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表於《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原題為《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 摘要:"黃色"一詞含義的畸變,與近代特別是五四後中國人民族自尊感尤其是文化自尊心、自信心的嚴重失落亦不無關聯。關鍵詞
近年來,時常有學者或文化人從中國民族文化自尊的角度強調,不宜再將"黃色"一詞作為色情和淫穢的代名詞來使用。他們認為,這一中國傳統語境中本來象徵高貴和尊嚴的色彩詞,其含義的劇烈轉變其實歷史並不長,不過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互動的變異產物。然而這些文章未能深化探討"黃色"一詞內涵演變的近代軌跡,未能深入揭示其"淫穢"含義在中國得以生成的具體歷史過程、時代契機與因緣,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所潛藏的文化意蘊。故此,本文試圖在這些方面,作出新的研究努力。
一、傳統語境下"黃色"一詞內涵的基本傾向及近代延展
在任何一種文化中,赤橙黃綠青藍紫都不僅是只表示物理含義的顏色詞,而且還被賦予各種不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基本上屬於被崇尚的顏色。不僅漢民族很早就尚黃,很多與"黃"相連的組合詞彙,多富積極含義,而且在藏族和維族的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現象。藏傳佛學的知名研究專家扎雅·羅丹西饒活佛說:"黃色作為佛之增業的本色,是福、祿、壽、教證(指教法和證法)興旺發達的象徵。人們把黃色作為尊貴、高尚的象徵,特別尊重"。1這與蒙古族和漢族裡的佛教文化相通。2在維吾爾族文化裡,黃色象徵著"豐收、陽光、高貴",黃色為金色,這種意念化的延伸與古代維吾爾人崇拜太陽神的信仰有關。3
時至近代,種族的膚色區分及其西方知識也影響了中國人對"黃色"的文化感知。據漢學家馮客研究:"在歐洲,黃色種族的觀念也許起源於17世紀末,乃是對耶穌會士關於黃色的符號價值之記載的反應......'黃種人'的觀念在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中被迅速普及。它通過傳教士傳到中國。"就種族分類而言,儘管分類圖式各異,但"絕大多數西方科學家,當他們援引膚色標準時,卻建議使用白種、黃種和黑種這樣的分類法。這一三分的圖式與諾亞的三個兒子相對應--山姆(Shem)、加弗斯(Japheth)和哈姆(Ham),它們的後代分別居住在三塊大陸。4近代中國人在與西方列強的接觸和對抗中,對自己"黃種"的膚色和"黃種人"的歸類,逐漸具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加之德皇威廉二世等有感於日本在經濟、軍事方面日益強盛的現實威脅,在西方鼓譟"黃禍論",又從反面刺激和強化了這一意識,因而為中國傳統的"尚黃"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20世紀初年,中國人的黃種自覺意識空前高漲。當時國人對"黃"和"黃色"等字詞格外敏感,特別是那些以黃帝作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黃"字自名,用於表明自己的漢族認同並致力於激發同類的民族與種族自尊觀念。如黃軫更名為黃興,陳天華取筆名為思黃,秦力山的筆名叫鞏黃,章士釗的筆名竟有黃藻、黃中黃、"黃帝子孫之一個人"等等。
由於西方種族學知識的傳入和民族意識的強化,20世紀初年的革命者產生了總結傳統"尚黃"文化的自覺。國粹派代表劉師培作於1905年的《古代以黃色為重》一文,開篇就寫道:"近代以來,種學大明,稱震旦之民為黃種。而徵之中國古籍,則五色之中,獨崇黃色"。劉師培通過整理漢籍裡"黃"的用法,提出黃訓為光,"故震旦支那之義,皆起於光輝";同時,黃與皇通,"故上古之君,皆稱為皇。黃帝者,猶言黃民所奉之帝王耳";女媧摶黃土為人,為"富貴賢智者"之謂,實不得完全以荒謬斥之,強調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著《黃書》所以以"黃"字命名,正體現了此種精神,等等。5劉氏此文是對傳統"尚黃"文化的一次較為系統的總結,也是他從政治文化角度對當時興盛的種族和民族革命浪潮的一種獨特呼應。
進入民國後,對"黃色"的文化尊崇並沒有因帝制的覆滅而消亡,而是得到進一步延展。1923年,聞一多在詩作《色彩》裡稱,"綠給了我發展,紅給了我情熱,黃教我以忠義,藍教我以高潔。"6其中,黃色仍然被視為民族"忠義"文化的代表。1925年,《東方雜誌》發表《顏色與心理》一文,依然強調"'黃'是色中最莊嚴的一種。我們一見宮殿的金碧輝皇,寺院的莊嚴燦爛,無有不起一種崇拜偶像之感。這便是我們感覺黃色的一種習慣的反應......黃色含有表彰'尊嚴'和'高貴'的意味。"7 1929年,一篇題為《我們的黃色》的散文凝聚了新的時代政治文化特色和現代民族自覺內涵,以噴薄的激情和詩一般的語言,真摯和熱烈地擁抱"黃色",反覆聲稱"我們是黃色的我們!我們愛我們的黃色!":
我,素性,喜歡黃色,喜歡我的黃色勝於其他各色:因為紅綠,在我的眼裡,是虛飾的象徵;黑白,在我的神經上,是相爭底表示。只有那誠實而和平的黃色,最愜我的心,最能博得我的愛慕。......
......為我們所足踐的,是結實的黃土;為我們所身衣口食的,都是從黃土中生產出來的。黃色是我們的人種;黃帝是我們的族祖;黃河兩岸是我們所居的可愛的家鄉。我們所宗所有的都系黃色;黃色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一切於斯的本色。黃色的我們,難道不喜歡,不愛慕我們的黃色嗎?
我們既是黃色的人,應該保護我們黃色的純潔,發揚我們黃色的精神,光耀我們黃色的華彩;使紅綠自愧其汙穢,使黑白不誇其純單,使其他各色漸漸地同化於我們的黃色!
我盼望黃色的人們,寧死也不願喪失我們固有的色彩。......
我們是黃色的我們!我們愛我們的黃色!8
這裡,一種以黃種及自身文明為基礎的現代民族認同觀念,已經蘊藏其內。這或許是當時國人表達尊崇民族色彩之黃色最為生動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字。
1934年,時任廣州市長的劉紀文鄭重提議定黃色為市色,明確從象徵色彩與民族國家關係的角度闡述理由,他在提案中寫道:
近世各國,關於國制之旗幟器服,莫不有其規定之色素,以代表其國家民族之精神,至其他各大城市,亦多有採用某色以代表其區域之精神者,是知色素之與國家民族及地域關係之為何如矣!本市民物繁庶,為西南各省都市冠,復以其對外交通利便,已漸躋於國際都市之林,實中外觀瞻所系,自宜規定市色,以崇體制而表精神。查七色之中,以黃為尚,夫五行於土色為黃,是廣土眾民之義也。五方於中央為黃,是致中和育萬物之義也。又黃老人也,詩樂只君子,遐不黃耉,則綿歷久遠之意存焉。又黃稚年也,男女始生為黃口,則發榮滋長之意存焉。況我族為黃帝軒轅氏之後,古稱黃虞,又曰黃炎,黃之歷史已久,黃之意義彌彰。因擬定黃色為本市市色。是否之處,合提請公決。9
該提案經該市第131次市政會議議決通過,黃色因此一度成為廣州市的市色。這一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件表明,時至民國中期,20世紀初年所形成的以"黃色"作為民族國家象徵色彩的概念含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繼承和重視。甚至可以說,它繼續構成許多中國人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及認同的有機組成部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十年之後,中國人長期珍重、近代以降又格外賦予其民族象徵意義並聲稱應"保護其純潔"的"黃色",在社會流通層面竟然迅速地加入了庸俗和淫穢之義,而且這一負面含義日益顯豁和佔優,與象徵高貴、尊崇的傳統涵義矛盾並存。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正如許多學者所已經指出的,西方有關"黃色"概念的傳入,無疑產生了直接影響。可是,這些概念究竟何時傳入中國,其影響又是如何實現的?這些問題,迄今尚沒有得到學界應有的解答。
二、"黃色新聞"與"黃色工會":西方貶義的黃色概念傳入中國考
在英文裡,作為黃顏色對應詞的"Yellow",除了表顏色的本義之外,亦帶有一些貶義色彩,1918年出版的《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就標示其"嫉妒、憂鬱、怯懦、吝嗇、卑劣可恥、駭人聽聞"的含義,10此類基本語義延續至今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11且一直未見色情、下流、淫蕩之意味,而英語世界真正與色情相對應的顏色詞應該是"Blue",指(電影、笑話、故事等)含有性慾或色情的內容,如色情電影即稱"Blue Movie"。12在俄語、法語和德語等語言裡,表示黃顏色的詞彙,象徵意義特別是消極含義雖有差別,但也均無直接的淫穢內涵。13實際上,要想找到主淫穢含義的中文"黃色"一詞的概念來源,無法直接從外文顏色詞裡面得到現成答案。只能先回到中文世界,從相關的外來詞演變本身去找線索。
據筆者查考,在近代中文詞彙裡,來自西方、帶有"黃色"二字且真正傳播開來的外來詞和新概念,其實只有五個,它們都是複合詞,即"黃色新聞"、"黃色工會"、"黃色國際"、"黃色組合"和"黃色貿易"。尤以前兩個影響較大。
黃色新聞,英文作"Yellow Journalism"或"Yellow Press"。1929年出版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收錄了該詞條,指出在19世紀末報紙發行量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一股譁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新聞浪潮風靡美國,此類新聞被稱為"黃色新聞"。其中普利茲和赫斯特兩位報人的競爭將此風推向極致,其影響在於很多報紙改變了內容特色,並採用通欄大字標題等手法。14新近發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更給予其明確定義,標明黃色新聞"指報紙出版中利用過分渲染的文章和聳人聽聞的消息以吸引讀者和增加銷路",並進一步指出其利用彩色連環畫和大量圖片的做法得到廣泛使用。15《大美百科全書》則特別說明"黃色新聞"系不惜編造不以事實或主題為依據的新聞,突出報導犯罪行為、性行為、暴力事件等,並詳細介紹了兩家報紙利用衣衫襤褸、長著一口參差不齊的牙齒、外衣印上一層淡淡的黃色的"黃色小孩"展開競爭的情形,"黃色刊物"、"黃色新聞"等專門術語也由此而生。16在《蘇聯百科詞典》裡,列有"黃色報刊"一詞,解釋是:"競相發表聳人聽聞的醜聞和虛假消息的反動資產階級報刊。"17不難看出,"黃色新聞"一詞產生至今,西方人對它的詮釋儘管各有側重,略顯差別,甚至被賦予明顯的階級意味,但捏造、誇張、刺激、渲染、聳人聽聞的核心內涵一以貫之,沒有多少變異,更無法從中直接推出色情、下流、淫穢的特指語義來。
黃色工會,英文作"Yellow Union"。《蘇聯百科詞典》解釋為:"指領導人推行同企業主進行階級合作政策的工會。"18《辭海》的釋義更詳細:"黃色工會,一般是指被資本家收買、控制的工會。據傳說,1877年法國蒙索萊米訥市一廠主收買工會,以破壞罷工;罷工工人打碎工會的玻璃窗,資方用黃紙糊補,故被稱為'黃色工會'。"19這一語義在西方多個語種裡均有體現,俄語裡"黃色"可以表示"妥協主義的,出賣工人階級利益的(指工會等)";法語裡黃色有"破壞罷工者"的意思;西班牙語裡的黃色亦可解釋為"(與資方)同流合汙"等等。20可見,"黃色"一詞在西方普遍滲透到政治運動之中,並程度不同地帶有右翼、妥協、改良意味。該詞還由此衍生出"黃色國際"(指第二國際)、"黃色組合"(指第二國際及改良派等的聯合組織)等一系列政治色彩濃厚的詞彙和概念,它們在民國時期,也都曾得到一定的傳播。
至於"黃色貿易",則是由"黃禍"論發展而來,指的是"日本的以絕對侵略性向歐美市場發展的一種貿易政策"。21它與中文"黃色"的現代語義變化幾無關係,也傳播甚少,故毋庸多言。
下面,大體看看"黃色新聞"和"黃色工會"這兩個影響較大的西來概念在中文世界裡的傳播情形。
就筆者所見,早在1914年,《東方雜誌》就已有文章從批評的角度談到了"黃色紙"。其文曰:"美報固有一大缺點......即置重興味輕視事實是也。此種惡風,行之已久,今可謂達於其極。閱報者即對於實事,常疑美報為虛中構造,是非受黃色紙之反動。"22這裡的"黃色紙"指的是刊載捏造不實報導,以迎合讀者趣味的不良報刊。由於該文是專門談論世界各大報紙的內容並進行比較,故其介紹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四年後的1918年,該雜誌登載一篇專門記述紐約報紙的文章,又使用了"黃色新聞紙"概念,提到:"有所謂黃色新聞紙者,猶言輕薄之新聞紙也。考其語源,則紐約世界報,於日曜附錄中,好以兒童入畫。而畫中之兒童,又必著黃色之衣服。世人則以此為其挑撥性之隱語。"23直接賦予"黃色報紙"以輕薄、挑撥之特質。這種攝義取向,為以後的可能轉義埋下了伏筆。
1924年,《國聞周報》有人專文介紹美國的新聞事業,對"黃色新聞"的外延作出明確界定,認為黃色新聞就是那些刻意聳人聽聞、引人興趣的新聞,而"所謂動人耳目之新聞者,不外乎各地暗殺、搶劫、離婚、苟合之事。"241933年,《申報月刊》的"新辭源"專欄,更有對這一概念的特別介紹:"黃色新聞(Yellow Press),是指將某種瑣屑的新聞,借記者的一特殊活動,而使成為一件'特別紀事'之謂。此種新聞的特色,就在於'新奇動人'。因之他是不惜無中生有或牽強附會,將一新聞,加之以特別的渲染,成為一誇張曲折的特別紀事。"作者並強調,此類新聞做法在中國"似正盛行於各報之間"。25這些介紹雖然還很零星,但大體準確地反映了"黃色新聞"和"黃色報刊"在西方的基本內涵。
在隨後的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初期,國內對"黃色新聞"概念的介紹和使用逐漸增多,認識和理解也日益豐富、具體。不僅有些專業的新聞學研究刊物對西方的"黃色新聞"進行介紹和評論,還有一些社會上流行的大眾知識辭典,也都將該詞收錄其中,由此可見其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如1935年,復旦大學新聞學會主辦的《新聞學期刊》第1期,有兩文談到美國的"黃色新聞",一則強調"黃色化"的普遍為近代美國新聞事業特點之一,指出"所謂黃色,其意係指用黃金萬能的手段,為辦報方針的報紙。換言之,即是辦報者不惜巨金,聘請優秀之記者,收羅足以駭人耳目的新聞,用勸誘誇張的編輯方針,使中下層讀者對之極感興味"。26一則將"黃色新聞"作為新聞罪惡加以譴責,認為它是世界上最令人作嘔的東西,充滿著威嚇、哄騙、誣衊、麻醉,是"民眾的仇敵"。27"新聞罪惡"的認知幾年後在燕京大學新聞學會主辦的《報學》裡得到迴響,有學者著文乾脆將黃色新聞理解為"罪惡新聞",認為中國小報為了維持生計,"將罪惡新聞擴大、渲染,使之能迎合低級趣味,而吸引更多的讀者",這違反報業道德,貽害社會。28
相比之下,當時一些詞典對"黃色新聞"的解說,似更能反映其社會化傳播的水準。1936年,《大眾實用辭林》已收錄"黃色新聞"一詞,認為"黃色新聞"是新聞紙的第四版,所載多為社會瑣事。291937年,《現代知識大辭典》的專門詞條則認為,"黃色新聞即專登軟性的'社會新聞',鋪張揚厲,繪聲繪影,以吸引讀者。"301940年,《抗戰建國實用百科辭典》將黃色新聞解釋為"指報紙上所記載關於盜竊、風化及其他一切足以合迎一般人的低級趣味的新聞。"31
可見在內容上,當時中國人所理解的"黃色新聞"之負面意義,不僅包括刺激、暴露、捏造、污衊、挑撥、欺騙、麻醉,也包括了軟性、輕薄、低級趣味等等方面。而就低級趣味而言,則多是泛指,不僅涉及所謂風化,也指涉盜竊、暴力等等方面的新聞。如1936年,左翼作家夏衍在一篇影評中,就用"黃色新聞"專門指代盜匪之類的新聞。32
不過也應看到,這一時期已有用者有意無意地將黃色新聞與色情相關的詞彙、事件混用,體現出一種向後者轉化的過渡性傾向。正是在這一類自覺或不自覺的使用過程中,"黃色新聞"原本包有的色情部分,在寓意範圍內被逐步前置。比較早的,如評論家柯靈在1939年的《樂禍篇》中談到上海色情文化的流行時,就以刊登淫文穢詞、猥褻文字的小報居首,強調這些低俗的東西即是"給黃色新聞做材料",33這裡的"黃色新聞"雖不特指淫穢、下流的新聞,但在相互混用中,已蘊涵滑向此端的可能。在古代中國,表達男女之間的曖昧關係、感情糾葛時,往往使用"桃色"、"花邊"、"粉色"這些詞語,可在1941年《中國藝壇日報》的一則報導中,則明確將桃色事件納入"黃色新聞"34,這或許預示了"黃色"含義向淫穢進一步轉化的某種可能性。
值得指出的是,到40年代中後期時,"黃色新聞"語義的變異忽然加速,色情的主導含義得以迅速確立。如前所述,黃色新聞因為其自身即蘊含低俗新聞之意,而此類新聞又不可避免地大量涉及男女關係、色情、淫穢之事,故易被與表示色情意義的詞彙混用,久而久之其原來多方雜陳的廣泛意義範圍逐漸萎縮,色情、淫穢之意則愈發凸顯。同時,對於這一時期"黃色"詞義的擴散而言,"黃色新聞"的酵母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其淫穢庸俗的含義波及到其他文化部門。而"黃色"在"黃色音樂"和"黃色電影"等領域裡被極端狹隘的"色情"化使用,反過來,又進一步約定了"黃色新聞"的淫穢含義。
這一時期,人們在談論"黃色新聞"時,常常將其與"誨淫誨盜"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少報刊在介紹黃色新聞時,總愛冠以"誨淫誨盜"之類的修飾詞,而所列新聞,也多為社會新聞中猥褻、卑鄙之事。35有人甚至譴責黃色新聞實際上意味著:"社會之淫亂盜竊,報紙加以宣傳後,使淫亂盜竊者技術越發高超。"361947年,國民政府內政部長張厲生在記者招待會上強烈要求減少刊載黃色新聞,直接將其與低級趣味等同起來,指責其"不是荒唐,便是無恥,自然更沒有教育的意義。"3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南京中央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會主辦的《新聞學季刊》登載《新聞道德之研究》一文,明確認定"黃色新聞"一味地偏愛誇張渲染之手法,勢必走向低級趣味:"為滿足讀者之好勝心理,集中注意力於汙穢故事,人家私事,淫書淫畫等。"38這既是時人從專業角度,對"黃色新聞"走向淫穢內涵之趨向和成因的一種分析和警告,同時也表明這一走向在當時已經或正在進一步地成為新聞的現實。
"黃色新聞"色情含義的強化和形成,還體現在其他方面。這一時期,已有學者對所謂"軟性新聞"、"花邊新聞"和"黃色新聞"進行自覺區分,認為前兩者意在調劑讀者的閱讀興趣,是新聞工作者對於各種含有趣味和幽默感的逸聞趣事,用輕鬆的筆調,加以報導和刊載的可取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增加一個花邊,取一個富有意味的標題,未嘗不可。但若是摻雜了低級趣味的因素,有傷道德風化,則失去了其趣味之價值,這才流為"黃色新聞"。39還有人專從色彩的文化象徵角度,對新聞類型加以區分,認為所謂"白色新聞"指的是歌功頌德、指鹿為馬、黑白顛倒的替政府宣傳的新聞;"黑色新聞"即內幕新聞;作者雖未明確給"黃色新聞"下定義,但根據其後文對上海文化的批判可以推斷,那些狎褻色情、荒淫無恥、荒誕神奇、誨淫誨盜的東西即為"黃色新聞"所統轄。40在此,早期"黃色新聞"包羅萬象的含義已經被白色、黑色新聞所分解,意義進一步狹隘化和明確化。與此同時,以前通常所謂的"桃色新聞"之正式名目,這一時期也已明確被"黃色新聞"所替代。如1944年,《上海社會月報》在創刊號的"黃色新聞"專欄裡,明確指出:"'黃色新聞'即'桃色新聞',內容是緋色的,在新聞學上有這個專門的名詞,擴大一點說,就是社會新聞,不過它的質素'粉紅色'一點吧了"。1946年,有雜誌報導作家丁玲"戀愛成功"的消息,採用了"赤色圈裡的黃色新聞"之說法41。凡此種種,都證明這一時期"黃色新聞"的淫穢色情含義基本上已經定型了。
我們還可以從1947年至1949年間,一些新聞界的學者有感於國人對"黃色新聞"原意的扭曲,撰文為"黃色新聞"正名的事實,從一個側面驗證上面的判斷。1947年,邵燕平撰寫《"黃色新聞"的罪惡》一文,提出:"國人每聆'黃色新聞'四字,多引起桃色故事的聯想,以為男女、三角等問題等構成的事件,稱為'黃色新聞',實則黃色新聞包羅頗廣,初不限於男女、三角等問題所構成的事件"。421948年,一篇題為《黃色新聞的起源》的文章,也對當時人們誤解"黃色新聞"的原義,提出辨析。指出:"其實這名詞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在新聞學上已是個眾所公認的稱謂,並非任何人所杜撰......現在中國所謂'黃色報紙',是指的一般四開小報,也就是那些不以報導正式新聞為主體,而專門刊載內幕新聞側面消息以至主要用低級趣味吸引讀者的小報,這種報紙,其實與新聞史上所謂的'黃色新聞',頗有不小的差別。"作者因此回溯了美國"黃色新聞"起源的種種故事,指出西方黃色報紙"專以刺激感情方式處理新聞"為特徵,並特別強調,西方"黃色新聞"那種內具的自由正義的追求之內涵,實遠為當時的中國新聞界所不可企及:"現在的小報還算不了黃色報紙。即使'黃色'也罷,如果能像普列哲那樣為自由正義而奮鬥,在今日的中國到是應該歡迎之不暇的。"43這種對中西方"黃色新聞"內涵差異的批評,說明這一時段"黃色新聞"詞義被歪曲和誤解,絕非零零星星的個別現象,而是已然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需要說明是,儘管"黃色新聞"的色情含義已經為社會廣泛採納和接受,但基本正確的理解和使用,在一部分人那裡是依舊存在的。44
同"黃色新聞"相比,"黃色工會"及相關詞語內涵的輸入和傳播,則要清晰和簡單得多。據筆者所見,早在1921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俄文文件《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裡,就提到:"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同黃色知識分子階層及其他類似黨派的一切聯繫。"45這裡的"黃色"帶有階級調和、改良之意,同時也表明這一語義承襲了蘇俄的理解。在1922年的《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和1925年《對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報告之決議案》46等文件裡,又用到"黃色國際"、"黃色工會"等詞,也都是沿襲蘇俄的用法。在以後的中共文件裡,這一語義被大量、反覆使用,用來指斥國民黨領導下的工人組織。
在20-30年代的中國,"黃色工會"等詞廣泛流傳到社會。不少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辭典收錄並介紹了這些詞彙和概念的含義。如1929年出版的《社會科學大詞典》就說黃色"為右翼、妥協的漸進派和改良派的象徵。赤色為左翼、戰鬥的急進派和共產派的象徵。中立派則屬於桃色"、黃色國際指"第二國際"、"黃色組合"則是"對赤色組合講的話,又叫做階級協調組合"。47同年上海南強書局出版的《新術語辭典》亦持同樣看法。1936年出版的《大眾實用辭林》也解釋說:"黃色國際就是第二國際;黃色組合謂主張勞資妥協的改良主義的組合"。481937年,《現代知識大辭典》則說明:"黃色工會指不主張革命、贊助勞資協調的工會"。49類似的例子不一而足,其傳播之廣泛可見一斑。
有關西方黃色這一語義的傳播,還體現在國人特別是左翼文化人的有關實踐中。丁玲作於1932年的《五月》一文,就有"白色"和"黃色"的資本家與買辦們的說法。50夏衍1933年發表的《關於<脂粉市場>之結尾原編劇人有所聲明》一文,則有"黃色之欺騙與自慰的夢想"的句子。51"黃色"都是在貶義上使用的。52
"黃色工會"一類詞彙中的"黃色"用法原本與色情無關,但增添了"黃色"的負面意味,很容易與頹廢、麻醉、腐朽等詞語概念聯繫起來,故在後來"黃色"詞義實現畸變的過程中,實際上起到了某種催化劑的作用。
三、"黃色"一詞淫穢含義的生成、擴散與定型
"黃色"一詞成為色情的代名詞,與"黃色新聞"有直接關係。但該詞的含義在中國從聳人聽聞的刺激性新聞,到狹隘化成淫穢色情新聞的轉換,既不是孤立地在新聞學內部實現的,其最終的社會化,也是"黃色"一詞跳出新聞業以後,波及其他諸多文化領域後才得以形成的結果。
這種以"黃色"為紐帶的跨領域文化互動,早在30年代中後期就已星星點點地出現。如1935年,即有人將專注於描寫女明星一舉一動、一言一笑的新聞稱作"桔色新聞",並解釋說"桔色系粉紅色與黃色的混合色。" 53這裡,粉紅色有傳統色情的意味,黃色則突出了新聞刺激、轟動的現代含義,可見兩種顏色的合流趨勢已然出現。同年,影星阮玲玉自殺,一時間"阮玲玉香殞記"一類的戲劇多如雨後春筍,阮氏的感情糾葛成為賣點,戲劇揭人隱私、報導內幕的誇張渲染成分昭然若揭,故時人稱:"倘例諸'黃色新聞'名詞,此可謂'黃色新戲'矣。"54不過,此處"黃色"的西方語義尚未完全變化。到1939年,有讀者給《電影新聞》來信,痛斥上海人"黃"色特別濃:"喜歡讀戰事新聞中間的'敵兵怎麼怎麼樣子的姦淫女同胞'之類的'豆腐','尋開心'之類文字。此類黃色雜誌在上海層出不窮。"55這裡的"黃色"不僅用來形容不良雜誌,更推及到一個城市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
不過,"黃色"語詞被大規模借用到社會文化其他領域的現象,還是發生在40年代中後期以後。正是在這一社會化擴散過程中,"黃色"的淫穢含義得到逐步的彰顯和強化,並最終定型。
1946年前後,"黃色"一詞已經開始被廣泛運用到一般社會刊物、音樂、電影、文學等各主要文化領域,"黃色刊物"、"黃色音樂"、"黃色電影"、"黃色文學"等今人耳熟能詳的詞彙相繼出現。這可以說是當時"黃色"一詞淫穢色情含義生成、擴散和定型的典型表現。
就"黃色刊物"而言,因為刊物與新聞同質性較強,對它的理解同"黃色新聞"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故容易直接轉移。1946年,在一篇題為《論查禁"黃色刊物"》的短論裡,"黃色刊物"一詞就已出現,不過作者將 "內容文字,誨淫誨盜,或捏造謠言,誹謗他人"列為"黃色刊物"的基本特點,56雖未局限於淫穢和色情的範圍,但已明確指向了低級趣味,且首揭"誨淫"之義。次年,沈柝在《介紹黃色刊物》一文中,對其內容的界定也是:"黃色刊物,終是包羅萬象的。有因果報應的故事,有卿卿我我,鴛鴦蝴蝶的章回或不章回的小說,有三角,四角,多角......有這'奇俠',那'姻緣'這'溯'那'幕'這'盜'那'探'......。"57一言以蔽之,黃色刊物"集謠言之大成,盡色情之能事。"58這些解釋幾乎都可以從人們對"黃色新聞"的理解裡找到根源。不過,此時人們在使用"黃色刊物"一詞時,已有相當多的用者開始從混雜含義裡抽取並強調其"淫穢、色情"之意。如1946年,就有人指斥香港"黃色小報"專談風月、誨淫誨盜、充滿色情文字;59亦有作者指出統治集團雖未直接製造淫書、開色情公司,但卻縱容、利用色情的東西麻醉人民,於是"黃色新聞書刊的來歷,人民已經懷疑了",60這裡"黃色新聞書刊"的色情意義被凸出,不僅反映了而且加劇著人們對"黃色"色情含義的攝取和解讀。更多的文章雖未明說,但字裡行間裡也流露出這一語義,如有人說:"黃色刊物"像"黃河決口似的在泛濫......軟軟的輕輕的豆腐乾刊物......東一張'肉照',西一張'肉照'",61或稱"刺激'性機能'的淫慾、強調'色情狂'的黃色讀物"62等等。一篇名為《再談黃色刊物》的文章認為,欣賞此類刊物的人,都是些"陶醉於色情裡的飄飄然的"、"整天迷迷胡胡、不辨黑白,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只會欣賞'大腿'"之類的阿Q,大聲疾呼社會各界應共同摒棄這種"荒淫無恥的東西",肅清"慘勝以後的新麻醉劑的鴉片煙。"63其"黃色刊物"裡的黃色之色情含義,已經十分明顯。
"黃色電影"的出現和傳播,在表現"黃色"詞彙淫穢色情化的主導含義方面,更加直露和鮮明。1948年,有文章批評中國電影界拍攝刺激肉慾的鏡頭,是"拾好萊塢的黃色之糟糠,將毒素裹在糖衣下,去麻醉一般小市民",認為"中國人不需要買好萊塢的大腿,聽爵士音樂,看神怪故事,武俠打鬥法寶機關等無稽的玩意兒,更不要恐怖暗殺與自殺等害人的壞貨,肉慾淫蕩的毒汁。"64同年,電影人夏衍猛烈抨擊美國影片為"黃色的、猥褻的、讚頌著人性裡面最下流最卑鄙的墮落行為的影片"。651949年,上海出現一篇名為《人民的呼聲:打倒黃色電影!!》的報導,直接了當地使用了"黃色電影"一詞,認定為:"毒害觀眾的、色情的、無稽的、荒誕的、粗製濫造的"影片66。
"黃色音樂"的提法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以往人們鞭撻低俗音樂時,多用"桃色、靡靡之音、淫樂"等詞,現在則找到了"黃色"這一替代品。1945年,音樂批評家楊琦撰文對當時音樂創作色情傾向的"黃色逆流"進行了批判,指出樂壇最流行的《紅豆詞》在曲調、和聲、曲式和歌詞上,專門迎合小市民胃口,"假使一個人驟然聽來,又跟'郎呀郎呀'及'香格裡拉'等黃色歌曲有什麼分別呢"。他指摘該歌曲的創作者劉雪庵"連頭也不回地走向黃色音樂的道路上去了。"67該文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最早使用該詞的文獻。681946年,一篇題為《清除靡靡之音》的文章對當時流行的"靡靡之音、淫靡軟媚的樂曲"提出批判,希望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不只是停留在召開"清除黃色音樂座談會"的層面,還要能真正將會議所決定的事項,一一付諸實施。69實際上,當時多數使用者,都將"黃色音樂"歸為"色情娛樂"70的範疇,或謂"談情說愛的靡靡之音、含義粗俗下流",71或稱"淫靡風氣"72等等。正由於"黃色音樂"已經成為靡靡之音的代名詞,故當時即有論者專門對此提出辯論,認為"黃色音樂"的壞處,還不僅限於歌詞的淫蕩,更在於其"情感不真實",缺乏曲調與和聲之美。73值得一提的是,早年因大量創作、演唱流行歌曲的黎錦暉、黎明暉父女此時分別被冠以"黃色音樂的始祖"和"黃色歌手"的頭銜。74
"黃色文學"一詞,此時也成為批判術語。對於誨淫誨盜的色情文學,各種批判早已有之,但冠以"黃色"稱謂,此前尚未經見,至少還很少見,此時卻被廣為使用。1947年,管軍的《論才子佳人小說與黃色文學》一文,將"黃色文學"界定為反映"汙穢褻蕩的慾念;三角四角戀愛,色情性慾"一類的作品。751948年,紹祖在其《論"黃色"文學》一文中,則強調:"黃色文學是與這靡廢時代結著血肉因緣的......誘惑墜落,賦予人生一種淫樂之感,要求墜落企圖壓迫正義退出現實而自斃。逃避正面的人生,脫離現實,封鎖人類於狹小的情慾的圈子裡。忘卻世界,不敢正視自己,粉紅而麻木,淫逸而自卑"。作者在分析了其時代背景後,進一步說道:"黃色文學以一種肉麻的濫調加上愛情的應時靈感;套上奇異的故事,再加上民主文藝的外表,既民主而又鍾情,既悲歡而又合離,便完成了'黃色文學'的奇蹟。"76同年,紹祖還用到"黃色文藝"一詞,特別說明:"'黃色'文藝,並不是說那偉大愛情的描寫,而是專指它除了渲染一些色香豔麗的情慾詞藻以外,根本沒有內容,反映與人都是有害的。"作者認為一般的文藝作品為反映現實生活而有男女生活的描寫,無可厚非,但需以"決不淫汙超俗而不下流"為前提,若是"故意鋪張生活的一面,把乳峰的顫動加以肉麻和神化,使之浸透於色情狂歡裡",則流為"黃色"作品。77"黃色文藝"的淫穢含義在這裡得以完全確立。同時,和"黃色音樂"傳播類似,那些大寫特寫下流低俗的文章者,此時也獲得了"黃色作家"的稱號。78
這一時期,其他文化領域也不可避免地以"黃色"批判負面對象。如隨意捏造、誇張渲染的廣告被稱之為"黃色廣告";79含有色情、淫穢內容的打油詩被稱之為"黃色打油詩";80報導花邊新聞的專欄被命名為"黃色舞臺";81色情、消極、麻醉人生的靡靡之音泛濫被斥為"黃色藝術"抬頭82等等。"黃色"雖不盡然都是色情之義,但起碼可歸為低級趣味。
1946年前後,人們還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低俗文化現象,概括出"黃色文化"一詞,以涵括一種整體的頹廢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同時,"黃色文化"自身也成為專門的研究對象,與"黃色新聞"、"黃色音樂"等語詞組成一個概念群。了解"黃色文化"概念內涵的變化,對於認知當時"黃色"詞義的變異有特別的意義,它對負面特別是色情含義的"黃色"詞義的擴散,可能發揮過整合功能。
據筆者所知,1946年時,已經有人發表《略談黃色文化》一文,開始專門討論所謂"黃色文化"。作者認為,黃色文化的基本特徵是"注重趣味,富於刺激性,冷嘲熱諷,大捧小罵,攻奸揭私,暴露黑暗,一種別出心裁新鮮別致的風味,深深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理。"這裡的"黃色"似乎還未脫西方"黃色新聞"的原義。但作者同時指出,出版社和創作者"為了出奇制勝,爭取生意眼,不得不搬出一大套噱頭來,有的刊些女人大腿的照片,漢奸藏女人,要員愛嬌妾的豔聞,拼命趨向低級色情的調兒。有的竭盡造謠中傷之能事......一窩風的轉向淺薄、胡鬧,卑恥猥褻的,沒落的作風。"83"黃色文化"的"淫穢"內涵得到極度凸顯。一年之後,著名的《時與文》雜誌發表《廣州的黃色文化與倒退教育》84一文,其中使用的"黃色文化"概念已然呈現一種整體轉向色情淫穢之義的鮮明特徵。該文從多角度審視當下的廣州文化,強調報紙沒有一家不走"黃色"路線,多為肉麻讀物;誨淫書刊泛濫全市,多是下流淫書;流行電影也是美國的"大腿電影",充滿打、情、舞、輕佻的內容,等等。
這一時期,"黃色"還獨立成詞,開始表達色情含義。如"黃色高潮"85、"黃色氣氛"86、"黃色汙流"87一類提法,在社會上就已紛紛出現。今天盡人皆知的"掃黃"一詞,也已問世。1946年,有人提出,對於社會上泛濫的色情、墮落、荒淫的黃色汙流,"必須作盡情的'掃蕩'!"881948年,李兆璉在《論黃色文化》一文中,兩次直接使用了"掃黃"一詞,並提出"掃黃"的兩個要點,希望"文化界掃黃的目標應當擴大"。 89這是筆者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掃黃"提法。到1949年時,更出現了明確以"掃蕩黃色文化"為標題的文章。90
可以基本判定,在40年代中後期,"黃色"的色情含義已經基本定型,儘管並非百分之百純粹,但即便在不純粹的使用語境中,"淫穢、下流"的義項也多居於核心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黃色"一詞繼續廣為使用,除色情和粗俗無聊的含義外,其他如誇張、渲染、捏造等意思,逐漸淡化乃至退出,色情之義開始更加突出、強化。1950年,雜文家聶紺弩發表《論黃色文化》一文,將黃色文化界定為:"色情文學,大腿影片,軟性音樂和跳舞,猥褻的照片和畫片,玩弄女性的新聞和言論等等,謂之黃色文化......它的基本內容是動物性的歌頌,官能的歌頌,肉體的歌頌......它是一種意識形態,遊惰者,沒落者,吸血者,一切沒有靈魂只有肉體的人們的意識形態。"911950年出版的《新知識辭典續編》這樣定義"黃色報刊":"指專門刊載色情文章和無聊的低級趣味的小報和期刊。結果是傳播毒素,腐爛青年的思想"。92而1951年楊蔭深編輯的《新辭典》對"黃色"的解釋是:"荒淫而無聊的,(黃色刊物)"、"反動的,(黃色工會)",93原先的多重含義被抽離出去,色情之意進一步強化。1952年出版的《新訂新名詞辭典》將"黃色"解釋為:"西洋習慣,黃色象徵卑鄙汙濁,故帶低級趣味的淫穢書刊,就叫黃色書刊"。同時,該辭典對"黃色音樂"的解釋則是:"黃色是色情的代表,黃色音樂就是一般專以迎合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的淫靡惡劣的音樂。反動統治者曾用這種滿是毒素的音樂--軟綿綿的情調來麻醉並腐蝕人民,使人忘記被壓迫和被剝削的苦痛,因而也喪失了人的鬥爭意識,所以說黃色音樂純粹是為反動統治服務的。"94
"黃色"一詞的淫穢和色情用法並不局限於大陸,臺灣和香港等地亦然。1968年臺灣出版的權威工具書《中文大辭典》,把"黃色"定義為"今謂低級趣味涉及男女猥褻也。"951976年臺灣出版的《辭彙》也標示:"黃色小說"即內容多涉及淫穢風化的小說;"黃色新聞"即內容淫蕩有傷風化的新聞記載。96而1972年林語堂主編的《當代漢英詞典》在解釋"黃"字時,則特別指出其"catering to sex interest"(迎合性的興趣)之意,並說明此意"borrowed from'yellow journalism',now used more widely"(借用於"黃色新聞",如今被更加廣泛的運用),故"黃色新聞"在"yellow journalism"之外,還可英譯為"sex stories in papers"、"黃色小說"則對應"sexy novels"。97到1987年,香港出版的《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又將"黃色新聞"固化為今日通行的"pornographic report"之譯法。98如此典型的"文化旅行"變異故事,在中西文化關係史上,恐怕也具有某種獨特性。
四、何以至此?"黃色"詞義雙重變異的成因分析
在近代中國,"黃色"詞義的變異有著雙重內涵,一是國人對西方輸入的新知概念"黃色新聞"產生誤解和曲解;二是中國原本象徵高貴尊崇的傳統含義之黃色出現佔據優勢的、大眾化的矛盾義項--色情、淫穢、低俗,形成同一詞義結構內部的雅俗對立。筆者將這一詞彙現象,稱之為"畸變"。在前文,我們曾揭示出西方"黃色新聞"的原義在中國不斷縮小詞義的範圍,其內蘊的淫穢色情部分在其義項結構中被逐漸前置、變成核心,乃至獨佔義項的過程。但如果僅僅將視線局限於這一過程本身,很可能會誇大其自身轉變的內在自然性成分,而不免輕忽其所包含的深刻畸變性。事實上,要想真正了解這一問題的實質,必須正視和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儘管在抗戰勝利以前,"黃色新聞"概念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其淫穢內涵也有被人攝取和強調之處,但這一概念的原義還是大體上得到較為準確的傳達,而且這種傳達顯然還佔據著主導地位。實際上,"黃色"含義真正發生淫穢化變異,是在1946年前後,也即抗戰勝利之初。這一點,無疑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存在著緊密的關聯。
首先,抗戰剛剛結束,人們從長期戰亂的緊張壓抑和動蕩的生活中舒緩過來,逐漸萌生了爭相享樂的念頭,正如時人針對低級趣味的色情歌曲再度流行所指出的:"以為抗戰勝利,可以歌舞昇平了,可以'復原'到以前的糜爛生活了。"99而這一情況在上海、廣州等城市社會表現尤甚。此等城市日漸瀰漫起一種淫穢色情泛濫、享樂至上等種種社會風氣,這實為來自西方而又涵括淫穢低俗義項的時髦之"黃色"命名,以及這一概念的淫穢色情化轉換本身,創造了適時的社會條件。1948年,《論黃色文化》一文就明確地指出,"黃色文化最茂盛的是剛剛勝利的時候,因為發抗戰財、勝利財、甚至接收財者等等的集中都市,而形成的畸形的繁榮。"1001949年,《黃色文化的末路》一文也強調,像上海那樣的大城市之所以"黃色文化"根深蒂固,就是因為當時"其有閒階級多,物質引誘強、吃吃玩玩的個人主義很厲害、追求無限止的享樂"等風氣盛行,抗戰勝利後"黃色"毒氛依舊。101還有人注意到並揭示了當時造成黃色文化流行的更多社會因素。1946年,《"黃色"的命運》一文就分析說:"社會的腐敗、有閒人士生活上的荒淫,正當的文化出版界的冷落......社會動蕩不安,物價的高壓,生產的廢弛,財富的集中,知識分子與公教人員生活上備受的壓迫,莫不是使文化衰落,黃色乘機崛起的主要因素。"102此外,還有人提到國民黨文化專制政策所產生的影響,認為它使讀者們"看慣了'勝利八股',讀厭了'建國公式'",很快因為苦悶而轉向黃色文化。103總之,在抗戰勝利之初的中國各大城市,淫穢色情文化一度泛濫成災,引發強烈批評。
對於這一惡俗文化泛濫的現象,自然需要有一個形象的、具有一定整體概括力度的時髦詞語去反映和批評,而恰好來自西方的"黃色新聞"一詞此時已經得到一定傳播,於是便被一知半解的人們糊裡糊塗地抓來使用。當然,這也與傳統中文裡通常被用來表達類似含義的色彩詞彙如桃色、粉色等過於局限在"男女曖昧關係"的狹小空間,難以反映和概括內容更為豐富複雜的低級、淫穢內涵,有著一定關係。於是在角逐中,變異的"黃色"一詞也就陰錯陽差地流行開來。在這一進程中,不少主動使用者最初是一知半解,而更多的人一開始時則是將信將疑、隨流從眾。如1948年,美學大師朱光潛對"黃色"一詞的最初使用,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在《刊物消毒》一文中,朱光潛提及"印著電影名星乃至於妓女照片的紅紅綠綠的小型刊物" 時,就曾疑惑地寫道:"我說'紅紅綠綠的',本是事實,不過據說它們的通行的臺銜是'黃色刊物',為什麼是'黃色',恕我無知。反正這些就是現在中國一般識字的民眾所讀的書。"可見當時黃色一詞的色情化使用,連朱光潛這樣的文化人一開始也沒有弄得十分明白,他一方面表示了存疑,但同時在後文中,他卻也隨眾地照搬照用,將刊載"桃色新聞、貪官汙吏的劣跡,社會裡層的奸盜邪淫的黑幕,以及把這一切烏煙瘴氣雜會在一起的章回小說"的刊物,照例稱之為"黃色刊物"。 104此種情形,在當時應當說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時,黃色一詞的色情化使用,正如其他流行詞語一樣,往往有核心而難有邊界。朱光潛照例將一些刊載與色情、貪汙劣跡混雜事項等有關的刊物稱之為"黃色刊物",105恰好也表明了詞語的能指和所指之間那種既關聯又緊張的互動關係。
其次,變異的"黃色"概念生成和流行開來,與抗戰勝利後迅速形成的國共對峙、特別是國民黨的腐敗和遭受各方抨擊的輿論環境有直接關係。抗戰一結束,百廢待興的中國很快被拖入了內戰泥潭,與之俱來的是社會人士和左翼知識人對國民黨的抨擊,"黃色工會"概念的"腐敗、妥協、麻醉、墮落"含義,黃色文化的麻醉劑和反動墮落的含義,成為抨擊國民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有力武器。當時有人就認為,"色情文化是荒淫社會生活的反映,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產物;更時早以前,在封建君主的宮廷裡,糜爛的宮廷生活,就是淫書淫畫的製造場......回到收復區來的國民黨政府當局竟容許敵偽文化政策的繼續執行,甚而慫恿它的繼續執行,而對於宣傳民主的書報,則封鎖壓迫,唯恐不力。"1061946年,學者吳晗指責國民黨的文化專制政策封殺民主刊物,卻使"色情的黃色刊物擺滿了每個報攤"。1071947年,林默涵也指出,反動派利用黃色小報等色情的東西來腐蝕人心的同時,也反映了他們自己的腐爛和墮落。108當時還有人側重於"黃色"的麻醉意味,以反諷的手法揭露國民黨的縱"黃"策略,指出"黃色"能麻醉人,使人由硬變軟,使人們安定下來,達到所謂的"國泰民安"。109在這裡,由"黃色新聞"和"黃色工會"所引發的語義流變,顯然已經得以重合。
另外,八年抗戰,中國人抗拒的是來自所謂"同文同種"的日本的殘暴侵略,這是一次黃種人內部的衝突。而幫助我們的卻多是白人國家。於是白黃種族之間的緊張感舒緩下來,"黃色"作為族類象徵、東亞內部力量整合的意義嚴重弱化,這可能成為"黃色"原有的民族尊崇和文化象徵涵義被輕視、而低俗淫穢意涵得以附體並在大眾流通層面迅速佔據某種表義優勢的一個微妙而深層的原因。1946年,一篇題為《黃色的話》的文章,對當時人們把為求醒目、套印著紅色的報眉及標題的刊物視之為"黃色刊物"大為不滿,指出:"黃色,畢竟是一種溫和的色彩,且古今來一致公認它是一種正色,所以人們都歡迎它,樂於親近它......你祖宗的皮膚顏色,便是黃色的。難道你能反對麼?"110這類發自民族自我內心深處的抗議之聲,在當時卻顯得相當的微弱,這決非偶然。
"黃色"一詞含義的畸變,與近代特別是五四後中國人民族自尊感尤其是文化自尊心、自信心的嚴重失落亦不無關聯。1946年,《黃色的恐怖》一文的編者按就寫道:"黃色究竟作何解釋,卻為'辭源'所不載。記得病名有'黃疸'......所以上海某報副刊說黃色是病態的象徵。黃色刊物就是'病態刊物',中國乃'病夫之國',所有低級出版品為'黃色刊物'。"111這其中所透露的,毋寧說正是一種自暴自棄、自我作賤的民族悲觀心理和變態情緒。對西方的"黃色新聞"等一類文化概念中的"黃色"內涵一知半解,便視為時髦,敢於且樂於囫圇吞棗地加以使用,而對傳統的民族膚色之象徵義、對於那種代表高貴、尊崇的"尚黃"文化傳統卻如此漫不經心,竟任外來變異的淫穢色情義與之矛盾並存,以至"黃色"形成一種畸形複合的詞義結構而不以為意,這在那個半殖民地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在那個內戰不已,政府無暇顧及真正的文化建設,而語言學家又難以盡責的特定時期,實在也並不奇怪。奇怪的倒是,今天許多學者對此畸形存在早已習以為常、認為它們之間原本就並行不悖,這或許更該加以反思。
注釋:
* 本文系與碩士研究生陳鵬合寫,曾發表於《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原題為《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
1 扎雅·羅丹西饒著,丁濤,拉巴次旦譯:《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徵符號》,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漢文版序第5頁。
2 除了儒佛之教崇"黃"外,中國本土的道教,也呈現出一種尚黃的特色。可參見姜生:《道教尚黃考》,《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1-2期。
3 阿布都克力木·熱合滿等:《維吾爾習俗》(維文),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第161頁。轉引自烏買爾·達吾提:《維吾爾語顏色詞的文化特徵探析》,《語言與翻譯》1999年第1期。
4 (英)馮客著,楊立華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52、72頁。
5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第4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第46頁。
6 聞一多:《聞一多選集》第1卷,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72頁。
7 《東方雜誌》,1925年第22卷第4號。
8 黎禎祥:《我們的黃色》,《我們的教育:徐匯師範校刊》1929年第3卷第6期。
9 《市長提議擬定黃色為本市市色意見案》,《廣州市政府市政公報》1934年第487期。
10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 1918,p.2361.
11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042;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Glasgow : HarperCollins Pub., 2006,p.1861.
12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82.
13 參見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辭書研究所編:《大俄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521頁;薛建成主編譯:《拉魯斯法漢雙解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069頁;肖金龍:《中德語言顏色象徵意義對比》,《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等等。
14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ondon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o. Ltd; New York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29,vol.16,p.357.
15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hicago, Ill. : Lond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7,vol.12,p.832.
16 Encyclopedia Americana, Danbury, Conn. : Scholastic Library Pub.,2006,vol.29,pp.663-664.
17 《蘇聯百科詞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542頁。
18 《蘇聯百科詞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第542頁。
19《辭海》第2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第964頁。
20 參見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辭書研究所編:《大俄漢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521頁;薛建成主編譯:《拉魯斯法漢雙解詞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069頁;孫義楨主編:《新時代西漢大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24頁。
21 《新辭源》,《申報月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22 《世界新聞紙內容之比較》,《東方雜誌》1914年第10卷第11號。
23 持三:《記紐約世界報》,《東方雜誌》1918年第15卷第9號。
24 汪英賓:《美國新聞事業》,《國聞周報》1924年第1卷第14期。
25 《申報月刊》,1933年第2卷第11期。
26 唐克明:《近代美英新聞事業鳥瞰》,復旦大學新聞學會:《新聞學期刊》1935年第1期。
27 鬍子:《現代新聞事業的危機》,復旦大學新聞學會:《新聞學期刊》1935年第1期。
28 首第成:《報紙與罪惡新聞》,燕京大學新聞學會:《報學》1941年第1卷第1期。
29 蔡丏因:《大眾實用辭林》,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第889頁。
30 現代知識編譯社:《現代知識大辭典》,上海:現代知識出版社,1937年,第956頁。
31 文化供應社編:《抗戰建國實用百科辭典》,桂林:文化供應社,1940年,第436頁。
32 夏衍:《<怒焰>觀感》,上海《大晚報》1936年8月9日,載《夏衍全集》(電影評論·上),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168頁。
33 柯靈:《柯靈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第228~229頁。
34 《桃色事件:黃色新聞》,《中國藝壇日報》1941年3月23日。
35 如《大報的黃色新聞》,《精華》1946年第2卷革新第32期。
36 許孝炎:《我所見到的中國新聞事業》,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編:《新聞學季刊》1947年第3卷第1期。
37 唐汕:《新聞副刊的社會意義》,《申報》1947年6月27日。
38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新聞學季刊》1947年第3卷第1期。
39 胡博明:《新聞價值的衡量標準》,《大眾新聞》1948年第1卷第6期。
40 知微:《上海,這沒有文化的城》,《人民世紀》(南京),1949年第1卷第3期。
41 《赤色圈裡的黃色新聞:丁玲戀愛成功》,《精華》1946年第2卷革新第2期。
42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新聞學季刊》1947年第3卷第2期。
43 且文:《黃色新聞的起源》,《大眾新聞》1948年第1卷第4期。
44 參見姚炯:《取締黃色新聞》,《申報》1945年4月28日;吳嘯亞:《宣傳工作之檢討與意見具申》,1948年8-9月,載《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第5輯第3編 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0頁。兩文中所提的"黃色新聞"均為惡意渲染之新聞,而無淫穢意味。其他類似例證不贅引。
4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3頁。
46《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第70、327頁。
47 高希聖等:《社會科學大詞典》,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第256、646頁。
48 蔡丏因:《大眾實用辭林》,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第889頁。
49 現代知識編譯社:《現代知識大辭典》,上海:現代知識出版社,1937年,第956頁。
50 丁玲:《丁玲全集》第5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頁。
51 夏衍:《夏衍全集》(電影評論·上),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5頁。
52 當時國內的"黃色"用法,也有難明其義的。如1934年,一篇名為《閩逆決退守黃色實驗區》的報導裡,將福建十九路軍起義者描述為"黃色份子",說他們"黃化"農工群眾,還自鳴得意地創造出"黃匪"的概念,以區別於赤色,並強調"黃色和紅色將混成",這裡的"黃色"含義就不太容易把握。似不像改良意味的"右翼",倒像取諸基督教裡的"背叛"之義。此文載《社會新聞》1934年第6卷第4期。
53 陳歌辛:《進退漫談》,電影新聞編輯部編輯:《電影新聞》1935年第1卷4期。
54 沙:《黃色新戲之廣告》,《北洋畫報》1935年4月27日。
55 耳食:《陳雲裳與上海的黃色》,電影新聞圖畫周刊社編輯:《電影新聞》1939年第1期。
56 《海光》(上海1945),1946年第30期。
57 《正風》,1947年第2期。
58 《文化市場上的黃色風氣》,《新世代》1949年第1期。
59 林友蘭:《香港文化壁壘》,《申報》1946年5月12日
60 李亥:《談色情文學》,《新華日報》1946年10月23日。
61 水深:《漫談黃色刊物》,《寧波日報》1946年10月14日。
62 王平陵:《今後的出版事業》,《申報》1946年8月2日。
63 桐華:《再談"黃色刊物"》,《人民世紀》(天津),1946年第4期。
64 《太太萬歲》,《益世周刊》1948年第30卷第11期。
65 夏衍:《推薦<丹娘>》,香港《華商報》1948年4月24日,載《夏衍全集》(電影評論·上),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11頁。
66《青青電影》,1949年第17卷第16期。
67 楊琦:《論音樂作品的色情傾向--從劉雪廠的<紅豆詞>說起》,載楊琦:《在音樂戰線上》,南京:江南出版社,1951年,第119-123頁。
68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黃色歌曲"一詞的始作俑者為聶耳,我國老一輩音樂電影人王為一、王雲階老先生在1959、1980年先後撰文回憶稱聶耳曾使用過"黃色歌曲"一詞,後者更是明確指出:"'黃色歌曲'則是從三十年代聶耳批判當時那些色情的歌曲開始使用的詞。"(可參見王為一:《記聶耳的一件事》,原載《羊城晚報》,收入《國魂頌-紀念聶耳散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7頁;王雲階:《從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談起》原載《文匯報》,1980年6月7日,收入《怎樣鑑別黃色歌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第37頁)。2007年搜狐博客上的一篇題為"國歌作者竟是'黃色'之父"的博文也沿襲此說法,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論調。(參見張銳:《感念黃色時代(二)國歌作者竟是"黃色"之父》,網址為http: / / z rde .blog. sohu. com/ 61192203.html)但筆者經過多方考證,均不見聶耳的著作裡有"黃色歌曲"的用法,相反,在聶耳時代飽受批判的作曲家黎錦暉曾指出20-30年代之交,"還沒有'黃色歌曲'的稱謂,歸入流行歌曲之內。"(黎錦暉:《我和明月社》,《文化史料》1982年第3期、1983年第4期),可見將聶耳視為"黃色歌曲"一詞發端者的看法是不準確的。依筆者之見,此誤可能系"黃色歌曲"一詞在40年代中後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流行的背景之下,人們在做回溯性質的研究時,誤加諸曾對"靡靡之音"有過激烈批判的聶君身上所致。美國學者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的著作《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宋偉航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對黎錦暉的"黃色音樂"有出色的研究,但也未對這類詞彙現代含義的形成做探討,2009年11月,他曾希望筆者把這一研究進行下去。特此致謝。
69 《文化先鋒》,1946年第6卷第5期。
70 言:《建設文化的首都》,《文化先鋒》1947年第6卷第22期。
71 盧冠六:《對於"黃色歌曲"民歌及創作民歌舊有歌曲及新創作的歌曲等之意見》,《活教育》1949年第5卷第5-6期。
72 《文運會取締黃色歌曲》,《上海教育周刊》1947年第1卷第4期。
73 錢仁康:《從黃色音樂到民歌》,《音樂評論》1948年第23期。
74 參見駱英:《電影·廣播與黃色音樂》,《綜藝:美術戲劇電影音樂半月刊》,1948年1卷7期;《黃色歌手黎明暉如今厭惡毛毛雨》,《自由新聞》1948年第5期。
75 《大地周報》,1947年第93期。
76 《人民世紀》(南京),1948年第1卷第1期。
77 紹祖:《漫評"黃色"文藝》,《人民世紀》(南京),1948年1卷2期。
78 參見杜魯:《黃色女作家走上白衣路線:蘇青化名做看護》,《上海灘》(上海1946),1946年第13期;林煥平:《揚棄?改造?提高:略論奪取黃色堡壘》,《今文藝叢刊》1948年第1期。
79 李果:《論黃色廣告》,《報學雜誌》1948年1卷第7期。
80 《黃色打油詩,惹惱眾學生》,《東南風》1947年第36期。
81 《黃色舞臺》,《建國漫畫旬刊》1947年第4期。
82 也梅:《廣播流行歌曲應走的方向》,《綜藝:美術戲劇電影音樂半月刊》,1948年1卷5期。
83 蕭挺:《略談黃色文化》,《新生中國》1946年第1卷第7期。
84 《時與文》,1947年第12期。
85 《新夜報黃色"可愛":潘公展年老風流 黃色高潮方興未艾》,《大光明》1946年第13期。
86 廷笙:《黃色氣氛 籠罩大後方》,上海灘(上海1946),1947年革新第3期。
87 樓棲:《泛濫的黃色汙流》,《民潮》(香港),1946年第2期。
88 樓棲:《泛濫的黃色汙流》,《民潮》(香港),1946年第2期。
89 《再生周刊》,1948年第225期。
90 方遠:《掃蕩黃色文化》,《文藝生活》(桂林,海外版),1949年第18-19期。
91 聶紺弩:《聶紺弩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1年,第560頁。
92 趙景深等編校:《新知識辭典續編》,上海:北新書局,1950年,第372頁。
93 楊蔭深:《新辭典》,上海:廣益書局,1951年,第599頁。
94 春明出版社編審部新名詞辭典組編輯:《新訂新名詞辭典》,上海:春明出版社,1952年,第5119、8028頁。
95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纂:《中文大辭典》第38冊,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68年,第430頁。
96 陸師成主編:《辭彙》,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6年,第1506頁。
97 林語堂編著:《當代漢英詞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詞典部,1972年,第244頁。
98 黎明等編撰:《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香港:大盛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第181頁。
99 袁釗:《從黎派音樂說到時代曲》,《新音樂月刊》1946年第4號。
100 李兆璉.:《論黃色文化》,《再生周刊》1948年第225期。
101 餘雷:《黃色文化的末路》,《文藝報》1949年第7期。
102《"黃色"的命運》,《宇宙線》1946年第2期。
103 蕭挺:《略談黃色文化》,《新生中國》1946年第1卷第7期。
104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1頁。
105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1頁。
106 樓棲:《泛濫的黃色汙流》,《民潮》(香港),1946年第2期。
107 吳晗:《論文化殺戮》,上海《民主周刊》第44期,1946年8月11日,載《吳晗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308頁。
108 默涵:《垂死的"流氓文化"》,《新華日報》1947年1月18日。
109 如斯:《論"黃色"之可愛》,《人民世紀》(南京),1949年第2期。
110《海燕》,1946年第6期。
111《益世周刊》,1946年第27卷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