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挪威野生蒼鷺媽媽吞食死去幼鳥(組圖)

2020-11-24 人民網貴州站

原標題:震驚!挪威野生蒼鷺媽媽吞食死去幼鳥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19日報導,近日,挪威斯莫拉島(Island of Smola)的野鳥觀察員拍攝到一段野生蒼鷺吞食幼鳥的視頻,而這隻蒼鷺極有可能是幼鳥的媽媽。生物學家稱,這種情況極為罕見。

從視頻可以看出,幼鳥在被吞食之前已經死亡。這隻蒼鷺先是用喙叼起幼鳥,接著將其不斷往嘴裡送,最終將幼鳥整隻吞下。生物學家稱,這隻蒼鷺除可能是幼鳥媽媽外,還有可能是附近覓食的蒼鷺,而後者的情況在自然界較為常見。考慮到幼鳥已經死亡,即便是鳥媽媽吞食了幼鳥,這個過程也沒那麼震撼了,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清理」行為。生物學家猜測,幼鳥可能死於飢餓或者同伴爭鬥。

據了解,蒼鷺是一種「逮到什麼吃什麼」的鳥類,一隻已經死亡的幼鳥對它們來說似乎是一頓不錯的美餐。(實習編譯:田嘉樂 審稿:朱盈庫)

熱點推薦:

馬來西亞小哥變性成女網紅19歲身家百萬 現又變性成男人(組圖)

小學開運動會突發龍捲風 1名學生被捲起數米高(組圖)

奴役從未走遠:全球「現代奴隸」超3000萬人(高清組圖)

世界最老狗狗辭世 享年30歲:每天接孩子放學(高清組圖)

俄紅場閱兵空中彩排 「勇士」「雨燕」秀特技(高清組圖)

靖國神社春季大祭安倍供奉祭品未參拜(組圖)

墨西哥一女警巡邏時警車內裸胸自拍被停職(組圖)

 

英一漢堡店因售賣半生漢堡被罰款125萬元(高清組圖)

印度一少女胃中取出近2斤毛球 因長期吞食頭髮(組圖)

烏克蘭富家女因生活奢侈走紅 每年花20萬整容(高清組圖)

澳婦女產後用雙胞胎兒子當「啞鈴」練出六塊腹肌(高清組圖)

法攝影師耗時10年拍人與動物親密瞬間(高清組圖)

要飛啊!英男子以時速151公裡打破英國滑雪紀錄(高清組圖)

美女孩攜未婚夫等身人形立牌出席高中畢業舞會(高清組圖)

相關焦點

  • 沒良心的母黑鸛,啄傷體弱的幼鳥,還把它丟窩外,讓蒼鷺叼走
    在黑鸛媽媽的精心餵養下,幼鳥們在巢內吃了睡睡了吃,已經快2個月了,4隻幼鳥長得很快,發育還算好,只有一隻相對與兄弟姐妹來說弱小一些。大家知道,黑鸛食量大而且食性單一,它們只對各種各樣的小魚感興趣,比如黃辣丁、白條、鰾鰍、泥鰍、條鰍等等。只有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黑鸛偶爾才會捕食一些昆蟲、青蛙、林蛙等。
  • 留戀人間的天堂鳥——蒼鷺
    樹幹上也長出了楊樹固有疤結蒼鷺,喜歡築巢在高大的楊樹枝上。對居住環境很挑剔。首先是安全環境好,二是有潔淨的水源和足夠的食物。特別是魚蝦類和水中的浮遊生物。在在它們的心中永駐這片藍天和綠水。所以在春風融融,綠意蒙蒙的時候,他們披星戴月風雨兼程。沿著它們心裡的航線。關山萬裡,櫛風沐雨,它們飛回來了。展翅高飛,萬裡徵程,奔向夢想之地。
  • 攝影師捕捉鳥媽媽餵養幼鳥瞬間
    看到媽媽空著手回來,3隻幼鳥顯得有些吃驚。鳥媽媽給這隻等待的幼鳥帶回味美螞蚱。這些幼鳥可能很餓,不過它們料到媽媽會帶吃的回來。    北京時間3月7日消息,據攝影師奧克塔文諾斯•達馬萬在印度雅加達捕捉到一組鳥媽媽撫育幼鳥的照片。
  • 罕見實拍:蛇鰻咬開蒼鷺肚子鑽出,蒼鷺仍淡定飛翔,結果怎樣了?
    但是即便其中一種生物註定要成為食物,但它也沒那麼容易就範,即使到死前最後一秒它們也要奮力拼搏,這種精神讓見到的人無不為之震驚。本文所講的就是一條蛇鰻和一隻蒼鷺之間的生存故事。眾所周知,蒼鷺就是以蛇鰻等各種水生生物為食的,按理說蛇鰻一旦進入蒼鷺的身體就應該被胃酸消化掉。
  • 小男孩傷害幼鳥 鳥媽媽跟蹤報復
    本報訊據《海峽都市報》報導,因為曾搗過鳥窩,傷害了幼鳥,福州福清鏡洋鎮北張村小男孩頻頻遭到鳥媽媽以拉屎、扔石塊、扔蟲子等多種手段的襲擊,害得他要在父親的保護下,捂著腦袋才敢上學。  被襲擊的孩子名叫文文(化名),11歲,三年級小學生。村民們說,那隻鳥兇巴巴的,它每天都守在文文家門口的樹上,看到孩子出門,就馬上衝下來。
  • 棕黑錦蛇吞食大白鼠全過程(組圖)
    棕黑錦蛇吞食大白鼠全過程(組圖) 2012年08月08日10:12    來源:環球網     手機看新聞
  • 蒼鷺
    而作為留鳥的蒼鷺耐不住往日的寂寞,常常混在候鳥的中間和它們熱鬧一番。蒼鷺屬大型水鳥,又名「灰鸛」、「青莊」。尤其青莊,總讓我浮想聯翩。它體態輕盈,脖子頃長,紅嘴尖尖。一身灰黑羽毛,頭頂、羽端露白。幾縷黑絲狀如髮辮,自頭頂向後飄散。不動時,靜如泥塑;起飛時,勢如羽扇,熠熠生輝。透過鏡頭,看到的蒼鷺如此動人,是我沒有想到的。
  • 動物捕獵精彩瞬間:水蟒吞食鱷魚(組圖)
    鷺吞蛇,蛇吃魚  這張照片拍到一隻鷺正在努力吞食一條蛇,而那條蛇正在吃一條魚。大衛·克魯克在美國馬裡蘭蒙加馬利縣波拖馬可河附近的溼地裡拍到這張驚人照片。河馬群圍攻鱷魚  50多頭河馬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洗澡時,一隻鱷魚由於距離河馬媽媽和它的孩子太近,憤怒的河馬對它發起攻擊。鱷魚在這場衝突中不幸「陣亡」。
  • 科普組圖·野生動物丨荒漠貓:中國特有的「山貓」
    祁連山國家公園內五隻荒漠貓罕見同框。來源/中新視頻 製圖/趙芳在2021年2月5日公布的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荒漠貓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荒漠貓皮毛呈麻褐色,耳尖長有棕色長毛,甚為機警,目前發現僅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等地。
  • 愛鳥周前深圳放飛野生猛禽,呆萌領角鴞不肯走,蒼鷺腿傷治癒飛走
    南都訊 記者孫雅茜 攝影記者霍健斌 3月12日,廣東省第39屆「愛鳥周」前夕,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和深圳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在深圳壩光溼地園舉行了一場野生鳥類放生活動,提高公眾愛鳥護鳥,科學放生的意識。此次活動中放生的野生鳥類均屬於猛禽。活動中,一隻成年蒼鷺和一隻亞成體領角鴞被成功放飛。
  • 野生猴面鷹幼鳥現身在建工地 人工救助後「引回」親爹媽
    原標題:野生猴面鷹幼鳥現身在建工地 人工救助後「引回」親爹媽 11月9日中午,成都雙流區農業農村局接到熱心市民來電,黃水鎮一在建工地發現2隻野生「怪鳥」,請求實施救護。
  • 肯亞蒼鷺演示暴風式進食 一口吞下齧齒動物
    52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Andrew Jarwick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拍攝到蒼鷺吃掉齧齒動物的一幕:飢餓的蒼鷺將齧齒動物拋到空中,然後將其整隻吞下。52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Andrew Jarwick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拍攝到蒼鷺吃掉齧齒動物的一幕:飢餓的蒼鷺將齧齒動物拋到空中,然後將其整隻吞下。52歲的野生動物攝影師Andrew Jarwick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拍攝到蒼鷺吃掉齧齒動物的一幕:飢餓的蒼鷺將齧齒動物拋到空中,然後將其整隻吞下。
  • 鳥媽媽餵幼鳥的時候,為何總會漏掉幾隻?
    實際上,很多鳥蛋還沒破殼而出時,就會被一些早孵化出來的幼鳥擠出鳥巢,直接終止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就算這些鳥蛋被孵化出來,但也會被鳥媽媽棄養。在很多紀錄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鳥媽媽在餵養時經常會漏掉幾隻幼鳥。這是鳥媽媽故意的呢?還是鳥媽媽糊塗了?動物學家表示,鳥媽媽哺育後代的方式其實與其它動物一樣,都是本能驅使的。
  • 分享身邊的景物之可憐的柳鶯媽媽餵哺杜鵑幼鳥
    這是故事的悲情角色柳鶯鳥,勤勞並母性到無腦的鳥媽媽。這是故事的主人公,心機到爆的杜鵑,說此鳥是最自私的鳥也不為過,它不自己孵化和照顧幼鳥而是將卵產在柳鶯等鳥的巢穴中,通常杜鵑孵化的速度比柳鶯要快,杜鵑出生後就會把沒孵化的柳鶯卵扔出巢穴並殺死已孵化的柳鶯雛鳥,以方便柳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杜鵑幼鳥身上,最可笑的是杜鵑出生後就比柳鶯大,但是糊塗的柳鶯仍然拼命的捉蟲來哺育。
  •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原標題: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最震撼的奔跑: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高清組圖)   來源:新浪尚品我有話說  百萬頭的角馬,數十萬計的斑馬、羚羊組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前往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
  • 啄木鳥媽媽攻擊幼鳥,啄食腦袋吃掉大腦,網友:太殘酷了
    啄木鳥媽媽攻擊幼鳥,啄食腦袋吃掉大腦,網友:太殘酷了提起啄木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小時候我們學的文章中,啄木鳥就一直是以正義的形象出現在人們心目中的,他們捕食害蟲的高手,是森林醫生,作為森林醫生的他們每天都在給樹木治病。
  • 青島水族館「八帶媽媽」產下200多隻寶寶(組圖)
    八帶孵化期間有護卵習性,為孵化小八帶,「八帶媽媽」能連續兩三個月不進食,餓了會吞吃自己的長腕。為防止「八帶媽媽」傷害到自己,水族館工作人員近期將嘗試給它餵食小蝦等食物。  小八帶蛸爪子像絨毛  昨日下午1時許,記者在青島水族館科普實驗室看到,一個水箱中遊蕩著許多小白點,仔細觀察發現,這些小白點其實是一些長度只有幾毫米的小八帶。
  • 臨潼:成功救助一隻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蒼鷺
    1月11日,公安臨潼分局相橋派出所成功救助一隻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蒼鷺(又名灰鷺)。我國《刑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包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三有」動物)3類。
  • 以「放生」為名賣野生鳥 成都一鳥市被查(組圖)
    針對網絡反映的販賣野生鳥類的情況,13日上午10點,四川省森林公安局、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成都市森林公安局,對成都黃田壩鳥市進行聯合檢查。  當場查收近600隻野生鳥類,包括暗綠繡眼鳥、紅尾水鴝、喜鵲、白頭鵯等。現場放飛本地成年鳥,而幼鳥、省外的鳥類暫時由鳥市市場管理方保管,等鳥兒長大後再適時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