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歷史流變中的概念轉折與運用」研習營招生啟事

2021-01-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日期: 2018/01/19~2018/01/20

 

時間: 08:00~08:00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相關連結: https://goo.gl/3J6hQv

 

在當今學術論文或討論當中,「封建」、「漢奸」、「自由」、「民主」、「統一」等語彙已成為信手拈來、習焉不察的「術語」,人們多已忘卻它們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語境下的詞義轉換,經歷過一個複雜多變的過程,因此造成的思想混亂與論辯失焦,有礙學術研究發展。事實上,經過時間不斷往前推移,或者為了達成某種政治目的,這些語彙在不同時空脈絡下,經常有被刻意挪用或賦予新意的可能,其內涵與定義也往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如何釐清詞彙與概念在不同歷史情境下的詮釋曲折,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轉換及所代表的意義,是邁向清晰思考的第一步。本研習營的目的,即在梳理並展現概念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如何被運用、挪用、引申乃至轉化的過程及其意義。

 

主辦單位: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研習時間:2018年1月19日(五)、20日(六)

 

研習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報名信息: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17年11月30日(四)止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採網絡報名。請至研習營網站(https://goo.gl/3J6hQv)下載報名表並上傳,始完成報名程序。

 

研習費用:新臺幣1,000元整,錄取者將另函通知繳交方式。

 

注意事項:

 

報名表內容若過於簡略,將影響評審結果。

 

全勤參加者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研習費用。

 

研習期間全體學員住宿於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師大館,兩晚住宿費由主辦單位負擔。

 

本次活動場地並非全屬無障礙設施空間,如需協助,請於傳回報名表時隨函註明。

 

開放大陸學校學生個別報名。

 

12月中旬將於活動網站公告錄取名單,未錄取者恕不個別通知。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及最終錄取學員之權利,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並於活動網站公告。

 

課程表

 

日  期:2018年1月19日(五)、20日(六)

 

地  點: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和平東路)

 

1月19日(五)   

 

8:00-8:20    報到   

 

8:20-8:30    開幕式   

 

8:30-10:20    第一堂課

 

講師:陳健文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講題:早期中國的「封建」—從西周至漢初談起   

 

10:20-10:40    茶敘   

 

10:40-12:30    第二堂課

 

講師:葉高樹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講題:「統一」?「徵服」?—從清代疆域的形成談起   

 

12:30-13:30    午餐   

 

13:30-15:20    第三堂課

 

講師:陳建守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題:如何「啟蒙」,怎樣「運動」:近代中國知識人對「啟蒙運動」的理解與實踐   

 

15:20-15:40    茶敘   

 

15:40-17:30    第四堂課

 

講師:汪正晟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題:中國現代政治中的「自我」實踐   

 

1月20日(六)   

 

8:10-8:30    報到   

 

8:30-10:20    第五堂課

 

講師:楊貞德教授(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講題:何種「自由」?誰的「民主」?—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與挫折   

 

10:20-10:40    茶敘   

 

10:40-12:30    第六堂課

 

講師:陳永發教授(中研院院士)

 

講題:延安整風中的「自由主義」   

 

12:30-13:30    午餐   

 

13:30-15:20    第七堂課

 

講師:羅久蓉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講題:漢奸/漢奸:從主客易位看國族語境下的忠奸之辨   

 

15:20-15:40    茶敘   

 

15:40-17:30    分組/綜合討論   

 

臺灣師範大學和平校區: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古亭站:『古亭站』4號出口往和平東路方向 直行約8分鐘即可到達。◎臺電大樓站:『臺電大樓站』3號出口往師大路方向直行約8分鐘即可到達。◎搭乘15、18、235、237、278、295、672、907、和平幹線至「師大站」或 「師大綜合大樓站」◎中山高:圓山交流道下->建國南北快速道路->右轉和平東路->臺灣師大校本部◎北二高:木柵交流道->辛亥路->右轉羅斯福路->右轉和平東路->臺灣師大校本部◎安坑交流道->新店環河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右轉師大路->臺灣師大校本部   

 

聯絡方式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歐詠芝助教

 

電話:886-2-77341507

 

電郵:yungchihou@ntnu.edu.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歷史學系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林小姐

 

電話:886-2-27898202

 

電郵:schuan@gate.sinica.edu.tw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近史所

相關焦點

  • 【書訊】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
    《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概念及其歷史流變
    作者: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鍾明華;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洪志雄  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具有工具性、社會性、階級性、歷史性等理論特質。馬克思在對黑格爾國家神話的消解過程中逐步確立了自己對於國家的理解。
  • 進展| 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研究
    在晶態材料中,由於周期性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布,結構缺陷可以很好的被定義,並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例如基於經典的位錯理論,人們已經實現對許多傳統晶態合金體系進行按需調控並應用於極端服役條件,如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等。然而,對同樣十分重要並被廣泛運用的非晶態材料(或被稱為玻璃態材料),由於無序結構的複雜性,很難直接定義這種結構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與性能的關聯,制約了非晶態材料的高效研發和性能優化。
  • 「大一統」如何影響近代中國思想 楊念群開講嶽麓書院
    3月30日(周五)下午兩點半,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特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楊念群教授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大一統』觀與近代中國思想之演變」,通過梳理「大一統」觀的源起與流變,討論其對近代中國思想的影響。鳳凰網國學頻道全程直播,敬請關注!
  • 會議|重新定義主權:主權概念的緣起、流變與危機
    該項目名為「政治概念的全球史」,為挑戰現代政治思想史傳統的學者創造了一個跨國的學術網絡。一方面反思歐洲中心論視角下的現代政治概念與理論框架,另一方面超越當代社會、政治分析的「方法論上的民族主義」。會議現場在全球化矛盾頻現的當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主權觀念下的政治和法律技術操作,還要突破歐洲中心主義,回溯這一重要政治概念的緣起和流變。
  • 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
    如同整個中國近代史學科一樣,近代中國歷史人物的研究在過去50年間一直隨著中國政治、社會生活的變動而變而而發展,大體說來可分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89年、1990年至1999年三個大的歷史階段。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然而,一些西方學者無視西方「帝國」概念的歷史性及其文化獨特性,把「帝國」抽象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國家形態或類型,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世界歷史上豐富多樣並各具特色的大國,冠之以「帝國」之名,造成了「帝國」概念的濫用。但也有部分學者主張各國歷史的特殊性,強調西方「帝國」概念的獨特性,反對將這一概念運用於西方之外。一些學者尤其是西方的清史研究者,將西方含義的「帝國」概念用於中國史,中國學者對此也展開了討論。
  • 綜述: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
    在晶態材料中,由於周期性長程有序的原子排布,結構缺陷可以很好地被定義,並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例如,基於經典的位錯理論,人們已經實現了對許多傳統晶態合金體系的按需調控並將其應用於極端服役條件,如航空航天、國防領域等。
  • 徵文啟事 | 「交大會計合作論壇」暨第一屆學術年會(2019)
    1896 年,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盛宣懷先生在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設了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這兩脈成為交通大學最早的起源。120 多年來,交通大學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血脈相連,為國家崛起與民族復興貢獻了不朽的力量。
  • 青年幹部當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看到擔當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熱播,我們得以再次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領略其當年大刀闊斧改革、堅定不移開放的風採。熒幕上的歷史,帶給我們更直觀的感受:鄧小平同志以及一大批知識分子、幹部、青年們對家國命運的擔憂,在困境中思考、奔走和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黨愛黨,知史愛國。
  • 語言流變沒那麼可怕
    原標題:語言流變沒那麼可怕【摘要】 日前,全國及北京的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其間透露出的某種變化引人關注。這只是科幻想像,但暗含的道理卻是一致的:語言流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擁抱時代首先要學會擁抱時代的語言。 日前,全國及北京的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其間透露出的某種變化引人關注。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內容簡介該書專門討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古體小說」,即主要著錄於子部小說類的非白話小說,力避西人觀念影響下的現代小說觀念,從「古體小說」這一中國傳統文類出發,考察古人相關認識的變化,對其特性和內涵的框定及流變,還原歷史實相,頗多創新之處。
  •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2019-09-26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9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須知   2009年申請推薦免試作為近代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同志,均須使用《中科院研究生院推薦免試研究生申請系統》,並在網上提交申請。
  •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往日的「中央之國」變成了「東亞病夫」,這一衝擊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自然是巨大的。    國難頻仍、八方風雨之際,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開始了「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李澤厚),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重轉型」(汪丁丁)。而這變奏與轉型所指向的,乃是經由「歷史三峽」的驚濤駭浪,開出一個文明富強的現代社會來。
  • 畸變的歷史: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
    曾發表於《歷史研究》2010年第6期,原題為《近代中國"黃色"詞義變異考析》 摘要:"黃色"一詞含義的畸變,與近代特別是五四後中國人民族自尊感尤其是文化自尊心、自信心的嚴重失落亦不無關聯。關鍵詞近年來,時常有學者或文化人從中國民族文化自尊的角度強調,不宜再將"黃色"一詞作為色情和淫穢的代名詞來使用。
  • 【剪紙經典】流變中的吐故納新——高鳳蓮剪紙的時代自覺 / 朱亮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是高鳳蓮的發現者和重要的推介者,他在文章中有這樣的評價:「高鳳蓮的剪紙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活化石的博物館。在她的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極為豐富的圖騰文化積澱。」① 之所以被稱為「一個歷史活化石」,一方面是因為高鳳蓮對自己作品中的圖像都會通過古老的諺語、民歌、傳說等等口傳的文化形式,給出一個「生成」的解讀;另一方面則在於她在古老文化傳承的流變規律中能夠自覺地吐故納新,進行反映時代的藝術表現。這也是高鳳蓮能夠從不識字的鄉村婦女變身為剪紙「藝術家」的重要原因。並且,她對圖像、圖式的個性發展依然能夠體現出一種古老文明的最初意義和表現法則。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隨著年輪、冰川、降雨量、物候等資料的廣泛運用,很多西方學者用「小冰期」的概念來特指離我們最近的寒冷期,認為1560—1700年的全球氣候是由一系列冷夏和寒冬組成的。美國學者布萊恩·費根曾在《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論及約公元1200年起北極地區開始出現小冰期的寒冷天氣,大片浮冰向南漂移,引起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風雨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