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假設猜想,顛覆了科學家們的思維!

2020-08-10 時尚獵人記

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每一個人心中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宇宙是如何來的?經過科學家的不斷研究探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宇宙有可能起源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這對於現代科學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宇宙大爆炸理論提出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讓人們對宇宙有了更多的認知,但是另一個更多的疑惑也出現在了人們的心中,那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子?

「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8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可能很多人認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有點荒謬,可是經過科學家數十年對宇宙觀測數據的不斷收集,發現大爆炸理論有可能是正確的。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支持大爆炸理論。

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有關大爆炸之前的討論也就很有必要了。可能有人認為,奇點大爆炸沒有發生之前,空間,時間,物質等都不存在,自然也沒有什麼爆炸之前這樣的說法。

如果宇宙時空是在大爆炸那一刻產生的,那麼在此之前,時空並不存在,所以我們不可能知道「之前」發生了什麼。可是站在科學的道理上,我們都明白,宇宙的一切運轉都要遵循物理學定律,那麼宇宙大爆炸以及大爆炸之前發生的一切應該也沒有逃脫科學的範疇。

所以站在科學的角度,雖然這個宇宙的時間,空間等都在大爆炸之後誕生的,但是大爆炸之前同樣不可能什麼也沒有發生,其中大概率會有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發生。為此,科學家也提出了三個可能的猜想。

一、我們的宇宙在一個巨大的黑洞內,對於黑洞相信大家不會承重,它是宇宙是最神秘的事物。黑洞有著強大的引力和吞噬力,任何天體和物質只要進入其中,就不要期望能夠出來。即使是光子也無法逃脫,正是因為黑洞強大的吞噬力,所以我們很難直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

雖然我們不知道黑洞內部具體是什麼樣子,但是科學家猜測,黑洞的本質有可能就是一個奇點。而這個奇點有可能跟宇宙大爆炸的那個奇點非常相似。黑洞中心的那個奇點是整個黑洞的引力來源,而被黑洞吞噬的天體和物質,最後都有可能聚集在這個奇點之上。

當這個奇點因為大量物質的聚集擠壓達到某一個臨界佔之後,它就會發生爆炸,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宇宙。而這個新誕生的宇宙仍然在一個無比龐大的黑洞之內,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想,如果要弄明白事實的真相,有可能需要我們真正能夠走進黑洞,尤其是超大質量黑洞內部。

如果我們的宇宙起源於一個黑洞之內,那麼我們宇宙中的其它黑洞內部有可能也存在自己的內在宇宙。只要我們能夠走進黑洞內部發現另外的宇宙存在,那麼就有可能證實我們生存的宇宙有可能也同樣誕生於一個巨型的黑洞之內。如果這個猜想是正確的,那可能會顛覆人們的三觀。

二、宇宙存在著循環,我們都知道,宇宙大爆炸之後一直都在快速膨脹,而且這個膨脹速度超越了光速,離我們越遠的星空,膨脹速度越快。當膨脹速度超越了光速之後,那我們將永遠觀測不到宇宙的邊緣星空。那麼宇宙的膨脹是否會一直進行下去呢?

正所謂物極必反,沒有任何事物能夠無限進行下去,宇宙的膨脹也有可能是如此。當宇宙膨脹到一定階段之後,它就會停止膨脹,然後向內不斷收縮。這個時候,宇宙空間就會不斷坍縮,形成「大擠壓」。在大擠壓的最後,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被擠壓在一個極小的「奇點」中,並引發下一次大爆炸。

這就樣,宇宙大爆炸-宇宙擠壓-大爆炸-再擠壓……,宇宙就是如此周而復始,往復循環。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萬物都有自己的輪迴,生命也有生死輪迴,那麼宇宙大概率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它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宇宙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生命的盡頭也會死亡,那麼宇宙的循環理論有可能也是正確的。

如果這個猜想正確,那我們現在生存的宇宙其實只是上個宇宙的輪迴延續。曾經有科學家在在非常遙遠的星空觀測發現了一些古老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年齡有可能超過了138億年,也就是它們跟現在宇宙的年齡不符。

出現這種情況,科學家有過兩個猜測,一個是這些不符合宇宙年齡的天體有可能是來源於宇宙之外的空間,而另一個猜測,那就是它們來源於上個宇宙。上個宇宙毀滅的時候並沒有讓所有的天體消失,其中有一部分天體隨著新宇宙的誕生而存活了下來。

當然,要揭開這個謎團,對於現在的人類科技來說還太遙遠,或許只有等到未來,我們有了星際穿梭的能力之後,可以到遙遠的星空深處,探測這些古老的天體。如果它們真的不是現在宇宙的產物,那麼猜想中的宇宙有輪迴有可能就是正確的。

三、多元宇宙的存在,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多元宇宙,科學家猜測,在我們的宇宙之外還有更大的空間,在這個浩瀚的空間中,有著無數的各種宇宙。可能很多人覺得多元宇宙有點荒謬,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下,這個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在人類沒有走進科技時代之前,我們也認為地球就是整個宇宙,天上的太陽,月亮的星星都是包含在地球中。那個時候的古人也不認為地球之外有更浩瀚的空間,可是當我們真正走出了地球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都是井底之蛙,地球之外有更浩瀚的宇宙空間,而地球在其中連塵埃也算不上。

所以,科學家猜測,宇宙之外有更大的空間其中一點也不稀奇,這個猜測未必就沒有實現的可能。如果多元宇宙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的來歷就值得我們思考了。試想一下,如果宇宙之外還有數不盡的各種宇宙,那麼這些不同的宇宙,誕生的時間自然也會不同,而每一個宇宙中都有可能存在智慧文明。

如果一個古老宇宙的年齡比我們的宇宙大幾百億歲以上,那其中的智慧文明實力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有可能已經將科學發展到了終點,那個時候科學就相當於神學,創造萬物,創造生命,甚至是創造宇宙也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

通過這些三種猜測,我們可以看出,宇宙有太多的謎團等著我們去破解。而宇宙的起源以及宇宙之外的事情,有可能是宇宙最終極的奧秘,需要我們將科學發展到接近終點的時候,或許才有希望真正揭開。如果人類文明能夠發展到那個時候,或許我們也可以創造一個真實的宇宙出來,而人類文明就是新宇宙的創世神。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3種猜想,每一種都太顛覆
    人類誕生在地球上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人類在不斷的進化過程中,成為了地球上的高級生物,主宰著地球上的一切,因此有科學家才猜想,地球或許並不是宇宙中的唯一生命體,想必在宇宙中一定還存在著其他生命體星球,只是當前我們還不知道他們的位置。
  • 哥德巴赫猜想——一個好玩的假設
    假設n=a+b n是大於5的偶數,也就從6開始(我們假設哥德巴赫猜想成立)a、b為質數,a、b以n/2對稱。(假設哥德巴赫猜想成立)c<n<d ,n>5的偶數 c、d為質數 c+d=2nc+y=n=d-y(y>0的奇數)c=d-2y(y為偶數,c為質數 c+y為奇數,n
  • 數學猜想的意義所在
    中國日報網10月31日電 最近全球有多名學者聲稱證明了黎曼假設,而黎曼假設是當今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數學猜想。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一猜想一旦被證明成立,它將對數學乃至科學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說,數學猜想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3個方法打破常規思維,幫你解決各種難題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三個方法,來告訴我們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的不同。採用發散思維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創意剛剛形成的時候,我們其實很難判斷出哪些東西有用,哪些東西沒用。正如物理學家普朗克所說的那樣,「純粹的理性主義根本行不通」。比如,1990年火箭科學家們發射了哈勃望遠鏡,它是一顆繞地球運行的衛星,任務是拍攝高解析度的太空影像。
  • 數學猜想:數學獨特魅力的一種體現
    破解數學猜想,是最智慧的頭腦所進行的最艱難、最深入的探索。探索就是在確定性之外尋求人們還不了解的領域和事實,探索的武器和工具是思維創新、方法創新、理論創新;創新需要改變舊的思維方式、方法,突破固有的理論觀點。例如,2018年9月,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聲稱已破解黎曼假設。
  • 科學家提出3種猜想,與劉慈欣的觀點不謀而合
    很多科學愛好者都認為當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暴露了地球的位置,但是經過仔細的研究分析後,科學家們認為它並沒有對這件事起到推進作用。因為旅行者一號想要飛出太陽系,需要3萬年的時間,這期間內就算有外星人來到太陽系,與旅行者一號相遇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者一號就像一顆塵土一樣渺小。
  • 科學家提出3種猜想,與劉慈欣的觀點不謀而合
    很多科學愛好者都認為當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暴露了地球的位置,但是經過仔細的研究分析後,科學家們認為它並沒有對這件事起到推進作用。因為旅行者一號想要飛出太陽系,需要3萬年的時間,這期間內就算有外星人來到太陽系,與旅行者一號相遇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因為在浩瀚的宇宙中,旅行者一號就像一顆塵土一樣渺小。
  • 夢境碎片還是哲學啟示 那些顛覆的異度思維電影
    夢境碎片還是哲學啟示 那些顛覆的異度思維電影 時間:2011.05.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李家錕
  • 劉慈欣給出大膽猜想
    而說到空間維度,其實早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就有一位德國的數學家發表過一篇論文,證實了四維空間的存在。讀過此文的科學家紛紛感嘆:黎曼為人類提供了研究維度空間的新思路,人類的思維將不再被局限在二維和三維空間內。
  • 數學家們操碎了心的孿生素數猜想,有了新突破
    孿生素數是指那些相差為2的素數對,比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599和601……除了第一對孿生素數(即3和5)之外,每個孿生素數對中的第一個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小1。所以第二個孿生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大1。孿生素數猜想說的是,在自然數集中,這樣的孿生素數對有無窮多個。
  • 區塊鏈的安全性 將被黎曼猜想的證明所顛覆?
    作為數學領域最大的瓜之一,各路群眾紛紛表示做好開吃準備,一些致力於區塊鏈研究與報導的媒體也不忘來刷屏,聲稱黎曼猜想的得證可以破解密碼學體系,以顛覆區塊鏈的安全性,甚至區塊鏈的未來也由此覆滅。那麼,黎曼猜想究竟和區塊鏈有何關係?筆者試圖在本文為您解答。什麼是黎曼猜想?
  • 猜想的皇冠,半個世紀的難題,數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你了解黎曼猜想嗎?不了解沒關係,我們先從它的作者——黎曼開始了解,他是這個數學大難題的『始作俑者』。波恩哈德·黎曼,是德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學分析和微分幾何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1826年,他出生於德國的小鎮布列斯倫茨。他的父親是當地的牧師。黎曼在家中的六個孩子裡排行第二。
  • 76思維模型:證偽思維
    歸納法就是由N個已知的數據或現象,推論出一個規律。歸納法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它是我們觀察客觀世界,尋找現象背後的共性,提煉知識理論的科學方法。實驗科學就是歸納法,科學家通過做實驗,從無數次的觀察中去發現規律,我們現在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靠這種方法獲得的。從歸納方式上,一般包括空間性歸納、時間性歸納和屬性歸納。
  • 數學猜想: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之一
    回答數是什麼的問題,應該說是數學家們最為根本的目的。美籍德國數學家理查·科朗特曾說過:「數是近代數學的基礎。雖然希臘人曾把點和線等幾何概念作為他們的數學基礎,但所有的數學命題最終都應歸結為關於自然數1、2、3……的命題。這一點已變成了現代數學的指導原則。」關於數,人們曾提出過許許多多的問題,有的已經獲得解決,有的至今依舊是謎,我們習慣上稱其為「猜想」(也稱猜測、假設、問題等)。
  • 科學家提出的這些假設,每一個都太顛覆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靈魂與量子有關。當人類在逐漸老去將近死亡的時候,人體內的電子就會離開人的肉體並且會分散到宇宙中去,它們會無序的飄落在宇宙中的任意角落,而人類是觀察不到的。不過瀕死的人如果有了甦醒意識,那麼這些電子則會再次重新聚集在你的身上,也就得以重生。
  • 特斯拉死前銷毀所有手稿,科學家給出3個猜想,讓人細思極恐
    人類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各領域中的傑出者們。比方說科學家們,他們在不同的時代裡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若是愛因斯坦沒有出現的話,人類如今的文明進程,至少要退後50年。對於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各種發明和科研成果。有很多科學家因自己的成就過上了名利雙收的生活,不過,有些科學家「視金錢如糞土」,他們的一生只喜歡發明,對賺錢和名利根本不感興趣。例如,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特斯拉。根據統計,特斯拉的一生中一共有上千種專利發明,不過,他一生都過得貧窮的日子。
  •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情感其實是一種猜想」,你怎麼看?
    今天看到某著名演講平臺,一位科學家言辭鑿鑿地提出一條理論,她指出:我們人類的情感其實是一種猜想。 中間她毫無避諱地說Facebook所做的「情緒研究」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情感在我們的大腦中並沒有電路,沒有所謂的「規律」,它是大腦在某個時刻建立的猜想,是數十億個大腦細胞共同協作的產物。 看到這些,我的情緒禁不住波動了起來。
  • 特斯拉死前銷毀所有手稿,科學家給出3個猜想,讓人細思極恐!
    人類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各領域中的傑出者們。比方說科學家們,他們在不同的時代裡都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若是愛因斯坦沒有出現的話,人類如今的文明進程,至少要退後50年。對於科學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各種發明和科研成果。
  • 科學家給出了3個猜想
    對於特斯拉燒掉手稿的原因,科學家給出了3個可能存在的猜想。第一個猜想:特斯拉手稿可能隱藏有反重力飛碟全部原理和製造方法,科學家發現,在1928年特拉斯就申請過這種反重力飛碟的專利,可是後來特斯拉宣稱反重力飛碟「流產」了,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他可能把這種飛行器的製造方法給寫在手稿裡面了,因為特斯拉認為,如果公開這種反重力飛碟裝置,可能會導致世界力量平衡被打破,很容易引發戰爭,所以他沒有公開這項技術,於是他在去世之前把反重力飛碟的製造方法給燒毀掉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一個宇宙模型就出現了,劉慈欣的猜想真奇妙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一個宇宙模型就出現了,劉慈欣的猜想真奇妙中華民族從來不缺乏想像力,對宇宙的想像更是自古有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嫦娥奔月等美好的傳說都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尚未了解時有的傳說。當然,對宇宙萬物的探索並不是中國的專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藉以深化對宇宙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