) 模型,其中包含一個可學習的梯度組件,用來建模圖上的差分信息。實驗證明,該模型在圖上的方向導數近似,以及圖信號預測任務中,均達到 State-of-the-art 的效果。

  本文是對線上論文解讀活動內容的整理,課程錄播視頻已上線,詳情見下文。系列讀書會目前開放報名中,詳情見文末。

  論文名稱

  

  

論文題目: Physics-aware Difference Graph Networks for Sparsely-Observed Dynamics from ICLR 2020(用於稀疏觀測動力學重構的物理感知差分圖網絡) 論文地址: https://openreview.net/forum?id=r1gelyrtwH

  論文作者信息

  姓名:

  Sungyong Seo

  工作單位: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研究興趣

  Physics-inspired machine learning,Spatiotemporal data mining,Graph-based neural networks

  解讀視頻:

  https://campus.swarma.org/course/1775?from=wechat

  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解決那些由物理規律,尤其是微分方程支配的網絡上的動力學重構。

  以往深度學習領域中建模物理規律的文章大多假設觀測點是密集採樣且均勻分布的,而實際當中並不是這樣,比如氣候問題中,稀疏分布的空氣品質監測站。圖神經網絡雖然能夠解決不規則分布的採樣點的建模,但是缺乏物理建模的能力。而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圖神經網絡組件,可以圖神經網絡具備進行物理建模的能力,具體來講是要學習圖上節點的差分信息。

  例如彈簧小球模型,我們輸入給 GNN 的 feature 維度是 4,x、y 位置坐標信息以及x、y 方向的速度。其中速度信息可以理解為位置信息的梯度。在本文所關注的問題中,我們只能拿到節點的位置信息,而本文要做的就是讓模型自己學出狀態的梯度信息(速度),進而完成更好的預測。

  

  此外,還有熱擴散中,不同區域的擴散速度與狀態值以及熱量差有關係(這就是上面說的差分),如果不知道這個差分信息,可能無法很好的預測。

  

  

  背景

  之前沒有人在圖神經網絡上做這個模塊。不使用圖神經網絡做物理建模的和不使用物理建模的圖神經網絡是有的。但是要解決那些由物理規律支配的網絡上的動力學重構,且觀測點是稀疏的,目前來看用本文的方法可以達到最優程度。

  算法框架

  

  提出了一個叫 SDL 的模塊,這個模塊計算輸入給圖上的信號,得到兩個信息,一個是節點的梯度信息(就是節點 i 和鄰居節點 j 的狀態的差值)還有拉普拉斯值(類似於 GCN 的公式)。然後再與原來的圖上的信息結合起來,傳給後面的循環圖神經網絡,做節點狀態的預測。

  算法的關鍵模塊

  本文最重要且我們可能會用到的模塊就是SDL——空間信息差分層,這個模塊套用了基本的偏微分方程的解決手段,比如有限元法,三角剖分法等,設計了可學習的空間差分模塊。用來給圖信號附加上額外的輔助信息,進一步輸入到後面的循環神經網絡中,從而做動力學建模。

  

  論文的實驗和結果

  實驗分兩類,真實數據和合成數據:

  真實數據:

  北美東西海岸的溫度監測站,用本文算法預測溫度。

  

  本文算法好於其他算法,尤其是紅色框中的,PA-DGN 和 RGN 的區別是是否使用 SDL 這個物理模塊。

  

  合成數據:

  用下面的公式描述的動力學生成面數據,然後隨機採樣得到點觀測數據。

  

  

  討論與思考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可以應用於GNN上的一個模塊,通過這一模塊我們可以自動學習節點信息的差分,從而進一步完成更好的預測。本文所提供的方法適用於被微分方程支配的複雜網絡系統。無論是在節點狀態預測,還是網絡重構中,我們都可以嘗試加入這一組件,提升任務的準確性。

  「面向複雜系統的人工智慧」

  系列閉門讀書會報名中

  讀書會主題

  本次讀書會將會圍繞下面二個子主題,分別是:

  

  基於深度學習的複雜系統自動建模

  

  基於可解釋性的因果推斷方法論

  

  為更好的進行學習,交流與討論,本系列讀書會是閉門讀書會。我們會選取其中的少數幾期進行直播,本次直播便是其一。

  讀書會目的

  本次讀書會的目的是通過閉門分享討論的形式,我們將為大家提供更加沉浸,深度,自由的交流環境。

  此外,本次讀書會還將選拔數名進行過高質量分享的青年學者免費參與我們後續的閉門研討活動:「集智-凱風研讀營」。研讀營是集智年度最高水準的閉門科學研討活動,是集智科學家們的年度聚會。

  

  網絡幾何與深度學習—2018集智凱風研讀營

  參與方式及時間

  時間:

  從7月5日起,每周日晚上 20:00-21:30(暫定),持續時間預計 2-3 個月,今天為系列讀書會第二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
    來源: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第十八屆中國空氣動力學物理氣體動力學學術交流會擬定於
  • Physics Reports 網絡傳播動力學前沿綜述:共演化傳播網絡
    對於政府而言,可以感知當前的輿情和疫情態勢,從而採取措施來控制網絡輿情和大規模流行病的爆發;對於網絡電商而言,可以採取個性化推薦策略來營銷產品;對於金融系統而言,可以預警早期金融風險,進而採取措施防止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
  •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 | 《力學學報》
    該次會議共收到188篇論文摘要和71篇論文全文,充分反映了3個專業組相關學者的最新科研成果.為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會議學術委員會組成了兩個評審專家組,從投稿論文中篩選出20篇論文,組成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和航天動力學與控制兩個專題分兩期在《力學學報》發表. 期望這些論文能夠對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有所啟迪。
  • 超導量子計算實驗進展:動力學相變的超導量子模擬
    驕傲如費曼,也許想到,他還是需要一個小小計算器,才能獨力重構現代科學的大廈。不過很快他就改變了主意,八十年代初,費曼指出,經典計算機並不是一個解決量子問題的有效工具,世界是量子的,一個簡單的包含幾十個粒子的量子系統,就超越了經典計算機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所以我們需要一臺量子計算機,一個按照量子力學原理運行的計算機。
  • 物理學家的瘋狂想法:整個宇宙可能只是個神經網絡
    我們不是每天都會遇到試圖重新定義現實的論文。但在今年夏天,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大學的一位物理學教授維塔利·萬奇林試圖以一種特別令人大開眼界的方式來重構現實,他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中,它支配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多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調和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 中山大學3名本科生,在國際天體物理雜誌發表論文!
    論文第一作者為張震宇同學,通訊作者為物理與天文學院李霄棟副教授。論文中,三位學生學習了李霄棟副教授等人於2014年提出的tomographic Alcock-Paczynski方法(以下簡稱「切片AP方法」),用來限制暗能量參數。「切片AP方法」是一種分析巡天數據的方法。
  • 《自然·天文學》期刊:基於表面巨石重構陀螺型小行星形成歷史
    小天體形貌的演化過程存在豐富的動力學現象,近十年天文和航天的新發現使小行星在行星科學研究領域備受關注。陀螺型小行星通常擁有鼓起的赤道脊,外表形似旋轉的陀螺。眾多的小行星具有此類獨特的形態,暗示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某種普遍機制支配陀螺地貌的形成。
  • 分子重構技術_4. 串珠模型重構
    如何做串珠模型重構?有許多不同的程序可用於進行串珠建模,有些適合於通用系統,有些則針對特殊的應用進行了調整,例如用於去垢劑光環包含得膜蛋白。無論如何,這些方法都有著相似的步驟。1、生成一定數量的珠子(又稱「虛擬原子」),並將其隨機分配為允許的相之一。
  • ...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效應的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農生學院蔡均猛老師,合作者包括農生學院碩士生段涵琦(共同第一作者),南京林業大學碩士生張佑君同學,東莞理工學院郭曉娟老師,英國阿斯頓大學餘熙老師,南京林業大學張興光老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博士生Md. Maksudur Rahman。
  • 網絡系統的動力學:從結構依賴到歷史依賴
    從大腦到人群,網絡無處不在。許多研究成果都顯示,網絡系統的動力學性質依賴於系統的結構。最新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的文章則表明,網絡動力學不只是結構依賴的,也是歷史依賴的。
  • 上海光機所等在隨機相位散射光的相干性與渦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以光子學系統對凝聚態物理中的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變理論進行量化實驗驗證,印證非線性光學與凝聚態物理、冷原子物理等多個學科之間有著某些共同的理論基礎,揭示隨機光場的相關性與渦旋動力學之間深刻而複雜的聯繫,為進一步探索非平衡態下的相干-渦旋動力學提供了新的基點。
  • 袁 亮院士——煤炭精準開採透明地質條件的重構與思考
    其二,通過動態地質模型獲取掘採工程擾動效應影響下,原生靜態地下空間地質條件發生變形與破壞,由此而引起的應力應變場、地質地球物理場、滲流場、溫度場、濃度場等狀態發生改變的參量特徵;以及工程動力學作用下,生產環境周邊巖層的離層、裂隙、垮落、圍巖失穩、底臌、衝擊地壓顯現、應力集中與釋放、煤與瓦斯湧突、突水潰沙等多種災害源現象的動態地質信息變化量值。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區塊鏈思想是現代社會的非線性動態重構
    區塊鏈思想在本質上是研究現代社會的非線性動態關係,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重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智能理論與複雜智能系統協同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鄭志明院士率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在區塊鏈智能安全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冷凍電鏡發展進入全原子動力學分析階段
    本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毛有東課題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表明,他們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結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體26S在降解底物過程中的七種中間態構象的高分辨(2.8埃—3.6埃)精細原子結構,局部解析度最高達到2.5埃。
  • 利用瞬態動力學和擾動,推導動力系統因果網絡 |網絡科學論文速遞25篇
    ;多元互依系統的擴散幾何;利用圖論和社會媒體數據評估沿海地區的文化生態系統服務: 方法發展和應用;具有戰略意見披露和非好友的意見擴散軟體;基於近似特徵值軌跡譜演化的鏈路預測;基於屬性網絡的少鏡頭學習的圖原型網絡;Lumos: 一個用於診斷 web 規模應用程式中的度量回歸的庫;連續時間事件時態網絡的 Hawkes 邊界劃分模型;在一次大規模 HST 測量(WISP)中通過監督式學習識別單光譜線: 歐幾裡德和
  • 空間-角度信息交互用於光場圖像超分辨重構,性能達到最新SOTA
    也就是說,它要麼可以提供低圖像解析度的密集角度採樣,要麼提供高分辨圖像的稀疏角度採樣。因此,研究者們已經做了許多努力,通過LF重構來提升角度解析度,或者通過LF圖像超解析度(SR)來提升空間解析度。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關注LF圖像的SR問題,即從其相應的低解析度(LR)子孔徑圖像(sub-aperture image, SAI)重建高解析度(HR)的 SAI。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孫和平:重力場的時間變化與地球動力學
    隨著基礎研究和空間技術對地球動力學和地球內部精細結構的需求日增,利用重力場手段研究相關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重力場是反映地球介質密度變化和各種環境(固體地球潮汐、內部熱流、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質量交換、表面負荷和地震構造運動等)下動力學特徵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物理量。
  •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
    清華微納電子系可重構計算團隊提出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存儲優化新方法可大幅提升人工智慧計算晶片的能量效率清華新聞網6月7日電 6月2-6日,第45屆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大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簡稱ISCA)在美國洛杉磯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