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義大利落成(組圖)

2021-01-13 搜狐網
已落成的伽利略銅像及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草圖

  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李政道設計,世界實驗室出資建造,以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名義贈送的伽利略銅像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落成。由世界實驗室主席安東尼諾·齊基基主持的銅像落成典禮4月28日舉行,義大利文化部部長卡桑德羅·邦迪、中國駐義大利大使丁偉等出席。

  李政道致信祝賀。他在信中指出,自馬可波羅以來,中意兩國之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文化科技交流。例如,1607年,明朝大學士徐光啟和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合作譯出了6卷本《幾何原本》。歐幾裡得《幾何原本》的引入,對於中國近代科學的興起產生了很大影響。

  伽利略銅像坐落在由米開朗基羅臨終前設計的國立聖瑪利亞天使與殉道者大教堂前。這是該教堂建造後約450年歷史中唯一的新增塑像。丁偉在致辭中表示,伽利略銅像作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送給義大利科學界的禮物,再次展現出中國人民對義大利人民的友好情誼,也體現了中國科技界對義大利同行的尊敬。希望兩國人民以伽利略勇敢、思考與追求的偉大精神為動力,攜手共創人類更加和平、美好的未來。

  為了紀念這位現代科學創始人的傳奇人生,由李政道創意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寓意深刻。銅像中的伽利略身穿長袍,手持他建造和使用過的望遠鏡凝視遠方,長袍上雕刻了4排大小點組合,分別代表了木星和它的衛星在不同日子的位置。

  2008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望遠鏡發明400周年科學大師講演會上,李政道作了《以天之語,解物之道》的演講,對這幾排大小點組合進行了清晰說明。當時天主教認可的說法是:一切星體都圍繞著地球轉動,地球是中心。可是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用他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看木星,卻得出了正確的、完全不同的結論——他發現木星右邊有1顆小星,左邊有兩顆小星;第二天,變成了右邊有3顆小星,左邊沒有小星;再過兩天看,右邊小行星不見了,左邊卻有兩顆小暗星;再過一天又有新變化……如此,根據連續共7天的觀察結果,伽利略推斷這些小星都是木星的「月亮」,就是說木星有4個月亮,而這些木星的月亮都繞著木星轉,而不是繞著地球轉。這就證明,並不是一切星辰都圍繞著地球轉,因而推翻了當時天主教的錯誤說法。

  中國郵政部門曾經在1991年發行了由李政道設計的紀念伽利略明信片。近30年來,齊基基領導下的世界實驗室在物理、醫學、農業、氣象、地學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科學技術的援助。1986年,在中國政府的支持和世界實驗室的捐助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成立,掛靠中國科學院,20多年來,在李政道領導下,該中心為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促進國內外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作出了貢獻。世界實驗室與中國幾十年的密切合作體現了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的科學思想。(柯訊) (來源:《科學時報》)

相關焦點

  • 李政道設計的伽利略銅像在羅馬揭幕(圖)
    伽裡略雕像正式揭幕(右二為丁偉大使)  人民網羅馬4月28日電 (記者 史克棟) 伽利略銅像是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設計,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送給義大利科學界的禮物。丁偉大使在致辭中指出,伽利略銅像落成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對義大利人民的友好情誼,也表達了中國科技界對義大利同行的尊敬。
  • 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先生銅像落成
    2月25日,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曹天欽先生紀念銅像落成典禮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舉行。本次活動由曹天欽基金會主辦,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協辦。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張建新,生化與細胞所老領導及現任領導,曹天欽基金會會長林其誰院士攜基金會成員,部分中國科學院院士及曹天欽先生同事、學生、生前好友等近50人參加了銅像落成典禮。典禮簡樸、肅穆,分座談追思和銅像揭幕兩個部分。
  • 著名動物營養學家楊勝先生銅像在中國農業大學落成
    著名動物營養學家、教育家楊勝先生銅像落成儀式11月1日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
  • 季羨林銅像暨紀念園落成:建衣冠冢 展生前遺物
    日前,著名學者季羨林的銅像暨紀念園在山東泰安揭幕。紀念園主體包括:季羨林銅像及衣冠冢、季荷湖。據主辦方介紹,紀念園落成後還將籌建季羨林紀念廳,用於展覽季老主要著作及生前遺物。  季羨林先生與泰山有著深厚淵源,他生前曾說過:「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山東人,我為泰山自豪。」
  • 伽利略手指在義大利展出
    義大利伽利略博物館展出的伽利略手指  東方網6月9日消息:義大利伽利略博物館定於10日開館,展出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的遺物,其中包括他的兩根手指和一枚牙齒。  這家博物館位於佛羅倫斯,原名科學歷史博物館,經兩年翻修定於10日重新開館,更名為伽利略博物館。  伽利略被譽為「現代科學之父」。他用自製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天體,進而證實日心說,因而遭受天主教教會迫害。  伽利略1642年逝世時,教會禁止將他下葬於教堂等「聖地」。近一個世紀後,人們舉行儀式,重新安葬伽利略。
  • 王羲之銅像在書聖祖籍即墨皋虞落成
    11月14日上午,王羲之銅像落成典禮暨青島皋虞羲之祖居文化研究會揭牌儀式在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東皋虞羲之文化廣場舉行,即墨區政協副主席遲建珉出席活動,並為青島皋虞羲之祖居文化研究會揭牌。現場還舉行了青島皋虞羲之祖居文化研究會首屆書畫作品展。據了解,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著名數學家潘承洞先生銅像在山東大學落成
    中國網訊 2013年1月3日,著名數學家、教育家,山東大學原校長潘承洞先生銅像揭幕儀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知新樓舉行,以紀念潘承洞先生為我國乃至國際數學研究、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為山東大學的建設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 吉林大學舉行與未名集團框架合作協議籤約儀式暨白求恩銅像落成儀式
    【文/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高健欣 攝/徐立華】6月28日,吉林大學與未名集團框架合作協議籤約儀式暨白求恩銅像落成儀式在白求恩醫學部舉行。吉林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未名集團董事長潘愛華、總裁楊曉敏及公司相關負責人,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學部長李凡、白求恩醫學部領導班子成員、各附屬醫院以及校內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參加儀式。
  • 「伽利略」號 撞向木星(組圖)
    「伽利略」號 撞向木星(組圖)   於是在1989年10月18日,「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伽利略」號木星專用探測器送入軌道。耗資14億美元的「伽利略」號探測器其貌不揚,大小相當於一輛跑車,總重約2717千克,由木星軌道探測器和大氣探測器兩部分組成,所搭載的儀器只有10件,控制其神經中樞的電腦的性能相當於一臺「蘋果」機。但是,承載著人類探索木星的殷殷期望,「伽利略」號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徵程。
  • 李政道:「一對一」教學模式成就了我(組圖)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曾在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學習。他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1957年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費米教授每周至少會抽出半天時間和我面對面討論物理問題,我們從天體聊到粒子、核子、分子、原子……這種教學模式使我終身受益。」在京出席「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的李政道這樣感懷自己的恩師。
  • 記:李政道-當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這裡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斷如《自然》雜誌曾在2005年物理年上評價出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十位,而李政道排在第六位。(前二位是牛頓和愛因斯坦)能夠獲此殊榮的科學家當世只有李能辦到。至於說李政道大師的成就除了57年的宇稱不守恆理論之外還有十幾項理論成就。領域囊括十幾個物理分支。
  • 比亞迪全球設計中心落成 打造設計金字塔
    如今,這個技術實力派向著汽車設計再出發,下一站:美美的實力派!驚豔!「黑水晶」閃耀,比亞迪打造設計金字塔6月25日,一處濃縮精華、聚集創意的能量場,一個叫做「BYD DESIGN」的巨大黑匣子,在比亞迪總部正式落成並亮相。
  • 時隔160年,馬首銅像今日回歸圓明園,背後的曲折故事你知道嗎?
    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將馬首銅像正式劃撥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清代乾隆25年,也就是公元1760年時,乾隆皇帝下令在長春園內修建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歐式園林景觀,由三朝元老洋畫師郎世寧(義大利人,歷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設計長達50餘年)主持設計,海晏堂便是出自他之手。
  • 義大利這個塔樓,因伽利略試驗聞名,與長城並稱中古世界七大奇蹟
    提到比薩斜塔,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傳說在1590年的時候,出生於義大利比薩城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就曾在比薩斜塔上將兩個重量不同的鉛球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這便是著名的比薩斜塔自由落體試驗。
  • 朱德與陳玉珍銅像揭幕儀式在四川南溪舉行(圖)
    揭幕儀式現場朱德與陳玉珍銅像  四川新聞網宜賓12月4日訊(羅平 李梅 記者 易友波)12月4日,朱德與陳玉珍銅像揭幕儀式在宜賓南溪區濱江新城舉行,以紀念我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朱和平將軍在儀式上對銅像的落成表示熱烈祝賀,並回顧了爺爺朱德在南溪的工作,與陳玉珍奶奶在南溪生活的歷史片段。朱和平回憶說,在南溪,爺爺朱德結識了南溪籍的摯友孫炳文同志,他們認真總結了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為朱德最終成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 「伽利略望遠鏡」展將辦
    作為2009國際天文年的重大活動之一,於2008年10月15日開幕的「伽利略望遠鏡」展覽將一一解答這些疑問。在北京市科協、北京天文館以及義大利大學教育科研部的共同努力下,「伽利略望遠鏡」展覽將在北京天文館A館東廳展出,於2009年元月20日結束。
  • 薩達姆「轉世」美國大兵(組圖)
    薩達姆「轉世」美國大兵(組圖)2003年7月18日,該銅像被美軍炸毀。薩達姆青銅像的「轉世」作品:在伊陣亡美軍士兵紀念碑。  新雕塑被安置在一個黑色花崗巖底座上,主要由一名美軍士兵塑像和一名小女孩塑像構成:一名美軍步兵跪在一名陣亡戰友面前,非常傷心;在他旁邊,一個穿裙子的年輕女孩右手拿著一朵玫瑰花,左手去拍他的肩膀,似乎在安慰。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第4步兵團軍官恰克·法斯說:「所有看過這座雕像的人都說這是一件無與倫比的作品,我親眼看見它讓許多成年人熱淚盈眶。」
  • 李政道:新世紀基礎研究
    可是歐洲有些地方,如北歐丹麥半島和英國島國,梵蒂岡的勢力並不是十分強大,所以,類似伽利略和伽利略的偉大發現,才得以「死裡逃生」,流傳下來,後來就出現了牛頓這樣的科學巨人。  我們搞科學,講因果關係,這種種「果」是由不同的「因」所致。西方走的研究道路就是從基礎科學入手,抓住重要的切入點,促使它的發展。
  • 近代天文觀測的「眼睛」——天文望遠鏡發明史,由伽利略衍生發明
    1609年5月,當時在帕多瓦大學任數學教授的伽利略訪問了威尼斯市。在訪問中,他意外地聽到一個消息:在荷蘭的眼鏡店裡有人製成了可以將遠處物體放大的筒形眼鏡玩具。這個偶然獲得的信息,成為了點燃伽利略創造思想的火花。他立即想到循此線索可以發明一種延長肉眼的儀器,並把它用於觀測天體。正是從這裡,「生長」出了一雙洞察宇宙的「眼睛」,同時天文學也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 伽利略的歷史
    從1999年2月起,伽利略這個名字就首次出現在委員會的通訊中。此後,該方案一直在朝著全面運作的方向發展。已經有14顆衛星在軌,到2020年將再發射16顆。該計劃的籌資決定是由歐洲理事會在2000年代初做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