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服老思 P話 收錄於話題#數據7#行山5#可視化4#香港5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種感覺,好像今年身邊行山的人變多了?
比如,��這裡推薦的 7 個 Youtube 頻道,幾乎都是今年發跡。
除了網紅外,經典明星也頻頻露面行山。
圖:劉嘉玲 微頭條 https://www.toutiao.com/w/a1676254329560072/
圖:https://s.weibo.com/weibo?q=%23%E5%91%A8%E6%B6%A6%E5%8F%91%E8%BF%91%E7%85%A7%23
疫情之下,行山還是非常安全的消遣方式,似乎今年受到各個階層的熱愛。
我自己的經驗也大致如此。
以前到周末時,問朋友怎麼過,可能是看電影、喝咖啡、看書、加班…… 今年得到最多的答案是 「行山」。
根據 Trail Watch 的數據,香港人這一年行走了 1617325000 米,可以繞地球 40 圈…… 平均每天錄得 460 條行山軌跡,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 Trail Watch,還有不少用戶使用 Strava、Apple fitness、Google Fit、微信運動……
除了會記步的人外,也有不少人是佛系遊山的。通常一個路人局裡面,可能有超過一半的人不會特意記錄軌跡。
香港行山 2020
接下來我們看看來自 Trail Watch 的數據。
��Trail Watch 是一款流行的行山記步 App,其 gpx 文件公開。由於記錄量過大,我們進行了 1/100 的採樣。所以下列圖表中的計數和距離,都需要乘上 100 來解讀。
從記錄條目數量來看,今年似乎翻倍了,而 2017 - 2019 三年的記錄數量並沒太大區別。Trail Watch 的上一次日活增長,是在 2016 - 2017 之間,不知道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
行山距離方面,趨勢和記錄條數差不多。說明單次運動強度變化不大。
快速拉個 regplot 看看,距離和次數基本是正比的,單次運動距離大多在 8km-10km 之間。
2020 年的記錄,大概是 2017-2019 年均的兩倍。
可能受到疫情的刺激,出現了群體性的報復性行山。
以我自己為例。由於種種原因,我是一個長期沒有周末的人。過去幾年哪怕是出門跑步,也只給半個小時的預算。沒有熱身運動、也提不起訓練強度,其實沒什麼效果,就是跑了個寂寞,一邊跑還開個「得到」,造成運動和學習的交叉感染。
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開始��關注體重、��增加有氧運動、��改變作息到 957。為了行山,��頂著雷暴上了蚺設尖;仔細研究了��山上的標記,對比了��20+款行山網站、App,找到了��用攝像頭測心率的方案;為了穿港島拍日落,把港島大小路徑踩了個遍,有次手機跑到沒電,最後��成功以 3:20 的成績,橫穿港島,給自己設了個 benchmark。
橫穿港島路徑,俗稱 「割青蛙」
我們知道,香港��已經來了 4 波疫情,那人類的暴走和這時間有關係嗎?
以下是按年月做的日曆圖。
2020 年 12 月(右下角),真是黑得厲害……
改成線圖以便比較季節特性。
可以看到,過往確實人們更喜歡在秋冬季行山。香港的夏季是比較熱的,一些無遮擋的路徑容易造成中暑,所以 7、8 月通常低谷。今年 8 月卻特別亮眼,估計我也貢獻了不少數據,由於第三波疫情導致居家工作,我一般是��早起先行山,然後工作,兩個月累計錄得 400km 左右,但這隻佔同期總體的萬分之五……
隨著第三波疫情控制住,9 月份人們恢復了「正常的娛樂方式」,山際打卡數量驟降。
接著就是 10 月份的芒草熱了……
圖:Google Trends
通常芒草的熱搜會出現在 10 月和 12 月兩個高峰,而對比往年來看,今年特別多……
但是你在這個時候去大東山的話,估計主要是看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從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眾
大東山 2020 年 10 月。圖:HK01
不知道第 5 波疫情來臨時,下一波行山熱潮會否更高。
我們拭目以待。
災難與運動
人類為什麼會暴走呢?
上個月隔離的時候,學習了��《天生跑者》這本書。由於理論知識的補充,我非常確信人類是適合遠距奔跑的。而在遠古時代,人類可沒有橡膠跑道,他們都是跑山。所以我感覺暴走是個基因問題,人類天生就會用它來應對某種情況。
我們來看兩組圖。
這張來自渣打馬拉松。這裡面能看到什麼關鍵詞嗎?健康、朝氣、競技、集體、耐力、節律……
圖:https://tour.settour.com.tw/product/GFG0000007704
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臺無人機,把這些人都換成動物,那感覺一下就變了…… 好像它們背後有一群獅子。
如果你看到動物大狂奔,一定是種緊張的氛圍。
圖:https://www.istockphoto.com/hk/%E5%BD%B1%E7%89%87/%E7%89%9B%E7%BE%A4%E8%B7%91%E9%81%8E%E7%94%B0%E9%87%8E-gm1006143338-271583456
由於自然環境的險惡,動物都學會了日常節省體力,以便應對下一次緊急狀況。如果你看到成群的動物,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朝著一個方向跑,估計是遇到危險了。
只有人是個例外:人類會花幾千塊錢的報名費去買虐。
但這個表面的例外,是否真是人類的不同呢?
遠距奔跑這項運動,美國有更長的歷史,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第一次跑馬熱,是在 30 年代,當時正值大蕭條時期。
第二次熱潮在 70 年代。這期間的美國,真的如我們小學課本所說,水深火熱:冷戰消耗了大量財力,越戰造成的創傷,甘迺迪被殺,種族暴力急升,…… NIKE 就是這個時候發跡的,在之前人類幾乎沒有跑鞋的概念。
第三次是 911 事件後,越野跑成了美國增長最快的戶外運動。
再看下國內的統計數據,2015 年(只看認證賽事)迎來了一個跳躍式增長,而後一直保持。規模賽事在 2018 年也迎來了一波跳躍增長,而 2019 繼續增長。
《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https://k.sina.cn/article_5035718026_12c26f58a01900qs14.html
對這代人來說,災難的記憶還未走遠:2015 的股災,2018 的貿易戰,2020 的新冠疫情。
我們似乎發現一個規律:
當事情越糟糕的時候,人類就越喜歡奔跑
不得不說,2020 太糟糕了。
患難和友誼
有多少人沉沒,就有多少人等待重生。從古至今,遠距奔跑一直是人類應對危機的標配。在奔跑中,人類與自己和解。
小鎮 Leadville 作為超馬鼻祖,它的歷史似乎也說明了這點。
Leadville 曾經有過一陣淘金熱,它的山脈中富含鉬(Mo)礦,鉬可以增加鋼材強度。由於冷戰拉高了鋼材的需求,所以 Leadville 盛極一時。隨著冷戰的結束,大量產能過剩,而「偏科」的小鎮,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迅速衰敗。一些人離開了 Leadville,本地頻繁發生家暴、虐童等事件。
1982 年,由礦工群體組成了一場超級馬拉松:全長 100 miles,是 4 個標準馬拉松的距離……
這個地標式的賽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
儘管只有 2600 人居住,小鎮還是逐漸恢復,2000 年後,Leadville 的主要經濟來源已經轉為戶外運動和旅遊。
來自 Colorado 的礦工,Ken,也是 Leadville Trail 100 的創始人。他的話或許能解釋,在枯燥的耐力運動中,我們能得到什麼:
Make friends with pain, and you will never be alone.
-- Ken Chlouber
完
—
控制感 | 好奇心 | 弱連結
原標題:《今年行山的人變多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