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你得看:攜帶該基因,新冠更致命

2020-10-24 珍美思醫學研究院

新冠病毒(SARS-CoV-2)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流行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迄今為止已經奪走了100萬人的生命。


但是研究發現由病毒COVID-19引起的疾病的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差異很大,有的人沒什麼症狀或輕度症狀,但也有部分人身體機能快速消退乃至呼吸衰竭


雖說在新冠病毒流行的早期,嚴重的症狀一般都多發於高齡人群。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另一些人症狀卻很嚴重。


因此,有人就根據現象猜想到可能是基因的不同導致了這一結果,並據此在nature上發了篇SCI。


它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The major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severe COVID-19 is inherited from Neanderthals」



摘要:


最近的一項遺傳學關聯研究將3號染色體上的基因簇鑑定為SARS-CoV-2感染後呼吸衰竭的危險場所。一項新的工作對3,199例住院的COVID-19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表明這是SARS-CoV-2嚴重感染和住院的主要遺傳風險因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證實了,該風險是由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的〜50 kb的基因片段所賦予的,目前攜帶該基因的人在南亞約50%,歐洲約16%。


接著咱們來看一下都有哪些新的發現。


這篇文章裡,確定了與嚴重COVID-19相關的兩個基因組區域:3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包含6個基因,9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區域確定了ABO血型。最近,從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劃發布了一個新的數據集,其中3號染色體上的區域是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與嚴重COVID-19顯著相關的唯一區域。


上圖為3,199例住院的COVID-19患者和897,488人口對照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該區域的風險變異使需要住院的比值比達到1.6(95%置信區間(CI):1.42-1.79,擴展數據圖1)。與3號染色體上嚴重COVID-19相關的遺傳變異( chr3:5,859,651-45,909,024,hg19)都處於高連鎖不平衡(LD)狀態,即它們在種群中彼此緊密相關(r2> 0.98),跨度為49,400個鹼基(kb)


上圖表明1000基因組計劃中的指數風險變體(rs35044562)與遺傳變體之間的存在連鎖不平衡。 (紅色標記遺傳變異,其中等位基因與風險變異相關(r2> 0.1),風險等位基因與Vindija 33.19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匹配 )


研究表明染色體3(chr3:45,859,651-45,909,024,hg19)都處於高位連鎖不平衡(LD),即它們在種群中都彼此密切相關(r2> 0.98),跨度為49400鹼基(kb)(圖1b)。此外,這種「核心」單倍型在較弱的LD中具有更長的單倍型,最高可達333.8 kb(r2> 0.32)


上圖為分析了1000個基因組個體和尼安德特人的單倍型的系統圖,涵蓋了核心風險單倍型的基因組區域。 陰影區域突出顯示了一個單族群,其中包含在rs35044562帶有風險等位基因的所有當前單倍型和三個高覆蓋尼安德特人的單倍型。


在1,2兩項研究的指數變量顯示在非非洲人群中的LD較高(r2> 0.98)(擴展數據圖3)。同時,我們發現這兩種變體的風險等位基因以純合形式存在於Vindija 33.19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的基因組中,該人來自歐洲南部克羅埃西亞的一個約50,000歲的尼安德特人。


上圖表明尼安德特人核心單倍型的地理分布可帶來嚴重COVID-19的風險。 餅圖顯示rs35044562處的次要等位基因頻率。


無論如何,第3號染色體上的COVID-19風險單倍型與其他尼安德特人和Denisovan遺傳變異類似,在某些人群中已達到很高的頻率。


但由於SARS-CoV- 2大流行, 目前尚不清楚尼安德特人來源地區的哪些特徵會帶來嚴重COVID-19的風險,以及任何此類特徵的作用是否對SARS-CoV-2,其他冠狀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具有特異性。 一旦闡明了功能特徵,就有可能推測尼安德特人對相關病原體的敏感性。


就目前的大流行而言,很明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會在感染時有更高的概率病症更嚴重。


不也有好消息,按照這項研究所說,這意味著,咱們中國所在的東亞面對新冠疫情的實際風險是全球最低的。而在南亞的印度和孟加拉國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好吧,這只是對咱們的好消息)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資訊

珍美思醫學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珍美思

微信:ncbiomed8014

相關焦點

  • 非洲驚現神秘病毒,排除新冠和伊波拉,專家警告:或比新冠更致命
    據最新消息顯示,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已經超過8011萬,累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75萬,單日新增確診超過65萬。現在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全球第二波疫情也越來越嚴重,現在許多國家迫於疫情壓力已經二度封國。
  • 松鼠該怎麼養?沒有經驗的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松鼠該怎麼養?沒有經驗的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當今的社會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有更多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寵物類型進行飼養。比如說我們平常經常可以看到的小貓小狗,也有人喜歡比較少見的寵物,飼養少見的寵物有好處也有壞處。
  • 看完這篇文章,你還會覺得SCI難嗎
    操作步驟:第一步,將TCGA基因矩陣與免疫評分、基質評分合併,分別根據評分的中位值分為高分組(high)與低分組(low),分別進行high vs low的差異分析 第二步,對上面得到的差異基因取交集 第三步,將交集的差異基因做功能分析(GO,KEGG,PPI分析)
  • 賀建奎的基因編輯嬰兒「致命」缺陷曝光
    因此,當基因發生突變時,該基因產生的蛋白質也就會有副作用。「這樣的副作用就是你不會感染愛滋病病毒」,尼爾森說道。當何建奎利用CRISPR實驗創造出攜帶雙重突變的基因雙胞胎嬰兒時,引發了國際憤怒。尼爾森對這種突變的整體效果會帶來什麼後果提出質疑:「這種突變對人體有好處嗎?」他想知道。
  • 《洞見》的這篇文章,戳心了
    很喜歡《洞見》的文章,有深度,有厚度。《一個人高度自律的3種跡象》這篇文章,又深深地戳中我的心。這篇文章以《少有人走的路》書中的一句話,引出文章主題:自律!然後分了三部分來闡述,最後是總結。文章結構就是傳統的三段式,總分總。這篇文章的內容直戳人心,能引起共鳴。看來,優質的內容,永遠是最硬的底牌。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記憶是怎樣形成的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記憶是怎樣形成的歡迎大家收看本文章,我是本文章的小編小汐,如果你們看完文章之後有什麼想說的想表達的 ,可以留言給小編喲,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正文吧!如果說你學會了什麼,也就意味著你記住了某種東西,因此在心理學看來,學習複習還有記憶回憶都是密不可分,或者說幾乎就是同一回事。我們通常所指的記憶,就是我們能夠回憶起來的東西,比如我們昨天吃了什麼?我們上次看這本書看到什麼位置了,但是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其他的重要的記憶方式。
  • 華大基因CEO尹燁權威闢謠:關於新冠狀病毒的十大謠言
    換言之,它攜帶病毒的可能性就會達到龜背竹葉幾十倍。另外很多人喜歡穿有連帽設計的衣服,其實衣服的帽子也不易清潔,所以這段時間大家也應儘量避免,儘可能降低攜帶病毒的風險。 寵物貓狗帶毒,也會感染新冠病毒?究竟寵物貓狗會不會染上新型冠狀病毒?
  • 《自然》:23篇文章,1300多人參與,人類癌症全基因組解鎖!
    癌症是基因病,是由細胞內關鍵癌基因的獲得性突變引起的疾病。這些突變改變了細胞生長調控的路徑,並與組織環境相互作用。  此前,對癌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質編碼基因,但這隻佔所有基因的1%。
  • 基因突變引發致命白血病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就像傳說中的Ikaros在飛向太陽的同時也在迎接自己的死亡,一個同名的基因也給癌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一項新的研究表明,Ikaros基因突變在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一種生長迅速的難治性癌症——的觸發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能夠為治療這種疾病提供新的途徑。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2020-11-27 17:00:00樂清應急管理
  •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
  • 新致癌基因被發現!瞄準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
    近日,科學家們確定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種致癌基因,這一發現為這種致命腦瘤提供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我們發現的新致癌基因有望成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命弱點。它能特異性靶向膠質母細胞瘤,有望成為治療這種致命癌症的有效方法。」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和UVA癌症中心研究員李輝博士介紹。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這意味著引發新疫情的途徑可能要直接得多。而且這種直接的感染途徑已經在實驗室裡實現:研究人員把一種與SARS病毒基因非常相似的冠狀病毒放在有人類細胞的培養皿中,這種病毒成功地感染了人類細胞。」這一原理早在2013年《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有提示。
  • 這本期刊影響因子縮水60%,還發了篇奇葩文章
    該文聲稱新冠病毒來源於2019年11月墜落在吉林省的太空隕石,如下為當時隕石墜落的圖像資料。目前的SCI影響因子為1.862分,在177本生物遺傳學SCI專業期刊中,落到了130位,這本期刊想回Q1Q2並不難,繼續看你就會明白。
  • ACT高分備考,只看這篇文章就足夠了!
    沒有原版小說閱讀經驗的學生,會覺得這類文章有難度。讀下來的感覺是,詞彙都認識,但是整體在講什麼,很暈。  小說語言有固定的特點,文學性較強,小說文章也有特定的結構,從情節上看,關於個人回憶,成長類居多,有比較細膩的心理描寫,不經過訓練很難短期突破。
  • 去南極之前,你知道要準備一些什麼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去南極之前,你知道要準備一些什麼嗎?看完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大家好,我是喜歡遊玩的小菲,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南極,但是都知道我們的南極,是非常寒冷的,所以現在去南極的人也不是特別多,大家也知道去我們的南極也是比較麻煩的,需要乘坐飛機、輪船等等的一些交通工具,然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我們的一些個人物品要準備,但是又因為天氣極寒,普通的保暖禦寒的衣服也不一定可以完全有用,所以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們,再去南極之前,要準備些什麼
  • 「毒王」蝙蝠為何攜帶多種致命病毒,卻能「百毒不侵」?
    作為最強「移動病毒庫」,蝙蝠攜帶了多種令人望而生畏的致命病毒,如伊波拉病毒(EBoV)、馬爾堡病毒(MV)、狂犬病毒(RV)、SARS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MERS-CoV)以及我們正在攻克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等,它卻還能獨善其身。對於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蝙蝠「百毒不侵」的原因?
  • 這篇文章給你科普!
    雖然如此,除有高質量要求外,還需要寫得非常清晰。假定你的稿件以快報形式投稿,而評審結果認為需要擴充以說清楚一些問題,那麼有的期刊會要求改成標準研究論文。 一般是針對一篇剛發表的論文,由雜誌邀請該領域的權威寫一篇短文作為透視,介紹該論文的原創性以及如何改變了對相關問題的認識。這類文章與下面介紹的共同關注類似。 透視文章的內容也可以是對某個領域的基本概念或流行觀點的學術評論。
  • 看完這兩篇文章,我無語了!因為正文真的是……
    看完這兩篇文章,我無語了!因為正文真的是無語呢…… 頂級期刊《Nature Chemistry》網站曾經在2014年6月刊登了一篇投稿,標題是「不含化學物質的產品名單」。作者是兩位著名化學家Chemjobber和Alex Goldberg。
  • 基因檢測發現,攜帶了致癌基因該怎麼辦?她是這樣「瘋狂」預防的
    不過BRCA基因也會發生變化或突變,使它們無法正常工作,這增加了人患乳腺癌、卵巢癌和其它癌症的風險。因此在32歲時,Cassie接受了遺傳諮詢,以更多地了解她的癌症風險,並進行了基因檢測,結果表明她也攜帶BRCA基因突變。 這一結果促使她決定管理自己的風險。「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基因,但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控制。我看到了可能患癌症的未來,但我可以改變它」, Cassie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