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全國考研報考人數達377萬,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2021-01-08 前瞻網

《科學報告》:美洲駝微型抗體可對抗新冠病毒

12月22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發表研究稱,他們從一隻名叫Cormac的美洲駝身上分離出了一組有希望對抗新冠病毒的微型抗體(或稱納米抗體)。初步結果表明,這些納米抗體中至少有一種稱為NIH-CoVnb-112的納米抗體可以通過抓住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來預防感染並檢測病毒顆粒。此外,納米抗體在液體或氣溶膠形式下均表現良好,表明其在吸入後仍可保持有效。

澳大利亞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出版的《科學免疫學》。作者撰文指出,他們發現免疫系統中被稱為記憶B細胞的特定細胞會「記住」病毒感染,如果再次接觸病毒,它會通過快速產生保護性抗體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

BioNTech:與輝瑞共同研發的疫苗「極有可能」對英國變異毒株有效

據英國《衛報》消息,當地時間12月22日,德國製藥公司BioNTech執行總裁Uğur Şahin在媒體發布會上表示,公司的研究團隊正在測試與輝瑞共同研發的疫苗對英國變異毒株是否有效,以及該疫苗是否需要進行調整。他在發布會中說到:「(儘管)我們目前還不知道,該疫苗針對變異毒株能否為人體提供保護,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目前疫苗觸發的免疫反應極有可能對新的變異毒株也有效。」

葡萄牙發現3個新冠病毒變種在傳播 但並無證據表明更致命

來自葡萄牙國家研究院(INSA)的研究員Ricardo Jorge透露,一項關於新冠病毒遺傳多樣性的研究發現,在葡萄牙新冠病毒第二波大流行中傳播的病毒有3種新的變異。這三種變異中的一種代表了該研究中分析的病毒基因組的大約70%,它的特徵是影響抗體連接區域的「非常特異的突變」。

英國又發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傳播性更強,與南非變異毒株有關

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周三表示,在與南非有關的病例中,英國發現了一種可能更具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變體。南非衛生部上周表示,新冠病毒的一種新的基因突變已經被發現,可能是該國最近感染激增的原因。

科學家新識別月球上逾10.9萬個撞擊坑 分布在月表的大部分區域

《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機器學習方法,在月球表面識別出之前未識別的逾10.9萬個撞擊坑。據該論文介紹,撞擊坑分布在月表的大部分區域。然而,識別撞擊坑數量的人工和自動方法在計算精確總數時存在不一致的情況。比如,自動識別方法一般很難發現不規則或退化的撞擊坑。

中國醫學專家率先揭秘肝癌復發、轉移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4日披露,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團隊等率先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尋找有效肝癌復發轉移防治新策略提供了更多理論依據和實驗證據。據介紹,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解析了肝癌原發和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差異。相關成果在國際知名生物學期刊《Cell》在線發表。

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有助更精準阻斷癌擴散

據《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發現,癌症是否擴散、擴散得如何以及向哪個器官擴散,取決於許多遺傳和臨床因素。研究團隊將與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相關的特徵整合在一起,創建了癌症在人體內的轉移圖(MetMap),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關於不同癌症如何擴散的圖。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共同開展的該項新工作表明,有可能在動物模型中預測人類癌細胞的轉移。

嫦娥五號搭載物品交接儀式舉行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今天舉行了嫦娥五號搭載物品交接儀式暨助推行業科技自立自強研討會。除月球樣品之外,嫦娥五號返回器上也搭載了相關物品,包括冬奧會吉祥物、徽章、水稻、苜蓿種子等材料,致敬抗疫工作者的歌曲、科普繪畫作品以及中國飛鶴嬰幼兒配方食品等物品。

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升至40.5% 赫捷院士:重在預防和早診早治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在會上表示,我國癌症5年生存率在近十年來已從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將近10個百分點。赫捷指出,未來,將從優化服務供給和引導服務需求兩大方面同時發力,推進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向縱深發展。具體包括:一是不斷擴大篩查服務供給。二是不斷提升篩查服務能力,積極探索推廣篩查適宜技術。三是不斷提高群眾防癌意識。

兩種竹類新種落戶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近日,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種子大家庭迎來兩位特殊的新成員——來自竹亞科玉山竹屬(Yushania)和懸竹屬(Ampelocalamus)的野外採集種子。在十餘年來種質資源庫收集的數萬份植物種子當中,這批種子有其特殊的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在竹子的種類、分布面積、蓄積量、竹材和竹筍產量等方面居世界第一位。

一種新天然高壓礦物再次以華人科學家命名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Oliver Tschauner領導的礦物學小組最近在來自深部地幔的金剛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天然高壓礦物包體,並將其命名為Davemaoite(中文名:毛鈣矽石)。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歐洲礦物學報》。該礦物以國際著名華人地球科學家毛河光命名,目前已獲國際礦物學協會批准,編號為2020-012a。毛河光是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創辦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是第二個以毛河光命名、第31個以華人命名的新礦物。

深海化能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近日,《細胞》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課題組在深海無脊椎動物化能營養共生體的維持和互作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成果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頂蛤鰓絲組織中非含菌細胞、含菌細胞以及共生菌在維持化能營養共生體的「微生態位」的功能作用。

血友病基因療法臨床被試被檢出肝細胞癌

據Science News報導,當地時間 12 月 21 日,荷蘭基因治療公司 uniQure 公布了其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最新進展,一名於 2019 年 10 月接受試驗性治療的患者被診斷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據悉,uniQure 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使用 AAV5 作為載體,將治療基因運送至患者體內;而被檢出肝癌的患者本身患有肝病,還曾感染過乙型和C型肝炎病毒,這都可能增加患癌風險。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暫停相關的臨床試驗。

科學家合成了一種新型「冰」 能在更低壓力下存在

來自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報告了一種新型「冰」的結構和性質,這種新物質是在室溫和相對較低的壓力下形成的新型儲氫籠形水合物。該水合物中每個氫分子與三個水分子相連,使其含氫量較少,但能在更低壓力下存在。這種新的結構在改變溫度和壓強後會轉變為更為常見的有序籠形結構。

罕見!加拿大永久凍土中發現57000年前小狼崽

近日,加拿大育空地區發現了一隻保存完好的小狼崽,研究人員稱其為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狼」。這隻小狼崽在永久凍土中已有57000年之久。這種生物被當地原住民Tr 'ondek Hwech '人命名為Zhur,是一名淘金者在道森市附近的克朗代克金礦發現的,當時他正在炸一堵冰凍的泥土牆。這隻被保存在永久凍土層中的小狼崽在6、7周大時死亡。與此同時,一項名為穩定同位素分析的技術顯示,這種動物生活在冰川消退的時期。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自然》最新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①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②新冠疫苗效用將初顯;③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穩步推進;④幹細胞研究可能打破「14天規則」;⑤火星將迎中國「訪客」;⑥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關鍵時刻到來;⑦史上最大太空望遠鏡將發射;⑧脈衝星助力引力波探測;⑨英國脫歐協議能否達成仍是未知數。

《自然》:加勒比史上經歷過兩次移民潮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歐洲人到達加勒比地區之前,已有人類在兩次大的移民潮中在此定居。這項研究詳細地分析了古代加勒比人口的歷史,發現這些土著居民的後裔今天仍然生活在加勒比地區。相關論文12月24日刊登於《自然》。

《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高海拔生活改變的不只是基因

人類進化正在安第斯山脈發生。蓋丘亞人是秘魯的土著居民,他們在2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生活了至少11000年,已經進化出了適應惡劣環境的基因。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極端條件可以改變控制DNA活性的化學修飾。這些表觀遺傳變化是第一個證據,證明在山區長大不僅能改變基因,還能改變身體使用基因的方式。相關論文刊登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

《自然》:新型抗生素能有效對抗多種細菌

美國威斯塔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了一類新化合物,這種化合物能直接殺滅耐藥病原菌的同時,激發對抗抗菌素耐藥性(AMR)的快速免疫反應。相關論文12月24日刊登於《自然》。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抗生素耐藥性為全球十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據估計,到2050年,耐抗生素感染每年可能奪去1000萬人的生命,給全球經濟造成累計100萬億美元的負擔。耐藥細菌名單正在增加,但幾乎沒有新藥在研發中,這就產生了對新型抗生素的迫切需求。

警惕雙臂血壓差異!超過10mmHg意味著更大健康風險

一項近日發布的國際聯合研究表明,手臂之間血壓讀數的差異與心臟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等更大風險有關,臂間血壓差越大,患者的額外健康風險越大。該研究由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領導進行,獲得了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NIHR)的資助。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高血壓》雜誌上。研究團隊對所有可用的研究數據進行了元分析,合併了24項全球研究的數據,創建了一個包含近54000人的資料庫,涵蓋了來自歐洲、美國、非洲和亞洲的成年人。

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 成引發慢性病重要危險因素

12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學首席專家趙文華表示,超重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種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這一輪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過50%,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接近20%,6歲以下的兒童達到10%。所以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較快、流行水平較高、全人群均受影響來描述當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勢。

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

12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紹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有關情況。我國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擴大。同時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會持續增加,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佔總死亡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防控工作仍面臨巨大的挑戰。

《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12月23日,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組、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數字治理研究中心、天府大數據研究院、沃民高科超級智能研究院在京聯合發布了《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研究報告》。作為我國首個以「城市大腦」標準為主題的研究成果,該報告依託中國科學院團隊原創的網際網路大腦模型理論,提出了建設城市大腦全球標準的九個研究方向。

教育部:2021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為377萬

根據教育部官宣,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12月26日至28日舉行,全國報考人數為377萬。數據顯示,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屢創新高,2020年首次突破300萬,達341萬人,2021年全國報考人數較去年增長36萬人。為進一步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試組織工作,教育部相關部門近日對有關工作進行了再部署,要求確保廣大考生和考試工作人員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格認真做好試卷安全保密和考場管理工作,確保考試平穩有序、公平公正;堅持以考生為本,優化考試服務,為考生創造良好的考試環境。

教育部公示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名單

近日,經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考察和評議,並經黨組會審議,教育部擬同意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等33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學校,並將學校名單等信息向社會公示。公示時間為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1月7日。

教育部:五年高校新增教材4.3萬種 新形態教材創新發展

在今天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正式出版的、版權頁標註「教材」字樣的高校新增教材數量達4.3萬餘種。此外,還推出了一大批紙質+數位化資源教材,以及融合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虛擬實境、增強現實、配套移動軟體等表現豐富的多介質教材。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印發

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3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試點工作的意見》。2015年,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印發了《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並決定自2016年起,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的範圍擴大到全國。經過6年的實施,各單位累計撤銷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600餘個,增列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000餘個,對引導學位授予單位主動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媒:自2023年起,英國高校不再憑預估成績錄取留學生

根據BBC等多家英國媒體消息,在未來幾年內英國大學錄取有很大可能迎來全面改革。報導稱,英國將從2023年開始,對本科錄取制度做出改革。不再沿用之前的預估成績錄取方式,而是在確認申請學生的成績之後,再發放錄取通知書。英國希望以此將高校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同時也給申請者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

一批高校獲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下簡稱「重大項目」)資助名單,多所高校已官宣喜訊。包括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謝建新院士團隊牽頭的「航空關鍵金屬構件熱加工多物理場演變及擾動的智能調控基礎」項目等獲得重大項目資助。

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24日開始補報名

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補報名將於12月24日開始,安徽省考試院再次提醒考生,準備好材料,在規定時間報名。補報名時間為2020年12月24日9:00至25日16:30。補報名由各市、縣(市、區)教育招生考試機構負責組織進行,補報名考生到當地招生考試機構指定地點進行補報名。補報名流程與前期報名流程相同。

全國科普經費持續增長 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70元

12月24日,科學技術部發布2019年度全國科普統計調查結果。據統計數據,2019年全國科普專、兼職人員數量均出現增長,達到187.06萬人,比去年增加4.80%。2019年全國科普經費籌集額共計185.52億元,比2018年增加15.13%。其中,政府撥款147.71億元,佔全部經費籌集額的79.62%,比2018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全國人均科普專項經費4.70元,比2018年增加0.25元。

歐盟「地平線歐洲」預算最終敲定為955億歐元

據美國物理聯合會消息,歐洲議會於當地時間 12 月 16 日通過未來 7 年的整體財政預算,這意味著包括在該預算計劃中的歐盟科技框架計劃「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將確定獲得 955 億歐元的預算。「地平線歐洲」的預算被分配到了「三大支柱」:基礎研究和獎學金、全球挑戰和產業競爭力以及歐洲創新委員會。其中約 160 億歐元將撥付給歐洲研究理事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支持歐盟基礎研究的競爭性資助項目。今年早些時候,歐盟理事會曾計劃削減「地平線歐洲」預算至 850 億歐元,但談判代表們最終撤銷了部分計劃。

又一位巨星因「新冠」隕落 07年圖靈獎得主Edmund Clarke去世

據最新消息,2007年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家Edmund Clarke,因感染新冠肺炎,於北京時間12月23日上午不幸逝世。Edmund出生於1945年,1967年從維吉尼亞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68年從杜克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76年從維吉尼亞大學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Edmund先是在杜克大學任教兩年。隨後,1978年,他加入哈佛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82年,Clarke離開哈佛,加入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系,並在1989年被評為全職終身教授。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馮衛東)據《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發現,癌症是否擴散、擴散得如何以及向哪個器官擴散,取決於許多遺傳和臨床因素。研究團隊將與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相關的特徵整合在一起,創建了癌症在人體內的轉移圖(MetMap),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關於不同癌症如何擴散的圖。
  • 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有助更精準阻斷癌擴散
    研究團隊將與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相關的特徵整合在一起,創建了癌症在人體內的轉移圖(MetMap),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關於不同癌症如何擴散的圖。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共同開展的該項新工作表明,有可能在動物模型中預測人類癌細胞的轉移。
  • 一周科技隨我探|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孕婦胎盤中首次發現...
    科技前沿 首張不同癌症人體轉移圖問世 人們對癌症最恐懼的,一個是其無限增殖能力,另一個就是癌細胞的「橫行無法」。它們很少有安分的,似乎有一條專供其自由移動的「高速路」,經常能迅速擴散轉移到其它臟器中。
  • 2021考研擇校:這些院校是考研"重災區"!報考需謹慎!
    從報考專業分布上看,工商管理專業報考人數居首,為2.54萬人,隨後為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的1.58萬人和金融專業的1.33萬人。報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16個招生單位的人數均超過1萬人。
  • 歷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統計及分析(1994-2020)
    根據教育部官網消息,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已於12月21日至23日舉行,報考人數341萬人。這一數字比2019年度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了50餘萬人,增幅超過17%,再創歷史新高。從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從2015年到2019年,考研人數從165萬人遞增到了290萬人,但研究生錄取人數才從57萬增長到70萬,報錄比逐年都在增加。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逐年上升,考研熱度仍然不減。
  • 21考研「重災區」:這12所高校報考人數超2萬!有膽你就報!_考生
    ▲戳圖可放大查看 復旦大學:29936人報考 根據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發布的新聞消息顯示:2021年考研,全國共有29936名考生報考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 ▲戳圖可放大查看 暨南大學:27455人報考 早在網上確認結束之時,暨南大學就在官網微信公眾號公布了21考研的報考數據:全國共有27455名考生經網上確認報考暨南大學
  • 首個21考研院校報考人數公布!
    一般情況下,報名結束後不久,就會有大量高校公布今年的報考情況,但是,目前已經有一所高校公布了2021考研報考情況: 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全國統考報名人數統計(報名數據截止到2020年10月20日),具體數據如下:
  • 2021年377萬考研學子面對的難題
    2021年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帷幕在萬眾矚目中已經拉開,近日官方也正式公布了今年報名參加考研的數據,全國報考人數為377萬,比之前網傳的422萬少了45萬。儘管考生們獲知這一消息時內心的壓力可能有所減低,但仍然未能放鬆,畢竟比去年參考人數多了36萬,淨增10.6%。
  • 首張「癌症轉移圖譜」問世!集合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規律
    對很多癌症患者來說,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最為致命。如果能預先知道癌細胞可能轉移的路線,或許會對癌症治療有很大的幫助。這項研究不僅意味著更多的研究者能夠在這個轉移圖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導致某些腫瘤擴散到不同器官的原因,還能夠為醫生在癌症藥物的篩選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圖|相關論文(來源:Nature)相關研究以 「A metastasis map of human cancer cell lines」 為題發表在了 Nature上,並被評為當期封面文章。
  • 2021考研報考人數公布!今年人數暴增了嗎?
    、專碩的報考人數。人,這個數據已經非常接近首師大2020年的報考人數了。2020年,首師大碩士報考人數13632人,錄取2509人,整體考錄比近5.5:1。 首師大熱門專業有: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學原理、比較教育學、學前教育學、教育技術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史、世界史、音樂與舞蹈學、軟體工程、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學術型專業;社會工作、應用心理、教育碩士(大部分)、現代教育技術、漢語國際教育、音樂、藝術設計、電子信息等專業碩士類別(領域),佔所有招生專業(領域)
  • 這些研招院校公布2019考研報名人數 均創歷史新高
    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編整理的關於「這些研招院校公布2019考研報名人數 均創歷史新高」相關資訊文章,一起關注一下吧~中央民族大學:我校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創歷史新高日前,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網上報名結束,報考我校碩士研究生的報名人數為9557人,比2018年增加2631人,增幅38%,其中少數民族考生為2666,佔總報考人數的
  • 專碩報考人數遠超學碩,專碩更受歡迎,競爭更激烈?
    最近,2020年考研人數再創新高的討論一直沒停。根據數據統計,專業碩士報考人數再次超越學術碩士人數,很多機構和個人認為專碩已經超越學碩,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並且競爭更加激烈。真的如此嗎?大家一起來分析下。希望2021考研學子能夠正確認識,根據自己情況報考,不要盲目跟風。
  • 20考研,21所院校報考人數及報錄比匯總,電子科大破2萬
    1.蘭州交通大學據悉,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再創新高,全國考研人數達到340萬左右,比2019年增加50萬人,增加15.6%。2.電子科技大學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我校的考生有20674人,人數較2019年增長24.35%。2020計劃招生人數5489人,推免擬接收人數1204人,總體報錄比約為4:1 .
  • 2020考研熱持續:盤點12大熱報高校及熱報專業
    伴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近幾年考研熱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2019年考研的人數高達290萬左右,一些行業專家表示,2020考研報考,很可能突破300萬人次。而在這些不斷上升的報考人數下,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申請熱度,也出現了不同變化。
  • 2020年考研報考人數突破2萬的大學!學生:競爭力太大了
    考研和高考有很大的不同,考研分為a區和b區,也有很多同學們稱之為的旱區和澇區,意思也就是說有的大學報考的人數非常之多少而有的大學報考人說極其之少,有的地區的競爭力非常小,而有的地區的競爭力是非常大,每個學校考研報考的人數也是有多有少。
  • 同等學力與不同學歷考研報考要求
    【考研兵法】虛實篇——同等學力及在職考研   同等學力與不同學歷考研報考要求   同等學力報考研究生的三個建議   【考研兵法典例】  1、自考專科生考研  對於專科生報考研究生,各招生單位有不同的規定。有的學校要求專科畢業後必須通過自考本科主幹課程,有的學校要求有論文發表或取得相關科研成果,還有的學校則規定部分專業不招收大專畢業生。
  • 22考研丨五所「死亡」211,報考需謹慎!
    大家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考研報考的難度,最高屬985名校,其次是211院校,最後是雙非學校。 如果你這樣想,那你就是圖樣圖森破了。近幾年,考研人數逐年增加,由於地理位置、城市因素和其它一些原因,一些211和雙非院校變得越來越受考研學子的歡迎,考研難度一點也不亞於985名校了。
  • 報考人數超1.2萬,擴招35%,這所省屬高校歷年考研報錄比統計!
    ↑↑↑更多院校報考數據及考研乾貨資料點我的頭像到主頁查看領取!更多院校報錄比數據,點我的頭像發送私信:報錄比,可查看目前更新的高校報錄數據。浙江工商大學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我校統計學進入A類學科,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法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6個學科進入B類,評估結果位列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前列。
  • 明知故問 | 2020考研前景之——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考研?
    《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2020考研報名人數或達330萬,與2019年相比,考研報名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在就業難、「畢業即失業」現象加劇情況下,往屆生報考研究生人數增多,往屆生在研究生群體中佔比在2018年達45%,接近半數。非全日制招生納入統考之後,往屆生佔比進一步擴大。
  • 上海師範大學2021考研各專業報考人數新鮮出爐
    上海師範大學2021考研各專業報考人數新鮮出爐!今年總計有17066人報考上海師範大學,較去年報考人數增加了2085人,增幅13.9%。整體而言,這所上海的雙非師範院校,人氣一直不低。而另一方面,不是報考以上熱門專業的話,其實還是有很多專業的報考人數少,上岸相較容易的。對上師大感興趣的22考生也可以多關注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