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山大學3名本科生,在國際天體物理雜誌發表論文!

2020-12-04 中國校園在線

近日,由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2016級本科生張震宇、顧淦、王小馬同學等完成的《Non-parametric dark energy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tomographic Alcock-Paczynski test》一文,被國際天體物理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簡稱ApJ)接收發表。論文第一作者為張震宇同學,通訊作者為物理與天文學院李霄棟副教授。

論文中,三位學生學習了李霄棟副教授等人於2014年提出的tomographic Alcock-Paczynski方法(以下簡稱「切片AP方法」),用來限制暗能量參數。「切片AP方法」是一種分析巡天數據的方法。簡言之,科學家在獲得星系巡天數據後,需要嘗試採用特定的宇宙學參數(如暗能量比例、狀態方程w等)才能重構出物質3維分布;當所嘗試的參數與真實宇宙的參數有偏差時,重構出的結果就會出現異常,具體表現為「隨紅移變化的徑向-角向不對稱性」。「切片AP方法」利用這一現象檢驗宇宙學理論,認為能做到「隨紅移演化的不對稱性最小」的理論參數是最接近真實的。該方法於2016年應用到SDSS巡天時獲得了當時最強的暗能量參數限制。

論文還採用了「非參數化」的統計方法來重構暗能量狀態方程w。一般地,人們進行物理量的擬合回歸時,都要假定它具有某種特定的形式(如線性、多項式、指數、正弦震蕩等),這些先驗的假定就給擬合回歸帶來了模型依賴的局限性。「非參數化」方法是一種克服這種局限性的技術,能得到不依賴具體數學函數模型的一般性結果。2017年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等在頂級期刊Nature Astronomy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暗能量重構文章,就採用了這種方法。

使用「切片AP」與「非參數化」分析方法得到的暗能量狀態方程w限制結果。相比傳統的分析方法結果(紅色區

域),加入「切片AP」方法的結果(藍色區域)把低紅移的精度提高了一倍,並呈現出「動力學暗能量」(w不是常數)的微弱信號。

在李霄棟副教授的指導下,張震宇等三位本科生先是學習了「切片AP」巡天數據分析方法,隨後又學習了「非參數化」的參數擬合回歸方法,最後再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得到關於暗能量的最新限制。該研究工作得到了東北大學李雲鶴老師的有力支持。李雲鶴老師仔細研究文獻,自主開發了一套非參數化擬合回歸的Fortran程序。張震宇等隨後將「非參數化」程序與「分層AP」程序調試好、對接到名為「cosmomc」的宇宙學參數擬合國際通用程序。對接完畢後,學生們作了一系列運行測試,確保結果準確可靠。最終,大家得到如下結論:將切片AP方法應用於非參數化的暗能量重構,能將z<0.7的低紅移區間的暗能量狀態方程參數限制提高一倍,並在該區間呈現出微弱的動力學暗能量信號(見上圖)。這一結果非常理想,而為獲得這一結果,張震宇等同學在學習之餘密集地工作了整整一個學期。

文章投稿後,審稿人認為論文的結果「很有趣」,但卻針對論文的技術細節提了5個問題,盤問系統誤差的處理細節,還要求補做一個「輸入-輸出」檢驗來論證分析流程的準確性。這些問題的提問非常專業,回答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在又經過了三個多月的辛苦工作之後,張震宇等人最終成功得到了審稿人要求的結果,完成了對審稿意見回復,一周後,文章被ApJ接受發表。

來源: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 編輯:李牧瑤 責任編輯:裴欣怡 初審:李勁峰 審核:何方 審定發布:陳詩詩

相關焦點

  • 優秀:中山大學本科生在國際SCI期刊發表物理論文
    近日,物理與天文學院2017級本科生徐昊霆、2016級本科生張娜和蔣昀東同學的論文《Forecasting Cosmological Bias due to Local Gravitational Redshift》被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 牛!中山大學這位本科畢業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MICCAI論文!
    日前,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2016級大四本科生郭宜鋒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寫的論文被 MICCAI 2020接受。MICCAI是醫學圖像分析領域國際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本科生以一作身份在國際頂會發表論文十分難得。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朱漢斌 何蘊華報導】記者5月13日從廣州大學獲悉,由該校化學化工學院邱燕璇等5名本科生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光、電、磁多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在國際化學領域5大頂級期刊發表了7篇全英論文。
  • 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生在國際著名遙感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
    日前,首都師範大學地信國際學院遙感班2017級本科生許融龍、資環學院地理科學班本科生趙思晴在副研究員柯櫻海的指導下,在國際著名期刊IEEE應用地球觀測與遙感選題雜誌(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 厲害:中南大學一本科生在一區SCI發表論文!
    近日,中南大學物理與電子學院15級本科生張絲雨撰寫的綜述文章「Recent Progress in the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Devices of Heterostructures Based on 2D Materials」在高水平SCI期刊
  • 優秀:哈爾濱理工大學4名本科生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熱點論文!
    近日,哈爾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材化16-1班姚宇豪(第一作者)等本科生為主要完成人在國際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響因子10.733)發表研究論文,並被期刊選為熱點論文(hot paper)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截至6月30日,全年級88人共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學院本科生獲得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MM最佳論文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ICLR上發表論文,均實現了我校本科學子在這一領域的首次突破。
  • 湘潭大學本科生在國際物理學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袁娟 4月23日,湘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2016級「韶峰」實驗班本科生龔振昊同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學著名國際學術期刊《物理學評論B》(Phys. Rev.B.)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具有本徵Type-III型Dirac錐低能量石墨烯異構體的理論預測」(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a low-energy Stone-Wales graphene with intrinsic type-III Dirac-cone)。這是該院「韶峰」實驗班本科生第二次在該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成果。
  • 能用英語發科研論文的本科生為何不多
    11月7日,2017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答辯會上,16位本科生分別亮出自己的成績單,其中,物理系胡耀文發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論文7篇,材料學院袁之泉發表SCI論文2篇,交叉信息研究院本科生喬明達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篇,另有2篇在投論文,而化學工程系本科生鍾玲發表SCI論文1篇。
  • Bioinformatics :浙大本科生叩開國際權威雜誌大門
    生物谷報導:在國際權威雜誌《生物信息學》編輯部發展論文,這對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很多教授來說都是件夢寐以求的事,而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信息學本科生陳曉輝、寧開達,用他們的論文《BNArray:基於貝葉斯網絡構建生物晶片基因調控網絡的R語言包》叩開了這一權威雜誌的大門。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2018年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
    二.活動規模:本次擬接收營員共70名(含60名校外生,10名校內生)。  三.申請資格:  1.政治思想品德合格,誠實守信,身體健康;  2.原則上就讀於「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並將於2019年畢業的在校大學三年級本科生;  3.對物理學和天文學有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2020廣東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
    作為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新建學院,積極推進「深空」發展戰略,以「天琴計劃」大科學平臺為重要依託,積極建設物理學、天文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三大學科,重點發展引力物理、天體物理、空間探測器設計、空間科學與技術、原子與分子物理、精密測量物理、理論物理等學科方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1個星期內,南京大學在《自然》雜誌連發表3篇論文,牛!
    不到半月(3月6日-3月13日,可以說一個星期內),南京大學接連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三篇重要成果論文,具體如下:1、《自然》: 自然界中首例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酶 南京大學戈惠明、譚仁祥和梁勇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6+4]環加成反應的一類酶家族,相關成果
  • 中山大學科研論文 | 周延風教授發表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一)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微信公眾平臺將陸續推出中大管院2020年科研力量系列文章,向大家展示管院近期的科研成績單。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走進管院科研世界。Grunert,Yanfeng Zhou(通訊)學校類別:一A重要核心期刊論文論文摘要Consumers』 and policy makers』 interest in local foods is growing.
  • 真的好厲害:南昌大學本科生,在頂級期刊《JACS》發表論文!
    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在《JACS》上發paper是很多化學人的夢想之一,不僅很多博士、教授都很難在上面發一篇文章,而最近,南昌大學的本科生們卻在該期刊發表了論文,厲害不厲害!)為題發表論文。本文是在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化學學院的協同指導下,由我校高等研究院本科生楊陳凱、陳旺楠、丁燕婷、王靜、饒崟共同完成。論文報導的是通過分子基團的修飾,首次實現了高溫多軸分子鐵電體的精準設計。
  • 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