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徵7號甲到快舟11號的首飛失利,中國航天是否遇到了瓶頸?

2020-08-23 魅力科技life

近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相信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的人都知道了,此次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發射失利,是這半年多以來,第三次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了,其中包括金牌火箭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及同樣是執行首飛任務的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

半年不到的時間,已經是第三次運載火箭發射失利了,這在我國近幾年的航天發射紀錄中,幾乎很少遇到這種情況的,儘管截止目前為止,半年多的時間,我國已執行了超25次的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如此高密集的發射任務,可謂是遠超往年的發射次數。


快舟系列運載火箭

讓我們先來盤點一下這半年來兩次首飛任務發射失利的運載火箭吧!

長徵7號甲運載火箭,於2020年3月16日在文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失利。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發射任務,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7噸,填補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t~7t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於2020年7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失利。快舟11運載火箭直徑達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這兩次首飛任務的失利,可以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推遲了我國後續的一些任務,但對於火星探測、嫦娥五號探月等任務,影響程度比較少。


長徵七號運載火箭

然而,半年內3次發射任務失利,對於其中失利的原因,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的,而下面便來分析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一:受疫情的影響。

2020年,整個世界都不平靜,從年初的新冠疫情、南非蝗災到如今的全球洪澇等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的上演之下,造成全球的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尤其是年初,新冠疫情對國內各行各業都造成一定的衝突,在三四月份時,全國都在努力推進復工復產,甚至很多地方,都還依舊處於嚴防死守的狀態。

正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員不能密集作業,而像火箭發射這樣的任務,往往需要很多人的參與,但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採用機械作業,減少了人工作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種程度的不足,這可能也會影響運載火箭的發射。

二:美國晶片的制裁。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因為中國的發展,美國開始不斷的制裁中國,尤其是在晶片方面,其力度比以往都要大,甚至為了打壓華為,都使出了各種招式,正因為美國對晶片的制裁,在國內也掀起了一陣晶片製造熱潮,甚至很多人提出,要大力發展國內晶片,逐步替代國外晶片。

運載火箭的集成中央便需要用到晶片,而網絡上有人猜測,因為此前是使用國外的晶片,所以火箭在一定程度上性能比較好,但因美國的制裁,使得火箭使用的晶片開始替換國產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足,便影響了火箭的發射效果。當然了,這也不過是一種猜測。


三:執行任務的繁重。

從2019年底開始,國家便透露出,我國將在2020年預計年發射任務次數將超過40次,比以往歷年都要多,而我國此前年發射次數最多的一年還是在2018年時,那時年發射次數39次,接近40次了,甚至從2018年開始,我國這幾年的火箭發射次數均不低於30次。

可以說如此高頻率的發射任務,自然造成時間上的不足,而一枚火箭從製造到檢測等過程,往往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高壓任務之下,甚至是發射次數激增的情況下,失敗的風險自然也提了上去,所以,這也可能是影響火箭發射的一個因素。

四:我國航天的技術瓶頸


我國的航天發展史,是一部具有不撓不屈的長徵精神的發展史,從最初的「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無論是此前還是之後,我國的航天技術一直都是遭到國外的技術封鎖,而在起步階段也比國外要晚上許多年,這也造成在最開始時,我國的航天技術落後於他國。

這幾年我國的航天發展,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首顆量子衛星通訊、悟空號探測、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等,都無一不是開創世界新記錄,但這些新記錄,卻是我國航天科技創新的一大體現、

然而,科學技術發展,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越精尖的航天探測領域,所需要的技術是越複雜,而前方又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所以只能憑著經驗闖出一條路來,但這樣也同樣給火箭發射帶來了某種不確定的因素,這些也會影響火箭的發射。

不管怎麼說,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將繼續「超級模式」,有望首次達到年發射「40+」。其中包括將實現火星探測、探月三期等重大工程收官,長徵八號三型運載火箭首飛等任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推遲三年穩打穩紮,快舟11號仍首飛失利,中國航天半年內失敗三次
    2020年作為中國航天新的十年開局,可謂是充滿了辛酸和波折,7月10號中國航天再次失利的消息從酒泉衛星發射場傳來,我國現今運載能力最強的固體火箭快舟11號發射失利,攜帶數顆衛星的火箭在升天后出現故障,最終失利的消息在發射後一小時被證實。
  • 苦等4年首飛失利,快舟11號火箭到底有多厲害?創造中國多項第一
    7月10日12時1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火箭升空後飛行狀態出現異常,發射以失敗告終。這是中國在2020年進行的第16次發射任務,也是第三次失敗。另外兩次失敗包括:3月17日,中國下一代主力運載火箭長徵七號首飛失敗;4月9日,「勞模」級運載火箭長徵三號乙發射印尼PALAPA-N1星衛失利。相比來說,快舟11號此次發射任務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同樣身負重要使命,航天科工集團從2016年就表示快舟11號要首飛,這次發射是苦等4年後的結果。快舟11號到底有多重要呢?實際上開創了中國火箭發射史上的多項第一。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以及2020年7月10日的快舟11號首飛失利。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以及2020年7月10日的快舟11號首飛失利。快舟11號當時搭載的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以及微釐空間一號S2星,本來是想這次發射推進中國航天民企的發展。
  • 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的原因是什麼?
    日)的首次發射任務中,長徵七號甲火箭沒能按照預定軌跡飛行進入太空,發射宣告失利。 那麼,長徵七號甲火箭發射失利會影響中國航天嗎?這樣的動力配置,可以讓長徵七號甲把最重7噸的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未來可用於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的發射。
  • 快舟十一號發射失敗,前後3次發射任務失利,中國航天到底怎麼了
    7月10日12時17分,中國航天再次失利的消息從酒泉衛星發射場傳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現今運載能力最強的固體火箭快舟11號發射失利,攜帶數顆衛星的火箭在升天后出現故障,最終失利的消息在發射後一小時被證實。
  • 中國快舟11號首飛任務失利,原計劃運載2顆商業衛星進入太空
    北京時間7月10日12:17分左右,快舟11號火箭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飛任務。此次飛行任務,快舟11號攜帶吉林一號高分02E衛星和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等星衛星。火箭發射後將飛行約4000秒,將向西南方向運動,坐標在酒泉附近或西南方向地區的觀看者,或許能夠看到快舟11號。
  • 支持車載發射的商用火箭快舟11號首飛失利!我國目前最大固體火箭
    北京時間2020年7月10日12時17分,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攜帶吉林一號高分02E等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飛,不幸火箭飛行異常,發射失利。:1)單位重量發射成本低,每公斤10000美元以下;2)發射場地靈活,可採用車載方式發射,緊急情況下,快舟十一號號可以在2小時內完成發射部署;3)運載能力大,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噸,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0噸。
  • 快舟火箭發射折戟,中國航天今年第四次失利!當前重拾信心是關鍵
    加上本次發射,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四次發射失利!快舟火箭7月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在兩個月裡兩次快舟火箭發射失利,不得不說是中國航天的巨大損失。相較於此次失利,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的發射失敗可以歸結為新型火箭首飛,具有多重挑戰。但此次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的固推火箭快舟一號甲失敗,則是再次揭示了成熟不等於成功的真理,我們對待航天發射任務,必須要嚴之又嚴,慎之又慎!
  • 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具體原因正在分析排查
    10日12時17分,我國執行首飛任務的快舟11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於火箭在發射不久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組織進一步分析排查。自2020年以來,我國共進行了16次航天發射任務,其中失敗了三次,此次發發射失利的快舟11號運載火箭,對我國徵戰國際商業航天市場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發射成功,spase x公司將迎來一個強勁對手。失敗乃成功之母,衷心祝願不折不撓的航天人早日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不斷改進,開拓創新,創造奇蹟。
  • 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戰時可打最高的衛星
    地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JSLC)火箭: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KZ-11)載荷:吉林一號高分02E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Jilin 1-GF-02E)、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星(weili-1-02)客戶:長光衛星、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bilibili
  • 快舟十一號首飛失利:B站衛星毀了是小 市場爭奪晚了是大
    【數碼愛好者訊】7月10日12時1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首次試飛失利。該火箭首飛一拖再拖,從最早預期2017年發射一直延遲到2020年年中,然而並未迎來樂觀結局。
  • 「航天要聞精選」快舟11運載火箭首飛失利、以色列發射偵察衛星
    11運載火箭首飛失利6月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據了解,快舟11運載火箭直徑達2.2米,起飛質量達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強、起飛質量最大、箭體直徑最大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
  •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有挑戰就有風險,航天英雄們加油
    備受關注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於2020年7月10日12時17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黟靈】說,有挑戰就會有風險,就會失敗的可能,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是在無數次失敗中逐漸成就了認識。
  • 長徵七號改首飛發射失利,2020中國航天「超級模式年」蒙塵
    北京時間3月16日21時34分,中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但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官方報導稱,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繼1月7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被順利送入預定軌道,中國2020年宇航發射首秀成功之後,此次長徵七號改中型運載火箭首飛發射失敗,給中國的2020航天發射「超級模式年」蒙上了幾許陰影。
  • 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失利,戰時可打最高的衛星
    另外據新華社通稿報導: 7月10日12時11分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11新型固體火箭首飛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地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JSLC)火箭: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KZ-11)載荷:吉林一號高分02E星(嗶哩嗶哩視頻衛星,Jilin 1-GF-02E)、微釐空間一號系統S2星(weili-1-02)客戶:長光衛星、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bilibili),微釐空間(weili)質量:280kg軌道:SSO
  • 快舟11號火箭首飛失利:具體原因待查
    據媒體報導,7月10日12時1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組織實施快舟11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目前,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據了解,快舟11號是一種新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車載移動發射方式,直徑2.2米,起飛質量78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噸,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00公斤,計劃主要承擔400-1500公裡近地和太陽同步軌道小衛星、微小衛星單星、多星組網發射任務。
  • 出師未捷的快舟十一號:發動機試車爆炸,火箭殼體碳纖維製造
    近日首飛失利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就是旨在彌補運力不足問題,該型火箭近地軌道運力達到1.5噸,10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力則是1噸,對比快舟一號甲運力整整提升5倍。10日12時17分,新型運載火箭快舟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施首次飛行任務,火箭點火起飛至一二級分離等關鍵動作皆表現正常,但隨後官方發布通稿確認火箭飛行異常,首飛任務失利,具體原因需進一步分析排查。
  • 長徵七號火箭首飛失利,可能會影響中國戰略安全建設進度!
    其次長徵七號火箭一直擔任的是貨其次長徵七號火箭一直擔任的是貨運飛船的任務,此次發射失利可能會導致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受到部分影響。運飛船的任務,此次發射失利可能會導致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受到部分影響。不過也不需要過於擔心,中國太空站的建設預計在未來三年的時間中逐步的展開,值得慶幸的是長徵七號火箭依然由時間追上進度,就算實在沒有辦法,還有長徵二號火箭可以用。
  • 長徵三號乙發射失利,30天兩次失敗,對中國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這是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之後,一個月內第二次發射失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