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行山的人變多了?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服老思 P話 收錄於話題#數據7#行山5#可視化4#香港5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種感覺,好像今年身邊行山的人變多了?

比如,��這裡推薦的 7 個 Youtube 頻道,幾乎都是今年發跡。

除了網紅外,經典明星也頻頻露面行山。

圖:劉嘉玲 微頭條 https://www.toutiao.com/w/a1676254329560072/

圖:https://s.weibo.com/weibo?q=%23%E5%91%A8%E6%B6%A6%E5%8F%91%E8%BF%91%E7%85%A7%23

疫情之下,行山還是非常安全的消遣方式,似乎今年受到各個階層的熱愛。

我自己的經驗也大致如此。

以前到周末時,問朋友怎麼過,可能是看電影、喝咖啡、看書、加班…… 今年得到最多的答案是 「行山」。

根據 Trail Watch 的數據,香港人這一年行走了 1617325000 米,可以繞地球 40 圈…… 平均每天錄得 460 條行山軌跡,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 Trail Watch,還有不少用戶使用 Strava、Apple fitness、Google Fit、微信運動……

除了會記步的人外,也有不少人是佛系遊山的。通常一個路人局裡面,可能有超過一半的人不會特意記錄軌跡。

香港行山 2020

接下來我們看看來自 Trail Watch 的數據。

��Trail Watch 是一款流行的行山記步 App,其 gpx 文件公開。由於記錄量過大,我們進行了 1/100 的採樣。所以下列圖表中的計數和距離,都需要乘上 100 來解讀。

從記錄條目數量來看,今年似乎翻倍了,而 2017 - 2019 三年的記錄數量並沒太大區別。Trail Watch 的上一次日活增長,是在 2016 - 2017 之間,不知道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

行山距離方面,趨勢和記錄條數差不多。說明單次運動強度變化不大。

快速拉個 regplot 看看,距離和次數基本是正比的,單次運動距離大多在 8km-10km 之間。

2020 年的記錄,大概是 2017-2019 年均的兩倍。

可能受到疫情的刺激,出現了群體性的報復性行山。

以我自己為例。由於種種原因,我是一個長期沒有周末的人。過去幾年哪怕是出門跑步,也只給半個小時的預算。沒有熱身運動、也提不起訓練強度,其實沒什麼效果,就是跑了個寂寞,一邊跑還開個「得到」,造成運動和學習的交叉感染。

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開始��關注體重、��增加有氧運動、��改變作息到 957。為了行山,��頂著雷暴上了蚺設尖;仔細研究了��山上的標記,對比了��20+款行山網站、App,找到了��用攝像頭測心率的方案;為了穿港島拍日落,把港島大小路徑踩了個遍,有次手機跑到沒電,最後��成功以 3:20 的成績,橫穿港島,給自己設了個 benchmark。

橫穿港島路徑,俗稱 「割青蛙」

我們知道,香港��已經來了 4 波疫情,那人類的暴走和這時間有關係嗎?

以下是按年月做的日曆圖。

2020 年 12 月(右下角),真是黑得厲害……

改成線圖以便比較季節特性。

可以看到,過往確實人們更喜歡在秋冬季行山。香港的夏季是比較熱的,一些無遮擋的路徑容易造成中暑,所以 7、8 月通常低谷。今年 8 月卻特別亮眼,估計我也貢獻了不少數據,由於第三波疫情導致居家工作,我一般是��早起先行山,然後工作,兩個月累計錄得 400km 左右,但這隻佔同期總體的萬分之五……

隨著第三波疫情控制住,9 月份人們恢復了「正常的娛樂方式」,山際打卡數量驟降。

接著就是 10 月份的芒草熱了……

圖:Google Trends

通常芒草的熱搜會出現在 10 月和 12 月兩個高峰,而對比往年來看,今年特別多……

但是你在這個時候去大東山的話,估計主要是看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

大東山 2020 年 10 月。圖:HK01

不知道第 5 波疫情來臨時,下一波行山熱潮會否更高。

我們拭目以待。

災難與運動

人類為什麼會暴走呢?

上個月隔離的時候,學習了��《天生跑者》這本書。由於理論知識的補充,我非常確信人類是適合遠距奔跑的。而在遠古時代,人類可沒有橡膠跑道,他們都是跑山。所以我感覺暴走是個基因問題,人類天生就會用它來應對某種情況。

我們來看兩組圖。

這張來自渣打馬拉松。這裡面能看到什麼關鍵詞嗎?健康、朝氣、競技、集體、耐力、節律……

圖:https://tour.settour.com.tw/product/GFG0000007704

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臺無人機,把這些人都換成動物,那感覺一下就變了…… 好像它們背後有一群獅子。

如果你看到動物大狂奔,一定是種緊張的氛圍。

圖:https://www.istockphoto.com/hk/%E5%BD%B1%E7%89%87/%E7%89%9B%E7%BE%A4%E8%B7%91%E9%81%8E%E7%94%B0%E9%87%8E-gm1006143338-271583456

由於自然環境的險惡,動物都學會了日常節省體力,以便應對下一次緊急狀況。如果你看到成群的動物,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朝著一個方向跑,估計是遇到危險了。

只有人是個例外:人類會花幾千塊錢的報名費去買虐。

但這個表面的例外,是否真是人類的不同呢?

遠距奔跑這項運動,美國有更長的歷史,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第一次跑馬熱,是在 30 年代,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

第二次熱潮在 70 年代。這期間的美國,真的如我們小學課本所說,水深火熱:冷戰消耗了大量財力,越戰造成的創傷,甘迺迪被殺,種族暴力急升,…… NIKE 就是這個時候發跡的,在之前人類幾乎沒有跑鞋的概念。

第三次是 911 事件後,越野跑成了美國增長最快的戶外運動。

再看下國內的統計數據,2015 年(只看認證賽事)迎來了一個跳躍式增長,而後一直保持。規模賽事在 2018 年也迎來了一波跳躍增長,而 2019 繼續增長。

《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https://k.sina.cn/article_5035718026_12c26f58a01900qs14.html

對這代人來說,災難的記憶還未走遠:2015 的股災,2018 的貿易戰,2020 的新冠疫情。

我們似乎發現一個規律:

當事情越糟糕的時候,人類就越喜歡奔跑

不得不說,2020 太糟糕了。

患難和友誼

有多少人沉沒,就有多少人等待重生。從古至今,遠距奔跑一直是人類應對危機的標配。在奔跑中,人類與自己和解。

小鎮 Leadville 作為超馬鼻祖,它的歷史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Leadville 曾經有過一陣淘金熱,它的山脈中富含鉬(Mo)礦,鉬可以增加鋼材強度。由於冷戰拉高了鋼材的需求,所以 Leadville 盛極一時。隨著冷戰的結束,大量產能過剩,而「偏科」的小鎮,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迅速衰敗。一些人離開了 Leadville,本地頻繁發生家暴、虐童等事件。

1982 年,由礦工群體組成了一場超級馬拉松:全長 100 miles,是 4 個標準馬拉松的距離……

這個地標式的賽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

儘管只有 2600 人居住,小鎮還是逐漸恢復,2000 年後,Leadville 的主要經濟來源已經轉為戶外運動和旅遊。

來自 Colorado 的礦工,Ken,也是 Leadville Trail 100 的創始人。他的話或許能解釋,在枯燥的耐力運動中,我們能得到什麼:

Make friends with pain, and you will never be alone.

-- Ken Chlouber

控制感 | 好奇心 | 弱連結

原標題:《今年行山的人變多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疫情下香港人的周末:行山放鬆 避免聚集
    「疫情如果一、兩個月不過去,也不能一直在家悶著,而且行山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我覺得比逛商場、去茶樓喝茶都安全得多。」嚴先生說。他還表示,行山時大家幾乎都不戴口罩,也可以讓他暫時把疫情「忘掉一下」。和嚴先生情況相似的,還有香港市民林小姐。林小姐熱愛運動,平時有空就去健身房鍛鍊,也會在周末的時候與家人一起行山。
  • 首屆「香港行山節」16日舉行 吸引約2000人參與
    中新網12月17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首屆「香港行山節」16日舉行,吸引約2000人參與。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行山節結合資訊科技及大數據,鼓勵全城運動,與特區政府的健康政策十分合拍,希望大眾在享受大自然之餘,為健康踏出第一步。
  • 【休閒旅遊 】諸暨山上湖山莊之行
    湖邊有小徑 可環湖而行大山原來並沒有路,靠人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自然湖山清水原生態地山上湖野生甲魚甲天下名不虛傳 營養極高每天堅持巡山仍在不斷前進的陳師傅,過去歷經艱辛坎坷讓人自然想起了76歲在哀牢山種植甜橙的褚時健
  • 逾千名中資企業員工香港行山 冀港重新出發
    【解說】11月3日,來自50多家香港中資企業的員工在香港舉行行山活動,希望透過積極向上的健康方式慶祝祖國70華誕,也期盼香港早日走出困境、重新出發。  【解說】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會長、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會長高迎欣在起步禮上致辭時表示,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大駐港中資企業始終與國家、和香港同呼吸、共命運,是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 福州金榕南路上的垃圾山變「森林公園」
    垃圾山上,長在破碎磚塊中的野生構樹已有20多釐米粗金榕南路有片野生的小森林(右側),源自一座垃圾山當年的垃圾山現在已經被葎草、五節芒覆蓋毗鄰垃圾山的內河兩岸綠樹相掩中國園林網4
  • 溝南‖雲南行之山一程,水一程
    雲南行之山一程,水一程老家鄧州少山,在我當兵離家之前的十七年間,自始至終生活在一望無際的一馬平川,似乎總有一種山水是毒的感覺,並且深深為之上癮,心甘情願身中其毒,無藥可醫。有幸在2015年和2016年兩次去雲南遊玩,算是領略了雲南的藍天白雲多山多水。雲南的每一處山,每一片水,都能入畫,也都能成詩。
  • 山荔枝?荔枝:「人紅是非多。」
    蘇軾有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自古以來就是嶺南佳果,世人對其的讚頌、推崇從未斷過,其中不乏蘇軾、杜牧等大文豪。而其離開枝頭便會變色變味的特性,讓其更顯嬌貴,荔枝便就這樣登上了神壇。嶺南佳果——荔枝。
  • 今年的月餅流行「節儉風」,尺寸、克數也變小了
    在「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的大環境下,今年月餅市場上呈現出一股「精簡」的清流。不僅包裝形式上呈現簡約、環保的趨勢,連月餅的尺寸、克數也變小了。禮盒樸素又簡約四川南充一家超市今年售賣的月餅三分之二以上為散裝月餅。目前已上架一周多, 有的市民會購買少許嘗鮮, 要到中秋節臨近的時候月餅最熱銷。 禮盒裝月餅剛上市,佔比也不多,價位相比以往更加「親民」。
  • 綠水青山彩車 「車山人水」寓意深
    「車為山、人為水」    共同構成一幅流動畫卷    三輛彩車主要運用了黃、綠、藍三種色調,遊行隊伍展現的是「水」,他們和展現「山」的彩車一起共同構成完整的綠水青山。不僅如此,車和人構成的還是一幅流動的大畫卷。
  • 不過,今年的月亮變「瘦」了
    月亮變「瘦」天公作美,今年中秋之夜,大家能欣賞到彩雲追月的景象。今年4月,「超級月亮」現身夜空今年中秋月最圓時刻出現雁蕩山賞月葉金濤 攝推薦人:山上海邊賞月梁滋卉/攝推薦人:陳建新推薦地:公園賞月梁琳 攝推薦人:林丹推薦地:
  • 吉林2萬餘顆林下參不翼而飛,「跑山」竊賊竟是「行內人」
    經民警偵查研判,做出嫌疑人是3名「行內人」的判斷,隨即向集安邊境管理大隊和集安市公安局匯報,聯合組建專案組加大案件偵辦力度。案發現場地處深山密林,所留線索較少。專案組經過現場勘察、走訪摸排,將花甸鎮鄭某波納入視線。
  • 冬至前夕登頂梧桐山
    前往梧桐山北門的街道早上九點,在梧桐山總站走下公交車時,微風拂面,頗有料峭之感。冬至將至,看來寒氣已開始如期籠罩嶺南大地了。好在通往集合地點(梧桐山北門)的街道上陽光普照,容易讓人產生身寒心暖的快感。這條街道處於山水之間,早晨的空氣格外新鮮,正好時間有多,我便緩緩而行,細細體味清晨的舒爽,越靠近山門,越覺得心曠神怡。
  • 2019世界環境日「樹山環保行」暨康復進通安活動圓滿結束
    2019世界環境日「樹山環保行」暨康復進通安活動圓滿結束 2019-06-13 0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緯30°·中國行 第六十九集 常德 壺瓶山夜行《遠方的家...
    本節目主要內容:1、常德:壺瓶山夜行;2、常德:徒步壺瓶山;3、常德:扳罾捕魚;4、常德:走訪夾山寺;5、常德:感悟「禪茶一味」。 北緯30°·中國行 第六十九集 常德 壺瓶山夜行《遠方的家》 20121001 本節目主要內容:1、常德:壺瓶山夜行;2、常德:徒步壺瓶山;3、常德:扳罾捕魚;4、常德:走訪夾山寺;5、常德:感悟「禪茶一味」。
  • 凡人修仙傳都打不過的國漫:霧山五行!國漫新扛把子,今年就吹他
    今年的七月很不一般,國漫出現了罕見的神仙打架場面。B站上,《元龍》珠玉在前,《凡人修仙傳》令漫迷們直呼上頭......而阿柒今天要講的《霧山五行》,風頭絲毫不弱於前兩部。目前,《元龍》在B站的評分是9.4,3萬人評分;《凡人修仙傳》在B站評分為9.6分,2.7萬人評分。
  • 今日天氣:西藏山南,15℃!
    最近,似乎各地都下雪了在寒風蕭瑟,雪花紛飛的時節今年也成了大家印象裡最冷的一年但冬天,好像把西藏「忘記」了看看這近10天的全國氣溫距平實況圖雪域高原居然成了熱烈紅?看看這豔陽高照看看這金色陽光再看看手機裡的天氣預報:山南市,晴天,15℃誰能想到,山南冬天,這麼溫暖?(註:此溫度為山南市區溫度)冬天,大家最在意的,肯定就是溫度了,有陽光的日子,連心情都會變好。很多人印象裡的西藏,雪域高原,寒冷、缺氧、光禿禿……那到了冬天,更不敢進藏了。
  • 飛行系寶可夢再次進化,烏鴉頭頭變座山雕,兩代家門鳥獲得蛻變
    飛行系寶可夢在寶可夢屬性裡也是一門熱門屬性,大王燕、貓頭夜鷹等家門鳥也是讓人印象深刻。然而當這些飛行系寶可夢再次進化之時,你是否還認得出來呢?一起來看看吧!PS:非官方,純屬娛樂,認真你就輸了~眉毛鬍子一塊湊~貓頭夜鷹貓頭夜鷹是家門鳥中的特殊品種,雖然屬性上依舊是「一般系+飛行系」,但是卻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超能力系技能。
  • 加州十萬人撤離!為何美國山火燒幾月,而中國幾天就能撲滅?
    今年的山火季節燒毀的總面積創紀錄,加州歷史上最大的20場山火中有6場發生在2020年。據報告,大火已經摧毀了3900多座建築。 近日,網絡上開始從傳播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加州天空呈現紅色,仿佛「世界末日」一般,白天車輛行駛也必須打開路燈。據報導,北至加拿大、南至加州南部海岸,居民出現呼吸系統問題的風險因此加大。
  • 澳大利亞每年都有山火,為什麼今年失控了?
    他們雖然無法出門,但已經比那些原本打算在東海岸度假的旅客和農場工人們幸運得多。多數公路封鎖,大巴上的人們會被疏散至最近的避難所——那很有可能是沙灘上的帳篷和房車。農場工人則可能面臨失去房子、莊園和牲畜的窘境。很難想像以藍天白云為傲的澳洲,反而最先出現了世界末日的景象。
  • 長白山下新「愚公」:一座山,三代人,60年
    對的是,60年前老樸一家就搬到了長白山下,三代人一直與這座山打交道。不對的是,他們不移山,他們守護山。今年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建區60周年,「愚公」一家也整整守護了這座山60年。第一代:「活地圖」「鐵腳板」1960年4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