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所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新發地...

2021-01-08 食品夥伴網

  2020年以來,新型冠狀

病毒

肺炎的暴發,在世界範圍內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國通過救治病人和嚴格的非藥物幹預等措施,迅速控制了

疫情

在國內的流行;隨後,通過對入境人員的全面檢測與隔離,有效控制了境外疫情的輸入。然而,新冠病毒的感染和傳播路徑,尚未被完全了解。例如2020年7月以來,我國多地從進口冷凍

食品

包裝表面檢測到新冠病毒的核酸,但其傳播風險一直不很明確。認真評估食品冷鏈在病毒感染和傳播路徑中的作用和風險,是「外防輸入」的重要措施,對於完善當前防控策略、避免疫情再發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0月23日,中國

醫學

科學院病原

生物

學研究所聯合

北京

市疾病

預防

控制中心、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和中國科學院北京

基因

組研究所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

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題為「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再現可能源於冷鏈

食品汙染

」(Cold-chain foodco

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in Beij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對2020年6月北京疫情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揭示了該疫情可能源於冷鏈食品汙染,提出冷鏈運輸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新途徑。

 

  2020年6月11日,1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突現,打破了北京連續56天無新增病例的平靜。該患者(指示病例)馬上就被收治,病情也很快得到控制,但是他從何處感染了病毒,卻成了一個謎。針對這個病例迅即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通過對其所到地區和接觸人員的排查,發現2份來自北京

新發地

市場的環境樣本呈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隨後對該市場538名員工擴大進行病毒核酸篩查,又發現45人為陽性。新發地市場隨即成為關注的焦點,北京市有關部門果斷對該市場採取關閉措施,以有力遏止疫情的蔓延。

 

  為了解病毒感染情況,6月15日,北京市啟動了全市核酸篩查。通過對1000餘萬人口和5000餘份環境樣本的檢測,共發現368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這些感染者均與新發地市場有直接或者間接關聯:其中169人是新發地市場的工作人員,103人於5月30日至6月12日期間去過新發地市場,其餘96人均為上述人員的接觸者。未發現獨立於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提示新發地市場是此次疫情暴發的單一源頭。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樣本的空間分布進行了認真梳理,發現有122個感染者是新發地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牛羊肉大廳)的工作人員,佔這個區域584名工作人員的20.9%;而市場內其它區域的陽性率僅為1.7%。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這些病例明顯地集中在該大廳的海鮮水產售賣區。接下來對所有攤位的環境樣本進行核酸檢測,發現有14個攤位的工作人員和環境樣本均為新冠陽性,這些攤位隨即成為感染源頭的重點調查對象。

  上圖:新發地綜合交易大廳地下一層的工作人員與環境樣本新冠病毒核酸陽性的空間分布圖及相關攤位病例的抗體檢測結果

 

  隨後對5月下旬曾經接觸過這14個攤位的3294名顧客進行了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發現有5人呈現陽性,且這5人均在5月30日至31日間去過S14號攤位。這5位顧客及其密切接觸者在過去14天內均未到訪過中高風險區域或接觸過來自中高風險區域的人員。S14號攤位的7位工作人員均為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且症狀出現時間相對較早。這些跡象提示S14號攤位可能是感染的源頭,考慮到同期未發現獨立於該市場的早期傳播鏈或獨立傳播鏈,這進一步提示疫情是由新發地市場向外傳播。為了進一步明確這一判斷,研究團隊利用自主開發的低病毒載量樣品處理方法,對110個病例和環境樣本進行了高通量核酸測序,共獲得了72條高質量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這些序列均具有8個特徵性突變位點(C241T、C3037T、C14408T、A23403G、GGG28881-28883AAC和C6026T),這些位點在我國此前的本土和輸入病例中從未發現過。與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資料庫比對,發現除C6026T之外,具有其它7個突變位點的病毒主要存在於歐洲。這些結果進一步提示新發地疫情的病毒應為單一性的新發境外輸入。

  上圖:新發地疫情中的病例和環境樣本中獲得病毒基因組序列分析表明其病毒序列具有明顯的突變特徵,和我國之前所發現的本土及輸入病例均不相同,揭示該次疫情應為單一性的境外輸入

 

  綜合上述結果,同時確認S14號攤位的工作人員未接觸過疑似或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且5月至6月初期北京也無報告新增感染病例,提示病毒極可能來源於境外輸入。進一步調查顯示,S14號攤位售賣的物品中冰鮮三文魚是唯一來自境外的商品,且攤主曾於5月30日從某供應商(X公司)處採買過從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國家進口、包裝完整的三文魚,在市場內切割處理後零售。為此,對新發地市場內所有三文魚供應商的冷庫進行了採樣檢測,發現X公司有5份魚體拭子樣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中1份未開封魚體拭子樣本中測序獲得的病毒基因組序列與本次疫情中人和環境樣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

 

  因未能從魚體上分離獲得活病毒,因此尚無法證明魚體上的病毒活力。但是將高質量病毒基因組序列特徵分析與流行病學調查結合,提示來自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極有可能為本次新發地疫情病毒源頭。在本文發表過程中,中國疾控中心報告從青島獲取的冷鏈食品中分離出新冠病毒,進一步提示冷鏈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本研究對於揭示北京新發地疫情的病毒來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為優化疫情常態化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論文的完成,體現了多個研究機構中不同專業背景科研人員之間的精誠合作,也為今後類似複雜問題的快速解決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借鑑。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肺炎現場流調和檢測組以及各區疾控中心參與完成現場調查、樣本採集和核酸篩查。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王健偉/任麗麗研究團隊在P3實驗室完成了樣品的核酸檢測和測序前處理流程。北京大學黃巖誼與清華大學王建斌課題組發展的快速基因組測序樣品處理方法為新發地疫情關鍵樣品的準確快速病毒測序提供了技術基礎和實驗支持。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李明錕課題組完成了對關鍵樣品序列的分析。協作組共同完成數據分析。該工作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統籌協調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科技部應急項目、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資助。快速響應的高通量測序工作得到了北京大學ICG/BIOPIC高通量測序平臺的積極協助。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龐星火主任醫師、吳雙勝主管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任麗麗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生馬文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王健偉研究員、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化學學院黃巖誼教授,清華大學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王建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李明錕研究員,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王全意研究員、潘陽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在新型冠狀病毒發現鑑定、臨床特徵研究、病毒免疫特徵和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北京新發地疫情中按照上級單位要求,在新發地追蹤病毒變異和石景山區樣本篩查等多線全力發揮疫情應急科技支撐工作,解析這一新型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和潛在風險,為保障首都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Abstract: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nsr/nwaa264/5936602

 

  Article (free access):

 

  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a264/5936602?guestAccessKey=cf6eccff-710d-4f94-86f5-15b8e5a62c4b

相關焦點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在ScienceOpen上免費發表您的預印本
    研究人員發表預印本的好處在於,他們既可以從同行那裡得到早期反饋,然後仍然可以在選擇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最終版本。為了支持研究人員充分利用預印本的好處,ScienceOpen很高興宣布,在我們的平臺上推出開放和免費的預印本服務!有了這個服務,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個免費和便捷的界面上傳、發表和推廣他們的預印本。
  • 高福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10月21日,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M)在2019年年度會議上公布了新當選的90名成員和10名外籍成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高福是當選的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國科學家。
  • 2021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招聘...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以下簡稱為所院)成立於1978年,是一所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所(院)以學科建設為基礎,重視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現承擔著科研和教學兩大任務:科研方面目前承擔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科技支撐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創新研究群體、傑出青年基金、創新引智計劃等百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教學方面承擔著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的教學任務,是國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 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源頭何在?最新研究成果公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劉世昕)10月27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微信公眾號上披露了該機構聯合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機構攻關的最新成果,認為來自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極有可能是今年6月新發地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源頭。
  • 發表眾多Nature及Science等頂級期刊的美國科學院院士,由於性騷擾...
    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近期由於性騷擾,而受到大學的紀律處罰,不得已從大學辭職。他發表了150項研究成果,其中包括《科學》和《自然》等頂級期刊;是Neuron和其他期刊的編輯委員;並且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多單位合作解析北京新發地疫情源頭
    2020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在線發表題為:Cold-chain food contamination as the possible origin of Covid-19 resurgence
  • 中國發布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趙振東先進事跡報告會
    中國網12月1日訊(記者 張豔玲)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振東同志,奮戰在疫苗研發一線,連續作戰200多天,積勞成疾,不幸離世。11月3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行趙振東先進事跡報告會,師生共同懷念致敬趙振東同志。趙振東同志生前為病原所研究員,課題組長,科技處長,「協和學者」特聘教授。
  •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實驗臺櫃等設備採購項目(第二次)公開...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實驗臺櫃等設備採購項目(第二次) 品目 貨物/家具用具/櫃類/金屬質櫃類,貨物/家具用具/臺、桌類/其他臺、桌類 採購單位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10月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
    北京新發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值得一提的是,據此前媒體報導,在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
  • 北京新發地新冠疫情病毒源頭有了最新結論,原來是……
    值得一提的是,據此前媒體報導,在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青島市副市長欒新介紹,青島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傳人、冷凍條件可長期存活。,和我國之前所發現的本土及輸入病例均不相同,揭示該次疫情應為單一性的境外輸入。
  • 新發地源頭為何極有可能是境外冷鏈食品?科學家詳解發現之旅
    然而就在此時,北京新發地市場突然出現了1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並且引發了一波疫情。他是從何處感染了新冠病毒?來自中國的科學團隊展開了追蹤。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地壇醫院、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的共同努力下,科學家最終將「疑兇」鎖定在境外冷鏈進口食品上。這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提出新冠病毒可能在冷鏈中傳播的發現。
  • 北京新發地疫情,病毒來自這裡......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冷鏈運輸或為
  •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遠立:對新冠病毒認知存在四大不確定性 警惕下一個新發傳染病
    11月2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執行院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劉遠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人類面臨新發傳染病的間隔期快速縮短,「必須要做好與狼共舞的長期準備」。
  • 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揭牌
    關注我們 10月12日上午,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在我院揭牌,中國真菌研究方面兩位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廖萬清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洪鐸悉數到場,這意味著浦東新區具備了病原真菌檢驗能力。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加工所食用菌團隊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
    近日,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加工所殷朝敏博士撰寫的綜述論文《The Impact of Mushroom Polysaccharides on Gut Microbiota and Its Beneficial Effects to Host: A Review》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在線發表。
  • 2020年8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3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8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proteasome controls ESCRT-III–mediated cell division in an archaeon」。
  • 北京新發地市場的病毒來自何方?最新結論來了
    10月23日,清華大學、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發文,通過分析相關病例、環境與食品等樣品的核酸測序和病毒基因組序列,結合全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大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揭示,該疫情中病毒源頭極有可能是境外疫情高發區的冷鏈進口食品,並提出
  • 方精雲院士參與領導的全球碳收支研究作為Article在Science上發表
    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球森林的CO2淨吸收主要由北方森林和溫帶森林所產生。研究還顯示,中國森林是一個重要的碳匯(即碳的淨固定量),年平均碳匯量由1990年代的1.3億噸,增加到近期的1.8億噸;平均單位面積的碳匯量由每年每公頃的0.96噸增加到1.22噸。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生態建設在減緩大氣CO2濃度上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