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多個溴聯苯醚新轉化產物

2021-01-08 科學網

 

多溴聯苯醚(PBDEs,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是廣泛用於電子電器、建材、紡織、化工等行業的溴代阻燃劑,市場銷售的商業產品主要為五溴聯苯醚(Penta-BDEs),八溴聯苯醚(Octa-BDEs)和十溴聯苯醚(BDE-209)。由於Penta-BDEs和Octa-BDEs具有顯著的持久性和毒性,已被正式列入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清單。對於佔全球PBDEs使用量75%以上的BDE-209是否列入清單目前尚存爭議。近幾年,隨著歐盟、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相繼停止/或計劃停止BDE-209的生產和銷售,一些跨國企業將BDE-209的生產及相關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BDE-209生產基地,該化合物大量的生產使用以及歷史環境儲量將給我國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同時BDE-209一旦被禁用我國還將面臨國際履約等重要國家需求。

 

儘管BDE-209可在生物體和人體內富集,但由於該類化合物自身毒性相對較小,BDE-209轉化產物及其毒理的研究是其生態/健康風險評估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BDE-209是否被禁用的重要科學證據。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已在BDE-209的脫溴轉化產物及其機理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但其它形式的轉化產物研究還剛剛起步,相關報導很少。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於志強研究員的研究團隊,以電子垃圾高風險暴露區和典型城市為研究靶區,針對大氣、土壤以及人體血液樣品開展PBDEs研究,建立了一套從篩選、識別到結構預測、標樣合成與確認的有關新化合物鑑定的完整方法,在BDE-209新轉化產物的研究方面取得兩方面重要突破,獲得原創性研究成果:

 

1) 在電子垃圾拆解地區土壤/大氣、廣州室內外大氣中成功發現、並通過合成標樣確認了環境介質中可能普遍存在溴氯混合聯苯醚化合物,其中的兩個九溴一氯聯苯醚系從未報導的新化合物。該成果證實PBDEs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除脫溴轉化成低溴代聯苯醚外,通過溴氯原子的置換轉化成溴氯混合化合物也是重要的轉化途徑之一,為BDE-209在環境介質中的分子結構轉化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2) 通過對電子垃圾拆解地區人體血液中POPs的篩選、分析,發現人體血液中可富集極高濃度的十溴聯苯醚,同時首次發現十餘個未知新化合物,大部分為含溴/含氯阻燃劑的轉化產物。其中有3個未知化合物,從發現、結構預測、到合成標樣、反覆共注與確認,歷時4年,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鑑定出的3個新高溴聯苯醚的羥基代謝產物,證實高溴PBDEs,如BDE-209可在人體內發生氧化代謝,並生成相關的代謝物。這是國際首次發現的高溴聯苯醚代謝新化合物。

 

上述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期刊(Yu et al.,2010,44: 3979; Yu et al.,2011,45: 2619),在環境和人體血液中發現的五個新化合物得到美國化學學會頒布的CAS編號(C12H2Br8O2,1227195-27-8; C12H2Br8O2,1227195-28-9; C12HBr9O2,1227195-29-0; C12Br9ClO,1283109-74-9; C12Br9ClO ,1283109-75-0)。(來源: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廣州地化所在環境介質和人體血液中發現十溴聯苯醚的新轉化產物
    儘管BDE-209可在生物體和人體內富集,但由於該類化合物自身毒性相對較小,BDE-209轉化產物及其毒理的研究是其生態/健康風險評估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BDE-209是否被禁用的重要科學證據。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已在BDE-209的脫溴轉化產物及其機理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工作,但其它形式的轉化產物研究還剛剛起步,相關報導很少。
  • 新突破有望實現有機物碳氫鍵精準轉化
    科技日報訊(記者聶翠蓉)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獲悉,該所劉國生課題組在有機分子精準轉化領域取得突破。他們與香港科技大學林振陽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揭示了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轉移有機分子中氫原子的新機制,有望實現對複雜烯烴中碳氫鍵的精準轉化。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新研究發現:多個影響酒量的新基因,大規模基因組分析揭示酒量高低...
    酒,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酒文化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壯大。位於河南的賈湖遺址曾出土多個陶罐,殘留物檢測表明這些陶罐曾裝過用大米、蜂蜜和水果製成的酒,賈湖遺址處於石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7000—前5600年),也就是說8000年前我國人民就開始釀酒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類化合物結構複雜,具有多個連續的手性中心,而且生物活性多樣,特別是能作為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 PKC)的調節劑。這類化合物中的一個典型代表,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目前已進入II期臨床研究,有希望開發成為一種白血病治療藥物。
  • 開拓烯烴新反應:焦寧研究團隊報導大宗化學品苯乙烯脫烯基碳碳鍵斷裂轉化方法
    ;而其他類型的轉化研究比較少:尤其是通過脫烯基碳碳鍵斷裂未見報導(圖2)。該方法為芳基烯烴的轉化提供了新思路,實現了大宗化學品利用新突破。,作者提出了非傳統碳碳單鍵斷裂新策略,開發了烯烴的新利用途徑及斷鍵模式,為烯烴活化及小分子的利用提供了思路
  • 吲哚類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報導了Dippinine-Chippiine同系天然產物(+)-Tronocarpine的首次不對稱全合成及其絕對構型確定後,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福社課題組在該領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進展
  •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泥穩定化處理產物轉化機理及可利用價值揭示
    包括德國工業標準(DIN4045)在內的多個文獻對汙泥穩定化處理給出了一致定義,即經穩定化處理後,汙泥中的固體物質、產生氣味的物質和病原菌得到減少;其內涵是處理後的產物不再腐敗發臭,不腐敗發臭的根本原因在於微生物對穩定化處理後產物的分解作用是緩慢的。
  • 「魚博士」藍家湖 發現新魚種60多個
    「魚博士」藍家湖 發現新魚種60多個2015-06-01 15: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河池日報他從事魚類研究33年來,踏遍廣西30多個縣的江河溶洞,發現63個新魚種,為中國南方的淡水養殖產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日前,記者在都安採訪了藍家湖。    發現63個新魚種    這是藍家湖的家,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個實驗室。
  • 「2018首屆國際合成生物學論壇—天然產物的微生物轉化」會議在...
    2018年9月19-21日,由南京工業大學歐陽平凱院士與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Jay Keasling教授共同發起、南京工業大學與楓楊生物研發(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8首屆國際合成生物學論壇—天然產物的微生物轉化
  • 西農高錦明教授團隊在靈芝天然產物發現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化學與藥學院高錦明教授團隊從野生圓形靈芝(Ganodermaorbiforme)子實體中發現了兩個高度氧化的新骨架類型三萜分子。該研究以「Ganorbifates A and B from Ganoderma orbiforme, Determined by DFT Calculations of NMR data and ECD spectra.」為題在線發表於「雙一流」和自然指數期刊《ChemicalCommunications》(2020, DOI: 10.1039/d0cc04679)上。
  • 多環芳烴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研究進展!
    主要內容:多環芳烴(PAHs)作為一種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因其危害性突出備受關注,微生物降解作為一種高效的修復手段,逐漸成為環境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綜述PAHs生物降解及轉化途徑的國內外研究進展雙加氧酶是多種成分所組成的酶,通常由還原酶、鐵氧化還原蛋白和末端亞基加氧酶所組成[40]。在雙加氧酶作用下,PAHs會轉化為二氫二醇化合物,並在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二醇中間產物,隨後通過鄰位斷裂途徑或間位斷裂途徑的內環斷裂雙加氧酶或外環斷裂雙加氧酶降解,形成中間產物,如鄰苯二酚,最終轉變為三羧酸(TCA)循環的小分子物質[40]。
  • 研究人員發現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烯的關鍵中間體
    近來,利用可再生電力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合物的電化學轉化(e-chemical)技術受到了廣泛關注。這種綠色技術是以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唯一的原料化學品,代替傳統的化石燃料,採用電化學反應合成各種化合物。電化學二氧化碳轉化可以生產一氧化碳、乙烯等石化工業中增值的重要分子。
  • 我國甲烷高效轉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團隊基於「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創造性地構建了矽化物晶格限域的單中心鐵催化劑,成功實現了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
  • 上海生科院發現對動脈粥樣硬化具有保護作用的磷脂氧化產物
    該研究在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發現一類新的磷脂氧化產物,通過細胞、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證明這類氧化產物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以及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發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炎症和氧化應激發揮重要的作用。
  • 福建物構所: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
    而由主體催化初始客體反應原位產生新客體、且新客體進一步反過來誘導主體結構發生轉化的現象極其罕見。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客體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的仿生結構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有機所高效集成合成膽甾醇類天然產物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田偉生課題組發展的從甾體皂甙元合成甾體-16-羥基-22-酸內酯的方法以及用其合成天然甾醇化合物的新策略,為具有挑戰性的天然甾醇化合物合成開啟了一扇大門,為天然甾醇化合物生物活性及其構效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所需樣品
  • 又有新發現,火星上發現「神秘天眼」,它是外星產物嗎?
    又有新發現,火星上出現「神秘天眼」,它是外星產物嗎?宇宙是個神奇的存在,它好像是個「老母親」,在宇宙中有眾多星體運行,不過似乎只有地球孕育出了生命,地球身為八大行星之一,它還有很多「好兄弟」,像火星、月球等等,都伴隨著地球一起成長。
  • 新發現引力波可研究黑洞如何配對
    研究人員稱,新發現引力波擁有多個頻率,再一次證實愛因斯坦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此次事件也可以幫助理論家釐清黑洞對如何形成。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於2015年首次檢測到引力波,兩年後,義大利「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加入這場引力波圍捕行動中,到2017年8月,這些探測器總共探測到10次黑洞並和事件。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劉永宏學科組長期從事海洋微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研究,學科組周雪峰研究員對我國南海永興島附近低潮帶珊瑚礁來源的腔節藻進行了多年的共附生微生物代謝產物研究,近期在新穎天然產物和藥物先導物發現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在植物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2-02   今日/總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