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今的數位相機都擁有了強大的智能處理系統,但是仍無法替代人類的拍攝思維。對於攝影初學者而言,拍攝技術的第一次飛躍,通常是希望擁有相機更多的控制權,摒棄全自動模式的便捷,開始以光圈和快門優先或手動模式進行拍攝。通過自行控制曝光三要素的視覺屬性,來實現預期的拍攝效果。
光圈與快門速度作為控制相機視覺屬性的兩大參數,可以開闢出更多的創意效果。由於涉及內容較多,本次我們將通過兩篇文章,來解析它們是什麼以及如何利用光圈或快門速度來實現不同的視覺屬性,本章節為「光圈篇」。
應該如何了解光圈?
我們對光圈最直觀的反映往往是相機的一個參數設置,其實光圈是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鏡頭內部機械部件。
簡而言之,光圈可以定義為鏡頭中的開口,光線穿過該開口進入相機的感光元件(圖像傳感器或膠片)。這類似於我們眼睛的工作原理,當在明亮和黑暗的環境之間轉換時,眼睛中的虹膜會擴大或縮小,從而控制瞳孔的大小,改變進入眼睛的光量(強光環境下,瞳孔收縮,限制進光量;弱光環境下,瞳孔放大,增加進光量)。在攝影中,鏡頭的「瞳孔」稱為光圈。我們可以縮小或擴大光圈,以使更多或更少的光到達相機的感光元件。
如何理解光圈值
到目前為止,我們僅以大和小的通用術語來形容光圈,這種形容方式並不具體。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標準來描述光圈的「大小」,這就是F值。
很多初學者對F值都往往存在一定的疑惑,因為較小的F值(如;F/1.4)代表較大的光圈,可提供更多的曝光,而較大的F值(如;F/16)卻代表了較小的光圈,提供更少的曝光。這看上去似乎有點違背正常的認知,但是當我們了解其原理並以不同的光圈檔位拍攝時,這種現象會變得更加明了。
其實光圈值是鏡頭的焦距/鏡頭光圈直徑得出的相對值。例如;在50mm焦距下F/2的光圈值,其光圈的直徑為25mm,若將光圈值調整至F/4,其光圈直徑將為12.5mm,所以F/2大於F/4。
我們常見的整檔光圈進位為如下;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其光圈數值每增加一檔,曝光也將相應增加一檔(一倍),當然我們也會經常看到F/1.8、F/3.5、F/4.5等半檔或三分之一檔的光圈值。
光圈對景深的影響
光圈所能夠產生最顯著的視覺影響就是景深的變化。
當相機對焦於一個被攝物體上時,將建立一個聚焦平面,在該平面上的物體處於「合焦」狀態。我將其用引號引起來,因為圍繞焦點平面(前後),仍然存在可接受的焦點範圍,此範圍的長度(或深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景深。在景深範圍內的元素將清晰可辨,而在景深外的元素將產生不同程度的虛化效果。
F/值越低:鏡頭的光圈越大,景深範圍越小(淺),背景的虛化效果越明顯。F/值越高:鏡頭的光圈越小,景深範圍越大(深),背景越銳利。當然,光圈並不是影響景深的唯一變量,除了光圈設置以外,影響景深還會受焦距與距離影響,簡而言之:
鏡頭焦距越長,所產生的景深越淺,反之焦距越短,所產生的景深越深。距離被攝主體越近(或被攝主體距離背景越遠),所產生的景深越淺,主體越遠(或被攝主體距離背景越近),所產生的景深越深。不同題材所使用的景深
通過選擇不同的光圈設置來改變景深,我們將實現截然不同的視覺屬性。
大光圈淺景深是突出主體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能夠進一步消除構圖中雜亂的背景所帶來的幹擾,直觀地將視覺重心回歸主體,並創建柔美的虛化。在一些背景中包含光源的場景,還可以將其轉化為夢幻的光斑效果。常用於人像、產品、靜物、微距等題材的拍攝。
與之相反,如