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賈科梅蒂,或雙重人格的藝術創作

2020-11-24 澎湃新聞
去年,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舉辦了規模較大的賈科梅蒂回顧展,這也是他的作品首次登陸中國。它們造型奇特,或極端修長,或極端微小,或極端扁平,給人以強烈的感官體驗。有趣的是,這些形式上的特徵和審美品質竟來源於藝術家終其一生卻失敗了的追求——用作品再現如他所見的真實。

賈科梅蒂在工作室,1954

在臨終十分,他仍吶喊「將一個頭像製成如我所見,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但總有一天,我將實現。」形式與對視覺真實的追求,是人們認識賈科梅蒂的標籤。但是,他的作品的許多審美品質卻提示了我們另一重創作人格的存在:前現代的異域風情,孤獨的情懷,都市的氣質以及在其中折射的人的境遇——生存、死亡和欲望。也許我們忽視了藝術家的另一個側面;在自固於視覺求真的壺中天地之外,還有著另外一重人格、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賈科梅蒂。

賈科梅蒂早期的作品中,許多後來發展為他的藝術語言的特徵在這一階段已經有所顯現。19世紀二十年代末,他製作了一系列扁平風格或帶有扁平元素的作品,比如1927年所作的《扁平父親頭像》、《扁平母親頭像》,《匙型女人》和1929年的《扁平女人》。聯繫他之後所創作的作品看,似乎從一開始,他就已經偏好探索一種處於顯現的邊緣的形象了,他以一種對材料的幹預儘可能小的方式來刻畫,因此形象的顯現十分微弱,似乎材料只是形象的承載基底,投射到其上的人物形象是淺淺地「浮於」雕塑體表面的。

賈科梅蒂,大通曼哈頓廣場計劃,1959

在《行走的女人I》中,胸部被處理為兩個輕微凸起的乳房和下方兩邊肋骨中央處輕微的凹陷。這種凹凸也見於他在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如《凝視的頭像》中的小塊凹陷,《無題》中如乳房狀的凸起和三個圓形凹陷,更為極端的是《小託盤》和《令人不適的物體將被投棄》中牛角一樣凸起的尖狀物。這些凹凸的變奏,無論只是在淺表還是如後兩者的誇張,始終維持著材料的表面,並停留在表面——藝術家並不曾試著去徵服材料。

這一特徵幾乎貫穿整個藝術生涯,甚至在後期的許多標誌性的形象中,仍然能找到一種浮雕般的表面性。

當然,所有這些都與賈科梅蒂藝術中最根本的求真的態度有關。他是一位廣泛談論自己的藝術家,留下了許多關於創作和作品的言論,除了書信、筆記外還有身前拍攝的創作過程的現場視頻以及訪談、解說等。據他自己的言論,他的瘦高的人像,就是人物從遠處看上去的樣子;他的胸像小到可以放進口袋裡,那是因為,「一個女孩在15米以外的地方,看起來遠沒有80釐米高,也就是10多釐米而已」,他想用雕塑表現人物在他眼中的真實樣子,但這種「真實的形象」是極不穩定的,總是在變化而處於顯現和丟失的邊緣,所以這些形象總像是在逃離被固定下來,因此呈現出這種處於消失臨界的、不穩定的顯現。

賈科梅蒂,森林,1959

賈科梅蒂追求的真實,是在藝術家個人視覺感受意義上的真實,而不是對象在物理存在意義上的真實。模特在他眼中如同是塞尚的蘋果,他們都選擇重複畫或製作同樣的東西,直到能夠呈現出對象在他們眼中的「真實」樣貌,這種「真實」與我們觀念中事物應該有的樣子可能大相近庭,或是變瘦了,或是變小了。塞尚選擇最平淡無奇的蘋果,賈科梅蒂選擇身邊最收悉的人,熟悉到任何的特徵細節都幾乎不再能引起他的興趣而分散整體持續、穩定的顯現。他會長時間的對著他所熟識的模特,直到他成為一個陌生的人,就像是回到了最原初的體驗。

在這一點上,普遍認為,賈科梅蒂的雕塑與繪畫是共通的,至少在視覺性這一點上。雕塑並不存在二維平面模擬三維空間的問題,它可以模擬人物或物體的直接形態,幾乎是用材料製作它們的對等物。而這種便利,賈科梅蒂認為,遮蔽了雕塑的本質,說到底,這是一門視覺藝術:

「是傳統的奴隸……現實主義的雕塑,比如頭像這樣的雕塑,就意味著一個希臘或羅馬式的頭,所以被看成是體塊,看成是球體,看成是真實本身的對等物。甚至羅丹也在製作胸像時採取測量標註的方法。他並沒有依照他看到的樣子來製作一個頭像,按照它在空間中的、從一定距離看到的樣子……他只是想用粘土製作一個等同的東西,也就是這一體塊在空間中精確的對等物。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不是視覺的,而是觀念的。

這種從製作對等物到模擬事物看到的樣子,正是從古典繪畫到印象派繪畫的模式轉變中最深刻的變革:油彩不再是實物的對等,而是以油彩在觀眾眼中呈現的形象模擬事物「看上去的樣子」,以油彩的外觀模擬事物的表象。因此,印象派繪畫的作品近看只有細碎的筆觸,退後遠看才會顯出能夠辨認的形態。而賈科梅蒂的拉長、模糊的暗示性輪廓以及縮小的比例,與「退後觀看」的效果如出一轍。被剝除了象徵性後,材料不再扮演能指的角色,它們自身得以顯現,借用熱內的話,「這是青銅的勝利」。在繪畫一日千裡之際,雕塑的變革姍姍來遲,就是羅丹也還在根據知識,或觀念,製作對等物。

不過,畢竟塞尚的蘋果一直是這樣的,而賈科梅蒂的人像卻有極其豐富的變化。視覺機制顯然不能解釋他的藝術語言的全部奧秘,比如,如此戲劇化的、誇張的、有意識的個人藝術語言的運用。也許這裡有一種文化無意識,但不管怎樣,作品中獨特的審美魅力和文化意義向我們提示了視覺形式之外的許多其它面向,甚至與他那排除一切雜念與外在事物的、對純粹至境的追求,處於一種矛盾的對立統一。

賈科梅蒂,行走的女人1,1932(1936版)

雖然對視覺的關注在整個創作生涯中都得到了延續的體現,並都處於支配性地位,但從具體作品看,形式語言仍然是一個複雜綜合的結果,並隨著人生進程而變化發展。例如,早期的扁平風格,就很難確定有多少是出於視覺把握的考慮。也許他已經從巴黎的圈子中或是從大茅屋學院接觸到了存在主義思想,或者,受到了他的父親,一位後印象派畫家的影響而對印象派式的觀看方式尤為敏感。據說,在童年時期他就用素描將自己的所見和感受記錄下來。還有一種普遍認為的情況是,早期的扁平表面與他對埃及藝術和原始藝術的興趣有關。有資料顯示早在童年父親的工作室中他就接觸到了著名埃及學者Hedwig Fechheimer的文章,並在1917年就曾對同學宣告了他對埃及藝術的興趣。在1920至1921在羅馬居住期間,他曾廣泛的學習、臨摹書中的埃及藝術作品,他還是羅浮宮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展區的常客。面部的扁平刻畫很可能是借鑑了埃及的面具元素。這種刻畫雖然同樣並不是傳統的寫實而是對五官的概括性暗示,卻並不是後期人物視覺性的輪廓暗示;它更具有原始藝術的象徵意味與19世紀初蓬勃發展的抽象藝術的影子。

賈科梅蒂聲稱他享受從羅浮宮的藏品中臨摹的樂趣,但有趣的是,儘管「觀察對象」是賈科梅蒂一生藝術的頭等要事,但從他的筆記本上的素麵來看,幾乎對埃及藝術的大量臨摹,都是以出版的書籍上的圖片為藍本,而非實物。

賈科梅蒂最標誌性的瘦高人像,應該說是他視覺求真的創作手法最直接的產物。然而,純粹視覺的初衷卻產生了另外一些副產品——他的那些人像,是孤獨的。對此賈科梅蒂自己再清楚不過,他成功地發展了這種藝術語言,以極端的纖細修長的形象創作了《威尼斯女人》、《行走的人》等代表性作品,並從單個,發展到多個人物。他運用了這類形象的孤獨、漠然的獨特氣質,通過不同的組合,實驗、排演著多元的藝術效果和意義表達。

賈科梅蒂,三個行走的人(方形底座),1948

這種孤獨的特質是如何作為副產品獲得的,對此,沒有誰比熱內說的更透徹:一張鮮活的臉想要表達自己已不太容易……我大膽的認為,重要的是把這張臉孤立出來……阻止它與世界上其餘的東西相混淆或逃避到越來越含糊的、與它自身無關的意義上……使這張臉與世界隔絕,那麼它唯一的意義就會湧向並堆積在這張臉上。

這種「與世隔絕」的臉的最佳例子便是《行走的人》,它是賈科梅蒂反覆使用的題材。這些人臉相似卻不同,沒有任何個人特徵也不帶半點個性化的自我表達。我們面對著它們近距離相對,卻無法辨認他們,它們是些沒有意義的臉。也許是因為這些雕塑沒有直視觀眾的目光,因此他人的不在場被內在地設定在了作品之中。它們是超然的存在,在美術館的空間中與這些人形相遇,如同時空的對峙——我們生活的這個歷史性的當下,與凝固在作品中的非歷史的、瞬間永恆的時空。這是彼此無法交流的兩個世界,就像是這三個朝不同方向行走的人一樣,彼此視而不見,永不相遇。他們兀自行走在不存在的、透明的時空中,沉浸於自身的前反思的行走的意識裡,是存在主義「經驗」的最好圖解,亦是現代人內在精神狀態通過視覺語言的外化。

二戰後,賈科梅蒂的藝術更為開闊豐富了,不僅有意識地將許多先前的作品做進一步的處理和深化,而且,在經歷了人生的許多風雨後,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性意味,對親友的情感、對人的生存的追問都更進了一步。

籠子也是賈科梅蒂多次使用過的主題,這種隱喻性的元素無疑具有文化層面的指涉。除了超現實主義時期的《懸掛的球》之外,還有1965年為他的回顧展重做的《懸掛的球》的最終版本,以及1947年的《鼻子》和1950年的《籠子》。其中,在1950年的這件作品中,男性與女性人像被並置在了同一件作品裡,同年還有另一件同樣是將低矮的男性小型胸像與修長的女性小型全身像並置的作品《森林》。

傑拉德·拜恩根據賈科梅蒂為1961年巴黎上演的薩繆爾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所創作的舞臺布景中的一棵樹而重新製作(法國奧德溫劇院)

據藝術家自己回憶,這些人像的組合喚起了他對兒時生活過的樹林的一角的回憶。在那裡,樹木就像是女人而石頭就像是男人。這一隱喻讓這尊原本帶有怪誕意味的冰冷、堅硬的金屬作品,同時具有了自然氣息的美好以及令人觸動的人情味。青銅的材質經過燒制後,表面呈現出金屬慾火後的色澤,又像巖石被大自然侵蝕風化後留下的斑駁表面。暗示性的輪廓閃現於粗糙的表面,處於顯現的邊緣,如同上帝用泥土捏出的人形尚未變成活生生的人之前的那一剎那——這種特殊的表面是手工製作的痕跡形成的。40年代末起賈科梅蒂就不再將雕塑的表面打磨得如古典雕塑那樣的光潔,而是精心地「留下」這種極富表現力的手工痕跡,將它們保留在原始材料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然,對「表面」的精緻苛求,與他對視覺的痴迷是分不開的。他不僅在雕塑的表面著色,繪上彩色的顏料,在他的晚年,賈科梅蒂甚至在金屬中添加有機物和礦物質,使其具有獨特的光澤。例如他逝世前的最後一件作品《洛塔爾》,「巖漿般的軀幹如同一座山峰。身體表面,有一道藍色的顏料所繪製的曲線蜿蜒而下,仿佛山間的溪流。」 不過,放眼現代藝術的整個情景——1950年前後,傑克遜·波洛克的滴畫通過藝術家的行為讓顏料在畫布上留下痕跡來作畫,讓繪畫的行為成為內在於作品的藝術元素;70年代,皮亞諾和羅格斯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大方將建築的管道、構架暴露在外,保留了建造的痕跡,建造的過程也成了內在於建築的元素——賈科梅蒂似乎順應了,並推動了,這一股潮流,將藝術家的創作行為、作品的形成過程視為藝術本身的一部分。

最後,還有一個顯而易見又不常被提起的問題,也就是將男子胸像與女性全身像的並置,具有著怎樣的暗示。賈科梅蒂曾製作過無數的女性雕像,無論是頭像,還是行走的女人,還是直立的女人。實現真實的視覺自然是第一位的考量,不過,連塞尚的蘋果都被夏皮羅挖出了性暗示,賈科梅蒂的視覺當然也具有個體意識的投射。事實上,賈科梅蒂自三十年代在花神咖啡館認識貝克特起,就時常去巴黎的蒙帕納斯地區,觀察夜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他晚年的情人,卡洛琳也是混跡於這一地區的妓女。坐在不起眼的咖啡館一角,觀察著形形色色的行人,尤其是巴黎夜幕下的女人,與《森林》中從背後的低矮處注視著渾然無覺的女人的男性胸像,是否有些神似?與他晚年所作的許多男性半身像和頭像不同,賈科梅蒂從沒有製作過顯出老態的女性雕塑。他的女性形象從來都高挑窈窕,身材突出。也許她們沒有面部特徵,也許她們是純粹的、超然的存在,但她們無一例外是巴黎年輕美貌的女子,這一點誰都不會認錯。

賈科梅蒂,三個行走的人(方形底座),1948

我們對賈科梅蒂有兩個印象。一個,是深居簡出的藝術家,常年生活在簡陋的20平米大的工作室裡,就像塞尚一樣,對著熟悉的人物永無止境的捕捉視覺真實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和事業,同一個人物變化萬千的視覺印象就是他最豐富多彩的世界。在他生前拍攝的視屏紀錄片中,他曾說,更換模特沒有意義。他如同一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獨闢蹊徑,在個人的方寸天地間醉心於探索一種不可交流的東西。而另一個賈科梅蒂,結交各種文化藝術名流、混跡於巴黎的文藝圈、流連與斯芬克斯妓院的燈紅酒綠之中。除了藝術家群體外,他還與貝克特,熱內,薩特,波伏娃,巴塔耶,畫廊老闆馬蒂斯,哲學教授矢內原伊,詩人、小說家路易·阿拉貢,當時最重要的藝術家贊助人瑪麗·勞爾·德·諾瓦爾,演員瑪琳·黛德麗等等都有過來往。除了有許多的名流模特外,他還主動邀請當紅攝影師為他拍照,例如括曼·雷、恩斯特·謝德格,薩賓·韋斯、亨利·卡蒂爾-布列松、戈登·帕克斯、羅伯特·杜瓦諾等等,還為之盛裝擺拍。他的成功,也「不能免俗」地經歷了去義大利「進修」向古人學習,並廣泛閱讀,他亦是巴黎作為現代藝術前半程的中心的受惠者。可謂既告別傳統,又深深地紮根與西方的藝術傳統之中。

這兩個賈科梅蒂共同完成了這些作品。藝術家當然以自己的理念和手法進行創作,但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這個文化語境。麥可·萊傑在評價紐約畫派時提出的對藝術主體與時代文化之間的辯證關係,對巴黎的現代主義藝術幾乎也一樣適用,正如他所說:「各種主體,包括文化創作者,被他們在文化中遇到的各種話語和再現形式所塑造,隨後他們又各自成為了積極的行動者,改變、重塑、表現(或錯誤的表現)了他們的文化。」賈科梅蒂作品的美學品質是與它們的文化意義緊密聯繫的,它們所具有的普世價值,讓今天的觀眾仍為之讚嘆。

參考文獻:

[1] Bell, Richard H.. 「Giacometti's Art as a Judgment on Culture」.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47, No. 1 (Winter, 1989), pp. 15- 20.

[2] Brenson, Michael.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September 1, 1985. http://www.nytimes.com/1985/09/01/arts/gallery-view-giacometti-portrait-of-a-haunted-eloquent-sculptor.html?pagewanted=all. Accessed July 20, 2016.

[3] Wilson, Laurie. Alberto Giacometti: Myth, Magic, and the M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 Wilson, Laurie. 「Giacometti’s Copies of Egyptian Art: The Louvre or not The Louvre」. No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Vol. 13, No. 1 (Fall 1993), pp. 26-30.

[5] 菲利克斯·鮑曼,保爾·託涅克 著 馬靜 譯,《「認識我的感覺」 和「實現我的視覺」:塞尚與賈科梅蒂的懷疑之旅》,載 《新美術》2014年第三期。

[6] 麥可•萊傑 著 毛秋月 譯,《重構抽象表現主義》,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第11頁。

[7] 讓-皮埃爾•熱內 著 程小牧 譯,《賈科梅蒂的畫室》,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2頁。

網絡來源:

[8]餘德耀美術館《賈科梅蒂回顧展》官方導覽:http://www.vart.cc/guides/834?fragment=7914 瀏覽時間:2016年7月20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創造者」賈科梅蒂今天119歲了
    電影《最後的肖像》截屏 享譽巴黎的孤獨的藝術大師賈科梅蒂,在創作中似乎不是在描繪模特,他描繪的卻是自己,鬥爭的對象也是自己。1927年,賈科梅蒂在伊波利特-曼德隆街46號租下了這間狹小黑暗、破舊不堪的工作室,並在這裡創作、生活了近40年。
  • 《白金數據》主人公首現雙重人格設定
    東野圭吾小說首現主人公雙重人格設定那麼,究竟東野圭吾在這部小說中,為我們奉獻了一個怎樣的精彩故事呢——傍晚六點十二分,數學天才蓼科早樹和哥哥被殺死在七層的房間裡。整棟大樓的走廊、電梯都裝有監控器,有專人24小時查看,卻沒有發現任何可疑的人進出。七層只有蓼科兄妹二人。樓層的門禁,也並未遭到破壞。現場留下的槍屬於此前犯下數起案件的NF13。
  • 雙重人格是什麼意思?如何妥善治療
    雙重人格是一種多重人格,是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這兩個人格相對獨特且相互分離,是一個多重人格。這是一種歇斯底裡的分離心理障礙,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徵是,儘管同一個人有兩種或更多種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個時候,只有一種是明顯的。
  •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 時間:2020-08-22 16:24 合肥治療精神心理疾病醫院 雙重人格前兆有哪些?所以這裡就得為大家說說什麼是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具有適應不良的性質,其人格在內容上、質上或整個人格方面異常,由於這個原因,患者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給個人或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徵是持久的缺乏責任感,不遵守法律,做出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
  • 崩壞3:雙重人格,雙面人生?其實是對布洛妮婭雙倍的驚喜
    #英梨梨的動漫屋#如果要問希兒的魅力在哪裡,那問題的答案肯定就是「希兒的雙重人格這也就是所謂的「雙重人格,雙重人生」,不管是二次元還是三次元,性格都是會根據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的。雖然希兒有兩種性格,但這的確是兩種人生。那麼,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到底是何原因呢?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希兒為了生存!雖然希兒的裡人格是因為死之律者聖痕的力量而誕生的,但這個人格的誕生也的確是希兒所希望的。
  • 《白金數據》推出簡體中文版 主人公首現雙重人格設定
    說到這裡,不少讀者可能已經聯想到《24個比利》裡的比利密雷根亦或是最近張一山主演的《柒個我》等等,這些故事的主人公與《白金數據》的主人公神樂龍平,都有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擁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人格。寫作者們做出這樣的設定,一來滿足了大眾的好奇心,二來也給故事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新作《白金數據》秉承了他一貫的深刻——人性中理性與情感的廝殺。
  • 雙子座是不是真的有雙重人格呢?
    雙重性格是肯定的,上一秒天使,下一秒惡魔。高興了我能變成你喜歡的所有樣子,不高興了我能變成所有你最恨的樣子。雙子有時候自己都看不懂自己,很愛自己,更討厭自己。典型輕微人格分裂。什麼都想試,而且雙子座對於一夜情是很無所謂的。對於出軌他也很淡然甚至覺得正常。
  • 雙重人格的5個前兆?你全中了嗎?
    而這個人就是本身的另一種雙重人格,並且我們的現實世界也有存在著這種性格,稱之為「人格分裂」,出現人格分裂症一般是由於小時候受到了重大打擊,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的形成了一種人格。那麼人格分裂初期表現是什麼呢?一、性格改變一直溫和沉靜的人,突然變得蠻不講理,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發脾氣,或疑心重重。
  • 秘密:東野圭吾代表作,不能說的秘密是雙重人格還是她在演戲?
    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補償作用,在藻奈美的身上逐漸出現了另外一種人格。但是這種人格並非神經症的,而是刻意地在有意識狀態下的行為。確切的說,是一種模仿行為,是一種演戲。如果是雙重人格,那麼在一種人格有意識的情況下,另外一種人格將是休眠的狀態,是無法知道該人格的所作所為的。而藻奈美明顯不是如此。
  • 令男人愛到骨子裡的女人,大多擁有雙重人格,別不信
    隨著愛情觀、擇偶觀的更替,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於選擇有魅力人格的伴侶來作為自己攜手相伴一生的人了。 都說男人喜歡新鮮感,其實在愛情裡面增加保鮮劑的不就是新鮮感麼?單一的人格總顯得有些單調,但若是擁有雙重人格,那一定會令男人愛至骨髓。
  • 「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 | 訪談計劃
    在近三年的碩士學習中,我以低科技藝術實驗室為平臺,深度參與了眾多跨學科藝術創作及項目,在此期間,我以自身實踐為原點,逐步確立「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研究議題。藝術的創作形式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合作式工作坊,到浪漫主義之後的藝術家獨立創作,再到當今的多學科多領域間的多元化合作,「集體」重新成為藝術界的創作趨勢,並在此趨勢下逐漸形成跨學科藝術團隊。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
  • 美術館裡的「療愈藝術」,開啟藝術與內心的交流
    走入展開看到的黑色人形牌走入劉海粟美術館4號展廳,一個個懸在展廳中的形態各異、只見隱約模樣的黑色人形版,如同賈科梅蒂雕塑中的黑色人影,在未知方向的深霧中迷失。展廳內這件最為醒目的、裝置藝術作品便來自於這4場活動的60多位參與者,他們在義大利職業藝術家治療師王忠升(義大利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在讀,從事裝置藝術和共享療愈藝術的創作)的啟發引導下,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顏色與自己情緒的互動。
  • 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5~6歲兒童繪畫創作中藝術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導讀:兒童喜歡一次性完成繪畫創作,並在創作中幾乎不作太多考慮,直接作畫,下筆流暢,
  • 報告:藝術創作「雷同」現象讓人憂
    原標題:報告:藝術創作「雷同」現象讓人憂  5月7日,《2014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由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推出,匯集了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等12個領域的年度發展情況,尤其指出了各藝術領域存在的問題。
  • 終結的熾天使:一瀨紅蓮的黑化,只是雙重人格,因為黑鬼的侵蝕
    終結的熾天使:一瀨紅蓮的黑化,只是雙重人格,因為黑鬼的侵蝕一瀨紅蓮是百夜優一郎的恩人和知己,對優一郎來說,他是除了米迦之外最重要的人。一開始以為是紅蓮的反轉黑化,但是後來卻發現並不是這麼簡單,那個是被鬼所侵蝕而衍生出的第二人格,他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名古屋對戰時的戰敗被吸血鬼俘獲,因為受到欺凌拷問,因為負面情緒的產生而被「黑鬼」引導出了第二人格,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黑鬼」還是他曾經的戀人——真晝。
  •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風景花卉藝術創作經典色彩構成作品圖集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風景花卉藝術創作經典色彩構成作品圖集01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風景花卉藝術創作經典色彩構成作品圖集02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風景花卉藝術創作經典色彩構成作品圖集03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藏,風景花卉藝術創作經典色彩構成作品圖集
  • 漫畫藝術欣賞與創作爾雅課
    網絡課程漫畫藝術欣賞與創作答案-漫畫藝術欣賞與創作爾雅課答案漫畫的含義(一)1【單選題】《武大郎開店》是(B)的作品。A、張樂平B、方成C、宮崎駿D、豐子愷2【判斷題】中國的漫畫發展已經超過了三百年。A、生活B、藝術C、生活和藝術D、生活和藝術以外2【單選題】幽默漫畫不包括()。A、生活幽默漫畫B、純粹幽默漫畫C、浪生事漫畫D、哲理幽默漫畫3【單選題】()不是幽默漫畫的別稱。
  • 戴爾創作本,讓藝術生活不受限
    他認為,生活和藝術是不能設限的,只有敢作敢為,勇於為先,才能夠製作出更優秀的攝影作品。而他的的理念和追求,也與戴爾創作本的設計初衷不謀而合。一起來看一看儲衛民的攝影藝術之路吧。戴爾創作本,見證儲衛民的攝影藝術追求儲衛民原本是學計算機專業的,本著對生活,對攝影的熱愛才會毅然投身攝影事業,於2017年辭職,成為一名職業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