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長徵八號將首飛,改型可回收使用

2020-12-06 熊熊評說

2020年是一個非常具有節點意義的年份,在此之前,我國很多核心的武器裝備都是以「20」為代號的,如殲20、運20、直20等;人民軍隊的很多節點也是以2020為標誌的,如之前國防白皮書中提到的: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等目標。

如今,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邁入了2020年。而這一年無論對於國防建設來說,還是其他高端技術領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1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發布,其中總結了2019年中國航天的成績。

在這一年中,全世界航天部門一共發射了102枚火箭,將492個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其中中國航天發射運載火箭34次,居於世界第一。

在對2019年航天成績進行了總結之後,同時還發布了「超級2020計劃」,同時還將2020年定義為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

那麼這個「超級2020計劃」有什麼亮點呢?

從航天發射次數來說將繼續保持高密度發射,而且比以往更頻繁,預計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發射火箭超過40次,要將6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

其中非常具有意義的是,今年的發射完畢後將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工作,而該系統的組網完成無論對軍用還是民用都具備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外,探月三期和高分專項工程也將收官,並會擇機實施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同時今年,我們還有三型火箭首飛: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

每型火箭都有自身的特點,我們重點聊聊這個長徵八號。

長徵八號火箭的消息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在2015年,當時還在論證階段。到2016年,長徵八號火箭正式出現在官方報導中,當時是這麼說的:

我國新一代航天運輸系統研製已全面展開,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代表突破了新型發動機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帶動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系列化發展,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

2016年9月下旬,第十八屆科協年會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展覽會上,長徵八號火箭的模型首次公開。

當時公布的消息是:長徵八號將是無毒無汙染的中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達3噸到4.5噸。

到2018年,長徵八號火箭的細節進一步公開,我們得以知曉將在這型火箭基礎上發展可回收式火箭的計劃。

而在當年5月11日,美國Block 5型獵鷹9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升空,並在8月7日第二次執行發射任務,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可回收式火箭技術將大大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和周期,對航天發射的衝擊力很大。

而我們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芯一級繼承了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一子級狀態,芯二級繼承了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三子級狀態。

其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增強到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8噸級,這個能力可以滿足相當多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需求,是補齊我國目前火箭系列缺口的一塊木板。

當然,這個能力並非說其餘的火箭做不到,而是說有的火箭執行這種任務性價比不高,如果又一款專門的多用途火箭來執行這種任務,會更合適,而長徵八號就是做這個的。

當然了,所謂性價比,極其強調的是成本。

長徵八號瞄準了商業發射市場,因此其計劃中的可回收式的設計便是關鍵中的關鍵。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今年預計首飛的長徵八號暫且還沒到到驗證回收技術的階段,計劃中是長徵八號的改型具備這一能力。

而可回收式技術一旦成功,以實現芯一級和固體助推器的回收為例,其可以極大地減輕火箭發射的成本,同時還可以縮短發射周期,否則重新生產新的芯一級,不光是成本上的投入,還有時間上的耗費。

2019年11月25日,長徵八號火箭芯二級氫氧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獲成功。這項試驗主要目的是校驗發動機大噴管並獲取「上天」發動機的性能數據,驗證是否達到交付要求。

試驗獲得成功後使得該火箭距離今年的首飛又近了一大步。

在採訪中,長徵號的副總設計師吳義田說:

我們把它打造成一款性價比優,易用性好,然後安全性高的這麼一款運載火箭。我們的目標是要在國內外的航天發射市場裡面,要作為一個生力軍和主力軍的地位,去做一個市場競爭

長徵八號火箭一旦投入運行的話,我們預計投入市場後的初期年發射次數可達10次以上,後期可達20發以上。

客戶跟我們籤署合同後,火箭可以在12個月內出廠,並在10天左右的發射周期內發射。速度極快、效率極高,而未來可回收技術應用後,火箭的發射成本也將被大大壓縮。

長徵八號火箭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佔據一塊重要的陣地,其技術的探索更有助於在系列火箭和新型火箭上的應用。

當然了,長徵八號只是我國新一代火箭中的一份子,它可以跟其他兄弟「火箭」一起發力,使得我國的航天事業更加繁榮。

相關焦點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但實際上,2020年被視為中國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宇航年度發射次數預計將首次超過40次,中國將有多個國家級重大航天工程完成收官或正式啟動,多個宇航型號首飛在即,產品交付數量歷史空前,發射密度亦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 長徵八號首飛!雖然不是可回收款,但它的意義不止於此
    2020年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雖然她的體量沒有「長徵五號」這麼大,也就350噸出頭。但是,這火箭……是不是看著有點眼熟?如果你覺得她似曾相識,那就對了。
  • 打敗獵鷹9號的中國商業航天第一箭——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
    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許,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遙一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作為我國新一代環保型運載火箭,同時也作為我國專為商業航天發射定製的第一款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成功首飛,不僅代表了中國在商業航天隊伍中又多了一員大將,同時也寓意著長徵八號的順利首飛背後,劍指目標將是當前商業航天發射的領軍人物——美國SpaceX的獵鷹9運載火箭。
  •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專訪長徵八號火箭總...
    本文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網站 葉源昊 尹雪諾製作)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葉源昊自海南文昌報導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將聚焦未來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需求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將聚焦未來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需求 2020-12-2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被譽為「國產獵鷹9號」,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有哪些精彩看點?
    2020年中國航天好事不斷、大事連連。這不,大家還都沉浸在嫦娥五號前腳順利著陸的喜悅中,長徵八號後腳就要進行首飛。那麼長徵八號首飛,又有哪些精彩看點呢?  與獵鷹對比,長徵八號首飛版本,大概率不會嘗試可回收復用,而在後期將實現芯一級、助推器的整體垂直回收與重複使用,將是中國首個實現一級回收的火箭。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總設計師是泰州人!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起飛,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最短時間研製一型新火箭  2015年年初,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展開了關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論證工作。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星座組網刺激中型運載火箭發射,復用技術已在路上
    長徵八號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超過4.5噸,填補了中國這一火箭產能的空白。同時,長徵八號也是中國首款可回收設計火箭。不過,相比於美國SpaceX旗下的獵鷹9號,從可重複回收技術和發射成本等方面看,長徵八號距離成熟地進入可重複回收商用火箭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
  • 長徵八號火箭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成功 預計2020年首飛
    長徵八號火箭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成功 預計2020年首飛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19-11-29 16:13:58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Space X恐難再做獨家生意
    獵鷹9號可以實現一級火箭的海上回收及整流罩回收,大大降低了火箭的綜合發射成本,使得SpaceX成為了全球領先的火箭企業。  我們國家的長徵系列火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可以滿足各種發射需求,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為我國火箭的可重複使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 中國航天超級2020:十大成就盤點
    ,用重載的長徵五/七等發射成本過高,亦需要改型。  △首飛前的長徵八號(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2020年12 月 22 日,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  與此同時,長徵八號將在未來逐漸驗證火箭可回收技術,並通過高可靠性、通用化、準備周期短、發射頻率高等設計,集中於高性價比的商業載荷發射任務,是長徵火箭家族圖譜的重要支撐力量。  長徵系列火箭主要依託於各類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氫、液氧煤油等純液體推進劑,固體推進劑的應用還有待開發。由於儲存時間長、準備周期極短,固體推進劑火箭主要在特殊情況時做應急使用。
  • 三年磨一箭,我國第一枚可回收設計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發射圓滿成功
    我國第一枚可回收設計的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完成進行首次發射,後續型號將進行一級(和助推級)垂直著陸回收。此前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因天氣原因經過一次推遲。今日上午,長徵八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發射塔架完全打開,燃料加注完成,現已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點火升空。據央視新聞等,長八火箭飛行正常,此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祝賀中國航天。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揭秘中國航天背後的科技力量
    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中,科技能讓不可能變為可能;能讓我國航天人看到他們每一次努力的進步;更能助力萬眾期待的長徵8號飛船直衝雲霄,成為新一代太陽同步軌道火箭!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對航天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22日12時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八號的芯一級來自長徵七號的一子級,芯二級為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的三子級,也繼承了長五的技術成果,可以認為長徵八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一次換代產品,並且對接世界主流運載火箭發展軌道,後期將採用可重複使用的芯一級和助推器,實現兩者整體回收和重複使用。
  • 長徵八號將於20日首飛
    (觀察者網訊)國家航天局新聞中心直屬文化平臺微博(@中國航天文化 )12月18日發布消息,長徵八號將於12月20日進行首飛。12月16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相關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2月底擇機實施飛行試驗任務。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長徵八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作為我國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它是怎樣誕生的?與其他現役型號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記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近距離了解了這位長徵家族的新成員。
  • 從長徵7號甲到快舟11號的首飛失利,中國航天是否遇到了瓶頸?
    近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相信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人都知道了,此次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是這半年多以來,第三次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了,其中包括金牌火箭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及同樣是執行首飛任務的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
  • 解碼長徵八號:塊頭不算大 本事可不小
    近日,長徵八號在在海南文昌發射,以「一箭5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進入太空並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面向商業市場,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雖然收發未實現可回收,卻為未來發射進行了先期技術驗證。新來的長徵八號,塊頭不算大,本事可不小。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背後,商業航天的博弈與使命
    ,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八號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我國首款國家立項的商業運載火箭,具有性價比優、易用性好、安全性高等特點。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徵八號火箭將和長徵家族新一代運載火箭一起,共同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同時,將技術與經濟平衡的長徵八號也將成為商業發射的有力競爭者。而商業航天,正是近年來航天博弈的一大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