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我國的發展繪製藍圖。
1953-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我國大規模現代經濟建設的開端,對工業化起步具有決定性作用,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本文回顧了「一五」計劃歷時四年,五易其稿,不斷進行修訂、調整、補充的編制過程。
為什麼要編制「一五」計劃
1952年國慶節,展示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成果的遊行隊伍。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1952年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特別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基本結束,為我國提供了建設工業化的基本條件。但同時,我國現代工業尤其重工業基礎薄弱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
當時,我國許多重要的工業產品人均產量不僅遠遠落後於工業發達國家,也落後於1950年的印度。如人均鋼產量,中國為2.37公斤,印度為4公斤,美國為538.3公斤,日本為81.7公斤,蘇聯為164.1公斤;人均發電量,中國為2.76度,印度為10.9度,美國為2949度,日本為604.1度,蘇聯為553.5度。關於我國缺乏大機器製造業和現代技術裝備的狀況,毛主席講了一段話:「現在我們能造什麼呢?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為此,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翹起來。中國人還得謙虛謹慎,發憤圖強,繼續奮鬥。
為了進一步加速國家的經濟建設,黨中央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主體任務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黨中央決定製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怎樣編制的
1951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會議明確指出,這個思想要使省市級以上幹部都明白,準備時間,從現在起,還有22個月,必須從各方面加緊進行工作。
在這次會議精神指導下,中央財經委員會於當年春天提出了五年初步設想,成為編制「一五」計劃的最初嘗試。1951年初,根據周恩來的提議,中央決定成立由周恩來、陳雲、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組成的領導小組,組織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
1952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具體負責試編出《1953年至1957年計劃輪廓(草案)》。這一草案雖然只是粗線條地勾勒了計劃輪廓,提出的計劃指標還略顯過高,但它為以後修訂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藍本。當時,中國共產黨人對於如何發展經濟建設心裡是沒有底的,只能向最早實行計劃經濟並且取得顯著成績的蘇聯學習經驗,並希望得到幫助。
8月,中國政府派出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代表團趕赴蘇聯徵詢意見。在蘇聯逗留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周恩來、陳雲兩次拜會史達林並專門請教「一五」計劃問題。史達林誠懇地對「一五」計劃談了一些原則性的意見。他說,中國三年恢復時期的工作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五年計劃草案中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遞增20%,我認為太高了,應該降到15%或14%。他還說,計劃不能打得太滿,要留有後備力量,以應付意外困難和事變。周恩來等對史達林提出的意見非常重視並認真加以分析和研究,後來這些意見在定型的計劃中大都得到了採納。
1952年8月,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右三為周恩來,右二為陳雲。
9月中旬,周恩來和陳雲離開蘇聯回國後,李富春率領代表團繼續留在莫斯科與蘇聯有關部門進行廣泛接觸,徵求意見,並商談蘇聯援助我國的具體項目。
1952年底,中央領導層細緻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結合實際作出了四項指示:一是要執行「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二是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國家重點建設中去;三是要合理利用現有工業基礎,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潛力;四是要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從事計劃工作,使計劃能夠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央的這些指示,在後來的計劃編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貫徹。
1953年初,國家計劃委員會、中央各部、各大區又進一步廣泛收集了有關經濟發展狀況的資料和數據。中央財經委員會根據這些資料和數據,對上年編制的計劃草案又作了必要的充實和調整。
4月,蘇共中央、蘇國家計委和蘇有關專家對中國的「一五」計劃拿出了意見:一是認為「一五」計劃的工業化和發展重工業是正確的;二是從政治上、輿論上、人民情緒上考慮,計劃不僅要保證完成,而且一定要超額完成;三是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專家;四是要加強地質勘探等發展經濟的基礎工作;五是要注意農業、手工業和小工業的發展;六是要鞏固人民幣,擴大購買力,發展商品流通;七是要提高工業總產值、勞動生產率以及技術人員的增長速度,以保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保證國家的積累和保證技術水平的提高等。這些意見雖然是根據蘇聯經驗而談的,但基本上也符合中國實際,由此成為修改「一五」計劃的重要參考。
6月,國家計劃委員會根據中央的要求,按照「計劃指標應留有餘地」的精神,又進一步下調了原計劃中的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等項指標,並在計劃中強調在重點發展重工業的同時要加快發展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這些重大修改對後來計劃編制工作的最終完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1954年2月,根據工作發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以陳云為組長,由高崗、李富春、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勳、賈拓夫、陳伯達組成的8人小組。在陳雲和李富春的主持下,對「一五」計劃草案進行審議,對草案逐章逐節地進行討論和修改。於4月初制定出五年計劃綱要初稿。
6月30日,陳雲就「一五」計劃的有關問題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了匯報。
10月,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在廣州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修改後的「一五」計劃草案進行審議。
11月,在陳雲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與會人員討論了「一五」計劃的方針任務、發展速度、投資規模、工農業關係、建設重點和地區布局等,並對「一五」計劃草案又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
1955年3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原則通過了五年計劃草案。
1955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李富春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中作《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
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正式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主持擬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至此,編制「一五」計劃的工作圓滿結束。
(本文選編自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精華》199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