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相信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人都知道了,此次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是這半年多以來,第三次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了,其中包括金牌火箭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及同樣是執行首飛任務的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
半年不到的時間,已經是第三次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了,這在我國近幾年的航天發射紀錄中,幾乎很少遇到這種情況的,儘管截止目前為止,半年多的時間,我國已執行了超25次的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如此高密集的發射任務,可謂是遠超往年的發射次數。
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讓我們先來盤點一下這半年來兩次首飛任務發射失利的運載火箭吧!
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於2020年3月16日在文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失利。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7噸,填補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t~7t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於2020年7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失利。快舟11運載火箭直徑達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這兩次首飛任務的失利,可以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推遲了我國後續的一些任務,但對於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探月等任務,影響程度比較少。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
然而,半年內3次發射任務失利,對於其中失利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的,而下面便來分析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一:受疫情的影響。
2020年,整個世界都不平靜,從年初的新冠疫情、南非蝗災到如今的全球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的上演之下,造成全球的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尤其是年初,新冠疫情對國內各行各業都造成一定的衝突,在三四月份時,全國都在努力推進復工復產,甚至很多地方,都還依舊處於嚴防死守的狀態。
正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員不能密集作業,而像火箭發射這樣的任務,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參與,但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採用機械作業,減少了人工作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種程度的不足,這可能也會影響運載火箭的發射。
二:美國晶片的制裁。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因為中國的發展,美國開始不斷的制裁中國,尤其是在晶片方面,其力度比以往都要大,甚至為了打壓華為,都使出了各種招式,正因為美國對晶片的制裁,在國內也掀起了一陣晶片製造熱潮,甚至很多人提出,要大力發展國內晶片,逐步替代國外晶片。
運載火箭的集成中央便需要用到晶片,而網絡上有人猜測,因為此前是使用國外的晶片,所以火箭在一定程度上性能比較好,但因美國的制裁,使得火箭使用的晶片開始替換國產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足,便影響了火箭的發射效果。當然了,這也不過是一種猜測。
三:執行任務的繁重。
從2019年底開始,國家便透露出,我國將在2020年預計年發射任務次數將超過40次,比以往歷年都要多,而我國此前年發射次數最多的一年還是在2018年時,那時年發射次數39次,接近40次了,甚至從2018年開始,我國這幾年的火箭發射次數均不低於30次。
可以說如此高頻率的發射任務,自然造成時間上的不足,而一枚火箭從製造到檢測等過程,往往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高壓任務之下,甚至是發射次數激增的情況下,失敗的風險自然也提了上去,所以,這也可能是影響火箭發射的一個因素。
四:我國航天的技術瓶頸
我國的航天發展史,是一部具有不撓不屈的長徵精神的發展史,從最初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無論是此前還是之後,我國的航天技術一直都是遭到國外的技術封鎖,而在起步階段也比國外要晚上許多年,這也造成在最開始時,我國的航天技術落後於他國。
這幾年我國的航天發展,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首顆量子衛星通訊、悟空號探測、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等,都無一不是開創世界新記錄,但這些新記錄,卻是我國航天科技創新的一大體現、
然而,科學技術發展,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越精尖的航天探測領域,所需要的技術是越複雜,而前方又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所以只能憑著經驗闖出一條路來,但這樣也同樣給火箭發射帶來了某種不確定的因素,這些也會影響火箭的發射。
不管怎麼說,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將繼續「超級模式」,有望首次達到年發射「40+」。其中包括將實現火星探測、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收官,長徵八號三型運載火箭首飛等任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