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個非常具有節點意義的年份,在此之前,我國很多核心的武器裝備都是以「20」為代號的,如殲20、運20、直20等;人民軍隊的很多節點也是以2020為標誌的,如之前國防白皮書中提到的: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等目標。
如今,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邁入了2020年。而這一年無論對於國防建設來說,還是其他高端技術領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
1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發布,其中總結了2019年中國航天的成績。
在這一年中,全世界航天部門一共發射了102枚火箭,將492個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其中中國航天發射運載火箭34次,居於世界第一。
在對2019年航天成績進行了總結之後,同時還發布了「超級2020計劃」,同時還將2020年定義為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
那麼這個「超級2020計劃」有什麼亮點呢?
從航天發射次數來說將繼續保持高密度發射,而且比以往更頻繁,預計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發射火箭超過40次,要將60多顆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
其中非常具有意義的是,今年的發射完畢後將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工作,而該系統的組網完成無論對軍用還是民用都具備極其重要的意義。
此外,探月三期和高分專項工程也將收官,並會擇機實施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同時今年,我們還有三型火箭首飛:長徵五號B、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
每型火箭都有自身的特點,我們重點聊聊這個長徵八號。
長徵八號火箭的消息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是在2015年,當時還在論證階段。到2016年,長徵八號火箭正式出現在官方報導中,當時是這麼說的:
我國新一代航天運輸系統研製已全面展開,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為代表突破了新型發動機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帶動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系列化發展,大幅提升了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
2016年9月下旬,第十八屆科協年會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展覽會上,長徵八號火箭的模型首次公開。
當時公布的消息是:長徵八號將是無毒無汙染的中型運載火箭,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將達3噸到4.5噸。
到2018年,長徵八號火箭的細節進一步公開,我們得以知曉將在這型火箭基礎上發展可回收式火箭的計劃。
而在當年5月11日,美國Block 5型獵鷹9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升空,並在8月7日第二次執行發射任務,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可回收式火箭技術將大大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和周期,對航天發射的衝擊力很大。
而我們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芯一級繼承了長徵七號運載火箭一子級狀態,芯二級繼承了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三子級狀態。
其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增強到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2.8噸級,這個能力可以滿足相當多太空飛行器的發射需求,是補齊我國目前火箭系列缺口的一塊木板。
當然,這個能力並非說其餘的火箭做不到,而是說有的火箭執行這種任務性價比不高,如果又一款專門的多用途火箭來執行這種任務,會更合適,而長徵八號就是做這個的。
當然了,所謂性價比,極其強調的是成本。
長徵八號瞄準了商業發射市場,因此其計劃中的可回收式的設計便是關鍵中的關鍵。
從目前的消息來看,今年預計首飛的長徵八號暫且還沒到到驗證回收技術的階段,計劃中是長徵八號的改型具備這一能力。
而可回收式技術一旦成功,以實現芯一級和固體助推器的回收為例,其可以極大地減輕火箭發射的成本,同時還可以縮短發射周期,否則重新生產新的芯一級,不光是成本上的投入,還有時間上的耗費。
2019年11月25日,長徵八號火箭芯二級氫氧發動機高空模擬試驗獲成功。這項試驗主要目的是校驗發動機大噴管並獲取「上天」發動機的性能數據,驗證是否達到交付要求。
試驗獲得成功後使得該火箭距離今年的首飛又近了一大步。
在採訪中,長徵號的副總設計師吳義田說:
我們把它打造成一款性價比優,易用性好,然後安全性高的這麼一款運載火箭。我們的目標是要在國內外的航天發射市場裡面,要作為一個生力軍和主力軍的地位,去做一個市場競爭
長徵八號火箭一旦投入運行的話,我們預計投入市場後的初期年發射次數可達10次以上,後期可達20發以上。
客戶跟我們籤署合同後,火箭可以在12個月內出廠,並在10天左右的發射周期內發射。速度極快、效率極高,而未來可回收技術應用後,火箭的發射成本也將被大大壓縮。
長徵八號火箭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在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佔據一塊重要的陣地,其技術的探索更有助於在系列火箭和新型火箭上的應用。
當然了,長徵八號只是我國新一代火箭中的一份子,它可以跟其他兄弟「火箭」一起發力,使得我國的航天事業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