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突破,南開大學邵一鳴教授團隊發現兩種HIV-1廣譜中和抗體

2021-01-09 騰訊網

愛滋病(AIDS)困擾人類近 40 年,愛滋病患者和 I 型愛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因藥物毒性、耐藥性、藥物無法完全清除 HIV-1 病毒儲藏庫、和停藥後 HIV-1 病毒載量反彈等因素而飽受折磨。

此外,HIV-1 較易變異,病毒包膜糖蛋白 EnV 表面高度糖基化和構象遮蔽阻止中和抗體表位識別,加之對 HIV-1 感染的免疫保護機制缺乏清晰認識等,至今尚無可供預防使用的有效愛滋病疫苗問世

誘導機體產生能中和不同亞型 HIV-1 的廣譜中和抗體是愛滋病疫苗的重要目標。近年研究表明,在 HIV-1 自然感染過程中,部分感染者可產生針對膜蛋白保守區的廣譜中和抗體(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bNAbs)。bNAbs 一般在病毒感染後 2-3 年出現,能以極低濃度中和大部分愛滋病毒株。因此,對 bNAbs 的篩選分離、鑑定及 bNAbs 效應機制的探索是愛滋病疫苗研發的重要路徑。

隨著高通量中和抗體篩選和單克隆抗體分離技術飛速發展,科學家已從 HIV-1 感染者體內成功分離出上百種 bNAbs。對這些廣譜中和抗體的識別表位進行鑑定發現,HIV-1 病毒包膜糖蛋白上存在幾個主要的廣譜中和表位區,分別為病毒包膜蛋白 gp120 上保守的 CD4 結合位點(CD4bs);V1V2 聚糖區(V1V2-glycan);V3 聚糖區(V3-glycan);gp120-gp41 交界面(gp120-gp41 interface);gp41 上的近膜端外部區域(membrane proximal external region,MPER)。

HIV-1 廣譜中和抗體 bNAbs 結合位點

圖源:https://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pdf/S1931-3128 (16) 30017-8.pdf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愛滋病首席專家、南開大學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邵一鳴教授、美國 Scripps 研究所免疫學系和結構及計算生物學系主任朱江Ian A. Wilson 研究團隊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了題為A VH1-69 antibody lineage from an infected Chinese donor potently neutralizes HIV-1 by targeting the V3 glycan supersite的研究工作,報導了其分離自 HIV-1 感染患者的可有效中和 HIV-1 的兩種 bNAbs(438-B11 和 438-D5),為愛滋病疫苗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

研究團隊首先從編號為 CBJC438 的來自中國的一名愛滋病患者體內成功分離了 438-B11、438-D5 兩種 bNAbs。

編號 CBJC438 的患者 HIV-1 病毒載量 2005 年至 2012 年從 18,700 拷貝 / 毫升增加到 225,000 拷貝 / 毫升。於 2008 年,從 CBJC438 患者體內分離 438-B11、438-D5 兩種 bNAbs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血清中和試驗檢測表明,來自患者 CBJC438 體內的中和抗體具有較好的 HIV-1 中和能力。平均效價在 50 ~ 352 幾何平均滴度(GMT)之間。

2005 年到 2012 年的 7 個時間點,供體 CBJC438 血清的中和抗體活性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序列分析顯示 438-B11 和 438-D5 屬於同一克隆家族,重鏈為 IGHV1-69*01 等位基因,高水平體細胞高頻突變(somatic hypermutation, SHM)約佔 25%,含有 21 個胺基酸構成的免疫球蛋白重鏈第三互補決定區(HCDR3);輕鏈為 IGKV3-20*01 等位基因,SHM 約佔 13%,含有 9 個胺基酸構成的免疫球蛋白輕鏈第三互補決定區(LCDR3)。

438-B11 和 438-D5 胺基酸序列分析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通過結構生物學分析,研究團隊證實 438-B11/D5 表位位於 gp120,而非上文提到的 V1V2 聚糖區及 gp120-gp41 交界面,並隨後解析了 438-B11 Fab 段結構,證實其可識別並結合 N332/ V3 聚糖區。

438-B11 的 HIV 結合表位定位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V3-glycan 廣譜中和表位主要是以 gp120 V3 上高度保守的 N332 糖基,以及 V3 基部胺基酸和鄰近糖基組成的構象性表位。結構生物學分析結果表明,相比於 CD4bs 廣譜中和抗體結合 Env 時被限制在一定角度,V3-glycan 廣譜中和抗體在結合 Env 時可能呈現出多種角度的結合方式

438-B11/438-D5 的結構生物學解析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為探究 438-D5 和 438-B11 在 HIV 包膜蛋白 Env 識別過程中是否發生構象變化,研究團隊隨後分別在 2.05 Å 和 2.70 Å 的解析度下測定和解析了未結合形式的 438-B11 和 438-D5 的晶體結構,證實 HCDR 是 438-B11 和 438-D5 具有高效廣譜中和能力的結構基礎。此外,438-B11/D5 HCDR3 中的二硫鍵對 HCDR3 的構象剛性和通過「鎖 - 鑰匙」模式識別 HIV 包膜蛋白 Env 至關重要。

通過 NGS 技術,研究團隊進一步對 CBJC438 患者體內 B 細胞受體庫進行了長達 8 年的追蹤,通過對捕獲的 400 餘萬條抗體結果分析,證實了基因頻率、HCDR3 循環的長度隨時間的顯著變化。此外,IGHV1-69 出現的高頻率表明 438-B11/D5 譜系可能在 2008 年之前經歷了一次顯著的擴張,而這段時間恰好是 HIV-1 病毒載量最低的時間。

438-B11/D5 譜系發展的縱向分析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進一步,研究團隊調查快速進化的 438-B11/D5 譜系中的功能變異,發現不同時間點的多個變異均表現出相似中和效果,提示該 bNAb 系抗體功能對 HC 突變更為敏感,驗證了 438-B11/D5 亞型的功能,也證實了 438-B11/D5 對 HIV-1 包膜糖蛋白 Env 識別功能。

438-B11/D5 譜系中的進化和功能變異

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利用單基因組擴增 (SGA) 策略分析 CBJC438 患者體內 HIV 病毒多樣性及病毒抗體共進化,揭示了在每個時間點上多個病毒亞群的出現和進化。此外,分析結果表明中和抗體 N332 聚糖在 438-B11/D5 識別 HIV-1 包膜蛋白 Env 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表明了其他聚糖和胺基酸的潛在參與。

小結

安全有效的愛滋病疫苗和實現功能性治癒是愛滋病治療尚待攻克的兩大難題。在抗擊愛滋病的艱難歷程中,人類從未停止科研探索的步伐,中和抗體作為最前沿的研究熱點之一被寄予厚望。2018 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了首個廣譜中和抗體為抗 HIV 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產生巨大的推動

從 HIV 患者體內篩選 HIV-1 廣譜中和抗體的關鍵胺基酸位點,分析來源不同時間序列節點的中和抗體胺基酸序列,對存在頻繁變異的關鍵胺基酸位點進行回復突變,比較突變前後的假病毒與自體血漿中和敏感性的差異,並通過縱向追蹤進行驗證篩選有效廣譜中和抗體,為愛滋病疫苗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策略。

相關焦點

  • 這位985高校教授給出答案,已發表900多篇學術論文
    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近日,國家疾控中心愛滋病首席專家、南開大學講座教授、南開大學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邵一鳴教授為南開師生帶來題為《愛滋病防治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報告。邵一鳴團隊查明了我國HIV毒株的來源和類型、人群分布和傳播路線及其重組和變異的規律
  • 上海科技大學抗病毒中和抗體發現實驗室招聘博士後和技術人員
    實驗室簡介  中和抗體發現實驗室主要定位於抗感染尤其是抗病毒中和抗體的發現和開發,解決臨床上感染類疾病治療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主要工作包括三方面: 單域抗體sdAb和人Fab合成抗體庫的構建,以及抗病毒抗體的篩選,改造等; 利用單細胞測序和單細胞建庫等最新技術,從康復患者血液中直接發現病毒中和性抗體; 以及抗病毒多特異性抗體的製備和測試。  實驗室將與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軍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和國內臨床單位和上海本地藥企合作,共同推進抗病毒中和抗體的轉化。
  • 牛津大學:源自大羊駝的兩種小而穩定納米抗體可中和新冠病毒
    源自大羊駝(llama)的兩種小而穩定的納米抗體(nanobodies),被證明可以中和新冠病毒SARS-CoV-2,並且以一種與其他抗體不同的新方式與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
  • Nat Med報導HIV抗體臨床實驗獲得成功
    2017年1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由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和科隆大學及德國感染研究中心的Florian Klein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人體中檢測了一個新的HIV中和抗體(10-1074)的效果,相關臨床試驗數據最近發表在
  • PLoS Pathog:對HIV廣譜中和抗體進行工程化操作製造出更好的疫苗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8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開發HIV疫苗的一種方法依賴於可以抵禦不同循環HIV的廣譜中和抗體(broadly當將AFF方法應用於bnAbs檢測時,研究者就在HIV的bnAbs和正常的人類記憶抗體的頻率特性上發現了明顯的差異,潛在的HIV bnAbs或許並不能更好地提供HIV疫苗的開發策略,因為攜帶相似特性的抗體並不能以一種一致性的方式被誘導,研究者認為,攜帶較高頻率特性的潛在HIV bnAbs的發現或許應當將關注於bnAbs所靶向作用的抗原表位。
  • 瞿小旺等報導新冠康復者交叉中和抗體與Tfh細胞免疫應答反應
    大多數新冠(COVID-19)康復患者可誘導不同程度的中和抗體水平,但大部分抗體水平會快速下降,只有少數親和力較高的中和抗體能維持較長時間。2020年11月16日,瞿小旺團隊(南華大學轉化醫學研究所/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 Nat Commun |王祥喜/饒子和/朱鳳才團隊解析腸道病毒入侵與抗體中和機制
    後一項研究成果則集中於發現E30特異中和抗體,闡明抗體活性和阻斷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提供了借鑑意義。這是該團隊繼完成對腸道病毒EV71,CVA16,CVA10及A肝病毒HAV等不同生命周期的全顆粒結構和相關功能系列研究後的又一重要成果。(Wang, X. et.al. Nat Struct Mol Biol 2012; Ren, J. et al.
  • 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生命學院王新泉教授課題組以及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張政課題組取得最新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分離得到的高活性中和抗體,為研發抗新冠病毒抗體藥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1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高福研究組,微生物所研究員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Paul R.Young、博士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專家:長效藥物和中和抗體聯合治療將是愛滋病功能性治癒之鑰
    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已在愛滋病領域奮戰20多年,他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自信地表示:「我覺得愛滋病的功能性治癒是非常有希望的,相關技術尤其是抗體和免疫治療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謝曉亮: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謝曉亮在2020崇禮論壇上分享其團隊最新的抗疫進展。長城網記者 耿佳 攝長城網12月23日訊(記者 耿佳)今天上午開幕的2020崇禮論壇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其團隊目前發現了BD-368-2中和抗體,對新冠效果顯著,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 三大頂刊發布中和抗體研究成果
    目前,全球多個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能夠治療甚至預防COVID-19的方法,其中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被認為是治療COVID-19的潛在「特效藥」。在最近一周裡,三大國際期刊《Nature》《Cell》以及《Science》分別帶來了關於中和抗體治療COVID-19的新研究報告,為藥物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更多可能。
  • 謝曉亮團隊等《Cell》發表重磅研究: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強效藥
    目前,動物實驗已證明該團隊的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強效藥,同時也可提供短期預防。這是科學抗疫的一個重要階段性勝利。謝曉亮表示:「假使疫情冬天反覆,我們的中和抗體屆時可能已經問世」。文章指出,遴選出的中和抗體有治療和短期預防兩大應用。目前,謝曉亮團隊及其合作者正積極推進臨床實驗,對成藥充滿信心。藥明生物正在為臨床實驗生產GMP級的藥物,預計七月完成。
  • 「雞尾酒療法之父」何大一團隊:抗體效應功能體內定量
    anti–HIV-1 IgG1 antibodies in vivo」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了在動物體內對中和性抗體的效應功能和中和活性的相對定量。對於抗病毒中和抗體(如本文研究的抗HIV-1中和抗體)來說,其Fab可以結合抗原,介導中和病毒的活性,而其Fc可與各種效應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介導諸如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CDC)等效應功能。但是,關於中和活性與效應功能對於抗體總體功能孰輕孰重,二者相對貢獻各佔幾成,目前尚無定論。
  • 發現SARS-CoV-2的中和抗體
    SARS-CoV-2病毒的單克隆抗體。中和冠狀病毒的抗體一般靶向病毒表面的三聚體刺突(S)蛋白,該蛋白能介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S蛋白有兩個亞基:S1和S2,分別參與病毒與細胞的附著以及病毒膜與細胞膜的融合。SARS-CoV-2(Wuhan-Hu-1株)和SARS-CoV(Urbani株)的S蛋白胺基酸序列有77.5%的相似度,結構也非常相似。
  • 獼猴中HIV-1EV抗體共進化導致中和寬度的研究
    翻譯:趙鼎涵 張雨 曹國政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HIV-1誘導的中和抗體與病毒包膜蛋白(Env)以不同的模式共同進化,在某些情況下獲得了相當大的寬度空間。我們報導了恆河猴HIV-1包膜蛋白在猿類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表達時,所引起的Env抗體協同進化模式與人類相似。
  • 【2020崇禮論壇現場】謝曉亮: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謝曉亮在2020崇禮論壇上分享其團隊最新的抗疫進展。長城網記者 耿佳 攝  長城網12月23日訊(記者 耿佳)今天上午開幕的2020崇禮論壇上,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謝曉亮表示,其團隊目前發現了BD-368-2中和抗體,對新冠效果顯著,正在積極推進臨床試驗。中和抗體或將成為新冠特效藥。  「目前推出的疫苗只能起到預防作用,但目前仍有大批新冠肺炎患者急需治療特效藥。
  • 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中和納米抗體藥物進入開發
    1、採用吸入式給藥,藥物直達肺部,起效快,同時提高藥物利用率,降低治療所需劑量。下面將對該藥物的重點數據進行解讀: 一、 真病毒中和活性高 洛啟生物團隊首先從380多個分子中篩選出7個候選分子,緊接著對這7個分子進行了真病毒中和活性研究,發現Nb16-68和Nb11-59在濃度為5ug/ml時具有近100%的真病毒中和活性,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Nb11-59(LQ050)比N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