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榭飛花
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
假日回到老家參加同學聚會,狂歡之後已是半夜,到家時母親已睡著了。我輕輕地躺在母親身邊,把耳朵貼近她的胸膛,默默地數著她的心跳,一下、兩下、三下……
母親的心跳並不強勁,甚至如同風中飄搖的燭火,不全神貫注去聽都感受不到。數著數著,迷迷糊糊中,一隻只小羊便蹦跳著跑來,啃食我記憶的青草。
兒時的我便是這樣依戀母親心跳的。記得8歲那年,我被鄰家的狗嚇到,夜裡竟發起燒來。母親給我吃了退燒藥後,把我摟在了懷裡。我聽著母親的心跳聲,清晰得好像鼓點敲擊,又像是小鹿輕盈的踢踏,在那節奏感十足的韻律裡,我漸漸沉入了香甜的夢中。
讀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位和孩子相依為命的單身母親,她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睡眠障礙症。醫生用過很多藥物,但都無濟於事,最後讓她試試音樂輔助療法。可是孩子對那些舒緩、優美的音樂似乎聽而不聞,照樣在每個夜裡哭得小臉通紅,讓母親一籌莫展。
直到有一天,聽著一張音律特別的CD時,小小的孩子竟倚在母親的懷裡,甜甜地睡著了。原來,這位母親用了一個奇妙而大膽的設計——她在醫生的幫助下,借用測心臟的儀器,錄下了自己的心跳;之後拿去專業製作公司,巧妙地製作成一張「母親的心跳」音樂CD。
孩子聽到的是母親的心跳聲!這世上,還有比這更美好、更令人安心的樂聲嗎?
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故事,也同樣讓人感動。
幾個月前,湯姆的母親突然心搏驟停而去世。湯姆寫道:「今天,我失去了至親。很幸運有你在我身邊的21年,我知道你也會時刻向我張開著大大的懷抱。我不會忘記你教會我的事——怎樣去笑,怎樣變強,怎樣誠實,還有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愛。」母親去世那天,湯姆搬出了父母的房子,開始獨自一人居住、生活。
臨終前,母親曾用顫巍巍的手寫道:「我會很想念你,我愛你。」湯姆將母親這最後的話語紋在了自己身上。而母親臨終前戴著的手環,因記錄下了她最後的心跳,湯姆將這愛的心跳圖像一起紋在了那句話旁邊。
在網上,湯姆把紋身圖片分享出來,他寫道:「我的媽媽在臨終前,因為心搏驟停而喪失了書寫的能力,所以這些看起來歪歪扭扭的字,在我眼裡卻是如此完美。」
曾有生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初生的嬰兒分成四組:一組聽不到任何聲音;二組播放錄製的催眠曲;三組用節拍器仿聲;四組播放母親心跳的錄音。結果表明,第四組嬰兒僅用了其他三組所用時間的一半,就安安穩穩地睡熟了。而第一組的嬰兒在長達60%的時間內都在啼哭、騷動。
這就是為什麼初生嬰兒總喜歡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原因吧——如果說乳汁是他們必需的物質生活,那麼母親的心跳,就是他們整個的精神世界。
還記得有個人令人悲傷而又無比溫情的公益廣告——一個啼哭不止的嬰兒,無論眾人如何哄慰都無濟於事,直到一個滿臉絡腮鬍子的男子將之抱在懷裡才安靜下來,並露出甜甜的笑容——因為這個男子移植了嬰兒母親的心臟。
母親的心跳,是所有的孩子都無法抵抗的搖籃曲。這是母親懷中的天籟,它給了孩子最原始、最本質的愛的感知。
那樣的單曲循環,是所有人的生命之初,在母親的子宮裡反覆傾聽了10個月的天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