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概念及其歷史流變

2021-01-17 光明網

  作者: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鍾明華;中共廣東省委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洪志雄

  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具有工具性、社會性、階級性、歷史性等理論特質。馬克思在對黑格爾國家神話的消解過程中逐步確立了自己對於國家的理解。雖然葛蘭西、普蘭查斯、傑索普等人發展了馬克思的國家概念,但在內涵實質上,依然沒有超越馬克思。馬克思的國家概念憑藉自身的特質及其寬廣的包容性和可拓展性,完全可以滿足新時代中國的理論和實踐的需要。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概念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並不存在關於國家的單一概念,而是呈現為多種關於國家的觀點和假設,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是理想的總資本家;國家是社會的粘合因素;國家是一種制度集合體。

  第一,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這種觀點被公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馬克思的國家觀,也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分析聯繫最為緊密的一種國家觀。隨著唯物史觀的形成,馬克思實現了對黑格爾國家神話的消解。

  第二,國家是理想的總資本家。國家作為資本主義的機器,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是一種幹預的工具。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是理想的總資本家」與「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本質上是一回事,只是一個是資本的角度,一個是階級的角度。

  第三,國家是社會的粘合因素。這種觀點強調國家作為管理者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在這裡,國家是以一種與社會相脫離的共同利益的形象出現,對社會進行幹預。這也表明,在階級社會國家必須處理好階級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關係。

  第四,國家是一種制度集合體。這種觀點強調國家是由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國家機器所構成的制度整體。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其功能在於維護私有財產、不平等的階級關係和經濟關係、特定的生產方式等,而國家在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就需要一定的強制的與非強制的手段,這些手段就構成了國家作為一種制度集合體的外在形式。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的理論特質

  與將國家看作是有特定的人口、疆域,和一個對內統治對外交往的政府的觀點不同,馬克思更多的是從「State」的角度來闡述國家,即一種政治意義上的國家。而且由於馬克思主要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闡發他對國家的理解,所以馬克思更加關注國家在資本積累、階級鬥爭,以及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再生產中的作用,而國家的起源、本質、形式、功能和演變等也在這些問題的闡述過程中被定義。馬克思主義對於國家概念的定義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工具性。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的特質首先在於對國家本質的追問。馬克思明確指出國家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實現其階級統治的工具。

  第二,社會性。馬克思主義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堅持一種「社會中心論」的觀點,以及一種自下而上的從市民社會的視角研究政治國家的方法路徑,從而在國家概念上,往往立足於社會的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並不僅僅關注國家本身。

  第三,階級性。馬克思主義自始至終都堅持一種關於國家歸屬問題上的階級觀點,認為並不存在超階級的國家,從而也就否定了一種認為國家是對社會各力量平等開放的公共權力機構的觀點。

  第四,歷史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而且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國家的形式、功能都會呈現歷史的差異。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的歷史流變

  馬克思、恩格斯對於國家的界定在產生深遠影響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的爭論,這些爭論不僅涉及國家概念本身,更涉及在國家問題上的研究方法和取向的差異。後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總是根據自身所面對的社會歷史語境及時代發展所孕育的理論資源,來闡發他們對於國家的看法,或是對經典理論的繼承和完善,或是進行再闡釋和融合創新。在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的歷史流變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種將國家看作是「社會關係的複雜綜合體」的觀點,這種關係視角被認為能夠超越「資本理論」與「階級理論」之間的分歧而建立起一致的和連貫的分析框架。在對「國家是一種社會關係」的闡發上,葛蘭西、普蘭查斯、傑索普則是其中的主要代表。

  四、馬克思主義國家概念的當代思考

  現代國家雖然壟斷著強制性,但往往更強調自身的公共性,而馬克思主義則更強調國家的階級性,認為關注虛幻的普遍利益的公共性不過是一種霸權的統治形式。社會主義階段的國家雖然淡化了其「階級」和「統治」的色彩,但其本質上的工具屬性也依然沒有變,其職能在於為向無階級社會過渡作準備。所以,從一種普遍的、連貫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馬克思主義中的「國家」理解為一種實現某種歷史職能的統治(治理)工具,這種工具外在表現為一個處在社會關係之中並與之相互作用的動態制度機構整體。而歷史職能則指的是根據不同的社會條件,即特定的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國家的職能體現出歷史的差異。

  當代中國與馬克思所描述的過渡時期的政權形式不同,在馬克思看來,過渡時期的國家,它的所有行動都在消滅著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當代中國的特殊性則在於其政黨—國家的制度形式,以及強調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強國家—強社會」的關係模式。在可以預見的相當長的社會主義階段,國家都不會消亡。而當代中國這種國家制度形式的特殊性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特定時空尺度下的民族歷史傳統、國際環境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實踐表明,社會力量在塑造國家,國家也在塑造社會,當前國家治理現代化所強調的也是吸收多元的社會主體以探索協同治理的新模式,通過在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形成能夠產生正向反饋的適宜的制度,從而將各種社會力量都整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秩序中。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正確理解傳統的從分立的角度分析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關係的方法,也要正視當代國家與社會能夠長期共存和良性互動的現實。無論是對於西方社會而言,還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言,國家的存在都是長期性的。作為實現某種歷史職能的統治(治理)工具,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職能的歷史的變化,國家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都能夠保留它對社會的意義,如何促進二者的協同治理和共同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正視的重要命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9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網阮益嫘/摘)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研究
    吉林大學孫正聿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研究》(項目號04&ZD004),最終成果為專著《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為有助於把握東歐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當代流變,報告刊出了《從阿格尼斯·赫勒的思想演進看布達佩斯學派的歷史及現狀》。 近年來,拉美左翼崛起及其「21世紀社會主義」引人注目,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它甚至已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
  • 【書訊】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
    《近當代中國年畫流變研究》出版日期:2020年11月
  •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2019年07月31日 09:01 來源:《歐洲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李濱 楊蓉榮 字號 內容摘要: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關係問題,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反覆探討卻又沒法科學解決的理論問題。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僅重視對馬克思哲學本質和功能的探討,而且也注重從哲學本體論的維度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及其對實現當代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影響。
  • 新馬克思主義的城市空間構想
    筵方環非周子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延伸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資本積累等概念,並著重探討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關係,形成了一種對城市社會空間的新構想。於是,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產生,它以城市為主要研究對象,將馬克思主義與城市空間分析相結合,主張將城市發展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框架下加以研究,並從多重角度闡釋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空間變化的基本狀況、趨勢及其原因。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其科學意義
    例如,在第二國際時期,伯恩斯坦便把恩格斯打扮成資產階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並以此來反對馬克思的辯證法,盧卡奇則從辯證法的角度認為恩格斯在歷史理解上低於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為後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貶低恩格斯打開了一道錯誤的大門。對恩格斯的謬見和歪曲,除了受政治立場影響的意識形態偏見,都與沒有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有兩個創始人這個事實有關。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社會發展產物: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自然科學產物: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最主要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與新動向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流變 新動向【中圖分類號】B089.1 【文獻標識碼】A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呈現出諸多新特點,當代左翼思想理論家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也展現出一系列新動向。系統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流變及其新動向新特徵,不僅對深入把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進一步深化中國發展道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而且對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歷史回顧20世紀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核心詞彙可以用「革命」一詞概括。
  • 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的基礎命題和原則立場
    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認為,正是現實的人及其合乎規律性與目的性的歷史活動,最終才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自由觀及其當代價值」(編號14XZX005)的最終成果。①以此觀之,馬克思主義話語中所論及的生產力水平的逐步發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依次更替,人的解放程度不斷提高,都是進步。但暴起於20世紀中期、影響及於當下的對歷史進步思想的批判大潮,特別是以波普爾、哈耶克和伯林等為代表的一批理論家及其廣為人知的一批著作,②極大地影響或改變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知。
  • 會議|重新定義主權:主權概念的緣起、流變與危機
    一方面反思歐洲中心論視角下的現代政治概念與理論框架,另一方面超越當代社會、政治分析的「方法論上的民族主義」。會議現場在全球化矛盾頻現的當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主權觀念下的政治和法律技術操作,還要突破歐洲中心主義,回溯這一重要政治概念的緣起和流變。換言之,在歷史終結論最終確認之前,我們尚需追問:主權思想如何在近代歐洲萌發,並升格為當代公認的政治概念?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概念界定  雖然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概念,但從不同角度或在不同的語境中,這個概念不僅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甚至有時這個概念還會受到質疑。究竟有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它同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關係?回答這些問題,都必須以澄清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概念為前提。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提出,馬克思主義認為,思想是存在的反映,存在發展了,思想當然要發展,哲學也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亦不例外。特別是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其哲學思想都是在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所以總有一個發展的問題。因此,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也應該有一門學科,叫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於沛:馬克思主義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於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體系,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科學,把馬克思主義說成歷史虛無主義是毫無根據的謬論。馬克思主義者把人類歷史發展的諸階段,區分為原始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制和共產主義制幾種生產方式和與之相應的幾種社會形態,並不是說所有民族、國家的歷史都無一例外地按照這個序列向前發展,而是強調這個縱向發展的總過程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   馬克思對人類未來社會制度的預測十分審慎。
  • 論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以實踐為認識基點,最根本的就是以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為認識基點,來認識社會和人的本質及其發展,從而創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哲學歷史觀的變革和突破。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立足物質生產實踐及其矛盾運動這一認識基點,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過程及其共產主義發展趨勢,深刻闡述了無產階級的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的途徑和方法,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 「總體性」概念的演進與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史上,盧卡奇的總體性概念的貢獻首先在於恢復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名譽,凸顯了黑格爾辯證法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問題。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首次把「總體性」宣布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概念,率先把異化問題和物化問題視為馬克思以來資本主義批判的核心問題。
  • 「大一統」:概念、範圍及其歷史影響
    「大一統」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深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僅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    翻開中國歷史,我們發現有一種理念,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而長盛不衰,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儒家的「大一統」思想。直到今天,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和國家前途的思維模式。
  • 當代歐洲左翼政黨的價值觀念流變
    百餘年來,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不平等現象的憤怒和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們(主要包括工人階級、婦女、少數族裔和有色人種等)的同情,當代歐洲左翼政黨及其理論家致力於通過民主的方式建立徹底實現自由、平等和團結的理想社會。他們認為社會主義不是一個先驗固定的歷史圖式,也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人們對自由、平等和團結等價值理想的追求過程。
  • 習近平扶貧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及其歷史世界...
    本文在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反貧困理論觀點的基礎上,闡述了習近平扶貧論述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原創性貢獻,從直接減貧效果、間接減貧影響、重大溢出效應方面分析了習近平扶貧論述的歷史意義;從堅定全球減貧信心、回應發展中國家貧困問題等方面分析了習近平扶貧論述的世界意義。習近平扶貧論述為解決貧困治理的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有力推動了國際反貧困理論的豐富發展。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