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大陸晶片將達2230億美元 但自給率仍不到20%?

2021-01-09 我愛研發網

  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原本期望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晶片自給率達到70%,但按照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到2025年可能最多只能達到20%,遠遠落後於目標。

  

  IC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的總量為1434億美元,其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值約為227億美元,佔比約15.9%,相比2010年(10.2%)增長了5.6個百分點。  

  按照IC Insights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將達到2230億美元,2020-2025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9.2%。而2025年中國大陸生產半導體晶片產值將達到432億美元,2020-2025年間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3.7%。  

  按照這個預測數據,到2025年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值在整個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當中的佔比將達到19.4%,雖然較2020年成長了3.5個百分點。

  

  2020年8月,國務院印發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指出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顯然,這與IC Insights的預測的中國大陸2025年不到20%的晶片自給率有著很大的差距。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統計的2020年中國大陸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品的432億美元產值當中,還其他一大部分是總部位於中國大陸以外的中國臺灣地區企業和國外企業所生產的。例如臺積電、SK 海力士、三星、英特爾、聯電等在中國大陸有晶圓廠的企業。  

  根據IC Insights的預計,在2020年中國大陸生產的價值227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產品當中,總部位於中國的企業所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產品僅價值83億美元,佔比36.5%。如果放到整個2020年的中國半導體市場,佔比僅5.8%。  

  如果更細分來看,IC Insights預計,在由中國大陸企業生產的83億美元的半導體晶片產品當中,約有23億美元是來自於垂直整合製造廠商(IDM),其餘60億美元則是由中芯國際等純晶圓代工廠貢獻。  

  對於2025年的預估,IC Insights表示,即使屆時中國的長江存儲和長鑫存儲等國產晶片製造廠商的產能得到大幅增長,其仍認為,海外的半導體企業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晶片的產值,在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產值(432億美元)當中的佔比仍高達50%以上。  

  這也意味著,到2025年,真正由中國大陸企業貢獻的半導體晶片產值可能仍不到216億美元,在整個中國大陸半導體晶片市場(2230億美元)當中的佔比不到10%。  

  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上來看,到2025年真正由中國大陸企業支撐的半導體晶片自給率可能還達不到10%。即便是將所有在中國大陸生產的晶片都算作是自主製造的,那麼自給率仍是不到20%。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IC Insights的統計更多是聚焦於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自給率,似乎並未包括國內晶片設計企業交由大陸以外的晶圓代工廠生產的晶片。  

  這些晶片雖然並非由位於中國大陸的晶圓廠生產,進入中國市場也是以進口晶片的形式進入,但這些晶片卻是由中國晶片設計廠商設計的,而在晶片設計上的自主程度,也是體現晶片自給率的關鍵一環。  

  比如很多不依賴於國內缺乏的先進位程或特殊工藝的晶片,在海外製造受限時,完全可以放到國內來生產,實現自給,而且在未來五年,在國家的支持和國內晶圓廠的努力之下,在很多晶片所需的先進位程和特殊工藝上也有望實現逐步的突破。  

  因此,IC Insights給出的2025年中國大陸晶片自給率只有不到20%的數據,是明顯大幅低估的。

52RD.com  微博關注:http://weibo.com/52rd  微信關注:admin_52RD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轉載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內容來源標註錯誤、涉嫌侵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請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後,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IC Insights:中國離2025年實現70%的自給率目標相差甚遠
    19.4%,與中國製造2025年實現70%的自給率目標相差甚遠。IC Insights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會發布新的2021年McClean報告--集成電路產業的完整分析和預測。新報告的一部分將按地區研究集成電路市場,並按產品類型分析和預測到2025年的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報告指出,在中國的IC市場和中國本土的IC生產之間應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區別。
  • 預計2025年採用開源架構RlSC-V的晶片將達624億顆
    打開APP 預計2025年採用開源架構RlSC-V的晶片將達624億顆 南山 發表於 2019-12-03 13:38:20 12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也許是2025年。2、1納米會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嗎?也許會。除非新工藝和新材料出現突破。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發展規劃:五年內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45%以上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發展規劃 五年內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45%以上在資源保障方面,鐵金屬國內自給率要達到45%以上,國內年產廢鋼資源量達到3億噸,打造1-2個有全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海外權益鐵礦山,海外權益鐵礦佔進口礦比重20%以上。疫情之後國內鋼鐵行業的產業結構優化仍在持續。
  • 中國晶片再獲突破,騰訊功不可沒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 騰訊申請量子技術專利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大國,去年晶片的進口額達到了3050億美元,今年的晶片進口額也會超過3000億美元。在如此龐大的進口額之下,是一個巨大的晶片消耗市場。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一文看懂國產晶片現狀!|晶片|中芯國際|華虹...
    但是,相比集成電路製造,設計的進入門檻又很低,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集成電路設計存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流片失敗的技術風險,即晶片樣品無法通過測試或達不到預期性能。對於產品線尚不豐富的初創設計企業,一顆晶片流片失敗就可能導致企業破產。二是市場風險,晶片雖然生產出來,但沒有猜對市場需求,銷量達不到盈虧平衡點。
  • 「天空之眼」在中國 遙感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天空之眼」在中國 遙感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原標題:   新疆的草業工作者為了看清一塊草地的長勢,再不必花上10天的時間,翻山越嶺到天山的另一頭。這一工作將由高分家族的遙感衛星代勞。
  • 碳基晶片,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或可實現中國晶片彎道超車
    「如果把晶片比作一棟房子,電晶體就是建房的磚頭,一棟棟的房子就構成了我們的信息社會。」彭連矛說。矽是傳統的半導體材料。長期以來,整個半導體產業遵循摩爾定律,不斷縮小電晶體尺寸以提升其性能。而業界認為,摩爾定律將在2020年左右達到終點,即矽材料電晶體的尺寸將無法再縮小,晶片的性能提升已經接近其物理極限。
  • 杉杉股份擲54億收購關鍵資產 中國LCD偏光片將告別卡脖子
    杉杉股份6月9日晚間宣布,擬收購LG化學旗下位於多地的偏光片業務及資產,其70%份額作價7.7億美元(約合54億元人民幣),剩餘30%將在未來3年完成收購。偏光片被視為光學行業的「晶片」。由於該領域內的三大巨頭LG化學、日東電工、住友化學均為外資企業,偏光片一度被視為「卡脖子」的關鍵產業。
  • 中國晶片產業深度分析報告:一文看懂真實國產晶片現狀
    但是,相比集成電路製造,設計的進入門檻又很低,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集成電路設計存在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流片失敗的技術風險,即晶片樣品無法通過測試或達不到預期性能。對於產品線尚不豐富的初創設計企業,一顆晶片流片失敗就可能導致企業破產。二是市場風險,晶片雖然生產出來,但沒有猜對市場需求,銷量達不到盈虧平衡點。
  • Research and Markets:2025年全球IaaS相關收入將達429億美元
    12月31日消息,根據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25年,全球IaaS存儲和相關計算收入將達到429億美元。報告指出,以企業和工業為重點的企業需要就ICT基礎設施和服務做出許多與電信和IT相關的決策。
  • 2025年全球特種任務飛機市場預計將達183億美元
    2020年10月發布的「特種任務飛機市場2025年預測報告」顯示,全球特種任務飛機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35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183億美元,期間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6.2%。
  • 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發展規劃 五年內鐵金屬國內自給率達45%以上
    中信證券研究員唐川林稱,行業在未來5年的利潤中樞相較去年有進一步抬升空間。  大幅提升國內自給率  《意見》中明確指出,力爭到2025年,鋼鐵工業基本形成產業布局合理、技術裝備先進、質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 2021年中國汽車電子晶片產業鏈及市場投資前景深度分析(附概念股)
    (1)半導體材料是指電導率介於金屬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是製作電晶體、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的重要材料。半導體材料主要應用在晶圓製造和晶片封測階段。由於半導體材料領域高端產品技術壁壘高,而中國企業長期研發和累計不足,中國半導體材料在國際中處於中低端領域,大部分產品的自給率較低,主要是技術壁壘較低的封裝材料,而晶圓製造材料主要依靠進口。
  • 專家送上「定心丸」:中國晶片可以自給自足
    不過,雖然我國與這些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現如今的中國已經不不用再依賴西方技術了,更是有專家為我們送上「定心丸」,表示中國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預計到2025年的時候晶片自給率就可以達到70%,若是真的能達到這個數字的話,那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 光纖雷射器光電轉換效率高 2025年全球光纖市場的規模將達44億美元
    全球雷射器市場持續增長,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89.70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37.5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8.92%,其中工業雷射器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25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50.5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5.14%。
  • 中國射頻晶片的現狀和出路思考
    手機晶片的天花板很高,大陸公司骨頭都搶不到一張圖感受下當前中國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從下圖可以看到只有唯數不多的幾個核心集成電路領域中國有些許的佔有率,其中工業應用的MCU佔據2%;移動通信終端的應用處理器和通信處理器分別佔
  • 2018年全球偏光片行業發展趨勢,偏光片產業或將逐步向大陸轉移
    2017年全球FPD行業規模約1530億美元,其中LCD市場規模約1300億美元,佔比85%,OLED市場約230億美元,佔比15%。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全球面板廠產能大陸和韓國基本持平,目前LCD擴產幾乎全部都在大陸地區,而OLED擴產幾乎只有韓國和大陸兩地的廠商。
  • 全球晶片生產基地誕生:全球320條矽晶圓生產線,60%在中國
    眾所周知,晶片的原材料是矽,目前90%的晶片都是矽基晶片。而矽要製作成晶片,最開始的時候,要通過提純,拉錠,切割,打磨之後,製作成矽晶圓,然後才正式進入光刻等工藝過程。但有意思的是,這320條晶片晶圓生產線中,有191條是放在中國地區(含中國臺灣),比例高達60%,其中中國臺灣地區有36條,大陸地區有155條。之後再是美國,建設有35條生產線,日本建設有26條生產線,韓國建設有15條生產線,其它地區一共有5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