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圓到晶片:無損成像法將降低缺陷率!

2020-12-05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最近,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無損成像法,獲取了晶體內部的三維圖像,從而測量晶體內部的位錯,為計算機晶片製造工藝的優化提供幫助。

背景

位錯,又可稱為差排(英文:dislocation)。在材料科學中,指晶體材料的一種內部微觀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規則排列(晶體學缺陷)。從幾何角度看,位錯屬於一種線缺陷,可視為晶體中已滑移部分與未滑移部分的分界線,其存在對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學性能,具有極大的影響。

「位錯」這一概念最早由義大利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維託·伏爾特拉(Vito Volterra)於1905年提出。為了直觀的認識位錯這一概念,我們先來看一幅有關晶體位錯的透射電鏡顯微圖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種線缺陷很大程度地影響著晶體的形變行為,這一數據對於計算機晶片的製造來說也非常重要。在矽晶圓內部,即使存在少量的位錯也會導致有缺陷的計算機晶片,因此導致產品報廢。

創新

最近,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無損成像法,獲取了晶體內部的三維圖像,從而判斷晶體內部的位錯。正如《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所報導的,科學家們將兩種X光方法與特種光學顯微鏡術相結合來實現這一技術。

(圖片來源:D. Hnschke/KIT)

技術

KIT 光子科學與同步輻射研究所的物理學家 Daniel Hnschke 博士表示,在特殊工藝例如熱量的影響下,理解機械錶面的微小缺陷是如何傳播到晶體深處,顯得非常重要。他的團隊成功地精準測量位錯,研究它們之間如何交互以及外部影響。

科學家們分析了單個表面缺陷如何擴散到一組六邊形缺陷線中,同時完全無損的區域也保持在這樣一個三維網絡的中心。Hnschke 指出,結果產生的集體運動會提高或者降低晶圓另一端的大表面區域的面積,從而形成臺階。這些臺階將會對微結構的製造與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通過數學模型的計算,研究成果將有利於更好理解深層的物理原理。團隊的另一成員 Elias Hamann 博士解釋道,目前使用的模型主要基於在很小的晶體樣本中利用電子顯微技術測量到的數據。他們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研究大型平面晶體,例如商用晶圓。這是判斷初始損傷與最終形成的廣泛晶體形變之間的細微關係,這些晶體形變引發的主要問題遠遠超過起初的缺陷。

(圖片來源:D. Hnschke/KIT)

這種新型的測量方法,將KIT KARA 同步設施和位於法國格勒諾布爾的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同步設施中的X射線技術,與CDIC光學顯微鏡術相結合。

價值

研究成果將幫助改善預測缺陷形成和缺陷傳播的現有模型,從而為計算機晶片製造工藝的優化提供幫助。

在一平方釐米的晶圓表面上排列著的電晶體已達幾十億,且有增加的趨勢。即使是在晶體表面和內部存在的最小缺陷,也會引起數千的小型電路失效,以及相應的晶片無法使用。產業界對於未來進一步最小化缺陷率,顯示出高度興趣。

關鍵字

晶體、半導體、晶片、晶圓

參考資料

【1】https://www.kit.edu/kit/english/pi_2017_168_wafer-to-chip-x-ray-imaging-for-reduced-defect-rate.php

【2】D. Hnschke, A. Danilewsky, L. Helfen, E. Hamann, T. Baumbach. Correlated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Dislocations: Insights into the Onset of Thermal Slip in Semiconductor Wafer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7; 119 (21) DOI: 10.1103/PhysRevLett.119.215504

相關焦點

  • 晶圓和晶片的關係_一個晶片有多少晶圓
    打開APP 晶圓和晶片的關係_一個晶片有多少晶圓 發表於 2017-12-07 16:10:01   晶圓和晶片的關係   晶片是由N多個半導體器件組成 半導體一般有 二極體 三極體 場效應管 小功率電阻 電感 電容等等。
  • 利用基於仿真的掩模缺陷鑑定工具縮短晶圓代工廠的周轉時間
    生產中的自動缺陷嚴重性評定(ADSS)          Numerical的小組開發了ADSS功能,使Virtual Stepper能夠方便地用於UMC公司的量產環境。ADSS將缺陷掩模圖像與一個參考掩模圖像進行比較,考慮由於缺陷引起的晶圓臨界尺寸(CD)變化、缺陷工藝窗口的影響、該區域中標準特徵的CD偏差容限。然後,用一個從0到10的數值來評定每個缺陷的嚴重性。
  • IC晶片的晶圓級射頻(RF)測試
    世界範圍內,已經有 7家半導體公司驗證了這種用於晶圓RF生產測試的系統。RF測試的應用無論你是利用III-V簇晶圓生產用於手機配件的RF晶片,還是利用矽技術生產高性能模擬電路,在研發和生產中預測最終產品的性能和可靠性,都 需要晶圓級RF散射參數(s)的測量。
  • 2025年中國大陸晶片將達2230億美元 但自給率仍不到20%?
    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原本期望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達到70%,但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到2025年可能最多只能達到20%,遠遠落後於目標。    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的總量為1434億美元,其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值約為227億美元,佔比約15.9%,相比2010年(10.2%)增長了5.6個百分點。    按照IC Insights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將達到2230億美元,2020-2025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9.2%。
  • 又一晶片技術迎來突破!國產晶圓倒片機問世,可用於14nm晶片製造
    但就如同中科院副院長劉雲所指出的問題,我國在科技領域依舊的發展,依舊有所缺陷。「大而不強」是目前國內科技產業的主要問題所在,中國每年的研發成本投入位居世界第二,但整體的產出質量卻並不如理想。又一晶片技術迎來突破近日,京儀裝備首創的14nm晶圓倒片機成功生產,這種倒片機的速度最高可達300片/h,是首款國產的高性能晶圓倒片機,可以對用於14nm級別晶片生產的晶圓進行倒片。
  • 國產石墨烯晶圓下線,或助力晶片彎道超車,比矽前景還大的石墨烯...
    石墨烯晶圓的小批量生產,被認為是為新一代國產電子器件的研發奠定了基礎,意義重大。什麼是晶圓?簡單來說,晶片就是一片集成電路,用先進工藝將電路小型化並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晶片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其小型化(其中就有晶圓的功勞),否則電腦就無法從「埃尼阿克」進化到surface。
  • 風電機組葉片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
    因此,風力發電的發展也備受關注,而風機葉片是風電機組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由玻璃纖維複合材料製成,因其製造工藝的複雜性,在成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缺陷;另外,由於工作環境的惡劣性與工況的複雜多變性,在運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的劉雙等研究人員通過對文獻的調研了解到,目前,對於風機葉片缺陷的無損檢測方法主要有X射線、超聲波、聲發射、光纖傳感器、紅外熱成像檢測技術等。
  •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為什麼7nm、5nm晶片用12寸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大家都比較關注中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東西,在美國處處阻撓華為的發展的時候,我們這才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晶片問題上,以前總是覺得買來的東西比較方便,也比較省錢,可是現在看來一切發展還是需要靠自己的。
  • 晶圓雷射切割技術的研究進展
    外形封裝的第一步就是晶圓切割,晶圓切割工藝的效果直接影響晶片的性能和效益。此外,根據摩爾定律要求,單個晶片尺寸越來越小,晶圓厚度越來越薄,晶圓更加容易斷裂; 為了降低耦合及串擾,目前在 IC 晶片製作中需要加入低 k 材料,但低 k 材料與矽襯底的附著力較低,使用傳統切割方法時容易出現薄膜脫離和破碎等現象,進一步增加了晶圓切割的複雜度和難度。
  • 晶體的生長及晶圓製備,晶體缺陷及處理辦法
    首先將多晶和摻雜物加熱到液態,接著將籽晶安置到剛接觸到液面,籽晶是具有和所需晶體相同晶向的小晶體,可由化學氣相的技術製造,實際應用中可拿之前生長的單晶重複使用。籽晶融合到棒的一端,夾持器裝在單晶爐中,當高頻線圈加熱多晶棒和籽晶的界面時,多晶到單晶的轉變開始了。線圈沿著多晶棒的軸移動,將多晶棒加熱到液相,在每一個熔融區,原子排列成末端籽晶的方向,這樣整個棒以開始籽晶的定向轉變成一個單晶。 3、晶體缺陷 晶體是不完美的,我們一般稱之為晶體缺陷,在半導體器件中,晶體缺陷會引起有害的漏電流,可能會阻止器件的正常工作。
  • 一片晶圓可以切多少個晶片及晶圓製造流程
    晶圓製造的流程一顆集成電路晶片的生命歷程就是點沙成金的過程:晶片公司設計晶片——晶片代工廠生產晶片——封測廠進行封裝測試——整機商採購晶片用於整機生產晶片供應商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叫IDM,通俗理解就是集晶片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鏈環節於一身的企業。有些甚至有自己的下遊整機環節,如Intel、三星、IBM就是典型的IDM企業。另一類叫Fabless,就是沒有晶片加工廠的晶片供應商,Fabless自己設計開發和推廣銷售晶片,與生產相關的業務外包給專業生產製造廠商,如高通、博通、聯發科、展訊等等。
  • 關於晶圓與晶片之間的聯繫與異同
    晶片代工廠商正在將新節點工藝和現有節點的不同工藝大量投入到市場,給晶片製造商帶來了困擾和一系列的挑戰。 目前已有10nm和7nm的全節點工藝,正在研發5nm和3nm工藝。同時引入了越來越多的半節點或「node-let」技術,包括12nm,11nm,8nm,6nm和4nm。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12英寸晶圓的出貨面積佔全部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的65左右。8英寸的佔20%左右,其它的主要是更小尺寸的晶圓片了。另外從實際來看,14nm以下的晶片,像7nm、5nm的晶片全是用12英寸的晶圓製作的,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碳基晶片新突破,我國8寸石墨烯晶圓有望量產,性能將提升10倍
    ,其採用是通過在襯底上製備石墨烯的方法,將半導體或絕緣材料作為襯底,用來支撐晶圓上的器件,並且保證他們互不導通。當然,由於金屬上生長的石墨烯在進行後續的應用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將其從金屬襯底轉移到目標襯底,在此過程中會帶來破損、褶皺、界面汙染、金屬殘留等問題,而在非金屬基絕緣晶圓襯底表面直接生長石墨烯,可以得到覆蓋度100%、無需轉移、無金屬殘留的石墨烯晶圓,產品的良率更高。
  • 解析投資:被稱為「晶片載體器」的晶圓到底是什麼?它的市場如何
    圖片來源:百度圖庫二、晶圓發展進程晶圓隨著晶片技術升級和降低成本需要而不斷發展在降低成本方面,通過不斷變大晶圓尺寸以容納更多電路和減少廢棄比例就是晶圓的歷史發展趨勢。從1970年代至今,晶圓尺寸已經由過去的100mm(4英寸)發展至當前的300mm(12英寸)。根據IC Insight統計,2016年全球晶圓出貨量為10738百萬平方英寸,其中300mm晶圓佔全球晶圓產能的63.6%,預計到2021年,全球將有123家12英寸晶圓廠,產能佔比將達到71.2%。
  • 8英寸晶圓價格明年或將大漲40%
    8英寸晶圓被認為是落後產線,然而,就是這一比12英寸晶圓「古老」多年的產品,目前其產能依然很緊張。業內消息人士稱,受益於居家辦公趨勢和5G熱潮帶動的強勁需求,大多數晶片公司都將2021年8英寸晶圓的價格提高了至少20%,緊急訂單最多甚至提價40%。
  • 12寸晶圓價格變化趨勢_12寸晶圓能產多少晶片
    全球運作中的12寸晶圓廠數量預計到2020年將持續增加,而大多數12寸廠將繼續僅限於生產大量、商品類型的元件,例如DRAM與快閃記憶體、圖像傳感器、電源管理元件,還有IC尺寸較大、複雜的邏輯與微處理器。
  • 硬核科普:一塊晶圓可以生產多少晶片?
    首先咱們先來了解下晶圓跟晶片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常見到的晶片,全部是矽基晶片,即利用矽晶圓製作出來的。而矽晶圓是一種厚度大約在1mm(毫米)以下,呈圓形的矽薄片。在這個矽晶片上我們可以加工製作成各種電路元件結構,讓它成為有特定電性功能的IC產品,比如晶片之類的東西。
  • 一文讀懂晶體生長和晶圓製備
    在21世紀前期業界轉向300mm(12英寸)直徑的晶圓而現在正轉向450mm(18英寸)領域。  更大直徑的晶圓是由不斷降低晶片成本的要求驅動的。這對晶體製備的挑戰是巨大的。在晶體生長中,晶體結構和電學性能的一致性及汙染問題是一個挑戰。在晶圓製備、平坦性、直徑控制和晶體完整性方面都是問題。更大直徑意味著更大的質量,這就需要更堅固的工藝設備,並最終完全自動化。
  • 8英寸晶圓短缺、電源管理晶片漲價,國產晶片廠商的機會來了
    從晶片代工廠商、晶片設計廠商、晶片晶圓廠商到整個晶片產業鏈上所有企業似乎都陷入了缺貨的提價的循環。以晶圓代工廠為例,今年Q2開始,晶圓短缺的報導頻頻登上報端,8英寸和12英寸無一例外。與此同時8英寸產能緊張的消息不絕於耳。聯電的8英寸在今年的第三季度開始就進入滿載狀態,華宏半導體和華潤微也不例外。除了產能滿載,晶圓的價格也是一路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