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彌散圓,深層次解析光圈、焦距、物距對照片景深的影響

2020-12-05 宋大大攝影

如果你有接觸過攝影,或者你是一名攝影愛好者、攝影師,相信你一定聽說過大光圈淺景深,小光圈大景深的說法,同時如果問你說出個所以然來,可能大多數人都無法回答,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被告知,被乾貨記住的。在學攝影這件事上,"死記硬背"是多數人記住知識點的唯一方法,只要你能記住並且能用到攝影中,這看起來似乎並不影響我們使用這個口訣拍出背景虛化的照片。

但真的是這樣嗎?生硬的背口訣真的是學習攝影不得不做的選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從根本出發,不理解深層次的原因,只靠背口訣來掌握攝影知識,意味著同一個知識點換一種表達方式你就無法理解,也意味著你可能需要"死記硬背"更多的所謂口訣來構建你的知識體系,但這當然不是最好的選擇。

可能關於攝影的知識很多很多,我也從來沒有停下思考,一直在致力於梳理出更精簡易懂的表述來不斷的縮短你的學習成本,但不管怎樣,從基礎出發永遠都是學習的最佳捷徑。這一次,不妨跟著我一起從根本出發來重新審視"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光圈的正確認識

1、什麼是光圈?

當你看到"什麼是光圈?"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確實,搞懂什麼是光圈是每一個學習攝影的朋友在學攝影的開始都曾面對的第一個難題。但我這裡還需要再次提及關於光圈的認識,以便你更順利的閱讀以下的內容。

光圈是鏡頭內的一個用來控制進入相機的光束粗細的裝置。

仔細觀察你的相機鏡頭,透過鏡片往裡看,你將會看到一個由多個葉片組成的裝置,這個裝置就是光圈。組成光圈的葉片可以自由的收縮,以此達到控制光線通過鏡頭的光束粗細的作用。

不難理解,光圈孔徑開的越大,通過光圈進入相機的光束橫截面積將會越大,相反,光圈孔徑越小,通過鏡頭進入相機的光束橫截面積將會越細。

2、光圈係數會反比例控制光圈孔徑的開合大小。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一個公式:光圈係數=1/光圈孔徑。或者類似於下面的這張示意圖:

不管是公式還是示意圖,都不難推出光圈係數越大,光圈孔徑反而越小,光圈係數越小,光圈孔徑反而越大的結論。在這裡,你需要明確光圈的根本作用是控制光進入相機的光束橫截面的直徑大小,以便你對後文的順利閱讀。

景深與照片背景虛化效果的關係

很多攝影師會直接把景深與照片成像背景虛化效果混為一談,如果你嘗試問一些攝影愛好者"什麼是景深?"你將得到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答案,有的人會從照片效果出發,告訴你,照片中從最清晰的地方到開始變模糊的範圍叫景深。有的朋友則是從拍攝實際場景出發,告訴你,拍攝現場從焦點所在的物體到周圍開始模糊的物體之間的這個空間範圍叫做景深

從攝影的角度出發,其實這兩種回答都能給你帶來一些有用的信息,但要深究起來,景深和背景虛化其實是兩回事,景深是空間範圍、空間深度的測量,而背景虛化是因為焦深而形成的一種成像效果。

1、什麼是景深?

回憶一下你拍攝一張照片的過程,在按下快門之前你肯定會先在取景框上移動焦點框對準拍主體的某一個畫面作為照片的焦點位置,理論上這個焦點將會是最終成像照片中最清晰的位置,四周的物體將會隨著其與焦點的距離增大而在照片中的成像越來越模糊。但因為照片的尺寸和人眼對畫面清晰度的辨認極限,當我們辨認畫面中的物體從清晰到模糊的過程中,有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前,我們會判斷畫面是清晰的,一旦超過這個臨界點,畫面將開始被判定為模糊,從這個臨界點到焦點的空間距離就是景深。

2、景深深淺將直接影響照片的背景虛化效果

景深的範圍將在照片成像時決定成像焦深的大小,從而決定最終照片視覺效果上的"背景的虛化程度"。照片焦深越淺,背景虛化效果將越強烈,我們就會反推判斷這張照片拍攝時的景深更淺,稱之為"淺景深、小景深"照片;相反,照片焦深越深,背景虛化效果弱,我們就會判斷這張照片拍攝時的景深更深,稱之為"深景深、大景深"照片。

但問題是怎麼控制照片拍攝過程中的景深深淺以達到控制照片虛化程度的目的?

如何控制景深範圍?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照片背景越模糊;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照片背景越清晰。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小,照片背景越模糊;拍攝距離越遠,景深越大,照片背景越清晰。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越模糊;焦距越小,景深越大,背景越清晰。背景距離主體越遠,照片虛化效果越好。……口訣好是好,多了卻容易產生思維混亂。而我今天就是想和你一起深入探討這些口訣,告訴你這些口訣的深層原因,以便你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舉一反三。正如你所知道的知識點,其實在攝影的整個過程中,影響照片景深大小的並不是只有光圈,鏡頭焦距、拍攝距離、背景的遠近都會影響到景深大小,而這些因素之所以會影響到一張照片的景深,其實都是因為一個知識點:彌散圓。

理解彌散圓是認識景深的根本

1、什麼是彌散圓?

可能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聽到彌散圓這個說法,這很正常,因為這其實超出了包括我在內,大多數人能在學校學習到知識範圍,我當時在研究彌散圓的時候,有位物理學研究生導師告訴過我這其實是研究生才會接觸到的內容。但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學術討論,單純為了更好的理解攝影景深,你並不需要深入去了解彌散圓,只需要對它有個簡單的了解,就能幫你更好的理解照片景深。

焦點不是點,焦點就是彌散圓。

初中物理學上,學習光學成像原理時,你可能還記得課本上說光線穿過鏡頭時會交匯在焦點處,形成清晰的點,這個點在成像時也會是最清晰的點。但這其實這是理想狀態下成像結果,實際上在相機的拍攝過程中,鏡頭並不能完美的將物體成像的光束聚於一點,只能聚攏在一個極小的圓形範圍內,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所謂焦點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點,而是一個邊緣模糊並且可以測算其直徑的圓,這個圓就是彌散圓。

當然,真實中焦點並不會像我上圖中畫的示意圖這麼大,實際上一個點的直徑理論上來說是無限趨近於零的。同樣實際上的焦點成像的彌散圓的彌散直徑也不會像示意圖上這麼誇張,按照人眼的辨認能力,我們是看不出來焦點彌散圓的大小的。

而從一個點到一張照片,其實我們看到的照片就是三維空間內一個個點成像形成的一個個對應的彌散圓組成的畫面,焦點所在的點成像形成的彌散圓直徑最窄,肉眼看不出彌散模糊,焦點周圍空間的點隨著其與焦點的距離越來越遠,最終在照片上留下的彌散圓直徑也越來越大。

設想,如果我們從一張照片的焦點開始,一步一步判斷從哪一個位置開始,畫面開始變得模糊,你不能想像那些距離焦點比較近的點形成的彌散圓將會因為人眼的辨認極限而無法察覺,但總有一個點開始,這個點形成的彌散圓直逕到達一定的大小後(比如說1//4mm)會被肉眼辨認出模糊,往後的所有點形成的彌散圓都能被肉眼分辨出彌散模糊。這個臨界的彌散圓,我們稱之為"容許彌散圓"。

2、對容許彌散圓的正確認識

彌散圓是光學成像客觀存在的事實,容許彌散圓也是畫面中的一個彌散圓,容許彌散圓的指定是由你的眼睛識別能力決定的。但真的要判斷結果一張照片中,到底哪一個是容許彌散圓,這時候放在你面前的照片展示尺寸不同,你與照片的觀察距離不同都會導致不同的判斷結果。

以下三種對照片清晰度判斷的體驗,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手機拍攝的照片放到電腦後,把照片放大後發現照片變模糊。把一張模糊的照片縮小查看覺得這張照片又變清晰了。一張原本並不清晰的照片,站在遠處看卻很容易被判斷為清晰(距離較遠的LED廣告屏)。而這些,其實都是因為改變了你對一張照片的容許彌散圓判斷標準而導致的結果。照片放大意味著照片中的每一個彌散圓也跟著放大,原本被你納入清晰範圍內的部分彌散圓放大後將被你識別出模糊,相反照片縮小,彌散圓也同等縮小,原本被你劃為不清晰的彌散圓縮小後也將進入你的清晰判斷範圍內,站在遠處看廣告屏其實也就相當於縮小了一張照片的觀察尺寸。

3、容許彌散圓與景深的關係

容許彌散圓與焦點的距離決定了一張照片的虛化效果,影響了一張照片的景深深淺。

當三維空間中的一個個點光學成像在相機底片集結成照片時,焦點位置的點在照片上形成的彌散圓最清晰,焦點往前、往後的點在照片上形成的彌散圓直徑逐漸變大,但此時這些點形成的彌散圓還無法被人眼判斷為模糊,直到再往後的點形成的彌散圓與"容許彌散圓"的直徑相同然後超過"容許彌散圓"的直徑,被判斷為模糊。

此時在對應的空間範圍內,拍攝主體成像落在照片焦點上,主體前後的空間各有一個點成像成照片中的前後"容許彌散圓",這兩個點之間的空間範圍就是景深,照片前後容許彌散圓與焦點的距離發生改變,照片的景深深淺也會跟著同比例改變。

光圈、焦距、物距對景深影響的正確理解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的正確理解。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當我們討論光圈對一張照片的景深影響時,我們討論的是拍攝同一個視野範圍、同樣的畫面大小的照片時,光圈的大小對照片景深的影響。通過前面對容許彌散圓的理解,我們也已經知道當我們觀察一張畫面內容一樣,尺寸一樣的照片時,只要我們不改變觀察距離,這個時候我們分辨這張照片中的容許彌散圓直徑也將不變。

而光圈正是通過控制光線進入相機時匯集形成的夾角,來改變容許彌散圓與焦點的距離從而實現控制照片景深的作用的。如圖:小光圈將會使得光線匯集的夾角更小,容許彌散圓與焦點的距離更遠,景深更深;大光圈讓光線匯集夾角更大,容許彌散圓距離焦點更近,景深更淺。

2、焦距越長,景深越淺的正確理解

焦距不同,改變的其實是一張照片中物體的成像大小,相當於放大了照片中的某一個畫面,畫面被放大後我們對照片中容許彌散圓的位置識別也將會跟著改變,相當於原本組成一張照片的所有彌散圓都被放大了,這個時候覆合人眼判斷極限的彌散圓位置將會距離焦點更近,景深也將變得更淺。

3、拍攝距離越近,景深越淺的正確理解

拍攝距離的拉近同樣結果將會和焦距變化一樣,改變了最終物體成像大小,也相當於放大了照片的彌散圓,容許彌散圓的位置將會被判斷到距離焦點更近,景深更淺。

結語

這篇文章其實在很久之前就在籌劃了,一直沒好好把它整理出來,原因是涉及到很多專業術語並不好理解,為了更好的讓大家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我也反覆梳理了很多次,不過關於攝影中涉及到的光學、物理學知識其實還有很多,我這裡為大家介紹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你想更深入的認識攝影,歡迎和我一起交流。

相關焦點

  • 等效焦距和等效光圈
    根據感光元件尺寸,將鏡頭焦距乘以折合係數可得到等效於全幅相機的等效焦距,這已為許多攝影者熟知。同樣,代表鏡頭光圈的 f 值乘以這個係數就得到等效 f 值(等效光圈)。鏡頭視角取決於等效焦距,景深取決於等效光圈。另一方面,進入鏡頭的光強度則由實際光圈而不是等效光圈決定,所以曝光參數取決於實際光圈。
  • 光圈、焦距和拍攝距離如何影響景深,如何運用綜合手段控制景深?
    完成一幅攝影作品,除了主體突出、主題明確、構圖合理、用光恰當之外,畫面景深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合理地控制景深,也會反過來強化主體的突出和表達明確的主題。可以說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失敗、精緻與粗糙,都與景深的控制密切關聯,景深控制手段的運用屬於一般拍攝的「高級要求」。
  • 等效焦距與等效光圈 傳感器小了的時候,你會失去什麼
    如果把電子傳感器做成36mm×24mm的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全畫幅,實在是太貴了!所以別相信廠商宣傳的什麼傳感器做小點,接受光更垂直啊,一類的屁話。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推廣數碼單反,很多廠商都推出了我們現在常見的APS-C畫幅的電子傳感器。
  • 攝影:光圈怎麼使用?8句攝影口訣教你用好光圈
    對這八句攝影口訣進行詳細解析:一、光圈決定曝光量,數值越小孔徑大。光圈,是曝光三要素之一,是控制曝光的重要參數,用F表示。具體怎麼控制曝光呢?光圈=鏡頭焦距÷等效孔徑大小。如光圈F8、焦距為50mm時,鏡頭的等效孔徑大小=50mm÷8=6.25mm;而光圈F2時,鏡頭的等效焦距=50mm÷2=25mm。可以看出光圈的數值越小,鏡頭的孔徑也就越大,所以在其他參數相同的情況下: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二、開大光圈畫面亮,縮小光圈光線差。
  • 等效的焦距、放大倍率、光圈
    -實拍-頤和園豳風橋        製造商=SONY;型號=ILCE-6000;鏡頭=E 19mm F2.8;焦距=19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6.3;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500秒;曝光程序=光圈優先;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4.06.12 15:15:47
  • 單眼相機基礎知識1:光圈、F值、景深三者是什麼關係?
    使用單眼相機攝影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光圈對相片效果的影響。在放寬或收窄光圈後,會如何改變圖像的最終效果?在本文中,我們會透過幾個例子研究不同光圈對景深的影響,並了解f值的概念。光圈可以控制進入鏡頭的光量注意事項-光圈越寬(即f值越低),景深越淺(背景或者前景越模糊)。-光圈越窄(即f值越高),景深越深(背景或前景越模糊)。
  • 學會景深控制三要素,輕鬆拍出攝影大片
    聽完這段話,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大家來看一下這張照片,焦點清晰,猩猩表情非常到位,同時這張照片背景也虛化了,你可能會想這張照片可能是一位非常厲害的攝影師拍攝的,其實不是,你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張照片是猩猩自己拍的。我們再來看一下另外一張,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 認識鏡頭:恆定光圈和浮動光圈有什麼區別?哪一種鏡頭成像更好?
    在購買鏡頭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鏡頭焦距一樣,但體積和價格差距非常大,除了口徑上的區別以外,鏡頭上的數字也不同。例如有些鏡頭上寫著1:3.5~5.6,有些鏡頭上只有一個1:4,這到底是什麼呢?本文就帶你了解恆定光圈鏡頭和浮動光圈鏡頭。
  • 「攝影基礎知識」景深、光圈、快門、感光度ISO
    在這些基礎知識裡,我們先要弄明白快門、光圈、感光度ISO、景深是什麼,這幾大要素的結合才會形成我們最終拍攝出的照片,也就是最基礎的曝光原理。下面我會逐一來告訴大家什麼是光圈、景深、快門和感光度ISO。一、光圈、景深圖片裡上面表示景深,下面是光圈。從圖片我們的可以看出,從左往右景深由深變淺,背景越來越模糊。再看看光圈,從左往右光圈顯示的標示是數值越大(f/32),光圈越小;數值越小(f/1.4),光圈越大。
  • 光圈和f值的關係是什 如何設置光圈自動曝光【詳解】
    光圈和f值的關係是什麼?  由於數位相機的焦距比傳統相機的焦距短很多,使鏡頭的口徑開度小,故很難產生較窄的景深。有部份數位相機會有一特別的人像曝光模式,利用內置程序與大光圈令前景及後景模糊。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如何設置光圈自動曝光。
  • 相機攝影技巧:光圈數值的推算與實際應用,鏡頭光圈大小影響關係
    光圈的用途之一是可以改變拍攝時的曝光量;但應用更為廣泛的是通過光圈可以控制所拍攝畫面的景深,即照片的清晰與虛化模糊效果。認識光圈光圈的定義及所能實現的效果相機上安裝鏡頭以後,光線通過鏡頭才能進入內部,照射感光元件。正如我們眼見的一樣,鏡頭只是一個直筒,無法橫向擴大或收縮,這樣就無法控制由鏡頭進入相機內部光線量的多少,因此鏡頭內部加入了光圈這一裝置,通過收縮或擴張來控制進入相機光線的多少。
  • 攝影基礎:關於「光圈」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建議收藏)
    由於涉及內容較多,本次我們將通過兩篇文章,來解析它們是什麼以及如何利用光圈或快門速度來實現不同的視覺屬性,本章節為「光圈篇」。應該如何了解光圈?我們對光圈最直觀的反映往往是相機的一個參數設置,其實光圈是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鏡頭內部機械部件。
  • 你知道嗎?f值的誕生,統一了光圈和焦距的秘密!
    前面的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光圈和焦距。想看的朋友我在文未放有文章連結。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是光圈和焦距之間的一些關係,其實並不複雜。認真往下看!所以要想改變進光量的一個方法就是調整焦距,焦距短,光線進的多。但是說到這裡,你有沒有想到另外一種方法呢?對了,那就是改變光圈的大小對吧~ 把光圈調節的大一點,光線進來的也就多了。
  • 快速計算鏡頭焦距、視場大小和物距
    --被攝物體至鏡頭的距離h------圖像高度(被攝物體在cmos靶面上的成像寬度,1/1.9英寸的cmos成像高度為4.05mm)下面是具體的應用:視野的計算在物距為有限的情況下,視野能通過下面的公式計算出來W=w*D/f舉例 :若使用 1/1.9英寸的攝像機搭配8mm焦距的鏡頭,物距為4m時,監視器滿屏攝入的水平方向尺寸為:w =7.2D=4000
  • 分享照片是如何形成的,及照片成像的原理和過程
    而這其中的每一過程都關係到這張照片的質量好壞,尤其是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中。拍照最基本的視角其實就是凸透鏡的成像原理,一個物體有無數個點光源組成,單個點光源從各個方向發出光線,經過透鏡折射將匯聚在一個點上,最終所有的點光源都投射在圖像傳感器的位置形成清晰的倒像,這個角度就是視角,中平行光經過透鏡折射後將匯聚在焦點上,焦點到透鏡的距離就是我們所說的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