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李政道設計,世界實驗室出資建造,以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名義贈送的伽利略銅像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落成。由世界實驗室主席安東尼諾·齊基基主持的銅像落成典禮4月28日舉行,義大利文化部部長卡桑德羅·邦迪、中國駐義大利大使丁偉等出席。
李政道致信祝賀。他在信中指出,自馬可波羅以來,中意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文化科技交流。例如,1607年,明朝大學士徐光啟和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合作譯出了6卷本《幾何原本》。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的引入,對於中國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很大影響。
伽利略銅像坐落在由米開朗基羅臨終前設計的國立聖瑪利亞天使與殉道者大教堂前。這是該教堂建造後約450年歷史中唯一的新增塑像。丁偉在致辭中表示,伽利略銅像作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送給義大利科學界的禮物,再次展現出中國人民對義大利人民的友好情誼,也體現了中國科技界對義大利同行的尊敬。希望兩國人民以伽利略勇敢、思考與追求的偉大精神為動力,攜手共創人類更加和平、美好的未來。
為了紀念這位現代科學創始人的傳奇人生,由李政道創意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寓意深刻。銅像中的伽利略身穿長袍,手持他建造和使用過的望遠鏡凝視遠方,長袍上雕刻了4排大小點組合,分別代表了木星和它的衛星在不同日子的位置。
2008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望遠鏡發明400周年科學大師講演會上,李政道作了《以天之語,解物之道》的演講,對這幾排大小點組合進行了清晰說明。當時天主教認可的說法是:一切星體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地球是中心。可是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用他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看木星,卻得出了正確的、完全不同的結論——他發現木星右邊有1顆小星,左邊有兩顆小星;第二天,變成了右邊有3顆小星,左邊沒有小星;再過兩天看,右邊小行星不見了,左邊卻有兩顆小暗星;再過一天又有新變化……如此,根據連續共7天的觀察結果,伽利略推斷這些小星都是木星的「月亮」,就是說木星有4個月亮,而這些木星的月亮都繞著木星轉,而不是繞著地球轉。這就證明,並不是一切星辰都圍繞著地球轉,因而推翻了當時天主教的錯誤說法。
中國郵政部門曾經在1991年發行了由李政道設計的紀念伽利略明信片。近30年來,齊基基領導下的世界實驗室在物理、醫學、農業、氣象、地學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科學技術的援助。1986年,在中國政府的支持和世界實驗室的捐助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成立,掛靠中國科學院,20多年來,在李政道領導下,該中心為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促進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作出了貢獻。世界實驗室與中國幾十年的密切合作體現了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的科學思想。(柯訊) (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