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間發表18篇高水平國內外論文
其中CSSCI來源期刊10篇
參編3部法學知名學術著作
省部級決策報告4部
參與國內7個司法實踐調查改革項目
曾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法學院訪學一年
曾獲董必武青年法學成果獎
蔡定劍憲法學優秀論文獎
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光華獎學金、
京東獎學金等多個獎勵
//
這位性格開朗、成績優異、熱愛法律、堅持不懈,將學術科研與司法實踐充分結合的人大人,就是2020年度吳玉章獎學金獲得者、法學院2017級博士生聶友倫。在持續的求知和探索中,他不斷超越自我,同時積極投身司法實踐,為中國司法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潛心學術,夯實理論基礎
作為一名博士生,聶友倫在學術寫作上孜孜以求,成績斐然,發表了《刑事訴訟法時間效力規則研究》《論司法解釋的立法性質》《檢察機關批捕權配置的三種模式》等18篇國內外期刊論文。
聶友倫讀博的初衷源於第一次論文投稿的經歷,當時對刑法比較感興趣的他,系統地選修了相關理論課程。在一邊聽課一邊讀文獻的學習過程中,他發現文獻中有些觀點似乎值得商榷,這些不時湧現出的疑問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研二時,他針對財產犯罪的界分問題寫了一篇論文並成功發表,種子經過一年的精心澆灌,漸漸萌芽。分專業後,他有幸受到陳衛東教授、劉計劃教授和程雷教授等師長的栽培,並在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擔任科研助理。期間他一直跟隨著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學習和工作,並成功通過博士生入學考試,成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當初的幼芽在訴訟法學的道路上不斷汲取知識的養分,茁壯生長,變得枝繁葉茂。
聶友倫參加2019年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年會
「不論是科研還是學術研究,都沒有捷徑可走。」談及研究方法,聶友倫擅長使用法解釋學展開研究。法解釋學具有體系性,需要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解釋方法來證立證偽自己或前人提出的命題。運用這種方法,往往需要閱讀大量的文獻材料。聶友倫分享了他總結的「三步走」文獻閱讀方法。首先,確定必讀文獻。確定研究主題後,檢索相關書籍和論文,有些相關研究的引用量或者下載量很大的,基本可以確定屬於必讀文獻。對這些著作或者論文,需要非常小心的精讀,並做一些筆記;其次,在閱讀必讀文獻時候,這些文獻本身引用了一些其他的文獻,可以按照引用的內容確定這些文獻的重要性,按圖索驥地進行進一步、廣泛地閱讀;再次,對於一些比較新的文獻,可能代表了較為前沿的研究方向,對這些文獻可以適當選擇閱讀的粗細程度。
2018年,聶友倫曾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訪學一年。期間,他參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紐約大學亞美法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組織的多項學術研討活動。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之餘,他基本處於閉關狀態,他一到美國就買了臺印表機,每天就是列印材料、看文獻、寫論文、改論文,「畢竟人在國外,除了一些國內來的同學朋友,誰也不認識,這種例外狀態好像特別適合做法學的相關研究」。
今年聶友倫發表了7篇CSSCI論文,其中4篇就是在伯克利閉關期間所作。在美國生活和學習的一段時間,除了有效地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我還收穫了論文、小肚子和腰間盤突出吧」,聶友倫笑道。
躬行實踐,投身司法改革
求學問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如果說閱讀文獻、撰寫論文是科研人的「讀萬卷書」,那麼深入實踐,將所學所思應用於實際則是他們的「行萬裡路」。
「科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衡量科研的價值在於它產出成果的實踐意義。」聶友倫認為學術應當與實踐相聯繫,科研之餘,他參加了不少司法實踐和司法改革項目,通過實踐發現問題,深入研究提供解決方案。他參與過減少審前羈押與逮捕訴訟化、完善監獄服刑人員投訴處理機制試點項目、法官檢察官遴選業績評估與懲戒制度研究等十餘個試點與調研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陳衛東教授主持的完善監獄服刑人員投訴處理機制試點項目。聶友倫與其他項目組成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由第三方參與的監獄巡視制度,組建了一個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構成的委員會,開展巡視、設置投訴箱、重視服刑人員反饋等工作。在試點地區監獄管理局、檢察院等的支持下,這個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後續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意義重大。
聶友倫認為,科研要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也就是要有實際作用、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點,人民大學可能是全國做的最好的,因為畢竟有校訓在嘛」。
代代傳承,終遇人大法學
在科研和實踐都收穫頗豐的聶友倫,學習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也曾感到迷茫。本科階段他就讀於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由於對所學的國際政治與會計專業都不太感興趣,他基本「放空」了三年。直到大三,發現身邊的同學準備出國、開始實習,逐漸步上了人生正軌,他才意識到了差距。他覺得自己應該奮起直追,便選擇了考研。選擇專業時,他選擇了從小就感興趣的法律專業並一鼓作氣,決定「索性就考最好的學校」,最後如願以償,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聶友倫對法律的熱愛,離不開父親的影響。他小時候剛記事那會兒,父親正在準備律師考試,買了很多法學相關書籍在家裡研究。「這個影響是持續的,因為當時律考的通過率不高,他考了好幾年才考過。」聶友倫笑道。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從小都對法律有興趣,結果後來高中學了理科,他當時以為一輩子沒有機會再學習法律了。不過,人生無常,兜兜轉轉又回來了。
來到人大後,聶友倫被整個學校的氛圍感染了,「個人的發展很依靠平臺支持」,身邊的每位同學都十分優秀,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精進自己的學業和工作,期待以後能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事。「在人大,你會不知不覺就被帶入奮鬥者的角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大人的力量更是無窮的。」
聶友倫碩士畢業與同窗合影
至於為什麼選擇了訴訟法方向,聶友倫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機緣巧合。人大法學院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主要是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導向,當時入學伊始不細分方向,到了研二才分專業方向和導師。想學刑法的他被分到了刑事訴訟法方向,幸運的是,他似乎這才找對了方向。「刑事訴訟法教研室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不僅有著良好的學習和工作氛圍,每位老師也都特別優秀」,他說。聶友倫在碩士和博士期間分別受教於程雷老師和劉計劃老師,兩位都是法學界年輕一代學者裡的佼佼者,他們指導學生叩開了刑事訴訟法的大門。訴訟法的學科帶頭人陳衛東老師,更是經常在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方面親自指導學生,在學習、科研以及生活上都給了他極大的幫助與關懷。「我非常感謝他們。師恩無以為報,那就在學術的路上繼續努力吧。」現在,他正準備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大展身手,為中國的司法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讀書足球,是課餘所好
生活之餘,聶友倫會讀一些與專業以外的其他書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意思就是,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他認為這句話是人生修為的最高追求,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注意。」人生不長,本就充滿了各種風險,即便修為極高,也不一定能有所成就,何況自負固執。「要堅決杜絕這四種毛病,調整心態,客觀對待他人和處理事情。」
除此之外,聶友倫還喜歡看動漫和足球。作為足球二級裁判的他,將裁判與法官兩個不同的角色聯繫起來,裁判需要為突然發生在面前的事情迅速作出決定,法官需要根據案情及律師的陳述做出判決。「一個正常的人,連在他面前剛剛發生的事情,都不能完完全全說清楚,可想而知法官面臨的情況是多麼複雜。」
聶友倫在舊金山北灣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在今後的日子裡,他計劃進入高校或科研機構工作,繼續研究手頭項目,包括司法解釋制度、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等問題。「我感覺這些研究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他將繼續追隨內心的聲音,走出自我的偏狹,堅守良心的指引,從而自由而不放縱,獨立而不狂狷,盡責而不懈怠,為中國法治建設添磚加瓦。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