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在海南打造航天產業鏈閉環

2020-09-03 南海網

日前,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會議強調的「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更是給全國科技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作為海南航天領域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董事長楊天梁表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會議內容備受鼓舞,同時也感覺肩上責任重大。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董事長楊天梁。記者 劉麗萍 攝

創新驅動 海南航天科技嶄露頭角

「科技創新將給三亞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引領三亞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楊天梁最大的願景是,在海南打造一條閉合的航天產業鏈,衛星生產、設計、發射、運營都能在海南落地;在三亞打造一個亞太地區的衛星運營中心,致力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發展。

10年前,在中國航天領域,海南沒有一席之地。

直到2010年,中科院在三亞建設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架起了第一部衛星天線;2013年,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在三亞建立研究中心;2015年,海南省地球觀測重點實驗室成立,三亞的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應用的科研能力在全國排名前列;2016年6月25日,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標誌著海南文昌成為中國又一個航天發射基地;2020年8月,海南一號衛星項目啟動星地對接試驗,預計今年年底發射……至此,海南在航天領域嶄露頭角。

「海南地處低緯度,發展航天產業具有天然優勢。」在楊天梁看來,海南雖然在地理上與內地隔海相望,發展傳統產業有其不利因素,但在科技產業方面,這些「不利」將不復存在,因為科技不受地域限制,服務可以覆蓋全國甚至全世界。

楊天梁所在的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的科技平臺之一,致力於帶動海南航天產業以及衛星應用產業的發展。他介紹,產業園2016年掛牌成立後至今,四年多的發展,讓他深刻地感受到海南亟需高新技術產業、海南也能發展好高新技術產業,這幾年園區「邊建設邊招商邊出效益」,通過全方位的服務讓企業、人才和技術應呼雲集。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記者 劉麗萍 攝

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園區企業成為行業「獨角獸」

「創新和獨特的核心技術」是推動企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行業競爭中方能脫穎而出。

三亞海蘭寰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是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的首家入駐企業,如今該公司的近岸雷達綜合監控系統已實現全國近岸全覆蓋,並在福建、廣東、山東等地的多個沿海城市建立控股子公司,形成全國近海「一張網」。同時,該公司以三亞公司作為總部基地,匯總全國近岸數據到三亞,將推動三亞成為海洋大數據中心,每年產值過億元。

「該公司的小目標雷達探測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海事部門海上安全治理、港口航運管理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楊天梁自信地說,未來它還將繼續發揮其在海洋觀監測、海洋網絡信息集成處理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實現信息共享和智能聯動,提升海事動態監管整體效能。

沉甸甸的成績面前,大家很難想像該企業創立初期面臨的窘迫。據了解,初期海蘭寰宇公司面對著資金緊缺問題,為推動企業落地,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創新商業模式,園區入股45%、企業入股55%,共同註冊產業園首家落戶企業——三亞海蘭寰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園區承擔前期的工商註冊,企業負責全島的雷達監測點建設,在市場開拓階段,園區積極溝通合作意向。

「創新出效益,創新激活動能。」正因為園區「私人定製」般的貼心服務,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將目光轉到三亞。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業入駐產業園,規模效益初顯,很多企業已經成為行業「獨角獸」。

創新,是航天產業的關鍵內核。創新的原動力來自哪裡?楊天梁給出的答案是:「堅持市場化導向,讓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的天線。記者 劉麗萍 攝

政策加持 技術創新將從「跟跑」向「領跑」轉變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後,對園區來說是優勢的疊加,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看好海南發展前景,希望入駐產業園。」楊天梁告訴記者,今年6月以來,他的工作行程比以前更忙了,各地企業紛至沓來,電話諮詢、實地考察、商務洽談等,兩個月時間園區入駐了30多家企業。

目前,產業園聚集的13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大多數是商業航天企業,基本涵蓋了衛星產業鏈全過程。楊天梁說:「園區內的大部分企業為初創型企業,與單獨的一個個項目招商相比,從全產業鏈布局出發,能讓上下遊企業相互支撐,抱團開展業務。」

縱觀三亞發展之路,核心推動力還在於搶佔標準高地,推進質量發展,實現品牌聚集。如今,人才、企業集聚,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能力顯著提升,三亞的技術創新未來必將實現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構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鮮活的樣本。

聚焦「海、陸、空」三大領域,目前三亞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已初具雛形,並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釋放新動能。楊天梁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海南黃金時代的大門已經推開,更廣闊的世界正等待我們接續奮鬥!」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記者 劉麗萍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天梁:科技創新驅動...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天梁:科技創新驅動自貿港高質量發展 2020-07-02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亞市民,「海南一號」探路商業航天 4顆光學衛星預計年底發射
    楊天梁透露,「捷龍一號」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所屬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研製的一款小型運載火箭,也是該公司首枚用純商業模式打造的運載火箭,採用固體燃料,箭體直徑1.2米,總長19.2米,起飛重量是22.9噸,5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是200公斤。  「屆時,『海南一號』4顆光學衛星將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搭載『捷龍一號』火箭發射。」
  • 海南實現衛星遙感信息全產業鏈孵化式招商
    圖為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海口5月20日電 (記者 王子謙)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辦)2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海南自貿區第三批制度創新案例。
  • 六道科技攜手海南航天打造西安打卡新地標 開啟航天科普+新媒體...
    8月28日,陝西六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攜手海南航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的《太空花園》-航天科普藝術展在曲江創意谷正式啟動。相關領導及媒體代表出席了本次展會的啟動儀式,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海南航天總經理劉現波先生介紹:「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 西安航天基地:錨定科技創新 跑出「科創航天」加速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0年,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創新「基因」和創業「土壤」,以「科創航天」為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
  • 回眸2020,奮進2021|錨定科技創新,跑出「科創航天」加速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0年,航天基地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創新「基因」和創業「土壤」,以「科創航天」為引領,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超算西安中心項目啟動建設;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2家,完成目標任務的234%;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20家,較上年增長222%……一系列的創新成果為航天基地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引擎。厚植創新沃土 激發創新活力2020年,航天基地不斷聚集技術、人才、資本等科技創新要素,一系列支持創新的政策相繼出臺,營造出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 創新與中國航天
    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航天,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創新成就了中國的航天夢想,是創新成就了崛起的中國。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 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各方加大資源投入支持海南發展航天產業
    不僅是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會上,各方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大各項資源投入,推動航天全產業鏈集群在海南快速發展。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指出,支持海南建設航空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基地,打造空間科技創新戰略高地。今年6月1日發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依託文昌國際航天城,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培育深空產業。
  • 科技創新助力自貿港建設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為完成「1+N」政策體系、《加快海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實施方案》中自貿區階段的目標任務,去年以來,我省各級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創新平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人才等科技創新主體不斷發力,持續推動科技創新事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 中國引領量子通信發展,海南加入星地一體系統,為何這樣布局
    目前,中國走在全世界量子通信方面的最前列,美國和歐洲都在緊追中國量子科技的發展。事實表明,發展量子科技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全會公報中多次提到了「創新」,把「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列入了遠景目標,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作為「十四五」時期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中國航天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英國一網衛星公司確定在海南建設其亞洲首個衛星地面站
    他認為,正在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並建設自貿港的海南,具有政策、地理及行業優勢,比如海南擁有完善的航天產業鏈、基礎設施,並且有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的技術作為支撐。他說:「海南地面站不僅可以服務海南,還可以服務『一帶一路』,希望為更多地區解決互聯互通問題。」
  • 解碼「十四五」文昌發展思路:打造航天重大科技創新基地 做大做強...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 吳嶽文)1月5日,文昌市審議通過了《中共文昌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把文昌國際航天城建成國內一流、對外開放、創新融合的航天示範區。
  • 為加速打造「三生融合」典範,航天基地定了一個「小目標」
    更成為航天基地成立14年來,助力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過程中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在中國航天史上寫下輝煌一頁。航天事業肩負使命 航天戰隊再鑄輝煌航天基地是一片科技騰飛、召喚未來的活力熱土,是中國航天動力之城和北鬥創新發源地,全國唯一以航天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不到一周時間裡,兩項航天、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相繼在海南「亮相」,不僅讓公眾看到,「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正一點點化為現實,也成為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勇於進取、銳意攻關的有力見證。「這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